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道千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2023-03-10孟子茗
孟子茗
优秀的工匠凭借高超的技艺与别具一格之匠心,将作品工艺日复一日地精细打磨,使原本冰冷的零件变得鲜活、有温度。在此过程中,伴随时间的沉淀,工匠自身的精神品质也不断地被打磨、历练,从而无意识地衍生出一种追求卓越、严谨细致,如“十年磨一剑”般的工匠精神。
从陶器、青铜器、青花瓷、玉器、刺绣、书法,至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芯片研发、AI智能,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匠精神”从古代产生历久弥新,延续至今,其内涵和外延已然更加丰富、深刻。
像人们常常称道的“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那般不断重复做一件事,是否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呢?对于“工匠精神”,我们需要以多个维度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罗争玉在《匠心的逻辑》一书中曾写道:“从匠人到器物,从器物到文化,从匠气到匠心,皆有规则,皆有规律。”“工匠精神”,沉潜着“五日画一石”的细致雕琢,充盈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坚持不懈。无论是有着“禾下乘凉梦”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是“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抑或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糖丸爷爷”顾方舟,正所谓“魔鬼藏在细节中”,一点一滴中诠释的是虔诚,一笔一画间浸透的是心血。十年一剑,百回一关,他们一直行走在坚守的道路上,迎着光,朝着热,向远方。
同时,“工匠精神”还代表着专业执着和精益求精。且看“80后”工程師陈亮刻苦攻关,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67%;高级技师周家荣三十年如一日研究钢丝绳,世界排名前100的大桥中,有40多座使用了他们团队生产的产品;原先专业不对口的精炼师潘从明从头学起,啃下100多本化学书籍,他的发明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正所谓“技可进乎道”,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初始于匠心,至臻于匠心,以匠心行路定能纵马踏花,春华秋实。
培养“工匠精神”,出发点应是纯粹的。应如古之工匠那般,只为让今日的作品能比昨日更好些而努力。何谓“纯粹”?即真实,不含杂念,不忘初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不仅仅是艾青的肺腑之言,也是那些籍籍无名、默默守护文物的那群质朴匠人们藏在心底的一股精神力量。匠心自含风骨,匠人自有风度。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匠人之风,山高水长!匠心也许不如太阳光芒万丈,但也似点点繁星照亮夜空。
“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道出了匠道的本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守住本心才可立于浊世而茕茕,坚于匠心才能存于人生而清明。不舍初心得始终,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一次次练习,一次次打磨,一处处修复,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审美由此开始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