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探析
2023-03-11张振芝子天娇
张振芝,子天娇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中华法系优良传统、汲取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法治进程面临的‘世纪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力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高校、进课堂、进头脑,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必须深入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以做到高校思政课善用之,增强习近平法治思想育人的实效性。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十一个坚持”的核心要义和“五个正确处理”的科学方法,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意蕴,彰显了中华法系的优良传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育人资源。有效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实现法治教育观念的转变、高校思政课程的合力作用、思政课程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内在统一,开创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实现法治教育观念的转变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洞悉国际大变局和国内战略全局,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分析了错综复杂法治现象背后的政治根源、政治逻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这些独具中国特色、中国实践、中国制度特征的核心要义,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促进法治教育的价值性与知识性、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
无论是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还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都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11个坚持写进了教材。那么,这一重要内容如何在教学体系中实现呢?对于大学生入学的首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来说,它在法治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基础优势。为此,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该课程应侧重关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和法治的核心要素,整体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意义,坚持以宪法法律制度展开,奠定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的法理基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最能反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与实践同频共振,与时代同向同行的课程。基于此,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该课程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逻辑展开,深刻阐明“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2],让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治国理政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规律,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释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逻辑,为高校法治教育从政理上观察和处理法治问题,把握法治领域的大是大非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教师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政治高度来讲授法律知识和法治理论,旗帜鲜明地驳斥“党大”还是“法大”等一些伪命题,增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弥补原有思政课法治教育“知识与理论”单兵作战、力不从心的不足,彰显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引领、政治定力。
(二)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思维,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政课程的合力作用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明确提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系统思维和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发展与安全关系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系统思维与科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是建设法治中国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法治理论教育局限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之中,因为在这两门课的教材中,有法治的相关知识与理论。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既没有法治的文字叙述,也没有明确的要求,法治理论教育被这两门课程边缘化已经成为客观事实。
事实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理、哲理,需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课程中找到理据并且予以证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法律文化、法治精神源流,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是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同时也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理念,如正当程序、法律面前平等原则以及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理据,并且证明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在法治建设中的运用,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法治能更好地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更好地发挥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场的“定盘星”作用的认知。只有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战略布局中寻找理据和验证,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新思想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一致性,才能与前两门课程相互呼应、协同发展、形成合力,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教学资源的整体效应。
(三)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任务,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统一
梳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主要任务,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挖掘和创造性转化运用之精神,更有助于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统一。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实践中,饱含着许多法律智慧,并且通过编纂法典、设立国家宪法日、举行宪法宣誓仪式等予以充分表达和呈现。高校思政课须充分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中高度关注的以宪法法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比如宪法修正案、民法典、网络信息安全法、信用法律制度等时代背景、立法宗旨,以尊法据理的法治思维引导大学生领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核心要义。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形成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的认同,前提在于对这个国家的制度,尤其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法律制度的认同,只有通过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的认知、情感的体验,才能真正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为什么要坚持依宪治国以及宪法与法治的关系。只有这样,以具象化、制度化的内容表达抽象的概念、理论,才能实现高校思政课程内容自身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内在契合。
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的法治用典与法治举措,凸显了中华法系优良传统。比如“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法必明,令必行”(《商君书·画策》),“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胡居业《居业录》)等在法治、立法和执法方面的用典。系统梳理这些饱含着丰富法治意蕴的用典,不难发现,其中内蕴了良法善治、“以吏为师”、尊崇法治等重要的法理内容。若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有利于在大学生中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抬头率”“微笑率”“互动率”,提高大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中华法治优秀文化对大学生的滋养功效。与此同时,宣传好、阐释好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举措,比如宪法宣誓、“谁执政谁普法”、法官员额制等,能够让大学生深深体会法治的力度、温度,从而养成信法、守法、用法等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展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世界情怀与意义。一方面,在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化,制度竞争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主要内容之时,展现出习近平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思维的高度,创新性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另一方面,生动的涉外法治实践,表明中国在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综合利用国家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中取得的成绩,比如,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推进海外重大项目,保护海外利益和机构人员安全等行动。高校思政课贯通这一主要任务,能够真正让大学生清醒认识到,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有利于提升中国法治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作用,也更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何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这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前提问题,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一定意义而言,习近平法治思想之所以能够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的相通、内容的融通、策略的互补。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的相通
从目的来看,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八五”普法阶段,“八五”普法规划强调“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3],即通过进教材、进课堂,使大学生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从而达到自觉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等要求。具体而言:通过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感悟思想伟力,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坚定“四个自信”;通过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方法,深化对党的全面领导的认识,坚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立场。总而言之,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不止于知识、理论的简单融入,而要厘清其叙事的政治立场、叙事的民本思想、叙事的系统性和叙事的时代性,充分表达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作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教育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导大学生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如一跟党走,争做时代新人。因此,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上是一致的、相通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二者均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融通
就内容而言,习近平法治思想涉及的方面十分丰富而广泛,既涉及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质属性,又涵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战略布局、重要任务和根本保障。主要内容包括宪法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等法治知识,蕴含着党领导的政治定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奉法强国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实践理性、统筹全局的系统观念、灵妙练达的辩证方法、尊法据理的法治思维、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等,这些都是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当前,高校围绕全面实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其中的部分内容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是融通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发展基本规律,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政理、法理,能够使大学生在具象化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现实依据、实践基础和理论品质等内容,能够使大学生在通晓制度过程中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导向;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主线,能够揭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史逻辑,使大学生在了解法治道路建设进程中更加明史增信;运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理想信念和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能够向大学生充分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知识、法治理论与法治文化,引导大学生以宪法法律为载体,充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针对性与综合性很强的特点,及时传播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法典成果、法律判例、执法经验等,能够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党治国理政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和成果。从内容融通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思政课教学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法治教育;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就是具象化、实践性的教育举措。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实现策略互补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心理学、教学系统论及教育工艺学等领域的综合性术语,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规划路径”,包括教学活动的安排与布置、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集成、教学程序的设计与调整等各层面的全套策略部署,可以起到教学的指导性作用,具有指向性、操作性、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等特征。没有任何单一策略能适应全部教学需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法治教育,这种政治属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必须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法治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的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战略布局。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为了使学生做到深刻的领会、透彻的理解、持久的记忆、正确的运用,就必须特别注重兼顾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深入性与浅出性、知识性与生动性等,因此演绎策略、归纳策略、启发策略等教学策略的引入则成为必然。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总体上偏重先行组织策略、概念形成策略、行为练习策略等教学策略的运用。基于此,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在教学策略上进行积极全面的互补性探索。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掌握和运用,而且能够促进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革新与进一步发展。对于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但在内容上要融会贯通,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还要在方法上、对策上关注互补性、整体性,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实现新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通,促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价值和理论逻辑之外,还要在落实方面加大力度,从而有效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真正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进而使得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
(一)情理相通——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具象化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备,需要不断地具象化、大众化,才能让大学生吸收并内化。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关切学生的内在需要与现实诉求,以学生为中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4]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以“坚持讲大众话的方式”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具象化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抽象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通过法律案例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身边发生的、学生较为关注的典型案例为起点,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激活学生兴趣、点燃课堂,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连续追问中弄懂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增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通过各种规范可视化。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宪治国等十一个坚持的重大理论贡献,通过党章、党内法规、宪法、民法典等具体的规范来表达和诠释,使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运用。三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方法为价值导向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法治的力量。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重点阐释了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发展与安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等重大关系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此价值为主线设计情境教学,努力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思想高度、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二)文史结合——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内容丰富化
贯通文化,以史为鉴。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5]一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不是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而是基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和丰富实践,它不仅运用基本理论,而且指向中国内部的各类现实,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紧密相连,以此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是源远流长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伟大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和精神血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基础更要从中华文化中提炼精神标识和独特价值,以展示其文化浸润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教师“讲什么”这一重大课题定要契合学生内心的文化需要与底蕴,即传统文化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开放性、真理性可以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机衔接、科学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涵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掘、梳理和提炼,对其中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思想加以批判吸取,赋予其时代内涵,从而不断丰富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内容体系。
(三)人媒交互——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方式多样化
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创新教育主客体与媒体交流互动的渠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来重视宣传阵地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通过创办各种报刊、撰写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章和著作,将自己的思想传遍欧洲国家乃至世界各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传播真理光辉。伴随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互联网+’引发了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教学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传统的实体教学形态发生巨大改变”[6]。大学生法治教育也要紧跟时代脚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与网络新媒体技术。一方面,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法治热点,有针对性地建设并完善面向大学生进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网络共享课程,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另一方面,还要合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微博等,把抗击疫情法治化、精准脱贫法治化、和谐社会法治化等法治事实可视化。条件具备时,鼓励大学生自办网站、手机校报等媒介,进行国别数字化比较,证明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诸如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的路不但过去行不通,现在更行不通。由此,使习近平法治思想在课堂、新媒体上充分展示,如同春雨润物,滋育影响着大学生的法治信念。
四、结语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高校思政课进行法治教育的根本依据。为此,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际与国内相关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让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特质、内在意蕴与实践要求,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和法治文化“四位一体”的自信,不断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是高校思政课责无旁贷的责任、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更是新时代善用“大思政”的必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