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追求与实践要求

2023-03-11宁友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权力师生大学

宁友金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大学文化的支撑。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力量源泉。大学文化要引领大学内涵式发展,助力大学践履职能,在师生成长发展及其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引领、熏陶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明确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追求,审思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赋能时代新人培育的应有之义。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追求

大学实质上是一个文化存在体。大学文化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成为一所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标识和长足发展的力量源泉。可以说,大学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和提档升级始终以涵养化育师生为使命追求。大学师生不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享受者。作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于大学校园的特殊群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大学文化的涵养化育。“大学所传递的智慧之思、文化之美、德行之善、理想之光蕴含着深刻的‘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文化意蕴”[1],这说明大学文化建设要以涵养化育师生为使命追求。从大学的使命任务、职能职责及其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看,大学文化建设要始终把载道、育人、化人和培元作为使命任务,促动师生在大学文化的引领、熏陶和感染下自觉成长为符合党和国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载道作为使命任务

大学教育作为一种知识和智慧的传扬渠道,担负着传承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和智慧的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教育者选择和传播知识、传承和创造文化,将人类在实践中总结的自然之道、社会之道、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研风,是一所大学担当传道授业使命任务的文化氛围要求。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良好的大学风气和大学精神,就很难担当起以文载道使命任务,就很难称得上真正的传道授业之地。大学文化载道的使命追求体现在,始终以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界、增长学生才干、培养学生掌握生存发展能力为使命,通过开展大学教育实践活动传递知识、传播智慧,引导学生求知问学、立德修身、志存高远,使学生成为追求真理、传播真理、践行真理的有用人才。

(二)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育人作为使命任务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大学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根本使命。众所周知,文化的特殊作用在于对人的教化和感化,引导人们分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健全人格、提升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及其成员传承和创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尤其是指精神文明,如哲学、科学、教育、文学和艺术等”[4]53,同样具有文化普遍意义上的教化作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资助育人、服务育人和组织育人,本质上都是文化育人,都以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为价值追求。例如:作为科教融合、学研相济的科研育人,旨在培养师生探索超越和创新创造精神、尊重和崇尚劳动的精神,主要是促进师生德、智、劳全面发展;作为以学生完成学业和成长发展为中心的资助育人,旨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进取精神,主要是促进困难学生德、智、志齐发展。大学文化育人的使命追求体现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大学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健全学生人格品格,切实用大学文化教育人、造就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化人作为使命任务

作为大学灵魂和内核的大学文化,具有涵养和化育的功能。正是大学文化的这种涵化功能,使大学成为化人之地。“文化本质上属于观念形态,是价值和意义,是内涵性的存在,不能目视,但文化可以通过物质载体对象化、客观化,从而为人们所感知、体悟、理解、接受。”[5]以文化人体现在大学文化的隐性影响和作用上:无论是作为物化形态存在的大学物质文化,还是作为观念形态存在的大学精神文化,甚至是作为实践形态存在的大学行为文化,都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大学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而作用于大学的教学活动、科研实践、师生日常生活及社会服务。以大学文化化人是一个蕴含多要素的概念范畴,其重点在“大学文化”,方式在“化”,核心在“人”。大学文化蕴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于师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大学文化化人的使命追求体现在,始终注重培育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的文化意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于大学师生的文化生产、创造、传播实践活动中,促动师生在感知大学的独特魅力、体悟大学的科学精神、接受大学的文化教育中成长为有大爱、有大德、有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四)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培元作为使命任务

大学是一个固心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6]大学承担的文化传承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社会服务工作等,本质上都属于培根铸魂工作。“根”和“魂”是大学师生身心发展的活水源头,因此大学必须把培根铸魂工作做好做实。大学文化通过启迪师生思想、陶冶师生情操、温润师生心灵,在大学师生的心灵中播种信仰、培植信念,这无疑对坚定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增强师生“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常言道,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根本就是“培元”。“元”即始也、初心也。“培元”就是要强化师生的初心、提升师生的信心,明确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以文培元,对一个人而言,就是要强固初心,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对一个社会而言,就是要凝魂聚气、提振社会精气神。大学文化培元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坚定师生的远大理想和共同信念为使命,教育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大学师生自觉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审思

随着一流大学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一些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上显现出一些亟待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践履大学文化建设使命追求的现实困境。

(一)形成大学文化特色存在求同与求异的选择困境

要形成大学文化的特色,就必须树立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差异性理念,这是一所大学建设特色大学文化、践履涵育师生使命的根本要求。大学文化的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一种不能被模仿、照搬和复制而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大学文化,其蕴含的独特精神品质、独有文化个性、特色文化基因,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质所在。一所大学如果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区域特色的大学文化,师生就能够在独具个性魅力的大学文化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特有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不同大学有其独有的文化,文化是一所大学多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知识传承和创新、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大众文化但又与其他社会文化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文化系统。”[7]137一所大学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就要以差异化的理念取代标准化的定则,坚持以党和国家需要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树立特色化、差异化的办学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专门人才、有用人才。如坚持以大学精神为导向,培养师生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境界;坚持以学科特色为导向,自觉审视学科专业建设状况,打造行业、领域、国家甚至世界一流的学科;坚持以学术特色为导向,培养践履本校大学精神和大学价值观的“学人”,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发展的纵深推进,在大学办学“市场化”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的办学理念出现异化现象,导致特色大学文化建设出现困境。如一些大学在课程教学模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人才培养方面相互模仿、照搬,没有创建独特的课程教学模式、凝练独特的学科主攻方向、打造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趋同化、同质化现象,追求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办学层次不断攀升,更有甚者,有些学校校训“撞脸”、景观文化“撞衫”、校园价值追求“雷同”。不可否认,相比较来说,求同见效快、成本低,求异时间长、难度大。但这些问题反映出一些大学在有关大学文化特色化建设的决策上面临究竟是求同还是求异的选择难题,成为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二)凸显大学文化优势存在守正与创新的谋变困境

要突出大学文化的优势,就必须坚持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守正创新理念,这是一所大学凸显大学文化优势、践履涵育师生使命的基本前提。大学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一所大学突出的优势。“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内在基因,它是所有和这所大学关联的人的精神家园,是记载这所大学的灵魂和记忆,贯穿着大学的历史,承载着大学的现在,寄托着大学的未来。”[7]141无论大学的组织架构、文化形态、办学场所如何变化,大学历史文化传统都要始终成为大学发展的文化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要始终成为大学发展的价值引领,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全过程,这是大学文化建设守正创新的基本前提。大学作为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阵地,肩负着繁荣兴盛中华文化的使命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责任,必须在继承大学历史文化传统中创新、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发展。如果没有大学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异质文化就会沉渣泛起,大学就可能失去其发展的历史基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难以得到保证。凸显大学文化的优势,就是要坚持大学文化发展的传承性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辨识大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糟粕和形成的文化精华,坚决批判大学文化虚无主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发展;就是要坚持动态地审视大学发展的历史,正确对待大学的历史文化,确保大学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确保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好凸显中国大学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鲜明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大学的纵深发展,一些大学在文化建设上盲目求新谋变,出现鼓吹大学精神文化“虚无化”的倾向,这种“鼓吹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虚无化’的实质在于对中国高等教育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高等教育文化的否认”[8],目的就是要割裂中国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一些大学出现热搞大学物质文化“虚无化”的倾向,热衷把用不完的经费用于带有历史印迹的馆所、场地、雕像的再造或重建,而不是选择修缮、保存等方式留存大学历史记忆、大学文化传统,使之成为大学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大学之间的激烈竞争,个别大学以标签化口号、热点制造博取社会眼球以提升自身社会影响力,出现大学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扭曲现象。不可否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学需要求变,大学文化也需要谋变。但这种谋变的根本在于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真正弘扬大学求真求善精神、塑造大学社会公信力、维护大学尊严和信誉,而不是盲目求新谋变。一个大学一旦盲目求变,这所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就会陷入守正与创新的谋变困境。

(三)激发大学文化活力存在本位与归位的定位困境

要激发大学文化的活力,就必须坚持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理性开放理念,这是激发大学文化活力、践履涵育师生使命的重点所在。激发大学文化活力同大学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大学本位意识与大学开放有机结合,寻求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能够促进大学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进行自我调适与战略优化,激发大学文化活力。坚守大学本位立场、树立大学师生本分意识,促进大学在理性开放中发展,就需要大学在与社会互动中实现大学价值的社会转换,最大限度彰显大学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价值效益;就需要大学在与社会的合作交流中促进大学职能和目标的实现,最大限度彰显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效益。“大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智囊库、成果孵化器、创新动力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具有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和撼动的力量。”[9]同时,大学作为传道之地、化育之地、固心之地,需要牢牢立足本位本职,发挥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许多大学正在争创一流大学,努力引进人才、打造平台、争取项目,助力一流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但是,个别大学在开放的同时也存在自身发展的市场化运作、同质化建设、项目化生存等问题,导致大学办学理念、教研风气、人文精神遭遇消解,对大学坚守担当立德树人的本位本职造成严重影响。大学如何立足本位而不越位,教师如何坚持本分而不错位,学生如何坚守本职而不缺位?在激发大学文化发展活力的同时,如何牢牢把握大学本身的使命和职责?这是一些大学在定位上的难题,也是激发大学文化活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四)平衡大学文化权力存在行政与学术的张力困境

要平衡大学文化的权力,就必须坚持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协同共生理念,这是一所大学平衡大学文化权力、践履涵育师生使命的关键所在。在协同学中,协同就是协调、合作、同步之意,体现出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紧密而有序配合的状态。平衡大学文化权力旨在以大学文化涵育师生的价值使命为导向,通过各方各部门各成员协商对话达成共识,进而明确责权利,确保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主体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共同参与、协商互助、合作共享,有序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需要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动态平衡机制,逐步扭转行政本位的强化和学术本位的旁落现状,逐步削弱大学原有的权力逻辑和“官本位”设置,平衡好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都应互相纠正权力运行的偏误,进而学术共同体精神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和保障,以最大限度地发展知识生产力,共同致力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学术探究与生产、文化传承与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10]。当前,一些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角逐、非学术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较量等问题,如一些高校出现行政权力的过度化和学术权力的虚弱化现象。有学者指出:“由于行政权力在大学治理中的核心位置,大学内部行政权力泛化,大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这是有悖于大学的文化本真的。”[11]还有些高校或高校某些部门存在学术权力占主导地位、行政权力弱化现象,学者意志突出,行政权力服从学术权力。不难看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张力问题是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历史困境和现实困境。在大学这一文化组织中,正确处理好大学文化权力中的张力和博弈问题,使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主体实现有机协同,始终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为目标追求,成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践履涵育师生使命的选择。

三、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

大学文化建设要在科学定位中图强、在自觉继承中创新、在主动开放中学习、在全员共建中明责,进而建成有特色、有自信、高品位、能共享的大学文化,赋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育。

(一)建设特色大学文化要在科学定位中图强

只有各大学科学定位自身文化的现实状况、建设目标和发展愿景,才能将大学文化做大做强,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践履大学文化涵育师生的使命追求。大学文化的特色化建设,就是要打造符合党和国家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大学自身发展愿景和历史文化传统、能够为本校师生共同认同和追求、能够被社会普遍认可和赞誉的特色大学文化,反对不同大学的文化同质化、趋同化和一致化发展。比如,在特色学科建设上,“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并非是学科齐全,它的根基在于拥有一个或多个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它的精髓在于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4]54。如果大学文化同质化,重同一轻个性,甚至相互复制、千校一面,大学就难以在人才培养上凸显气质、在服务领域追求卓越、在科学研究上实现超越,就难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一流大学文化。大学必须要从自身文化状况、发展目标和愿景出发,自觉坚持特色办学治校理念,从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实践中凝练、总结、提升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特色亮点,用特色大学文化培养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管理者等优秀人才,从而形成大学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一所大学只有坚持目标导向、行业导向、育才导向,才能在科学定位中建设好特色大学文化,使大学文化成为涵育师生、影响社会的文化源泉。

(二)建设自信大学文化要在自觉继承中创新

只有各大学做到对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守正创新,才有以大学文化载道、育人、化人和培元的底气、底子。“大学文化并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的。”[12]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师生坚定大学文化自信的雄厚资本。新形势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对大学文化的自信心,不能另起炉灶、数典忘祖,搞大学文化虚无主义,建设迎合市场化、功利化倾向的大学文化;而是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继承优秀的大学文化历史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高品质大学文化。“大学教授们在传授学问的时候,无论是对经典的诠释,还是对新生事物的创新发展,总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传承、选择和创造。”[13]同理,大学文化的发展,也是在继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任何抛弃传统、割裂历史的做法,就等于割裂大学发展的血脉,终不长久、难以立身。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就成为一流大学建设视域下推动大学文化发展、增强师生大学文化自信的应然要求。从大学文化发展的历史看,任何大学的文化,都是这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凝练而成的具有本校特色和风格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继承了大学发展各阶段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融入了大学办学各阶段的实践智慧和文化精华,延承了大学办学各阶段的育人初衷和教育理念。在一流大学建设浪潮中,一所大学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必然是该大学的深厚底蕴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坚定师生大学文化自信的根基。如果一所大学在发展中割裂历史传统、割断文化命脉,大学文化就难以得到师生的接受和支持,就难以坚定师生的大学文化自信,就难以形成大学的文化竞争力。因此,推动大学文化发展,必须怀着尊重、敬畏大学历史的科学态度,肯定大学发展中的先进办学经验和做法,展示大学发展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事迹,深入发掘大学办学历史中的育人资源,凝练提升大学精神、大学价值、大学传统,坚决摒弃搞文化复古、文化虚无的错误做法,在守正和创新中增强大学师生的文化自信,进而为践履大学文化涵育师生的使命追求厚植基础、提供支撑。

(三)建设品位大学文化要在主动开放中学习

不同大学只有在开放互鉴中取长补短、在客观比较中寻找差距,才能在自身发展中不断超越,建成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14]推动大学文化发展,就是要各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互学、互鉴,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和魅力。现代大学的职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而是已扩展到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大学职能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但是,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是搞拿来主义,也不是“求经拜佛”,而是要在与时代同步伐、同国际相接轨中理性交流与务实合作,避免大学成为传播西方价值观、制度模式、消费理念的阵地。如果大学在国际交流合作上失去了理性原则和基本底线,那么,大学文化育人、化人和培元的使命任务就难以完成。只有切实坚持原则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大学文化才能在交流、开放、互鉴中实现创新发展。大学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又要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吸收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切实建设大学文化,提升大学文化的品位和魅力,为大学发展注入活力,为践履大学文化涵育师生的使命追求注入动力。

(四)建设共享大学文化要在全员共建中明责

只有形成全员协同的大学文化建设力量和大学文化发展格局,大学文化才能切实成为涵育师生的力量源泉和内生动力。大学文化是师生共同享有和共同建设的文化形态。实现大学文化的共建共享,必须明确各方责任和任务,既要强调学校层面的统一领导,还要注重大学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更要动员广大师生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建设力量的互补性,打破以精英集权、强制、刚性管控为主的建设模式,摒弃“权治”“人治”色彩,构建多元主体之间平等、合作、协商的建设模式,从权力控制走向力量协调。从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权力运行向度上看,既可能是自上而下的状态,也可能是相互制衡的平行状态,还可能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状态,每一主体都能在权力、职责范围内自由自主地行使各自权力。因此,加强大学文化的共建共享,就是要打造上下结合、内外协调、全员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明确权力的边界和职责,平衡大学文化各主体之间的权力,解决权力分配和权力运行上的问题,促进大学文化的长足发展,为践履大学文化涵育师生的使命追求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权力师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麻辣师生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