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书法海外教学与传播的效果及策略

2023-03-11张馨予彭译萱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2期
关键词:德国书法传统

张馨予 彭译萱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对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重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书法文化在海外的教学与传播现状,提出优化策略与发展路径,旨在为如何让更多的海外民众了解我国的书法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提供参考思路。

0 导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经千年,经久不衰。书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一种媒介,实现着对中国文化的继承性发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彰显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汉字书法在欧洲的传播,根据留存下来的典籍资料来看,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德国的汉学研究对此也多有涉猎,以海德堡大学的雷德侯教授为主要代表。雷教授著有《清代篆书》《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万物》与《开放的艺术史》等作品,对中国书法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看来,书法是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中心与基础,作为最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没有创作与收藏边界的[1]。书法文化蕴含了中國特有的美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以及中文教学机构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前沿阵地,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机构与课程使用新媒体辅助授课和教学。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新媒体模式将传播内容利用数字网络以及移动通信等技术对外传播,能极大提高传播效率。新媒体的学习与教学方式是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所强调的“消除地域限制”这一理念的实践。这种可以将老师与学生进行“时空分离”的线上远程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走向主流[2],辅以新媒体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充满机动性。近年来,关于以新媒体实现中文教育海外传播模式的创新的研究络绎不绝。在目前研究中,如本土化转变、智能化教学等观点,对于国别中文及相关文化代表传播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但其中大多数文献与研究是以将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欧美国家为典范对象,有关小语种及其使用国家,这一类非英语国家作为目标的文献并不多。并且,中文文献中,大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传播出发,缺少对某一典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的“点对点”的研究。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将书法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习者的书写能力与正字能力,通过对汉字结构及其背后历史渊源的讲解,更能加深学习者对汉字的记忆与对汉文化的学习兴趣[3] 。

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重要国家、欧盟成员国之一,与我国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能够促进德国人民加深对于中国的了解,促进和发展在德中文教育传播符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战略路径。

在《汉字文化》发表的《传媒视域下德国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研究》中,对于德国近些年的中文教育发展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叙述:截至2021年,我国在德开设了19所孔子学院,其中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北威州接受中文教育的人数位居德国之首。但汉语在德国依然属于小众语言,据《西德意志汇报》报道,以北威州为代表的德国学生在第二语言选择上偏向于法语、拉丁语[4]。徐晔(2022)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以新媒体模式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德国的受众群体为主要研究样本,将德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动机、媒介与效果进行了分析,对目前在德中文国际教育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本土化发展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5]。

1 在德中国书法文化的教学与新媒体传播现状分析

1.1 中国书法文化教学现状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教育机构,旨在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探究中国书法文化在德国的传播程度,本文对孔子学院这一传播中国文化最有威信力的平台进行了调查。根据德国孔子学院信息网(http://www.konfuzius-institute.de,2023)的公开消息显示,目前可浏览到的中国书法文化的有关活动共有两项:

(1)202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著名书法家、周斌教授访问了海德堡国际学校(Konfuzius-Institute Heidelberg),举办了其个人的书法展,并和学生以及德国大众围绕中国书法进行了交流,教授还将进一步培训相关教师,循序渐进地将中国书法纳入新汉语专业水平考试(HSK)预备班;

(2)帕德伯恩孔子学院(Konfuzius-Institute Paderborn)在2023年上半年的开放日举办了书画展。

目前,中国书法并没有纳入新汉语水平考试中,同时书法类的课程目前在德国高校的汉学或中国学专业中的课程相较于听说读类的课程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类的课程,占比不高。据汉语教学协会官方网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来看,截至2018年,共有32所德语区高校开设汉学或中国学专业,截至2019年,德国高校汉学或中国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只有《中国字1》和《基础中文:读与写》涉及中国书法的教学。(https://www.fachverband-chinesisch.de,2019)以上说明,中国书法并没有成为德国汉学教学的一项重点。

为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孔子学院在近些年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了新媒体技术对孔子学院的学生进行教学,并对当地民众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大力组织各类线上研讨会和观影活动。新媒体逐渐和线下传统教学以及宣传模式并驾齐驱,未来以新媒体形式进行视频宣传将会成为在德国弘扬中国书法文化的主要渠道。

1.2 中国书法文化的新媒体形式宣传现状

中国书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千年历史的重要见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文化的具象符号如笔墨纸砚以及各种书法体系,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受到了众多的关注[6]。

从教学类的视频来看,汉字的读音教学视频以及讲述不同汉字的形成来源和传授有趣的汉字书写技巧的视频较为受欢迎。以“以我所认识的中国”(Mission China I lerne kennen)栏目为例,其共有6620位订阅者,其中“学习中文书写”(Chinesische Schreibung lernen)系列的书写简体中文的教学类视频,截至2023年8月共获得了25000次的浏览播放量、1022次点赞以及上百条评论。视频除了教学如何正确书写简体中文字外,国外视频网站还以生动有趣的叙述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每个字背后的含义和历史故事,展现了书法文化背后的历史厚重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1条点赞量较高的评论是这样的:“哇,真不错!我已经学了四个学期的中文,我喜欢这里的教学方式。这些小故事也很有教育意义。这是记忆汉字的好方法。谢谢。”由此可知,如此有趣的教学视频吸引了德国的民众。

以李子柒为代表的成功的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博主,在国外视频网站上以视频博客(Vlog)的形式宣传了中国书法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符号,收获了大量关注,浏览量居高不下,其中“这是一张沉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片,道尽中华风流——笔墨纸砚”(Brush, ink, paper and ink stone - scholars four treasures)视频共获得了1581万次观看,以及17000条评论,并且有关播放量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 以“中国书法”(Die chinesische Kalligraphe)为关键词在国外视频网站上进行搜索,播放量排名前五的视频,共获得了200万的播放量,对其中的评论进行筛选,得到的有关语言的占比图,如图1所示。

德语评论的占比量相对于英文很少,但是德国作为欧洲国家,不排除使用英语的可能性,故根据所有评论,作出了以下词图。

从图2高频词图中可以发现,除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人称代词、连词、介词等用语外,其中形容词有“美丽”(beautiful)和“喜爱”(love)等,体现了海外民众认为中国书法是“美丽”“充满爱”的一种文化形式,对于宣传书法文化的视频也都是喜闻乐见的。

据此,中国书法文化的对外宣传视频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受到了海外民众的喜爱,但是以德语为媒介面向德国民众的宣传视频较少。新媒体渠道作为强有力的软文化宣传途径,以及良好的线上教育平台,需要加强以德语为使用语言的宣传力度。

以新媒体为渠道的教学,可以通过对书法文化有关历史、科技等的介绍,间接从多方面使受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从而更好地掌握中国书法文化,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达到以书法文化来促进中德两国交流的目的[6]。

1.3 小结

(1)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和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模式,仍然是中国文化宣传的主流模式,新媒体宣传方式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呈现强有力的发展态势。目前,德国孔子学院公开信息网以及德国各地区孔子学院的官网所公开的线上课程以及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上的教学类视频,都有生动有趣且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的特征。

(2)极具历史韵味和氛圍感的博客短视频(Vlog)以及有关图文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李子柒等成功的传统文化宣传博主为代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符号以博客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展现,既不失绵延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的厚重感,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以及技术发展。同时,对于中国书法教学类视频和中国书法有关具象符号宣传视频的对比,有关“具象符号”类视频的播放和评论量都超过教学类视频。“具象符号”的视频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在海外平台上受到了更多德国民众的喜爱。

2 书法文化传播途径与教学策略的优化方案

2.1 文化传播本土化

书法文化海外传播无异于中国文字的海外传播。西方语言无论从形态还是从表达上与汉字大相径庭。以传统的较为生硬的方式进行传播并不能达到良好效果。同时,考虑到书法艺术的传播仍然以英语传播为主要的语言媒介,考虑到德国语言的独特性和对于不同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受众人群,本土化和本语化的传播是一种必要手段。

2.1.1 辅助教学

在面对自己并不熟悉的语言或者文字符号时,人们会更易于接受它的音与形,而对于它真正的意,获取与理解的过程相对而言较为困难[7]。同时根据爱德华·T·霍尔(1976,《超越文化》,92)提出的“高低语境文化”这一概念,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而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国家。

在学习汉语时,由于汉字结构复杂,书写困难,外国学习者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书写方式,大多情况下,初学者都是“照葫芦画瓢”,通过画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不能掌握其中的意,在前人的研究实践的结论中,可以窥见一二:向其展现越靠近含义本身形态的文字,如象形文字,学生辨认起来也越容易。(周斌,2021,43(04))

在学习初期,即学习单一结构汉字时,可以利用如图3中国象形汉字演变图,用此类象形文字演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书写方式。

2.1.2 积极发展汉语书法新媒体海外传播

对于汉语书法,不仅仅是孔子学院官方的宣传不够,目前仍有很多的私人或者社团中国书法兴趣班也没有宣传开来。在正式教学之余,汉语书法海外传播者应该注意到目前在德国的中国传统文化以青年人为主,更多的学生以及潜在受众群体,更偏向于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利用好新媒体有助于增加书法文化的曝光度,扩大书法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应培养德语为传播语种的社交媒体博主,培养用德语讲中国文字书法故事的“博主达人”,更好地扩大在德的受众群体。这种新媒体的宣传应该包含汉字书法的工具、文字的书写鉴赏与文字背后的典故与历史蕴含。以专业化而不失风趣的方式向目标群体讲解书法的故事。

2.1.3 培养在德有关教师

除输出优质教师外,应着重培养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涵养的本土教师。作为“双文化”人群,本土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与文化产品的相关含义,并自主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德国历史文化建立关系,更易于相关中文与书法文化的传授与理解。

2.1.4 加强举办在德有关文化展览

近几年,在德国举办了多场与中国书法文化有关的书画展,其中名为“迷人的文化符号:东亚的书写艺术和文字文化——方向”(Fascinating Characters: The Art of Writing and Text Cultures in East Asia—— Orientations)的书画展展出了多幅以中国毛笔书法为起源的中日韩三国古代与近现代书法作品。其中汉字书法独特的艺术性与优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激发了参观者对东方书法文化的热情。由于疫情的缘故,多数博物馆的有关展览与相关文化宣传活动仍处于缓慢恢复状态,这也是进一步恢复中国书法文化以及各类传统文化与海外交流合作的好时机。

2.2 教学方法层级化

2.2.1 因材施教

外国学习者并非从小学习汉语书写,因此在字体教学的选择上,教师应该对学习者的能力和教学难易程度斟酌后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在《书法的中西精神融合——谈留学生的书法教学》中有所提及。

同时,平面化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书法教学时,应注意学习者在入门后的学习目的不同。书法在海外教学的规模化形成固然重要,但有关课程的设计和讲授应在明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目的后,作为有关课程开发的考察点,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2.2.2 课本开发

在海外第一大购物平台亚马逊中以“中文书法”(Chinesische Kalligraphie)作为限定词搜索,结果大部分有关书籍的评价为“适合初学者与入门者”(以上不排除以英文作为教材的使用语言)。但有关书籍的总体趋势是作为辅助新汉语专业水平考试(HSK)的工具,并且其中缺少將传统书法和通用硬笔书法区分的书籍,对中国书法进行系统的介绍和有关赏析的更少。

2.3 教育传播方式智能化

2.3.1 国内书法教学体系的参考与借鉴

相较于海外书法传播,中国境内的中小学书法教育相对于德国与其他海外国家教学机构已经拥有更全面的教学系统。自2011年,书法教育就被列入中小学必修课之中。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使书法教育系统的革新更加重视资源利用创新。根据《信息化时代中小学书法教育资源建设策略》一文,双师型(线下语文教师与线上书法家)的资源模式十分值得海外书法教学与传播模式的参考与应用。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让更多的专业人士与德国学习书法的学生进行交流,传授正确的、专业的观点与技巧,帮助学生进一步纠正错误,这样也能够进一步弥补教材缺失的遗憾。

如今中国的书法现代化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与智能设备的互动方式进行教学的方式也值得向外推广。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可以增加学习者与教师的互动。而在书法临摹桌一类的课堂智能设备的帮助下,学习者自主学习临摹书法作品时,智能设备会协助教师进行监督与纠正,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8]。

2.3.2 虚拟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媒体的数字化,对这种字符系统的访问及其使用正在迅速变化。鉴于此,众多现代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涉及书写系统的多个方面。在2023年3月11日至7月16日于德国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蒙德里安作品展中,使用了人工智能(AI)作画技术。参观者可以在平板中设置的人工智能系统中输入关键词生成画作。同时,虚拟现实技术(VR)与全息投影技术可以使得参观者身临其境。这些技术都使得参观者更好地了解与学习展览相关的文化。人工智能作画软件如图4所示。

若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中文书法的作品与展示中,可以使得文字跳出纸张的束缚,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文化传播的目的。

引用

[1] 雷德侯,吴若明.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教授访谈录[J].南方文物,2015(3):20-28.

[2] 李鑫玉.传播符号学视阈下的跨文化传播探赜[D].西安:西北大学,2016.

[3] 张阔.针对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中国书法课教学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22.

[4] 吕冬婷.传媒视域下德国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研究[J].汉字文化,2022(11):81-83.

[5] 吕冬婷.德国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媒体路径研究[J].东南传播,2022(6):61-63.

[6] 徐慧玲,姜华.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传统服饰文化推广与传播——以汉服文化为例[J].西部皮革,2023,45(9):77-79.

[7] 周斌,李守石.“还原”: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4):21-28.

[8] 申诗凡.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书法教学新愿景[J].江苏教育,2017(5):71-73.

本文系大连外国语大学202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新媒体背景下中德高校外语学习动机、平台与学习效果研究”(202310172A013)

作者简介:张馨予(2003—),女,辽宁沈阳人,本科,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彭译萱(2003—),女,浙江湖州人,本科,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

猜你喜欢

德国书法传统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老传统当传承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