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城区2018—2021年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2023-03-11廖同庆顾浩杰张文娟左昌余赵读俊

关键词:气象要素合肥市监测点

张 宁,廖同庆*,周 刚,顾浩杰,张文娟,左昌余,赵读俊

(1.安徽大学 集成电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庆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61)

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环境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大气环境质量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环境监管监测能力仍需提高[1]。2011—2021年间,安徽省合肥市经济发展迅猛,GDP从3 642.3亿元增长到11 412.8亿元,10年增幅达213.3%,发展速度位居全国第一[2]。随着合肥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化石能源燃烧、城市扬尘和移动源污染也逐年增多,造成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污染的增加[3]。尤其是,伴随臭氧形成过程中的两位“主力军”——VOCs和NOx的增加,近几年合肥市的O3污染问题突显[4-5]。

为有效治理合肥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众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和分析,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例如,刘子豪等通过分析合肥市2014—2017年的大气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发现PM2.5和PM10为合肥市首要污染因子,其春冬季节污染较重,且整体呈北部和西部重、东部和南部轻的分布态势[6]。王薇等研究了合肥市城市街道峡谷中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街道峡谷内PM2.5日均质量呈“W”型变化特征,且道路交叉口PM2.5浓度大于一般街道峡谷[7]。汪水兵等分析了2019年合肥市的臭氧时空特征及气象因子影响,发现O3日月变化均呈单峰型,且其污染治理在太阳辐射、风速和温度较高时段进行效果较好[8]。2022年,合肥回归新一线城市,对大气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合肥市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尤为迫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合肥市地处我国华东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图1a),总面积11 44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0~40米,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9]。合肥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2021年年平均气温为17.3°C,平均相对湿度为72.36%。近几年来,合肥市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确保准确掌握不同地区大气污染要素,以期因地制宜地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目前,合肥市已有国控监测站点11个,其中高教基地监测站点为2020年新增,监测点位分布情况如图1b所示。这11个站点全部位于合肥市城区,且站点监测数据均能代表该区域的污染状况。

图1 合肥市国控监测站点分布。(a)研究区域地图;(b)监测站点空间分布

1.2 数据来源

地图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100万公众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2021);2018—2021年的大气污染和气象数据来源于合肥市11 个国控监测点和气象监测站,具体包括PM2.5、PM10、NO2、SO2、CO、O3、温度、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等逐日逐时数据。

1.3 研究方法

大气污染物监测过程受设备故障、停电和大风大雨天气等因素影响,会出现监测数据缺失或异常情况,故将收集的数据剔除异常值,并使用临近点跨度为2范围内的有效序列值均值来填补缺失值。《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规定在O3日最大8小时(O3_8h)滑动平均浓度大于160 μg/m3和O3任何1小时(O3_1h)平均浓度大于200 μg/m3时,认定O3浓度超标[10],因此在分析O3污染特征时,逐时特征分析采用O3_1h浓度数据,其余均采用O3_8h浓度数据。本文计算了2018—2021年合肥市PM2.5、PM10、NO2、SO2和O3的年均值、月均值和小时值,分析其时间特征。与此同时,本文以11个监测点的地理位置数据和监测数据为离散值,使用ArcGIS软件进行普通Kriging插值预测,并将离散点数据转换为连续的面数据,进而得到整个研究区域的预测分布图,以此分析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的差异[11]。

在相关影响因子分析中,选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使用Pearson 相关系数,否则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Kolmogorov-Smirnov(K-S)正态性检验。

2 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

2.1 大气污染物时间分布特征

2.1.1 逐年变化特征

2018—2021年合肥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均质量浓度如表1所示,可知合肥市大气污染物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21 年PM2.5、PM10、NO2、SO2、O3_8h 和CO 的年均质量浓度相较2018 年分别下降了14.53 μg/m3、3.80 μg/m3、4.66 μg/m3、0.19 μg/m3、16.53 μg/m3和0.16 mg/m3,但O3_8h 年均质量浓度依旧居高,对城区整体大气污染状况贡献较大。总之,合肥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臭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在大气污染防控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表1 2018—2021年合肥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均质量浓度

2.1.2 逐月变化特征

图2为2018—2021年合肥市大气污染物逐月浓度变化趋势,其中PM2.5和PM10月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略有不同,PM2.5呈“U”形分布,而PM10呈“W”形分布,但其峰值均出现在1月和12月,且谷值均出现在7月和8月,污染物浓度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2018年4月份PM10浓度明显较高,其与合肥市施工修路所造成的扬尘较多有关。与此同时,NO2和SO2月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呈“W”形分布,且浓度夏季低、冬季高[12]。CO月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呈“U”形分布,也表现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月均质量浓度变化区间为0.609 59~0.961 35 mg/m3。此外,O3_8h 月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呈倒“U”形分布,季节特征明显,浓度高低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O3_8h是由NOx和VOCs在太阳照射下经光化学反应所生成[13]。夏季温度高、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光化学反应进行,从而使O3_8h浓度升高;冬季温度低、颗粒物增加且太阳辐射弱,不利于光化学反应进行,故O3_8h浓度较低。此外,夏季大气环流活动比较频繁且降雨增多,易于大气污染物扩散与沉降,故除O3_8h外,夏季其余五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均较低[14]。

图2 2018—2021年合肥市大气污染物逐月浓度变化

2.1.3 逐时变化特征

图3为2018—2021年合肥市4年平均逐时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由图可知,PM2.5、PM10和NO2浓度日变化趋势呈“双峰双谷”形态,第一个峰值出现在上午7~10时,此时为上班高峰期,车流量大,城区道路交通堵塞,机动车尾气产生聚积,从而造成大气污染物浓度上升。随后开始下降,下午13~16时PM10和NO2浓度出现谷值,且16~19 时PM2.5浓度出现谷值。随着下班高峰期的到来和居民活动的增加,污染物浓度开始上升,并且夜晚大气环境趋于平静,污染物聚积且不易扩散,故在20~22 时PM2.5、PM10和NO2浓度攀升至第二个峰值。22点后,随着车流量和居民活动的减少,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在次日4~6时形成第二个低谷。与此同时,O3_1h的浓度日变化趋势与其他污染物有明显差异,呈“单峰单谷”形态,白天浓度明显大于夜间。这是因为,O3_1h 浓度变化与太阳辐射强度密切相关,从上午7点开始,O3_1h浓度不断攀升,而13 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由于O3_1h 浓度会产生聚积,故在13~17 时出现峰值,之后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减弱,O3_1h 浓度急速下降,并在次日7 时出现最低值[15]。此外,CO 和SO2的浓度日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分别在上午8时和10时左右出现较高值。总之,合肥市大气污染物浓度逐时变化特征明显,其与人类活动、日照强度和气象要素密切相关。

图3 2018—2021年合肥市4年平均逐时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

2.2 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本文以合肥市11个监测点的经纬度和2021年各种大气污染物年浓度均值为基础数据,进行Kriging插值分析(图4)。由于监测点位不多,Kriging插值结果与站点监测值存在一定误差,故需要对插值结果进行可信度验证。

图4 2021年合肥市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空间分布

本文选取了80%的监测点数据作为训练集来进行空间插值,剩余20%的监测点数据(长江中路和滨湖新区)作为验证集来进行可信度验证。将模型预测值与站点实际监测值进行对比,发现平均绝对偏差为5.53%。由此可知,使用Kriging插值法对合肥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插值预测偏差较小,可信度高。可知,合肥市各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有明显差异,PM2.5浓度呈西北和东南低、东北和西南高的分布态势。其中,庐阳区、包河区和明珠广场PM2.5浓度最高,而董铺水库浓度最低,最大浓度差为7.74 μg/m3。PM10年均质量浓度分布与PM2.5略有不同,呈现西部低、东北高的特点。分析发现庐阳区、瑶海区和包河区PM10年均浓度最高且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NO2年均质量浓度分布呈西北低、中部高的特点,除包河区NO2年均质量浓度最高超过二级标准,其余地区均未超过。SO2年均质量浓度分布呈中部重、周边轻的分布态势,以包河区浓度最高,但远远低于国家二级标准,且整体分布差异较小。CO年均质量浓度分布呈东部、西部高,西北、东南低的分布态势,以琥珀山庄、长江中路和瑶海区浓度最高,董铺水库浓度最低,最大浓度差为0.12 mg/m3。O3_8h年均质量浓度分布呈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态势,以董铺水库和高新区浓度最高。合肥市污染物浓度分布态势与本市的社会经济要素有关,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其污染主要与机动车尾气和居民生活源排放有关,而新区和郊区的污染主要与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有关[16-17]。

3 相关性分析

3.1 大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相关性

大气污染状况与污染源、气象要素等有关,气象要素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沉降、扩散和转化,进而影响其浓度值。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本文将合肥市2018—2021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2018—2021年合肥市大气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的Spearman分析

结果表明,温度与PM2.5、PM10、NO2、SO2和CO浓度呈负相关,与O3_8h浓度呈正相关;气压与O3_8h浓度呈负相关,与其余5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呈正相关;相对湿度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但与CO浓度相关性较弱;风速和降水量均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但是CO浓度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这是因为,高温时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较低,而低温时空气受冷收缩下沉,气压较高,故温度和气压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相反。与此同时,高温低压时大气层运动剧烈,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迁移,而低温高压时大气层较为平稳,且下沉气流易使污染物沉降,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温度高时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光化学反应生成O3,故O3_8h浓度与温度和气压分别呈正负相关[18];相对湿度较小时,大气污染物吸附在水分子上,其浓度增大,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易发生降雨,对污染物有冲刷作用,故降低了大气污染物浓度;风速较大和降水量较多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作用明显。然而,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不是由单一气象要素影响的,而是多种气象要素相互作用、协同作用的结果。

3.2 大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

鉴于部分大气污染物有共同的排放源,本文分析了大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其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其中,PM2.5和PM10呈显著正相关,其间存在包含关系以致于相关性显著。颗粒物PM2.5/PM10和气态污染物NO2、SO2、CO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PM2.5/PM10与这三种气态污染物有共同的来源。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会产生大量的CO与PM2.5,二者共源性较强,其相关性也较大。同时,NO2、SO2、CO均与化石燃料燃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有关,故这三种大气污染物有很强的相关性。NO2光解是O3的重要来源,但由于O3浓度变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且与其他大气污染物的共源性较弱,故O3_8h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不强[19]。综上,各大气污染物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以正相关为主,其主要与污染物来源及各自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和相互转化有关[20]。

表3 2018—2021年合肥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本文研究了2018—2021年合肥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特征,并揭示了大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及各污染物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近年合肥市空气质量逐渐好转,大气污染物浓度逐年降低。然而,O3污染仍然严重,已成为合肥市夏季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与此同时,合肥市各地区污染物浓度分布有明显差异,其中已建城市区域小且集中,造成了机动车尾气和居民生活源排放污染严重。此外,研究发现大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以负相关为主,而大气污染物间则以正相关为主。结合研究结果,对合肥市大气污染治理提出如下建议:(1)着力做好合肥市中心城区的秋冬季PM2.5和PM10污染防控工作。(2)针对全市夏季臭氧污染整体值过高问题,深入研究臭氧污染成因,并立即着手完善VOCs监测体系。(3)根据合肥市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影响要素,尽快制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与防控方案。

猜你喜欢

气象要素合肥市监测点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醒狮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成都电网夏季最大电力负荷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送你一盆小多肉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合肥市朝霞小学
沈阳市1951—2013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区域蒸发的响应分析
北京市朝阳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
探测环境变化对临沭站气象要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