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

2023-03-12王晓广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王晓广

【摘要】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持续奋斗,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踏上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必须抓住用好新的战略机遇,应对来自国内国际的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先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战略机遇  风险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3.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1]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因此,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准确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深刻理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的科学判断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明确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说,我们党紧紧抓住了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二十年后的今天,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是否还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对此进行准确的战略研判,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2]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党的二十大作出对战略机遇的研判和把握,离不开对国内外环境和发展态势的认识。总的来说,党中央对当今中国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的判断,是基于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的考虑。总体判断是,在国际权力结构转化期、全球发展格局调整期与科技革命蓄势期三大历史长周期叠加之际,我国的战略机遇仍然存在,同时是具有新发展新变化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且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形势更趋复杂。

從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首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的大环境没变。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其次,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十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站在了世界前沿。再次,全球化、多极化进程持续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虽然面临单边主义、封闭主义等阻力,但总体看,各国走向开放、合作、共赢的大势没有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外,十多年来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不论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还是全面开展抗击新冠疫情国际合作,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综合研判,国际形势的发展总体于我国有利,时与势在我们这一边,中国仍然长期处在机遇大于挑战的重要时期。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这些优势和条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抓住战略机遇的坚实基础。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系统完善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经过不断探索确立的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新冠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其优越性。三是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为我们防范和抵御外部风险提供了根本依托。四是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社会稳定有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十多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保障和提高民生水平、居住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五是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新时代以来的十多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激发出无比磅礴的力量和历史主动精神。

总之,从国内环境来看,持续积累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面临风险挑战的新变化

我国发展仍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比起过去的二十年,我们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加、不断呈现新的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首先,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没变,但一些国家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严重冲击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些大国竭力渲染意识形态对立,借口人权、宗教、民族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打击异己,动辄以制裁相威胁,国际关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依然突出。美国为维护其世界霸权,极力阻挠中国的和平发展,特别是公开宣称把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执意将中国当作假想敌,把中国定义为“最重大的地缘政治威胁”,从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进行遏制。其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挑战,给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持续低迷,甚至出现严重衰退。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建立排他性保护性较强的区域贸易协定,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经贸规则主导权之争将更趋激烈,国际经济环境更加严峻。最后,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伴随大国关系深度调整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同时,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两者相互交织并存,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面临新的考验。此外,大国博弈竞争加剧、地区热点问题尚未解决,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地缘政治格局更趋复杂。

总体来看,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多种因素叠加交织、共同作用,会持续加剧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也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首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3]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其次,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过去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生存性”需要逐渐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高品质的特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我们如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任务更加艰巨。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我国比较优势开始从低端向中端转变,从单一的廉价劳动力向资本积累、市场规模、高素质劳动力、制造业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开发能力等复合优势转变。这种变化使我国经济在当前和今后将不得不面对与西方国家竞争性与互补性交织的局面,甚至面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贸易战。此外,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复杂严峻,城市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不稳定性因素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自然灾害问题时有发生,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4]我们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作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抓住用好新的战略机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准确把握和利用好新的战略机遇,就能在发展进程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正所谓“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

坚持和加強党的全面领导是抓住用好新的战略机遇的根本保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关键所在,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核心密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失去“定海神针”和前进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沦为空想。新时代新征程并非一片坦途,会经历许多艰难险阻,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党的全面领导,靠党把舵定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5]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应对风险挑战、抓好用好新的战略机遇奠定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牢牢把握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基本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6]新时代,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总之,要有效利用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持续积累的有利条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升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充分利用新的战略机遇,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先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创新作为引擎带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酝酿新的突破,我们在此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抓住先机,实现了中国科技巨大发展和“弯道超车”。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地位,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三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总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

抓住新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参与和支持,并被写进联合国有关决议,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一带一路”成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国际合作平台和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勾画了新愿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面对诸多带有超国家和跨境性质的威胁与挑战,包括国际恐怖主义、全球气候变化、网络犯罪、人工智能管控、自然资源衰竭、食品安全等。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国际社会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应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危机和挑战,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打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充分利用新的战略机遇,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这是我们党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特色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自我关照而言,它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目标;从世界情怀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体现了人类社会發展规律。新时代新征程,抓好用好新的战略机遇期,就必须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JD710007)

注释

[1][4][5][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6、26、6、21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6页。

[3]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期。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39页。

责 编∕肖晗题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