APP下载

“两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用典研究
——以对《韩非子》的引用为例

2023-03-12周昊禹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韩非子马克思主义思想

周昊禹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10的重要论断。 这一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建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新时代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在著作、讲话、文章中常常引经据典,将中国古代优秀的治理智慧运用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中。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习近平对韩非子的思想引用与阐发较多,因此本文通过习近平对《韩非子》的引用进行系统梳理,旨在探究“两个结合”的推进理路。

一、习近平用典中的治国理政理念呈现

面对“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社会局面,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战国以来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的法治思想,并构建了一个“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在治理观上,韩非子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他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核心所在,主张通过“法”来治理国家,以“法”为尺度来奖善惩恶,使天下重归太平;在历史观上,韩非子秉持着“因时而变”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应当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法律也应结合具体实际及时调整;在伦理观上,韩非子跳出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固有框架,他认为人性是好利恶害的, 社会关系是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建构的, 而公与私的利益对立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因此他主张“立法废私”。

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哲理智慧。 习近平对韩非子有着较高评价, 他曾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 ”[3]他常在讲话、 著作中结合经典名句阐发其思想主张,在对《韩非子》的引用上,一方面习近平引用了《有度》《心度》《诡使》 中阐述法度治国的名句, 将以法为本、法与时宜、以公灭私等依法治国思想运用到国家治理当中,有效地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完善。 另一方面,习近平还引用了《喻老》《显学》等阐述哲学思想的篇目,可见习近平对韩非子思想的吸收不仅仅停留在“法”这一层面,他对其中蕴含的敬小慎微、任人唯才、乘势而上、自见谓明的哲理智慧也进行了汲取,并灵活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 诚然,韩非子的思想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但其中所蕴含的法治思想与哲理智慧对新时代我国的治国理政实践有着高度的借鉴价值与启迪意义。

二、习近平对《韩非子》“以法治国”思想的灵活运用

韩非子“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 韩非子反对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与“人治”,大力提倡具有公开性与规范性的“法治”。 他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大幅提升国家的行政效能,国家才得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因此,韩非子将“法治”视作治理国家最有效的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了突出位置,并注重从中华古代法治思想中汲取智慧。 从用典来看,习近平对韩非子以法为本、法与时宜、秉公去私思想进行了灵活运用。

(一)以法为本: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习近平高度重视依法治国的推进。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4]有度指治理国家应遵循法度。 《韩非子》开篇指出国家没有恒久的强与弱,君主按法办事,国家就强盛,君主不按法办事,国家就会衰弱。 讲话接着引用了楚、齐、燕、魏四国的兴衰来进一步地说明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奉法。 习近平在大会上引用韩非子的经典名句来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高度肯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 关系人民幸福安康, 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5]全面依法治国之所以被称作“一场深刻的革命”, 是因为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领域内展开的一场深刻变革。 全面依法治国突出“全面”二字,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多方面的有机统一。 此外,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突出的人民性。全面依法治国是建立在人民立场之上的法治,是社会主义的良法善治。 良法意味着法律本身贴合具体国情,具有人民性、公平性、科学性、体系性等特点,而善治则代表了治理方式现代化、 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流程合法化。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法与时宜: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法与时转则治,习近平高度重视法律建设的与时俱进。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6]759这句出自《韩非子·心度》,意为如果法律能随着时代而变化,那么国家就能够治理好;治国措施符合社会实际情况,就会有功效。 一味循规守旧则会造成“时移而治不易者乱”的灾难局面,因此韩非子主张法度应该随着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7]这就是说实现良法善治离不开法治建设与时俱进,也离不开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现行的宪法自1982 年制定后,四十余年间历经5 次修订,共通过了52 条宪法修正案。 1988 年考虑到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确立民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规定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的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现行宪法“法与时转”、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证明了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当下国情、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 《民法典》制定与颁布同样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与时俱进。2020 年5 月,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民法典的编纂整合了中国现有的民事商事法律规范,将原有的民事法律规范重新整理、修订,增加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民事法律规定,删除了不合时宜的民事法律规定,使我国法律体系规范化、体系化、法典化。 民法典的颁布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我国在法治建设领域的重要创新。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实践充分体现了“治与世宜则有功”的思想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布局,以巨大的魄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不断提升制度的执行能力与执行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列作2035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具体内容之一。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国家治理体系指的是战略上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指制度的具体执行能力,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发力。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 二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是要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任用体系,选贤用能实现贤能之治;四是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社会共治。 只有治理方式应时而变,治理效能及时优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三)秉公去私: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道法者治,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6]652“道”意为遵循,遵循私道的国家就会动乱,遵循法治的国家就能安定。 国家安定靠的是法, 管党治党离不开铁一般严明的纪律。2014 年10 月,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谈及党的纪律问题时指出:“‘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 ”[8]习近平引用这句一乱一治的对比阐明了一个道理:严明纪律,是从严治党的前提。 党的纪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并将党的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2024 年1 月1 日,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始施行,这表明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回应党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条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结合现实要求增加了违反群众纪律行为处分的相关规定,坚决惩治发生在群众周边的腐败,严厉纠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致力于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 《条例》贯彻以“严”治党的思想,让党纪变成“带电的高压线”,促使党员干部守好政治底线。 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 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为党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可以说党纪严明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作风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不能听之任之,‘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9]句中用典意为千丈的长堤会因蝼蚁的洞穴而溃败,百尺高的房屋会因烟囱缝隙溅出的火花而焚毁。 韩非子借此比喻微小的隐患有可能会酿成难以估量的灾难与损失。习近平高度重视作风问题对党的事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化解作风问题带来的风险。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开始谋篇入题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为之转变。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8]这充分展现了党中央管党治党的决心,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刀刃向内”推进党自我革命的勇气。

三、习近平对《韩非子》哲学智慧的巧妙应用

在发展观上,韩非子吸收了道家老子的敬小慎微思想;在人才观上,韩非子吸收了墨家具有平民色彩的思想观点,主张选贤任能,从下层平民中选拔有真才实干的人;在大局观上,韩非子吸收了道家老子顺势而为的思想,主张乘势而上;在自我审视方面,韩非子吸收了老子自知者明的观点,主张应自我审视。 习近平对《韩非子》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有着深刻的领悟,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将哲学智慧运用到当代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哲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一)敬小慎微: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6]229。“喻”指譬喻,即用具体事例阐明抽象道理的方法。 《韩非子·喻老》一文就是用历史故事和古代传说来阐发 《老子》的哲学思想。 该段一开始韩非子便引用《老子》名句“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10]151来阐明解决难事要从还未复杂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的道理。 接着韩非子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之楼毁于烟焚”为例子进行进一步阐述,最后得出“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结论。 意思说,谨慎处理容易的事情避免其变得困难,慎重对待细小的漏洞以远离大的灾祸。

图难于其易, 习近平高度重视改革的推进方法。2013 年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在阐述改革的方法时强调:“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 这就叫‘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1]42习近平将难与易,大与细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 全面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面临的考验前所未有,要把握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辩证关系。 胆子要大就是要勇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而步子要稳即改革要结合具体实际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与唯物辩证法中的量变质变规律的哲理相通。 一个事物开始时起于细微,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细微量变引起的巨大质变。 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理政是天下的大事难事,对人民一件件小事认真负责,这些小事汇聚起来就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 “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12]习近平以感同身受的情怀心系群众,体现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追求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国韬略。

慎易以避难, 习近平勉励全党克服思想懈怠,赓续奋斗。 2021 年1 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的讲话中,习近平首先便阐明了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指出:“古人说:‘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2]164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在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 习近平勉励全党克服懈怠思想、赓续奋斗有其特别的深意。 其中,谦虚要求全体党员以谦虚的态度向世界学习,借鉴发展思路与发展理念为我所用;谨慎要求全体党员以严谨的态度处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艰苦奋斗则是勉励全体党员以锐意进取的态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严谨作风与大局智慧。 实践证明,中国的疫情防控战略是科学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 疫情的阻击与防控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思想智慧。

(二)任人唯才: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习近平高度重视高水平干部队伍的建设。 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13]140来阐述成大才者须经基层磨炼的道理。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只有从一线和基层做起,到群众中调研获得“接地气”的信息,工作才能“有底气”。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的讲话,指出“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县级官员选拔任用。 古人早就总结出‘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这一历史现象。 ”[13]135县委书记关系到县域内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稳定,习近平充分肯定了县委书记在党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并勉励研修班学员日后都成为焦裕禄一样的县委书记。 好干部不会凭空产生,只有在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接受实践的历练,才能练就真本领。 在年轻干部培养方面,习近平多次提出要给年轻干部“墩墩苗”。 “墩苗”是农业用语,指在幼苗成长环节把周围的土夯实,使幼苗向深处扎根以获取养分, 墩苗有利于作物今后的成长。 新时代很多党的年轻干部学历较高但缺乏一定的基层实践经验,因此“墩墩苗”就变得十分必要,也就是让年轻干部在基层多历练,促使其把根扎入基层、扎入实践、扎向群众,促使其从群众中汲取养分。 “墩苗”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一种方式对其成长大有裨益,有利于提升年轻干部的工作本领,磨炼其不急不躁的心性,锤炼出坚韧不拔敢于奋斗的党性,培养其廉洁奉公的作风。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改革发展的基层前线是最好的“练兵场”,改革的现实难题是考验年轻干部最好的“考试卷”, 只有经过实践历练后的年轻干部日后方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三)乘势而上: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6]237这意为随着时机来办事,根据客观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来获利。 后人常常引用这句话来强调做事要顺势而为,顺时而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6 年4 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 习近平肯定了我国互联网事业近年来取得的卓越成果, 在强调网信事业对于推动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时, 指出:“古人说:‘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 ’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 ”[14]

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代表着新的前进方向, 因此发展网信事业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互联网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领域发展迅速。 互联网服务与实体经济、农业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结合紧密,一系列“互联网+”的项目使新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 我国网信事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的网络服务,“互联网+治理”的新模式提高了国家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与政府服务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因此不断增强。 此外,习近平非常重视利用网络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14]网信事业作为国家发展新的牵引力,对于国家各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现实需求的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四)自见者明:睫在眼前犹不见

与前文的直接引用不同,习近平在继承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化用即删字改字使其表述更加贴合具体使用场景。 “睫在眼前犹不见”出自唐代杜牧为勉励贡举失意的张祜所作的《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而向上追溯“睫在眼前犹不见”典出《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 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6]239这句话的上下文故事是楚庄王看越国弱小便要攻打越国, 杜子劝谏说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而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楚国目前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却想向外征伐,只能看到远处而看不到近处。 接着韩非子总结道:“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6]239韩非子揭示了一个道理,即认知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能认识自己才叫明察。

1988 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履职,当时的宁德可谓是典型的“老少边岛穷”地区。 他一上任便马不停蹄地前往闽东九县进行实地调研,一个月就将闽东九县与相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走访了一遍,并基于调查所得的材料撰写了《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 文章一开始习近平便进行了发问“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 ”[15]14习近平首先强调了“先飞”意识的重要性,指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15]15。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实现发展,党员干部必须先解放思想,把头脑中“安贫乐道”“穷自在”等消极思想摒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谋求发展。 接着习近平指出了一些党员干部不懂经济建设, 刻意回避矛盾的问题:“党中央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讲要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说了十年了,可我们许多同志一碰到具体问题便‘睫在眼前犹不见’,顷刻主次颠倒。 ”[15]15习近平指出了地方上存在的一种现象即一些干部嘴上说着重视经济发展,但一遇到具体困难就临阵退缩,对待工作敷衍了事。 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认为实现发展不能纸上谈兵,需要党员干部沉下心来,把身体沉到基层去,真抓实干,把实现经济发展当作工作的主旋律,要求“乡镇干部的主要经历、时间只能用在经济工作实践上。 ”[15]15习近平结合宁德山海相连的地理特征,通过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大力招商引资,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特色发展道路, 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可谓 “自见之谓明”。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保持永不懈怠的思想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赓续奋斗。

四、习近平用典对“两个结合”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不是生硬的教条,而是思想方法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在谋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革命和改革建设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显著特征。 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再次肯定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17]习近平用实际行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通过用典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崭新的路径。

(一)用典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正是由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包容性与创新性,中华文明才得以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屹立不倒,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在文化的交往、创新、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岁月里形成的璀璨结晶。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2]的重要论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文化是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形成的, 文化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具有借鉴意义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 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激活了其中蕴含的积极元素,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进程。

再文化传承的意义上,习近平用典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用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智慧的过程。 习近平对仍有借鉴价值与指导意义的经典名句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与创新性发展,既恰到好处地弘扬了经典名句的文化思想,又发挥了名句中思想精神对当代发展的指导作用。 例如,习近平常引用《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6]28来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信念和致力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追求;引用《荀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16]35来倡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6]99勉励全体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以实干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在保留中国古代经典名句的内涵精髓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赋予其时代特色,推动经典名句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用典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历程中的理论创新。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17]两者的结合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两者因为理想信念相通而契合, 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落地生根;两者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造就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新时代以来,两者在结合的基础上深入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 中华文化生命体可以理解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结合主体的文化生命体。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形成当代中国化的表达方式,而习近平用典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表达方式的中国化。 习近平结合经典名句阐发其治国理政主张,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实事求是”一词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表达方式的中国化,实事求是高度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高度重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常引用蕴含实事求是思想的经典名句。 例如,习近平曾引用《荀子》中的“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16]51来告诫党员干部不能偏听他人观点,或者仅凭感觉想当然地作结论,而应当以历史经验、具体实践为参照进行辩证思考。 习近平通过引用经典名句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

结 语

习近平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以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为结合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为“两个结合”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参考典范。 习近平在运用经典名句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际灵活调整其表达方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推进思路。 习近平用典手法高超,如盐遇水,浑然天成,善于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让人民群众在日用不觉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彰显其高度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韩非子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鲁人徙越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滥竽充数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