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认识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重大意义

2023-03-12李明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

李明

【摘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任务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的根本体现和内在要求,是提升国家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并形成竞争优势和赢得战略主动的顶层设计与必然选择,是实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综合创新和制度创新。面对当前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和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我国必须寻求更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关键词】关键核心技术  新型舉国体制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3.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时指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在此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2]的要求,发出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3]的号召。全面、完整、准确地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至关重要,对从根本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任务的系统布局与制度安排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更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5]这一论述清晰表明了我国实现科技创新的紧迫性。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我国亟须从“卡脖子”难题上发力,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打通科技创新的堵点和障碍,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系统布局。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系统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能够与资本、劳动等要素融合,提高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科技指数级进步、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型产业集群化等越发明显的新趋势,如果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难以在短时间调动大量资源,就有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的速度赶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因此,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趋势,以新型举国体制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型举国体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要求。新型冠状病毒蔓延全球,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科学技术是应对疫情最有效的武器。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广泛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手段,科学精准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也对药品研发等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守护人民身体健康,必须加快科技攻关,进一步增强科技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支撑作用,推动建设科技强国、健康中国。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制度安排。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面对科技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占据科技制高点、赢得科技创新战略博弈和未来发展的主动选择。当下,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学等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各国科技巨头在政府支持下,争夺数据霸权和技术优势,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科技水平的高低,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深海极地资源的采集,到物联网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研发,再到外太空资源的争夺,一旦某个国家的科技落伍,将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国家主权与安全受到极大威胁。面对科技创新的趋势和风险挑战,我国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抓住战略机遇期,举全国之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和抢占科技制高点,在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应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挑战与威胁的重要举措。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全球政治经济急剧变化,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增多。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固守“冷战思维”,逆全球化趋势而行,对中国采取经济、政治等多种手段的打压,特别是在中国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进行“选择性脱钩”,给我国发展和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在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禁令与限制面前,中国只有自力更生,以新型举国体制聚集有效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突破,才能应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挑战,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的根本体现和内在要求

2011年7月13日,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新型举国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的政治高度,赋予新型举国体制更加丰富的内涵,多次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6]的重大命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提供了战略基点和前进方向。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創新领导的根本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这“四个最”在科技工作及重大科技创新领导的集中反映就内含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之中。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经验。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对科技事业进行战略部署,是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指引。1985年,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7]的科技发展方针。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紧密相连,只有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科技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切成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将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保持政治主动。党员干部既要当好领导,也要当好专家,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切实服务好科技创新。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内在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全国26个部委、上千家单位围绕“两弹一星”进行大力协同、集中攻关,有力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探索、完善和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突破了许多科技创新瓶颈,进一步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我国持续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进一步发展新型举国体制。我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将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原则,有利于调节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的关系,统筹调动各方力量,以技术为导向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避免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利润为根本目的、各党派间相互掣肘、利益集团干扰决策的情况。随着新型举国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将其上升为长效机制,能够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面对当前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和各领域重大风险,我国必须寻求更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体制机制。与传统的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要更加适应市场化“新”环境,促进各类创新资源聚集,在相对开放的“新”形势下,整合国内外各类资源,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进入突破性、引领性和原创性的“新”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

提升国家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的顶层设计和必然选择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8]新型举国体制是解决我国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的现实需要,必须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坚决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实现协同效能最大化。

充分发挥国家在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上的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更有力地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协同攻关,赢得战略主动。国家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和区块链技术等投入大、难度高、周期长、前景好的前瞻性科学研究,进行系统谋篇布局,以顶层设计牵引、带动和整合各学科、各部门、各地区的有生力量和优势资源,围绕重大技术攻关的技术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全方位高水平支持,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

政府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由“研发管理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为各类创新主体扫清障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政府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优势互补,使得科技研发和社会应用相统一。

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导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合力。用好有效市场这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抓手,在财政经费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更多运用市场方式和经济手段解决重大项目的资金问题。要引导国有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中的“国家队”作用,将中央企业打造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防止因某项关键核心技术断供造成产业链断裂,从而增强新型举国体制的活力与韧性,形成竞争优势。要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化能力,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谋划科技创新布局,形成补短板与锻长板“齐头并进”的科技创新布局。既要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前瞻性治理,顺应新一轮数字革命的浪潮,立足我国独有的海量数据和数字化应用场景,对我国有望引领技术创新的领域作好研判,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技术;也要加强对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的短板、漏洞和弱项的分析研判,增强底线意识,明确哪些可以替代、哪些还要与国外保持合作,制定应对外国“卡脖子”问题的备选方案和紧急预案。

要提升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化能力,吹响科技攻关“冲锋号”。推动骨干企业合作形成协同效应,以“优势互补”取代“单兵作战”。要创新机制、改革体制,摆脱门户倾向和利益偏见,把最强的力量组织起来进行科技攻关。要在互联网、芯片等领域形成科技联盟,在战略、技术、标准和市场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推动创新协作。健全完善资本型协作模式,成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加强龙头企业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破解“缺芯少魂”的局面。

要提升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化能力,打造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国之重器”,为新型举国体制提供有力支撑。要聚焦前沿技术和战略急需,在资金政策、配套措施和工程平台等方面大力支持,加快布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研机构,以高水平建设并用好“中国天眼”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以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为依托,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基础核心技术创新攻关,打造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国家发展与安全的综合创新和制度创新

2022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9]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0]的战略,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谋篇布局、举旗定向。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科技支撑。正确处理创新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1]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充满创新自信的民族,“两弹一星”、探月工程、中国空间站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让我们更加坚定创新自信。新时代新征程,自主创新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树立强有力的创新自信,抢占科技高地,打破“卡脖子”封锁,破解“硬骨头”难题,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支撑。

正确处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着巨大的制度红利,必须围绕科技管理、决策和评价等重点环节改革攻坚,释放创新潜能。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为企业转型升级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知识、机构和项目等科技创新的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的关系。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的创新优势,吸引全球高科技产业向我国转移,以催生科技创新。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要在开放中创新,运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国际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发展。引领探索碳中和、公共卫生等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索国际合作的新路径。

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要强化对基础研究的战略引领,选择若干领域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进行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布局。明确各类基础研究主体的职责定位,建设具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的综合研究集群,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要营造良好氛围,避免引入竞争性和短周期评价,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夯实基础研究。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12]。加快构建以创新企业为龙头、科研院所为支撑、各类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协同机制。充分发挥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的引领作用,完善从科学研究到试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体制机制,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运用各类考评机制,引导国有企业加大技术研发、调整产品结构,更加注重长期技术研发。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更多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坚决“破五唯”,推动科技评价体系转型,松绑解忧,让科研人员安心坐热“冷板凳”。对技术瓶颈和攻关项目,探索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将科研经费交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營造“英雄不问出处”的良好氛围。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允许可控性试错,解决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在科研经费等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创新绩效。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引领科技发展潮流,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做好长远规划和前瞻性部署,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要加强对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增强底层技术供给能力,补足科研技术的短板。在将科技创新的立足点放在自己身上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中国科学家的智慧。

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经济发展赋能。聚焦制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硬骨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活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互促共进,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强化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健全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既要瞄准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要,在农作物种子、高端芯片和工业软件等领域上下功夫,也要在基础领域加强攻关,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部署研发项目,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促进,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面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聚焦食品安全、人口老龄化、重大疫情防控等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依靠生物科学、生态技术、环保领域等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以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廖敏伶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2][3][10][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5版。

[4][5]《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人民日报》,2020年9月12日,第1版。

[6]《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5版。

[7]《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62页。

[8]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

[9]《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22年8月19日,第1版。

[11]《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人民日報》,2020年5月30日,第1版。

责 编/肖晗题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