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生和患者报告的奇正消痛贴膏不同规格外用贴剂临床应用现状研究
2023-03-11王雪惠王思懿叶欣胡钟竞马占华侯文斌孙屿昕郑酉友刘兆兰
王雪惠 ,王思懿 ,叶欣 ,胡钟竞 ,马占华 ,侯文斌 ,孙屿昕 ,郑酉友 ,刘兆兰
1.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北京 100029;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4.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中药新型外用制剂属经皮给药系统,包括透皮贴剂和巴布剂、凝胶剂、涂膜剂等多种剂型,其不仅能保证释药面与皮肤紧密接触,同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因素干扰,且药物作用时间长、可减少给药次数,故临床广泛应用[1-2]。肌肉骨骼疼痛治疗一线用药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但长期使用易引发胃肠道症状、肾功能损害,影响血小板功能及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3-4]。中药贴剂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快捷、提高患者顺应性、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等优点,受到医生和患者关注。
作为外用贴剂的一种,奇正消痛贴膏系藏医验方、国家保密处方,由独一味、姜黄等药味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5],主要用于急慢性扭挫伤、跌打瘀痛、骨质增生、风湿及类风湿疼痛、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陈旧性伤痛等急慢性骨骼肌肉疼痛的治疗,效果明确[6-7],安全性良好[8]。但相关研究仅局限于1.2 g经典剂量,缺乏对1.8 g大剂量的评价[9]。基于以上研究现况和证据的局限性,本研究对2种规格(1.2 g、1.8 g)消痛贴膏应用现状进行评价,从医生和患者角度分别进行调研,了解不同规格奇正消痛贴膏临床应用病种、部位、贴数、选择原因、使用满意度、敷贴时间,以及实际运用于临床中的现况及需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
1.2 调查对象
于2021年7月27日-2021年10月31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具有奇正消痛贴膏处方权的临床医生及使用人群进行调查,从东南、西南、西北、华东、华北、东北地域抽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医生参与调研,从东南、西南、西北、华东、华北地区抽取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患者参与调研。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2021BZYLL0202)。
被调研临床医生纳入标准:①既往应用过/处方过奇正消痛贴膏,且自愿提出对奇正消痛贴膏的认可和建议、意见。②学历为本科及以上,职称为住院医师及以上。③执业类型为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西医师、藏医师。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被调研患者纳入标准:①既往应用过奇正消痛贴膏。②年满14周岁,且学历为初中及以上,可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样本量估算
1.3.1 临床医生
1.3.2 患者
采用样本量等于10~30倍变量数进行估算。因1.8 g规格上市时间较短,应用人群范围尚有限,本研究考虑可能的多因素分析模型中最多不超过5个因素,故按10×变量数估算样本量,调查1.8 g规格应用者50人;1.2 g应用人群较广,按30×变量数估算样本量,调查1.2 g规格应用者150人,共计样本量200人。
1.4 调查内容和方式
由研究人员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专家咨询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中药外用贴剂使用情况和应用消痛贴膏情况。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与研究对象面对面填写纸质问卷。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和设定逻辑校对命令。用双录入法录入并核查数据。
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类资料(医生和患者学历、不同规格贴剂临床应用病种、部位及敷贴数的推荐程度、选择原因,医生所在医院等级、科室、执业类型、职称、敷贴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医生和患者年龄)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被调研者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出问卷606份(临床医生346份、患者260份),回收606份,应答率100%。其中5份因患者有超过50%题目未作答而剔除,问卷有效率99.17%,最终纳入临床医生346人、患者255人。
346位临床医生中,男275人(79.5%)、女71人(20.5%);来自三级医院229人(66.2%),二级医院68人(26.4%),一级医院49人(14.2%);医师执业类型主要为西医183人,其次是中西医结合84人,中医71人,藏医及其他8人;年龄(44±10)岁;所在科室为骨科202人,其他科室144人;职称为主治医师及以下174人(50.3%),副主任医师124人(35.8%),主任医师48人(13.9%);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197人(57.1%),其次是硕士及以上142人(41.2%),其他学历6人(1.7%),1人学历信息缺失。
255位患者中,男137人(53.7%)、女118人(46.3%),年龄(46±14)岁;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下237人(87.8%),本科以上18人(12.2%)。
2.2 中药外用贴剂使用情况及奇正消痛贴膏不同规格临床应用病种
被调研的临床医生和患者均处方或使用过中药外用贴剂。针对不同部位/大小关节疼痛情况,90.7%(312/344)临床医生会区分中药外用贴剂规格,且有65.3%(224/343)临床医生和59.5%(150/252)患者认为现有规格不能满足不同部位、面积关节治疗需求。
2.2.1 临床医生应用
调研发现,临床医生认为2种规格(1.8 g、1.2 g)消痛贴膏临床应用病种基本一致,以腰肌劳损/下腰痛(96.3%、94.5%)、肩周炎(95.0%、94.1%)、颈椎病/落枕(94.9%、91.7%)、急慢性扭挫伤或软组织损伤(92.5%、94.2%)、骨 质 增 生/骨 关 节 炎(93.6%、89.2%)、陈旧性损伤(92.3%、88.6%)、跌打瘀痛(84.2%、85.8%)、骨骼肌肉疼痛(74.7%、88.6%)、风湿及类风湿疼痛(71.8%、84.2%)、骨折术后恢复期(61.5%、66.9%)为主,见图1。
图1 临床医生认为不同规格奇正消痛贴膏临床应用病种
进一步分析同时在临床处方过2种规格消痛贴膏的医生在治疗不同疾病时对2种规格贴剂的选择情况,在治疗腰肌劳损/下腰痛及骨骼肌肉疼痛两类疾病时多应用1.8 g规格(应用1.8 g规格比例高于1.2 g规格20%以上),见图2。
图2 处方过不同规格奇正消痛贴膏临床医生病种选择
2.2.2 患者反馈
患者反馈2种规格消痛贴膏应用病种基本一致,以急慢性扭挫伤或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下腰痛、肩周炎、颈椎病/落枕、跌打瘀痛、肌肉骨骼疼痛、骨质增生/骨关节炎、陈旧性损伤、风湿及类风湿疼痛、骨折术后恢复期为主,与医生调研结果基本一致,见图3。
图3 患者认为不同规格奇正消痛贴膏应用病种
进一步分析使用过2种规格消痛贴患者在治疗不同疾病时对2种规格贴剂选择情况,在治疗腰肌劳损/下腰痛时应用1.8 g规格更多(应用1.8 g规格比例高于1.2 g规格20%以上),而在治疗急慢性扭挫伤或软组织损伤时应用1.2 g规格更多(应用1.2 g规格比例高于1.8 g规格20%以上),见图4。
图4 使用过不同规格奇正消痛贴膏患者病种选择
2.3 临床医生和患者认为不同规格消痛贴膏各自应用部位及敷贴数量
调研发现,结合临床实际需求,临床医生使用奇正消痛贴膏治疗疾病时希望更高效、应用贴数更少,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规避处方限量导致部分患者治疗不足的问题。临床医生反馈在颈(95.7%、97.3%)、肩(95.0%、96.2%)、腰(94.0%、92.9%)、背(89.1%、91.7%)、膝(86.6%、78.5%)、腕(80.3%、71.8%)、踝(78.5%、72.2%)、肘(75.7%、74.6%)均应用过1.8 g、1.2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且主要应用1贴/次。1.8 g规格在颈、肩、背部等平坦且范围大的躯干部位使用较多;1.2 g规格在肘、腕、膝、踝等关节部位应用较多。见图5。
图5 医生认为不同规格奇正消痛贴膏临床应用部位
患者在应用1.8 g和1.2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治疗不同部位疾病时,普遍希望每次应用1贴能解决问题,且实际治疗时也多应用1贴/次。但在应用1.2 g规格治疗肩、背、腰部疾病时,分别有46.6%、42.4%、48.3%需要使用2贴/次才能解决问题,可能由于这些部位疾病面积大或涉及双侧,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敷贴数量。见图6。
图6 患者应用不同规格奇正消痛贴膏治疗部位及使用数量
2.4 临床医生和患者选用奇正消痛贴膏原因
绝大多数被调研医生均了解奇正消痛贴膏,仅1.2%医生认为自己虽使用但不完全了解。临床医生选用奇正消痛贴膏的原因主要基于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疗效;其次会考虑到患者使用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并根据患者疾病及损伤部位面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奇正消痛贴膏;同时也会参考目前已有的指南共识及研究证据等。见图7。
图7 临床医生选择不同规格奇正消痛贴膏的主要原因
影响患者选用1.8 g、1.2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的原因主要基于使用后疗效较好(94.7%、88.5%)及对奇正品牌口碑的信任(68.4%、57.5%);同时,患者也会依据医生的推荐,选择使用1.8 g、1.2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51.7%、45.2%)。而73.7%患者选用1.8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的原因是其增加载药量同时未增加患者的安全性风险。
2.5 患者使用奇正消痛贴膏满意度
调研发现,患者对1.8 g、1.2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总体满意度较高(96.3%、93.6%),绝大部分表示会把消痛贴膏推荐给家人或朋友(98.7%、98.6%)。
2.5.1 疗效满意度
100%、95.4%患者反馈使用1.8 g、1.2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后收获较好疗效,大部分患者认为敷贴后疼痛(100%、97.1%)、肿胀(50.0%、61.3%)均有所缓解。
2.5.2 应用适宜性
①美观:80.0%、83.4%患者认为1.8 g、1.2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均未影响美观度。②气味:76.3%、78.9%患者表示能接受1.8 g、1.2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的气味。③用后感:88.8%、83.4%患者反馈1.8 g、1.2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在使用时贴合度良好,不易脱落,且有78.8%、71.4%患者认为1.8 g、1.2 g规格奇正消痛贴膏在撕下时并没有给皮肤带来不好的影响。
2.6 医生建议敷贴时长
根据奇正消痛贴膏说明书规定,每贴应敷贴24 h。在保证疗效前提下,考虑到有些患者不愿长时间贴敷,基于既往应用经验,对1.8 g、1.2 g规格贴剂,临床医生多数建议应用时长为4~8 h(67.2%、42.7%)和8~12 h(25.9%、43.1%)。
3 讨论
中药外用贴剂研制应从临床实际出发,满足临床多层次应用的广泛需求。虽然近期已有研究报道不同剂量中药外用制剂临床使用效果并显示其差异性[10-11],但有关不同规格中药外用贴剂临床应用情况和优势研究尚属空白。笔者首次基于医生和患者的报告进行不同规格中药外用贴剂临床应用的横断面研究,通过在东南、西南、西北、华东、华北、东北地区共28个省份开展基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报告结果的调研,并从医学角度挖掘2种规格(1.2 g和1.8 g)奇正消痛贴膏的使用现状、应用特点、临床应用病种和人群,以期为合理用药及临床决策提供参考。结果提示,90.7%临床医生选择中药外用贴剂治疗疾病时会区分规格,并有65.3%临床医生和59.5%患者认为现有规格不能满足不同部位、面积、关节临床应用的需求。有研究显示,患者期望增加不同规格贴剂以方便临床治疗使用[12]。2项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增加外用贴剂规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2种规格奇正消痛贴膏最常被推荐用于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临床应用部位包括颈、肩、背、腰、肘、腕、膝、踝。这与初步调查数据报告一致,且与之前的研究相符[9,13]。1.2 g和1.8 g规格消痛贴膏局部药物剂型、药物浓度、基质成分及释放、穿透环节实际相同,因此其适应证和适用范围不存在明显临床差异[14]。1.2 g规格在四肢关节部位或局限性病灶使用率稍高于躯干部位病灶,而1.8 g规格在躯干部位病灶使用率稍高于四肢关节部位或局限性病灶。不同使用范围可能与2种规格单位面积有关。考虑可能由于1.2 g规格贴膏面积较小,所以敷贴更加灵活便捷,可提高关节的舒适度和黏附性,更适合四肢关节等部位;而1.8 g规格贴膏可覆盖面积相对较大,故更适合平坦且范围更大的躯干部位,从而减少敷贴数量,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研究结果也提示,临床医生和患者均反馈2种规格贴膏临床应用时多应用1贴/次,但1.2 g规格在腰、背、肩部应用2贴/次更适宜。针对以上结果,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剂量——面积因素,关节部位或局限性病灶面积较小,故应用1贴/次更适宜,腰、背、肩部面积大,因此敷贴数量也应相应增加。此外,目前医疗政策也可能对临床应用造成影响,有87.9%(304/346)临床医生反馈由于临床处方数量限制,一些大面积病灶的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疗效也受到影响,而1.8 g大规格贴剂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此类需求。
同时,本项研究显示,奇正消痛贴膏临床应用广泛,具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和可及性,能改善患者疼痛、肿胀症状,疗效得到认可,且1.8 g规格贴膏并未增加安全风险。基于医患共同报告结果,奇正消痛贴膏1.2 g和1.8 g规格能覆盖不同适应证的适用范围,剂量更为准确,能满足医生和患者对药物的治疗需求。从临床适宜度来看,2种规格贴膏在四肢关节部位和躯干部位均有应用,而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倾向在平坦且范围大的躯干部位,如颈、肩、腰、背等部位使用1.8 g规格贴膏,提高其依从性。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①由于本调查数据来源于横断面资料,部分资料是医生和患者回顾获得,与纵向追踪资料相比准确性有待提高。②由于1.8 g规格贴膏主要在北京、山东地区应用,故其调研对象大部分来自北京、山东,应用人群尚有局限性,代表性可能存在不足。③结果数据均属统计描述,无法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建议今后开展更大样本量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以提高代表性,得到可信度更高的结果。另外,对奇正消痛贴膏1.2 g及1.8 g不同规格的疗效、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尚需要开展有对照的队列研究,甚至设计更严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获得内部和外部效度均较高的结果,并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和设计外用贴剂的临床效果,以期为外用贴剂使用和优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