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喜云:回归古树荫下,助力老村新生

2023-03-10王荷醒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书馆村长村民

王荷醒

务实,是采访后谭村长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从工程师“转行”做村长已经有六年时间,但他不谈未来,也不谈经验,不去展望太多,也不夸大什么,只是关注自己分内之事。恰恰是眼前这些力所能及的事儿,构成了儋州老市村的未来。

从书馆开始,打开老村

2015年年底,谭喜云辞职回到家乡儋州市海头镇老市村,当时是父母要求他回来造祖宅基地房子。“深层原因可能是灵魂的追求”,于是他回到家乡,回归自然、自由、自洽的生活。建设过程中,他觉得这里可以做成一个开放式的公共空间。于是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把自家老房子建成了“平民书馆”。书馆像一颗螺丝钉,它的落成让发展的齿轮一点点转动起来,老市村这台“老旧的机器”也开始运作。

“在书馆的建设阶段我就已经想好,书馆不是个人情怀或者装文艺的产物。它应该去为社区的发展做贡献,给村里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他/她们对地方乡土有认知,进而对自己的地方身份有认同,支持他/她们成为独立而自信,获得幸福的人”。平民书馆还提出了这样的愿景使命:“一家海河树木环绕的平民书店,搭设乡村与世界交流的桥梁”。此般设想在一个以农业、渔业为生的小村落里似乎有点过于理想,但幸运的是,在谭喜云和朋友们的努力下、在村民们的帮助和配合下,这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公共空间实现了最初的目标。

从2017年创立至今,平民书馆实现了书房、民宿、观景平台等多重功能。在这里,村里的孩子们可以接受自然教育,谭喜云还发起了“带球前行”计划,带着爱踢球的孩子们训练、外出研学。作为村子里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文化地标,它不仅是村里孩子们阅读、学习、玩耍的地方,更是村民与外来者沟通交流的桥梁。两层的书馆和院子里的古酸豆树“新老相映”,迎接了许多来自海内外的访客,他们或许关注环境保护、乡村营造、社区建设,或许只是想认识这个古老的小村。

“良好的公共空间和自然教育项目会为老市带来很多真心的朋友,也会让老市为人们创造精神与心理方面的价值,这在当下的时代是非常欠缺的。未来这些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精神与生命是21世纪的主流。”谭喜云如是说。在平民书馆,人们讨论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化、环境、教育、乡村……正是外来的朋友们带来了新文化和新视野,老市村的人们也在交流和碰撞中收获了崭新的理念。

2023年5月,老市村举办了首届“酸豆节”,两天的开放活动包含了特色食物体验、社区演唱会、市集、巡村、摄影展等。此前,村子到访的更多是关注生态研究的专家和志愿者们,这次的“酸豆节”无疑是老市村的一次大胆开放,以平民书馆为窗口,让外界看到这个美丽的小村。谈到这些文化活动的策划,谭喜云坦言,“初衷就是让外面更了解我们,也让我们有动力去挖掘自己,展现自己。前期的考量也很简单,基本上都是我们有什么、我们最擅长什么,真实的去呈现,用心去招待来客。”

生态、教育、文化,一个老村的生机

2017年,谭喜云当上了老市村的村长,至今已有六年。这六年间,“平民书馆”作为一个“迎来送往”的据点,见证了老市村的一点点变化、一次次更新。

村庄不是一個人的村庄,在TED演讲中,谭喜云提到,“做社区营造,绝不只是在造房子、改环境,更是在营造这里面的人,让他们更好的在这里生活,学习及改善,然后把这样的内容传播出去,让大家共同认识乡村的生态文明及生活方式。”

一方面,谭喜云组织村委会,对村规民约、会议决策制度等公共事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了土地承包、宅基地分配等事项的程序,并努力让每位村民参与进村务治理的环节中,如今,老市村的大小事项和社区活动会通过“海头镇老市居民小组”公众号进行公示通知。另一方面,他积极联系公益组织、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和村民一同寻找老市村的“出路”。从人居治理到文化氛围营造,从农业生产到环境保护,老市村已经走上了发展的正轨。

关于老市村发展的方向,谭村长结合当地资源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和居民、专家、专业规划师多次探讨,达成了发展生态、教育、文化的共识:“因为这几个领域会是长远的、具有地方性的、越做越有沉淀与积累的,这种投入没有风险,对村民有百益而无一害。”这样的选择或许不会马上得到成效,但归根结底,发展面向未来,老村的生机也属于每一个生活在此处的人,历史悠久的老市村愿意等待一个长久的耕耘计划。

几年来,村里来过不少国内外的公益组织、研究中心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调研,一次次的研究也让老市村的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家园拥有怎样的宝藏。珠碧江由此入海,形成淡咸水交汇的河口生境;大片的滩涂、湿地是许多动植物生活的天堂;村子还有历史悠久的红树林、酸豆古树……“这些好的自然资源,我们要充分地做好本底调研,同时也跟外部专家团队做长期的研究探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还是有希望建立起来的,比如盐业、观光、自然教育、生态养殖等。”谭喜云坚定地认为老市村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资源为这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谭喜云找到專业的规划设计师,集结村委成员、居民代表共同对村庄发展进行进一步讨论研究。当时的谭喜云提出了关于社区产业的两大设想:一是和政府、企业合作,发展观光休闲体验、生态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二是利用村庄原生红树林、酸豆树等生境资源,开展自然教育、游学、亲子团等活动,带动民宿、餐饮旅游产业的发展。

规划已有,发展渐成

谭村长曾说,“在社区营造上,政府、民间组织,乡村社区是伙伴关系”。在民间组织、政府、企业等多方支持下,有专家“送”知识来,也有村民外出学习技术,谭喜云也常常外出学习社区营造的相关课程。就这样,老市村逐渐开展了废弃鱼虾塘改造、盐田恢复、古河道疏浚、湿地生态修复等相关工作,在恢复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开发生态产业,达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双赢。除了经济产业的发展,还有生态保护相关的公益组织入村进行宣讲,提高村民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村里还组建起一支红树林女子巡护队,村民们亲身参与、亲自保护红树林,更有了守护“家园”的意味。

2023年5月,在村里老盐工们的不懈努力下,曾经被挖成鱼塘、消失了26年的古盐田出盐成功。古盐田的恢复振奋人心,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的合理运营管理。现在,老市盐已经通过检测,符合国家食用盐安全标准,许多朋友通过购买村盐支持老市村发展。当然,在老市村的规划中,盐田不只属于经济产业,后续还将设置盐田历史文化体验区,发展自然教育、亲子游学等文化体验项目。这样一来,制盐古法和传统老盐一同回归到人们的生活,而老市村和盐的历史和渊源,也在中断了二十余年后重新焕活,继续谱写。

谭喜云直言,过去所学习的工程方面的技术和知识本身对村庄建设可能没有直接的用处,但在工程行业的经历对他的村长历程也有些帮助:“当工程师的经历让我蛮抗压和会处理冲突事件,基本的专业素养和行业经验也让我当村长受益蛮多,比如村里有工程的话,不会轻易被骗。”最开始,他需要用专业知识说服村民,道路建设要先测量规划而非让包工头直接动土;渐渐地,他也在人文熏陶和政务参与的过程中无形塑造人们的公民意识。

在谭村长“改变”村庄的过程中,他也在被村庄影响着:“当村长的几年对我是极大的人文教育,我开始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心理、文化、哲学等人文领域去探索与理解中国的乡村真实样貌,这是蛮有趣的过程。”传统乡村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力量无言而强大,老市村正靠着这股自发的人情物理和外来的先进经验,书写属于他们的新篇。

对话:

现代青年:做村长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谭喜云:有好多困难。最主要还是人的思想与观念冲突问题。解决方法就是一步一步来,一边学习深入了解人性和文化的背景,另一边秉持“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工具”的人文精神,不要滥用权力,不要迫害他人的权利,不管出于多么“高尚”的目的,不作恶。

现代青年:从工程师到村长,身份的转变对你有什么影响?

谭喜云:拓宽了我的交际面,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我在他们身上学习了很多。还有最重要的,让我找到了很好的精神伴侣。

现代青年:对村里的孩子有什么期望?是否期望他们像你一样返乡?

谭喜云:多点认识自己,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就好了。没有期望他们返乡。

现代青年:对孩子、青年有什么寄语?

谭喜云:对他们寄语没什么用,唯独希望社会给予他们的教育和支持是从他们自身的需求和发展出发的,而不是把人当工具。

猜你喜欢

书馆村长村民
清晰偷摄
紧急避火(三)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第一次去图书馆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纸间美书馆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村长又有好消息
一叠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