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康在吉阳军的日子

2023-03-10萧烟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淳熙崖州南山

萧烟

南山的缘起

大小洞天风景区,位于南山西南海岸的山地中。自南宋以來,这里即被称为海南岛上著名的道教圣地。

南山,“在州南十里,壁立枕海,为州之屏”,并因此而得名,别名“鳌山”。山之阴,有驿道通往州东三亚和藤桥,驿道旁有南山村,依村设南山铺,历代曾建有军营或者军汛。如今,南海观音及南山佛教文化苑固化了人们的认知,以致今人只知有南山,鳌山一名知者甚少。因与州城对望,有“独占鳌头”之意,在科举兴盛的元明清数百年,鳌山一名似乎更加响亮。而且,历史上的南山只是道教名山,没有佛教胜迹;只有大小洞天一系列景观以及“毛知军祠”,没有南海观音及相关寺庙。

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改振州为崖州,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降崖州为朱崖军,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改称吉阳军,南山的文化开拓就始于吉阳军时代。且说时间来到南宋,有两位知军先后到南山开山设景。得益于名人效应,三亚南山从此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

南山海岸,拥有大量的花岗岩组群,形状各异。尤其小洞天所在的花岗岩,就像茫茫大海中爬上岸的一只大鳌,朝山上攀援。鳌头高约5米,鳌口形成天然洞穴,洞口呈半圆形,内径约5.6米,洞口上方刊刻“小洞天”三个大字。

洞穴虽浅,但独占鳌头,注定成为崖州千年景观。

舟船东来,在南山拐弯,就进入到吉阳军城的地界,宁远河在这里入海。乘船经过,人们的视线都绕不过这只大鳌。虽然山上亦有“南海神鳌”石,却不如海岸这组花岗岩形似。

在三亚境内,临海山岭大多以动物命名,如马岭、鹿岭、龙岭、狗岭、金鸡岭、海螺岭等等,鳌山一名具有更宽泛内涵。中国神话中,鳌为龟形龙身,背负大山,携千年灵气,与吉阳军南山的方位符合。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雄伟的鳌山,支撑起了南荒一片天。明代广东提学佥事张习督学崖州,在长诗《南山岭》中有句子“俨然巨鳌昂首支地轴,突立赑屃骞鹏鹍”,即为此意。但是,直到元代谪官王仕熙到来,有诗句“青山宛在海之东,赑屃浮云逐晓风”,诗题《鳌山白云》。王仕熙曾经官至参知政事,即朝廷副宰相。因他的诗作,南山从此多被称作鳌山。不过,两个山名在王仕熙《珠崖八景》诗题中同时存在,似乎两个名字在崖州大地上有着与生俱来的缘份。州城前方有鳌山耸立,实乃万年吉兆。读书人对鳌山更加迷信,总会对着鳌山方向或者直接来到“小洞天”祭拜,祈求独占鳌头,赢取功名。

如今,大小洞天景区仍旧固执地将主景区所依傍的南山岭西南高峰确定为鳌山,似乎刻意跟南山佛教文化苑所依傍的主峰区别开来。经由道教文化的植入,烘托出一个绝世洞境,首功当推吉阳军两任知军。其一为周康,其一为毛奎。

周康在吉阳的精神内耗

《正德琼台志》“名宦”卷载:周康,字其义,海陵人,吉阳知军。宽平御下,淳熙丁未给钱重修州学。尝遣熟黎入谕招抚,得生黎五十余峒,每遇寅酉出城市贸易。酷爱山水,丙午寻访洞天,作《磨崖石船记》。

由此可知,周康在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担任吉阳知军。他寄回的家书被堂侄周煇记录在《清波别志》中,书信中可窥见当时的吉阳军概况,以及周康的心情:

此行再涉鲸波,去死一间。抵郡,止茅茨散处数十家,境内仅三百八户。无市井,每遇五七日,一区黎峒贸易,顷刻即散。僚属一二,皆土著摄官,不可与语。左右使令辈,无非贷命黥卒,治稍严,则为变幻莫测。地炎热,上元已衣纱。果实多不知名,爪大如斗瓶。但有名香异花,此外色色无之。东坡言昌化不类人境,以吉阳视之,犹为内郡,不但饮食不具,药石无有也。

所谓“家书抵万金”,这封书信的史料价值非常高,书信大意为:去吉阳需要两次渡海,生死一线。到达军城,只看到十几户茅屋,境内总共也就三百零八户人家。城里兴不起常市,每十二晌当中前五天赶一次场,后七天赶一次场,多与黎人交易,不一会就散场。一二员属官都是本地人,很难沟通;差役都是犯了事的亡命之辈,对他们不敢苛刻,不然后果很严重。天气热得离谱,上元节就要穿轻纱素衣。树上结的果子都很标新立异,实在叫不出名字。地里结的瓜大得像花瓶,名香奇花倒不少,其他要啥没啥。苏东坡说昌化军不是人呆的地方,反观吉阳军,那边还有点中原的感觉;这边不光吃喝拉撒成问题,万一来个病,连个药都难找啊!

明清崖州城已经十分狭迫,宋代吉阳军城只占明崖州城东南一角,不及明清崖州城四分之一,十分挤迫。确实因为农耕人口不足以支撑,才撤州改军,带有明显的边地防御色彩。周康看到此前有官吏死在吉阳,连副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只好用装谷子的独木仓盛殓,还缺少锯匠帮着做棺盖……

周康的心情可想而知,因而他为任宽简,无为而治,与民无扰,淳熙年间的吉阳军境反而太平。当然,周康也没有消沉。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他筹集资金重修了位于城外东南角的学宫,广泛招纳学子,以实际行动救世济俗,提振吉阳文明,同时也加速了黎汉融合。对此,宋代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有记载:

学在郡城之东北。去城十三里,有石,面平如掌,非磨琢之工所能为,周围数丈,可坐十客。林木茂密,涧水甘冽,周侯创结茅亭其上,匾曰“清赏”。

熟黎峒落稀少,距城五七里许外,即生黎所居,不啻数百峒,时有侵扰之害。周侯遣熟黎峒首谕之,约定寅、酉二日为墟市,率皆肩担背负,或乘桴而来,与民贸易。黎人和悦,民获安息。

上文“东北”,应为东南。然后,军城东南有石版山,应与南山对峙,这里有一个天然石台,林泉潺潺。如今数条交通要道修建,景观无存。周知军在这里建造了“清赏亭”,茅草覆顶,四周开敞,风气常新,是学子们郊游的佳境。

针对黎汉的隔阂,周康调动平原“熟黎”带动山地“生黎”,在军城中设立集市,寅、酉二日赶场,即前面所说的十二天中赶两次场。赶场这一天,军城异常热闹,黎族百姓都会穿汉服进城,挑着担子背着货物,有些拖儿带女,前后呼和。散场后,有人在城外吹响牛角,黎民即刻收摊,欢歌笑语结伴回村……

可见,当时的黎族百姓确实有一定的组织性,黎汉的隔阂也确实存在。赶场是一个地方的盛会,不论妇孺都会刻意收拾一下;黎人穿汉服,讲汉语,加速了族群融合,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从这方面来说,周康在任上具有开拓性,非常有积极意义。在他治理期间,边地政通人和,实为吉阳军一大幸事。

南山景区开拓者

周康生性散漫,有隐士之风,喜丘壑之美,常流连于山水之间。吉阳多崇冈峻岭,峰峦秀拔,横亘在军城以南十里开外的南山,自然绕不过周知军的视线。十里开外的石版山清赏亭,周康当然不少光顾,一旁的南山更让他有一种心灵契合之感。

淳熙丙午(公元1186年)重阳,周康与郡僚王霈然(字泽之)、都领周丕承(字师武)三人同游南山,慕名在山上找到传说中的一处岩石。长两丈,宽三尺,两头尖细,中间低洼,形状酷似小船,周康正式命名为“石船”。可能是第二年,周康让人在石船后方崖壁上錾刻下《磨崖石船记》一文:“海陵周康其义,与郡僚王霈然泽之,都领周丕承师武,淳熙丙午重九日来观石船;因以见山水之奇,可为海邦之盛纪也!”同时,又让人在石船旁崖面上錾刻了他书写的“石船”二字。

“石船”就这样被周知军贴上标签,成为南山首个知名胜迹;时维淳熙丁未,即公元1187年。这组石刻比海南岛最早的石刻——东山岭“华峰岩”石刻(宋宣和四年錾刻)只晚了67年,堪称三亚最早的石刻。

时过一轮甲子,六十年后又一位吉阳知军慕名来访。他就是毛奎,在此写下了《游山记》,即《大小洞天记》,将周康事迹也记录其中。到了明朝成化戊戌年(公元1478年),同样是一个重阳节,崖州水南村举人裴崇礼带着一帮客人走进南山,找到石船,做了一定程度的清理,写下《石船记》一文:

石船长丈余,首尾皆尖,腰阔四尺,中深陷,盖天然,非人为之也!宋淳熙丙午,吉陽知军周康寻访得名,刻石纪胜。历元至今,年代久,俗人罔知,谓为仙作。故樵猎过者以为有神,往往以石投置船腹,积累高至二三尺。船之堆亦如丘,不称观者。

成化戊戌岁重九日,溪南裴崇礼率同游者,令仆十余人撤其石堆,散弃远地,芟其荆棘,俾船腹及傍地平净。惟船侧野树一株为荫,庶观者得以循抚四周焉。是为记。

如今走进景区,沿海岸林荫道南行,在小洞天景点登山,没一会就来到“石船”下方。“石船”不甚起眼,现场也没做太多说明,以致这艘“开拓之船”的文化背景得不到彰显。仰观“石船”,犹如一弯新月在山谷升起,在前方的小池塘映出倒影。溪流淙淙,绕着石船流出,在海边岩罅中汇成灵应泉,后来均被列入毛奎的“南山八景”中,景点在这一带非常集中。

“石船”后方,还有三条登山之路,通往山上各个著名景点。

石船与大小洞天

对于当年的石船及附近的景观,裴崇礼在《游大小洞天记》一文中有较详细描述,成了大小洞天景区的重要资料:

……由小洞过山阿而南,面西,临海,巨石如屋,可以登眺立。陵下有泉一脉,沥下石穴,不干不溢。近上十余步,有石似船,长丈余。船之东巨石上,刻“石船”二字。又刻《石船记》一百五十七字。船之北有巨石屋,刻曰“海陵周康其义,与郡僚王霈然泽之,都领周丕承师武,淳熙丙午重九日来观石船;因以见山水之奇,可为海邦之盛纪也!”共四十七字。又刻《洞口记》,二百有三字。石船少南,有亭,匾曰大洞天。亭四楹,大字书刻对二。其前二楹对曰:“停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其后二楹曰:“索远寻幽,直径行于十里;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自亭入山,有石,刻曰“洞门”……

原文对大小洞天各景点的方位介绍非常清晰,至今都能一一对应。不能对应的,是东面刻有“石船”二字和《石船记》一文的巨石不见了。“船之北有巨石屋”犹存,有几分像屋,确实镌刻着周康四十七字,看笔工并非原迹,为现代补刻;旁边还竖着慈禧“寿”字碑,亦非原迹。

四十七字不知是《磨崖石船记》全文还是摘录,总之是周康流传至今唯一的确切文字。裴崇礼记载的“一百五十七字”,正好是他自己那篇《石船记》的字数。或许此前他已经让人将自己的文章刊刻于此,跻身一山石刻,期待流传百世。

《洞口记》、“大洞天”亭楹联、《大小洞天记》都是他人作品,与周康无关。周康在南山的踪迹似乎止步于“石船”,但他提到了“山水之奇”“海邦之盛”,毛奎归纳为“海山奇观”。因而,周康与“大小洞天”风景有了粗略的概念,他无疑是南山文化的开山之祖。有了他的宣传,南山声名鹊起,一直作为“吉阳第一名胜”而存在,为六十年后毛奎的全面开拓打了头阵。

石头不朽,文字镌刻其上,可穿越时空传递信息,绵延千年。官署和民间的门额、牌坊、碑记,都会从野外开采石材镌刻文字。在三亚,山水石刻集中在大小洞天、天涯海角、落笔洞等景区,天涯古道旁也多有散落。这些石刻或命名景点,或表达心情,或记录事件……

一切,都汇进了崖州文化的基因库,滋养着一方山水和人文。

注:本文摘自作者文化散文专集《崖州何处在》,已由南方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淳熙崖州南山
崖州民歌的演唱特色分析
——以《送别歌》《梁生歌》《审情》的研究为例
崖州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崖州何处在
记住穷壤僻岭中枝繁叶茂的风景
南山
梦回南山(外四章)
《史记》有张材刊本?
在深秋,共南山
悠然方能见南山
叶采《近思录集解》成书时间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