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比较优势的“价值共创型”电网企业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研究

2023-03-11孙亚璐丁坤杨昌海

科学与信息化 2023年2期
关键词:储能分布式配电网

孙亚璐 丁坤 杨昌海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30

1 研究背景

甘肃省地处西部地区,土地广袤、资源丰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重大。首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途径。能源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电力行业碳排放在能源行业中的占比超过40%[1]。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重要途径[2]。其次是甘肃省放大比较优势、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的有为之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与发展新能源相辅相成,加快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将带动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做大做优做强。第三是甘肃省破解能源供需矛盾、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客观需要。随着新能源逐步成为新增电源主体,电力供需平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功能更加强大、运行更加灵活、更加具有韧性弹性的新型电力系统尤为迫切。

2 甘肃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比较优势

甘肃省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上具有资源、区位、网架、储能、产业等五大比较优势。一是能源资源富集,新能源可开发量居国内前列。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达5.6亿kW·h、95亿kW·h时,居全国第4、第5位,开发利用空间巨大。预计到2025年,甘肃省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超过60%,在国内将率先实现“以新能源电力为主体”目标。二是地理区位特殊,能源输送战略通道作用凸显。甘肃省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域优势的省份,相较于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距离中东部负荷中心较近,能源电力大范围、远距离优化配置的成本优势明显。三是电网互联互通,电力跨区跨省互济能力强。甘肃电网是西北电网的中心和功率交换枢纽,目前有19回750kV线路与周边省份联络,在西北电网水火互济、省际互调余缺、跨区优化配置资源方面地位重要,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上具有互联互通的网架基础。四是储能需求空间大,产业链培育前景广阔。甘肃省昌马、张掖、黄羊等11个站点、1300万kW装机纳入我国“十四五”抽水蓄能重点实施项目,电化学等新型储能也进入发展窗口期,储能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五是产业基础良好,能源电力产业链培育潜力大。电力行业占甘肃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20%,兰州、天水、酒泉等地市已具备相当规模的电工电气装备制造基础,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潜力巨大。

3 “价值共创型”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思路

国网甘肃电力深入研究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和特征,明确利益相关方“价值共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思路,发挥电力产业链链长作用和数据、技术、资源优势,推动电网升级为能源互联网,打造能源配置枢纽、能源数据枢纽、电力服务枢纽,汇聚政府、电网企业、发电企业、设备厂商、能源服务厂商、科研机构、客户等利益相关方资源,构建电力发展命运共同体,共建系统、共创价值、共享利益,确保能源安全稳定,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生产力,实现多方共赢。

立足当前甘肃省能源资源现状,坚持以电力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导向,围绕电力“发、输、配、用、市场”五个环节,建立一体化新能源生产管理体系,提升新能源供给能力,确保电源供给更均衡;构建协同化输电网管理体系,提升跨区跨省输送能力,确保跨区互保互济更规模;构建数字化配电网管理体系,提升分布式清洁电源就地消纳能力,确保电力运行和控制更柔性;构建灵活化新型负荷管理体系,提升电力负荷控制能力,确保用户参与电力平衡更主动;构建多样化电力交易体系,提升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确保电力供求关系更健康。

4 “价值共创型”新型电力系统主要做法

4.1 建立一体化新能源生产管理体系,提升新能源供给能力,确保新能源“发得出”

实施“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同步建设,联合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发挥水电、煤电调节性能,适度配置储能设施,统筹多种资源协调开发、科学配置,强化新能源并网服务能力,实现清洁电力大规模生产和消纳,提升新能源供给能力,确保电源供给更均衡。一是实施多方联合推进机制,推动大型风光电基地开发。强化政企合作,促请出台政策,为指导开展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参与编制“十四五”时期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实施方案,与专业研究机构联合开展大型风光电基地网源规划、沙漠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研究,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奠定规划基础。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开展联合建设,构建“三型三化”(基地型清洁型互补型,集约化数字化标准化)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建设模式,打造“新能源+特色产业”样板示范工程。二是建设煤电灵活调节资源,提升系统调峰能力。推动新能源与优质煤电同步建设,实施煤电“三改”清单化管理,构建细化的调峰容量补偿机制。三是实施多能互补建设模式,优化各类电源配比。加快抽水蓄能规划和建设,完善新能源配套储能政策,大力推广“光热储能+”发电模式,实践“多能互补”发展新路径。四是提升新能源开发服务能力,提升并网服务效率。成立新能源并网服务中心,加强清洁能源协同调度,做好新能源监测预警。五是构建“互联网+”新生态,助力分布式电源发展。深入应用光伏云网平台,开展分布式光伏接网技术创新,创新“农光互补”“林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商业模式,实现综合效益最优。

4.2 建立协同化输电网管理体系,提升跨区跨省输送能力,保障电力“输得上”

以新能源发展协同化管理为手段,加强输电网规划布局、网架建设和运维检修,不断提升能源通道的布局科学性、利用高效性和运行安全性,全面推动新能源资源跨区跨省输送,提升电力跨区跨省输送能力,确保跨区域的电力互济互保更规模。一是构建输电网协同规划机制,提升能源通道布局科学性。统筹协调多方力量,全力推动“十四五”期间“陇电外送”特高压直流开工建设。组建陇东到山东特高压直流柔性团队,协调政府部门、研究和施工相关单位力量,全力推进陇电入鲁尽早核准开工;联合电力研究机构,加快开展河西第二条(陇电入浙)特高压直流通规划论证和前期工作;全力争取酒泉至中东部第二条直流纳规,打造多端特高压直流送端型、区域电网枢纽型的新型电力系统“甘肃样板”。二是构建源网共同检修机制,提升能源通道运行安全性。构建源网共同检修机制。与输电线路连接的新能源场站沟通,根据风、光预测情况、场站及输电线路检修计划时间,提前协调,优化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场站因检修造成的发电量损失。三是构建输电网协同送电机制,提升能源通道利用高效性。通过加快送受端网架构建、推动配套电源发挥作用、优化运行方式、提高设备利用水平、签订长期送受电协议、创新输电组织模式等措施,持续提升特高压通道利用率。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和系统运行控制策略,提升重要断面输电能力和系统运行效率,统筹基建和检修停电安排,减少重复停电,优化检修方案,缩短停电时长,保障新能源电量应送尽送。

4.3 建立数字化配电网管理体系,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保障电力“配得准”

以建设一流数字化配电网为基础,强化配套储能建设,创新“有源”配电网管理模式,优化升级配网调度系统,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确保电网运行和控制更柔性,配电网满足多元化客户的需求。一是建设“有源”配电网,创新配电网建设模式。考虑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和多元负荷接入需要,通过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技术创新、场景研究,探索基于新能源+储能的“有源”配电网管理模式。二是建设数字化配电网,支撑分布式能源消纳。构建配电网数字化管理机制,强化数字化规划工具应用,推进智能融合终端的建设,扩大可观可测可控范围,实现客户、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的互联互通、人机交互,全面支撑分布式能源发电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的实时匹配。三是实施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技术创新。运用新一代通信技术,升级配电系统通信网络,设计并部署台区智能融合终端真型实证环境,完成台区智能融合终端营配数据交互性能、台区拓扑识别功能测试,实现分布式光伏、无功补偿单元、低压智能断路器的状态感知,为台区智能融合终端的建设应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四是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基于GIS地图、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源网荷储全息拓扑一张图,图数一体绘制多态维直观全域展现,并建立场-站-线-变-户的可视化拓扑关系,形成“营-配-调-规”全面贯通、网格化的结构图,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源网荷储”的仿真计算,实现“虚实结合、可观可控”,从规划这一源头上推动新能源消纳全生命周期效益最优[3]。五是建设新型配电调度体系,适应分布式电源发展趋势。建设贯穿省地县的分布式电源调度管理系统,加快推进全省地县分布式电源调度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形成全景观测、精准控制、主配协同、具备新型电力系统特质的有源配电网调度管理体系。

4.4 建立灵活化新型负荷管理体系,提升负荷控制能力,保障电力“用得好”

新型电力负荷将实现由传统的刚性、纯消费型向柔性、生产与消费兼具型转变,用户将深度参与电力系统的平衡[4]。考虑这一变化,需要不断拓展电能替代广度和深度,构建新型负荷管理体系,创新综合能源服务手段和模式,全面提升实现电力负荷的实时控制能力,确保用户参与电力平衡更主动,保障电力安全有序供应。一是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提升能源消费电气化水平。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开展纯电动船舶推广应用,实施特色产业电气化,推动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新能源交通、分布式能源等技术在城市的利用,通过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互补利用,实现城市能源消费向绿色能源转变。二是构建新负荷管理体系,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成立属地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力争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协同地区政府,提供电力需求响应、用户负荷分析、节能降耗等电力负荷管理工作,确保群众安全用电。建立可观、可控、可测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挖掘需求侧调节响应潜力,推动实现系统有序送电。建设可调节负荷资源库,探索可中断负荷灵活调节资源的日内实时调控。三是提升综合能源服务水平,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以能效提升、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建设综合能源服务平台,高质量推进综合能源服务。

4.5 建立多样化电力交易管理体系,提升市场资源配置能力,保障电力“供得畅”

创新中长期市场交易分时段外送价格机制,创新新能源报量报价和用户报量保价参与现货市场的交易模式,构建辅助服务市场调峰机制,完善容量补偿机制,开展政策统筹和机制完善,完善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调动交易各参与方主动参与电力系统削峰填谷,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提高电力系统对高比例、随机波动新能源的适应性,提升电力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确保电力供需关系更健康。做好绿电结算、绿电认证、绿证划转与绿电消费证明等工作,建立绿色电力交易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挂钩机制,组织引导电力用户与新能源企业签订中长期交易合同,通过购买绿色电力或绿证完成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

5 结束语

2021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辛保安董事长指出“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就是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二者是一个问题、两个视角”。甘肃省拥有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资源、区位、网架、储能、产业等比较优势,国网甘肃电力需要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以共建系统、共创价值、共享利益的模式,全力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法,利用自身枢纽平台及技术专业优势,在源网荷储各环节提供技术性、数据性、研究性和平台性服务,在发电侧,支持集中式大型风光电基地布局,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服务,规划建设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灵活调节电源,确保清洁能源充足稳定供应;在输电和配电侧,加强多端特高压直流送端型电网平台建设,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打通制约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的输送瓶颈;在用电侧,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实施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着力实现终端消费电气化、能效利用高效化。同时,还要推动健全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多层次电碳市场建设、建立“大科技”管理体系,确保电力“发得出、送得上、用得好”。

猜你喜欢

储能分布式配电网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相变储能材料研究进展
关于城市10kV配电网自动化实施的探讨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真要起飞了?
分布式光伏热钱汹涌
分布式光伏:爆发还是徘徊
主动配电网技术研究
一场配电网改造的攻坚战——信阳供电公司加快推进配电网改造略记
配电网不止一步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