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湘军发源地考辨

2023-03-10彭建成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5期
关键词:碑铭湘乡何绍基

彭建成

朱耀斌   彭嘉璇

清朝湘军名将、云贵总督刘岳昭之父刘象谦有《皇清诰赠光禄大夫云南巡抚牧庵刘公神道碑铭》(以下简称《刘牧庵神道碑铭》)流传至今,碑文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撰文并书丹,落款时间为同治六年(1867)。碑文涉及刘氏祖孙三代望郡、职官、德行、功勋,其中有刘牧庵在道光初年(1821)放弃应试孝廉方正制科,接着便在其家乡湘乡杨市镇(杨家滩)推行古乡亭、介甲法的叙述。对比《同治湘乡县志》和清同治六年(1867)湖南湘乡秩叙堂木活字本《刘氏续修族谱》等古籍的记载,以及根据碑文分析何绍基为刘牧庵撰书神道碑铭的采集来源,可以推断湘乡杨家滩团练武装最早完成由自筹经费的“练勇”向经制兵“湘军”的蜕变,为澄清清代湘军的最初源地提供了新的史料,具有补史和证史的史学价值。

一、《刘牧庵神道碑铭》的基本情况

《刘牧庵神道碑铭》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应四川候补道员刘岳曙(刘岳昭之弟)的邀请,为其父刘象谦撰写的神道碑铭。该碑是同治六年(1867)清朝将领刘岳昭擢升云南巡抚后,奉敕为其父亲刘象谦所立。该碑原立于湖南省湘乡县杨家滩镇之岩头杨家寨(今属娄底市涟源县),现藏于娄底市博物馆碑廊内。刘象谦(1786—1838),字牧庵,湘乡人,清云贵总督刘岳昭父。碑文记载了刘氏祖孙三代的迁徙、生平、仕宦、功德以及事迹,由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撰文、篆额并书丹。

该碑碑石两块,青石质,大小一致,碑高225厘米,宽92厘米,厚14厘米。青石雕刻,圆额,额上篆书“皇清诰赠光禄大夫云南巡抚牧庵刘公神道碑铭并序”。碑文36行,行3字至35字不等,楷书单字6厘米见方,共计975字。碑座不详。

二、《刘牧庵神道碑铭》的背景和研究缘起

根据碑文记载,对比阅读清同治六年湖南湘乡秩叙堂木活字本《刘氏续修族谱》与《簪缨录》,可知刘象谦家族是迁湘刘氏始祖刘翊圣的后裔。元泰定年间,翊圣公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居湖南长沙府,而翊圣公后裔于明中葉由安化之古梅迁入湘乡之杨家滩。其后裔世代尚德崇儒,簪缨络绎,以古义律身,德泽乡里。因公(刘牧庵)之子(子三人。刘岳曙,四川补用道;刘岳昭,官云南巡抚;刘岳昕,道衔郎选知府)均获功名,按当时推恩封诰礼制的规定,刘岳昭需要向朝廷具折申请在其父母墓前置立神道碑。在获皇帝恩准后,由刘岳曙出面请当时一流书法家何绍基撰书《刘牧庵神道碑铭》并篆额。

我们将拓本与原碑铭文字进行了反复比对,又根据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以及刘氏族谱和《同治湘乡县志》对拓本和原碑铭文湮灭或者模糊不清的字迹进行反复论证和大胆推断,完成了整个碑铭文字的校勘句读工作。但因贺子文先生已经公开发表了《刘牧庵神道碑铭》碑文校正,其中仅2处句读有误和2字辨认不对,白璧微瑕,故在此不再赘述。

经考证,笔者发现《刘牧庵神道碑铭》包含着大量有关湘军起源的信息。鉴于古碑在史学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完整的铭文内容和拓片为基本依据,采用查阅古籍善本,进行田野调查访问、测量统计等手段,着重探析此碑的史学价值。

三、《刘牧庵神道碑铭》揭示了湘军的最初源地

湖南的第一次崛起是以湘军的威名远扬为标志和起点,而对晚清湘军发源的探索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关于湘军的最初发源地,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湘军发源于湖南湘乡(今湘乡及娄底部分地区等),但有的研究者认为江忠源新宁楚勇是湘军滥觞,江忠源是湘军创始人。经考察何绍基撰《刘牧庵神道碑铭》及相关史料,我们发现“江忠源新宁楚勇是湘军滥觞,江忠源是湘军创始人”的观点缺乏有力证据。

(一)新宁江忠源训练民兵并非同朝最早

据碑文记载,刘牧庵在道光初年(1821)放弃应试孝廉方正制科,接着便在湘乡杨市镇(杨家滩)推行古乡亭、介甲法。何绍基说的“古乡亭(制)”应为乡约制度的别称。介甲法,即保甲制度,起源于汉代,完善于北宋。清廷为了维护统治根基以及节省治理成本,其历代帝王也均采用保甲制度。碑文中“介甲”意为“披甲”,后文又有刘牧庵训练乡里子弟“严谨步武”,故“介甲法”指刘牧庵在家乡进行了严格的组织操练民兵的活动。刘牧庵推行乡亭传统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组织操练民兵双管齐下,文武兼修的成效很显著,老百姓心悦诚服,之前为非作歹横行乡里的不良分子变得收敛且行为严谨,经过刘牧庵精心培养的子弟辈个个循规蹈矩,品行端正。何绍基的籍贯为湖南道县,而刘牧庵的籍贯为湖南湘乡,两地并非同一县域。何绍基为说明其撰文记载刘牧庵德行并非虚构,补充了来源—“(邓显鹤)尝为余述公(刘牧庵)学行”。邓显鹤虽仅授宁乡训导,却在《清史稿》中有其传。何绍基以湖南文坛名宿邓显鹤为证,所撰刘牧庵德行内容自然毋庸置疑。进一步说,既然刘牧庵生前组织操练民兵属实,而碑文记其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江忠源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才返乡并以兵法训练新宁子弟。也就是说,江忠源在刘牧庵去世七年以后才开始训练民兵。故笔者认为江忠源对新宁子弟进行有组织的军事行为是当时最早的说法不符合历史真相。

(二)江忠源组织团练在湖南境内镇压民间起义并非最早

湘军确实发源于团练。“团练”指中国古代官民结合的地方民兵制度,始置年代不可考。唐、宋、明代均设团练兵。早在康熙初年(1662),朝廷曾诏令各县设置。至嘉庆年间(1796-1804),白莲教起义爆发,八旗兵、绿营兵衰落,清廷无法应对各地起义,所以安排各县都办团练。道光初年(1821),为防范起义武装,各地团练职守更为明确,各扼要冲,在卫护乡里、缉防盗匪、协同征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忠源组织团练参与镇压瑶人雷再浩的起义,已经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事情,而湖南各县团练武装早在嘉庆年间便遍地开花,道光初年的各县团练更是组织严密,职责分明。可见江忠源组织团练协同官军参与镇压雷再浩起义之时已是湖南团练发展的晚期,而且仅凭其成功协同官军镇压了一次瑶人起义便认定江忠源为湘军鼻祖,这样的因果逻辑推演不成立,有穿凿附会之嫌。

(三)同时期出现的多支特意命名的团练武装

碑文记录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粤事之兴,庚戌辛亥。衍迆披猖,沿江并海。讫于荡平,将二十载。湘军郁起,楚才大昌。冠伦魁能,萃于湘乡。三曾三李,竞爽旂常。爰有三刘,觥觥后起”,特定的历史条件为湖南的中部崛起提供了机遇,在长达二十年的对抗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湖南人才呈井喷式爆发出现。

江忠源的“楚勇”确实是最早对太平军予以沉重一击的湖南地方团练,他带领“楚勇”在广西蓑衣渡一战成名。据《清史稿》记载:“二年春……忠源发树塞河,截贼蓑衣渡,鏖战两昼夜,悍酋冯云山中炮死。贼弃舟夜遁,尽获其辎重。”蓑衣渡之战,为湖南首府长沙的防御在时间上贡献了充分缓冲,这确实是湖南地方军队与太平军的首战捷报,沉重打击了太平天国的锐气。诚然江忠源为防止太平天国势力的迅速扩张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期以湖南人为主的地方军队不仅有江忠源创立的新宁楚勇,还有宝勇(宝庆)、浏勇(浏阳)、平勇(平江)、湘勇(杨家滩)、虎威勇(湘西)等,他们都是以湖南人为主的地方军队。也就是说,在咸丰初年(1851)前后,社会上已有多支特意命名的湖南团练武装,江忠源的新宁“楚勇”并非湖南之首创。

(四)湘乡练勇才是最早完成向湘军的蜕变

1.道光末年,湘乡县最早受政府之命组建团练武装

道光三十年(1850),湘乡境内会党起事此起彼伏,加之湘乡民风强悍,诸多官吏视署理湘乡知县为畏途。十月,湘抚骆秉章委派朱孙诒(一作贻)到湘乡当县令,主要任务是要朱孙诒去湘乡倡办团练,复兴保甲法,维护地方治安,而湖南其余地方相对安宁一些。朱孙诒凭借训练出的团练武装东征西讨,一支支起义军被先后扑灭。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毗邻广西的湖南士绅震动,朱孫诒抓紧扩大了团练的规模。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入湖南境内,湘乡王鑫、罗泽南、易良干分别带着三支团练抗击太平军,太平军受挫后绕过湘乡县城,挥师北上企图攻下湖南首府长沙。地方乡勇由督抚大员骆秉章亲自安排筹办,由地方政府官员—湘乡县令亲自组建,此时的湘乡团练已经具有官民合办的性质,这是湘乡乡勇开始向湘军过渡的标志性事件,道光末年(1850)诞生的湘乡练勇是湘军的胚胎。《清史稿》对朱孙诒赞赏有加,写到“举罗泽南孝廉方正;县试拔刘蓉冠其曹;延王珍襄幕;於康景晖、李续宾、续宜皆奖勖之”,以及“提倡团练,振兴人材,实为湘军肇基”,指出了朱孙诒识别和提拔人才之功,并肯定朱孙诒是湘军的奠基人。清政府也算没有忘记朱孙诒的辛勤筑基之功。

道光三十年(1850),朱孙诒已经在湘乡轰轰烈烈地倡办团练,如杨家滩李续宾等组建的“湘勇”训练有素,平定匪乱中战果累累,碑文所说“三李”,其中之二便是指湘军悍将李续宾、李续宜兄弟;江忠源在咸丰元年(1851)才回乡召集旧所练乡兵五百人,组建“楚勇”。据《清史稿》:“大学士赛尚阿督师剿粤匪,调赴军前,副都统乌兰泰深倚重,事必谘而行。忠源招旧所练乡兵五百人,使弟忠濬率以往,号‘楚勇。”由此可见,江忠源组建号称“楚勇”的团练比湘乡组建号称“湘勇”的团练晚一年。

2.湘乡练勇完成向湘军的蜕变也比新宁“楚勇”早

咸丰三年(1852)一月八日,咸丰帝诏令在籍赋闲的兵部侍郎曾国藩,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兴办团练。一月二十九日,曾国藩来到湖南首府长沙,适逢湘抚张亮基已经紧急征调各地团练拱卫长沙,开赴长沙的湘乡县王鑫、罗泽南、李续宾等人率领的一千一百二十人接受曾国藩的节制。曾国藩把他们分为左、中、右三营,“乡勇”更名为“练勇”,建立大帅、统领、营、哨、兵五级军制,并先后在长沙、衡阳练兵,练勇官兵饷银优厚,称为“勇营”。曾国藩组建的这支新的军队,有时被他称为“湘军”,有时则称为“湘勇”。除“湘勇”之外,曾国藩麾下后来还收编有宝勇(宝庆)、浏勇(浏阳)、平勇(平阳)等数支地方团练武装。由此可见,曾国藩麾下的“湘”最初所指应为湘乡,而不是湖南全省。湘乡团练从“勇营”组建开始,“勇”转变为实质的“兵”,成了朝廷的正规军,也就是经制兵,湘乡练勇于此时完成了向湘军彻底的蜕变。罗泽南、朱孙诒、王鑫、李续宾等人作为湘军的奠基人功不可没,而曾国藩才是湘军的真正创始人。

经查《清史稿》及其他有关江忠源的史料,暂未找到江忠源所创“楚勇”改为经制兵的可靠信息。江忠源南征北战一直带的是他组建的“楚勇”,他并没有统辖过八旗兵和绿营兵。那么,江忠源有没有对他麾下的“楚勇”进行过从“勇”到“兵”的改制呢?如果江忠源有对“楚勇”进行过改制,这种改制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两大信息在《清史稿》和其他有关江忠源的史料中已无从考证。综上,说江忠源是湘军鼻祖或湘军创始人实在缺乏说服力。种种史料和证据表明,湘乡杨家滩是湘军的发源地,罗泽南、朱孙诒、王鑫、李续宾只是湘军的奠基人,而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

总之,《刘牧庵神道碑铭》有关刘牧庵在道光初年放弃应试孝廉方正制科,接着便在家乡湘乡杨市镇(杨家滩)推行古乡亭、介甲法的叙述和碑文所反映的何绍基为刘牧庵撰书神道碑铭的采集来源,与《同治湘乡县志》以及清同治六年湖南湘乡秩叙堂木活字本《刘氏续修族谱》等古籍有关湘军起源于湘乡杨家滩的记载互相印证,可以推断湘乡杨家滩团练武装最早完成由自筹经费的“练勇”向经制兵“湘军”的蜕变,为澄清清代湘军的最初源地提供了新的史料,具有补史和证史的史学价值。

猜你喜欢

碑铭湘乡何绍基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魅力龙城 文化湘乡”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图说书法(187)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突厥卢尼文碑铭所记bökli čölig il及勿吉—靺鞨之称新释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湘乡治超的八个关键词
湘乡农运领袖沈春农
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
古突厥文碑铭中ik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