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标志看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的传统文化内涵
2023-03-11许艳平
许艳平
(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韶关地处粤、赣、湘三省交界处,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以盛产农产品著称,全市现有14 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3 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韶关农产品经常以地理标志作为命名依据,以凸显自身特色。例如,“九峰奈李”以“九峰”命名,表明这种水果产自生态环境优良的九峰山,其色泽金黄,滋味清甜,是纯绿色食品。“始兴杨梅”以“始兴”命名,表明这种杨梅产自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始兴县,具有果大、核小、味浓等特点,属于无公害农产品。语言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带地理标志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也是如此,其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讨论的韶关特色农产品,是指韶关地区农业生产中获取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初级产品,包括瓜、果、米、蔬菜、茶叶、草药、畜牧水产,以及由此简单加工而成的食品等。
一、两类带地理标志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
带有地理标志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其形式多为“修饰语+中心语”。中心语表示农产品类别,修饰语与地理标志有关,显示命名理据。根据地理标志的具体形式,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带地理特征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
农产品在何处种植或养殖,所依托的地理特征就是命名的基础。山间小溪里生长的圆锥形小螺,就是“山坑螺”;石头缝里生长的宽叶韭菜,就是“石韭”;水塘里游动的鲶鱼,就是“土塘虱”或“塘角鱼”;丰江清水里产的鱼就是“丰江河鱼”,锦江清水里产的虾就是“锦江河虾”。这里的“山坑”“石(缝)”“土塘”“丰江”“锦江”表明了农产品来源地的地理特征,是一种地理标志。这些词语的构词模式是“地理特征+农产品类别”。
韶关属于山区,山多景美,物产丰饶,农产品往往因山而得名。很多特色农产品词语带有“山”“峰”“峡”“岩”等突出地理特征。
带“山”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如:
瑶山茶油、瑶山天然蜂蜜、瑶山烟肉、高山油茶、高山红茶、高山杜鹃、云山果脯、云山蕃薯干、云髻山香粘米、青云山溪黄草、源雾山牌玫瑰茶、源雾山牌玫瑰茄、鸣凤山牌佛手瓜
韶关的丹霞山因“丹霞地貌”而闻名,“丹霞”往往代指丹霞山,“丹霞”系列农产品词语也属于带“山”的词语。例如:
丹霞竹荪、丹霞红豆、丹霞沙田柚、丹霞贡柑、丹霞冬菇、丹霞木耳、丹霞红茶、丹霞豆腐、丹霞银毫带“峰”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如:
金竹峰单丛茶、金竹峰白毫茶、九峰奈李、九峰葡萄、九峰黄油桃、九峰鹰嘴桃、九峰水蜜桃、九峰黑布朗、九峰橘子、九峰椪柑、九峰脐橙、九峰西瓜、九峰黄皮梨、九峰糯米糍、九峰黄糍、九峰金银花、九峰茶叶、九峰红薯干、九峰辣椒、九峰生姜、九峰椰菜带“峡”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如:
大峡谷牌荷兰豆、大峡谷牌还原笋、大峡谷牌生菜、大峡谷牌香蕉李带“岩”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如:
雪花岩牌古树茶、雪花岩牌禅茶
(二)带地名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
韶关共辖三区七县:武江区、浈江区、曲江区、南雄市、乐昌市、仁化县、始兴县、新丰县、翁源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整个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多样,不同县市的自然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地名也是一种地理标志。这里的地名指行政组织名称,包括区名、县市名、乡镇名、乡村名。带地名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数量较多。
带县市名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如:
南雄烟叶、南雄银杏果、乳源野生灵芝、仁化粉葛、翁源兰花、翁源黄烟、翁源果蔗、乐昌白毛茶、乐昌猕猴桃、新丰佛手瓜、始兴石斛、始兴香菇、始兴黑木耳、始兴枇杷、始兴杨梅、始兴蜂蜜
带乡镇名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如:
马坝油粘米、大桥石鲤、北乡马蹄、北乡花生、石角豆腐、三华李、六里柑、罗坑红茶、油山香菇、扶溪腊鸭、顿岗马蹄、石塘堆花米酒、石塘甜竹笋、黄坑贡柑、黄坑狗颈白毛茶、樟市黄豆腐、水口红瓜子、长江腊鸭、枫湾蜜桃
带乡村名的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如:
九仙桃、长坝沙田柚、马牯塘莲藕、深洞茶、张溪香芋、松山米酒
这组词语只保留了村名,其地名的完整形式分别为:翁源县江尾镇九仙村、仁化县大桥镇长坝村、翁源县龙仙镇马牯塘村、乳源瑶族自治县洛阳镇深洞村、乐昌市河南镇张溪村、新丰县回龙镇松山村。
二、带地理标志农产品词语的传统文化内涵
王艾录、司富珍将词语的命名理据分为三种:音义理据、句段理据和文化理据,认为文化理据指“语词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民族的、历史的、心理的、认知的和习俗的等方面的知识”[2]。本文讨论的地理标志属于词语命名的文化理据,它既显示了韶关地区的地形地貌、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也折射出了农产品的种植历史、生产经验,以及人们的情感态度、社会变迁与历史移民等。
(一)眷恋山地丘陵
韶关地区山峦众多,丘陵起伏,生态环境优良,自古就是优质农产品汇集地。这里的人们也以自然环境为荣,乐于用“山”“峰”“峡”“岩”等为农产品命名,表达了他们对山丘的热爱之情。“山坑螺”“石韭”“丹霞贡柑”“九峰奈李”等农产品的命名就是例证。
“山坑螺”表明此螺生长于山间溪流之中,肉质滑嫩,滋味鲜美,寄生虫很少,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的爱山之情。韶关人爱吃山坑螺,每当秋风乍起,便是螺肉肥美之时,韶关的茶楼、酒馆、大排档就会推出应季传统美食——“爆炒山坑螺”,其做法、吃法颇具粤北特色。同样,韶关的“石韭”也不同于一般韭菜,它产自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山区,扎根于石缝,受清水滋润,形似韭菜与大蒜,味道脆爽鲜甜,是瑶山人钟爱的美味。
“丹霞贡柑”产自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它皮薄核小,清香甜爽,自古就被列为皇家贡品,被称为“皇帝柑”。其产地丹霞山,更是以“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独特地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闻名遐迩,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让历代韶关人引以为傲。唐朝开元年间,韶关籍名相张九龄被贬荆州,仍不忘吟咏“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感遇》)。诗中的“丹橘”就是丹霞贡柑,是诗人经历挫折而坚守本性的写照,可见张九龄对故乡的贡柑十分眷恋。人们以“丹霞”为柑橘命名,也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表达对丹霞自然遗产的热爱。
这些带“山”的特色农产品词语还诠释了韶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劳作于自然之中,对其充满感情,自然也回馈给人们特色农产品,为其提供衣食所需。这便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谐相处,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相比于“人屈从于自然”“人凌驾于自然之上”[3],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具有可持续性。经过岁月的积淀,眷恋山丘、崇尚自然已经成为韶关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以自然环境命名的特色农产品依然备受青睐。采用现代农业模式生产的农产品,仍然乐于用“大峡谷”“雪花岩”“源雾山”“鸣凤山”等为特色农产品命名,也是缘于这份特定的情感。
(二)善用多色土壤
韶关是广东省土壤颜色较多的地区,生产农产品的土壤共有六种:红壤、黄壤、水稻土、赤红壤、石灰土、紫色土。其中,红壤分布面积最广,其次是黄壤、水稻土和石灰土[4]。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经过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对土壤、气候等资源与农作物的关系已经熟稔于心,善于根据土壤特征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培育特色农产品。很多冠以地名的农产品词语中,就凝聚着这种生产经验。
地名“北乡”与“马蹄”搭配,就是韶关人善用土壤资源的典型案例。乐昌北乡镇也称“北乡垌”,“垌”表示“田地”[5],垌田往往由江河的泥沙冲积而成,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北乡垌属于沉积盆地,其马蹄种植田“上面有一层15~20cm 的灰黑色肥沃泥土,下面是黄色砂土,是马蹄最适宜生长的土壤”[6]。北乡人还懂得顺应农时,以便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他们一般选择在夏季培育幼苗,移植马蹄,这个季节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能够使马蹄汲取充足的养分,茁壮生长。进入秋冬季节,马蹄开始长出球茎,此时昼夜温差拉大,光照时间缩短,又为其球茎的生长膨胀提供了良好条件[7]。因此,北乡人种植的马蹄个大脆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张溪香芋”的命名则显示了先民善用红壤资源。张溪村位于乐昌市河南镇,也拥有宽阔的垌田。专家认为,这些垌田“土质为红壤土,土层深厚、肥沃,结构性良好,通气性强,为香芋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8]。这种良好的土壤条件,成就了张溪香芋粉质厚重、味道醇香的品质。“火山粉葛”的命名也是善用红壤的体现。粉葛在广东种植广,“火山粉葛”是佼佼者。其特点是淀粉含量高、清甜无渣、肉嫩味鲜,可以用来煲汤,也适合切片蒸熟食用,或者做粉葛扣肉等。曲江区大塘镇火山村为“丘陵红壤土分布区”,土质肥沃,是培育粉葛的稀有土壤[9]。
“南雄黄烟”的命名则显示了紫色土的资源优势。这种土“由紫色砂页岩为母质发育而来”,不仅钾含量高,而且“有利于缓效钾的固定和释放”,使钾元素的供给能够贯穿于烟叶生长的整个周期中。因此,紫色土被公认为“最适合优质烟草种植的土壤类型”[10]。
在科技欠发达的时代,人们只是凭借经验运用土壤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韶关人依托科技手段,制定了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申请了地理标志保护,使地理标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和充实。“北乡马蹄”“张溪香芋”“火山粉葛”等,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类农产品词语也成为韶关人善用土壤资源的生动名片。
(三)米茶种植历史悠久
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老字号农产品“马坝油粘米”,确定了“岭南稻作农业肇始的年代”。水稻原产自长江中下游地区,国外专家曾大胆推测,大约在5 000 年前,长江中下游的稻作种植人曾携带技术和文化,向华南地区迁移,韶关是他们前往珠江三角洲的必经之道[11]。曲江石峡等遗址的水稻遗存也支持这一推测。
1958 年,曲江县城西南的狮子岩附近(泥岭遗址)出土了马坝人化石,经考古鉴定,这是一种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的远古人类,距今约十多万年[12]。经过多年考古探究,专家在马坝镇西南的石峡遗址发现了炭化稻谷,这种古稻“已脱离野生稻的性状”,为“人工栽培稻”,距今有4 000多年[13],属于“从原始栽培稻向现代稻种过渡的、籼粳正在分化的杂合栽培稻种群”[14]。由此可以推测,华南地区种植栽培稻的历史可以“上溯至 4 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这为“研究珠江流域、华南地区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5]。此后出土的前石峡文化中遗存的古稻年代更为久远。可见,地名“马坝”已经表明:早在5 000 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韶关先民已经开始了水稻种植。这种文化意义源于马坝的自然禀赋,也与灿烂的泥岭文化和石峡文化有关。
茶叶是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农产品,在韶关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程启坤、庄雪岚主编的《世界茶叶100 年》认为,广东自然条件优越,是国内种茶历史较为悠久的省份。韶州(韶关的古称)之于广东,则是产茶较早的地区。早在唐代、五代时期,韶关的曲江、仁化均已产茶。到了明代,韶州不仅茶区迅速扩大,而且“茶类花色日益增多,饮茶成风”[16]。事实确实如此,韶关多山,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茶树生长,茶文化源远流长。仁化的白毛茶,明代时已成为朝中贡品。曲江罗坑镇的高山上遍布古茶树,当地瑶族人世代以采茶为生。乐昌也盛产茶叶,以“沿溪山”命名的白毛茶在唐代时就声名远扬。唐代“茶圣”陆羽曾慕名来到韶关,在多地考察茶叶,乐昌沿溪山的西石岩洞,至今还留有他亲笔书写的“枢室”二字[17]。陆羽《茶经》云:“岭南茶生韶州,其味极佳。韶州生黄茶,产于韶州各县,成以乐昌为贵。”“黄茶”指的是“沿溪山白毛尖”。因此,“仁化”“罗坑”“沿溪山”这些地名,就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标签。
(四)接纳南北移民
韶关属于南北咽喉要塞,历史上曾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赣、闽等地的居民迁入。有些冠以地名的韶关特色农产品,就是南北移民的产物。“南雄板鸭”“南雄烟叶”“石塘堆花米酒”等属于这类典型案例。
“南雄板鸭”反映了南雄人的生活习俗。南雄河流、水塘众多,适合养鸭,出产的麻鸭皮薄肉肥。每到冬季,干燥寒冷的季风吹起,家家户户便会宰杀麻鸭,用粗盐腌制,放在太阳下自然风干,制成风味独特的腊鸭。这种习俗在南雄已流传千年,其形成既得益于物产和气候,也得益于历史移民。南雄地处大庾岭南麓,与江西接壤,是历代中原人南迁的落脚点。坐落于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曾接纳过一批又一批的中原移民。他们带来了家乡的腌制技艺,善于利用麻鸭等制作各种腊味。珠玑古巷中的腊巷,就是一条以制作腊味而闻名的街道,南雄最美味的板鸭就出自于腊巷[18]。
“石塘堆花米酒”是江西人南迁的反映。这种酒源自江西吉安,原名“烧酒”,倒入杯中会垒起酒花,好似颗颗晶莹的珍珠,文天祥曾称赞其“香气扑鼻,层层堆花”。明朝末年,吉安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入韶关仁化县。人们被石塘村饱满的稻谷、清凉的井水所吸引,于是定居在此,用老家的技术继续酿酒,创造出了这种风味醇厚的粤北特产[19]。
“南雄烟叶”则是南人北迁的历史记录。烟叶属于南洋物产,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闽南。到了清代顺治年间,闽南烟叶引入南雄[20]。当时的南雄交通便利,商业贸易繁荣,吸引了众多烟叶商人来此经商。同时,清兵入闽,导致大批闽南客家人向粤北迁移,给南雄带来了烟草种植技术[21]。这种烟草与南雄的紫色土壤十分契合,出产的烟叶品质优良,颜色金黄,被称为“黄烟”。
三、结束语
韶关属于粤北地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也为农产品命名提供了内在依据。韶关多山地和丘陵,不同区域地形地貌差异较大,特色农产品名称中经常包含“山”“峰”“峡”“岩”等语言形式,或者包含县市名、乡镇名、乡村名等,形成了带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词群。
作为语言符号,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中的地理标志具有双重功能:一是指称功能,“山”“峰”“峡”“岩”等指出了产品的产地为山区,县市名、乡镇名、乡村名等指明了产品来自哪个具体的行政组织;二是描述功能,地理标志描述的内涵意义较为丰富,主要包括产地的自然禀赋、农产品的独特品质、农产品生产者“人”的相关因素(如情感态度、生产经验、历史移民)等。
这两种功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本文所分析的传统文化内涵,虽然侧重于韶关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但是与农产品品质、产地因素等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探讨韶关特色农产品词语的文化内涵,不仅能为语言研究提供参考,还有助于彰显产品质量,提升社会美誉度,凸显品牌效应,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