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文化自信路径研究
——以河北红色文化为中心

2023-03-10郭婧媛

关键词:谱系中国共产党红色

雷 霆,郭婧媛

(1.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2.燕山大学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北 秦皇岛 066000;3.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510100)

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时期。发扬红色传统、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基石,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有力保障。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文化自信自强;大会主题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价值体系中举足轻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指引,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弘扬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时代交给我们的时代使命。红色文化作为传播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发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道路上承担起承转合的结构式作用。在我们取得全面小康的胜利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心逐渐从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转移。一个共识是:依托红色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传承与弘扬,是具备基础且可行性强的实践路径。

党的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精神的宝贵传承。2021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中指出我们寻找到的成功密码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是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途径。河北作为红色火种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共产党先驱李大钊的故乡,其基因密码中饱含西柏坡精神、抗战精神、塞罕坝精神、太行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核;白洋淀、平西根据地野三坡、中共中央指挥部旧址西柏坡、晋察冀军区狼牙山,董存瑞同志牺牲地隆化无不流淌着红色的“河北智慧”。因此,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各地要敢于扛起新的使命任务;勇于奋斗,久久为功,在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向成功;从伟大经验中做好河北红色文化的发展。

一、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

文化自信不仅担当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承转合,同时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中国道路的内核是“文明”,“文”谓文化,“明”谓事理。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成为古今以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优势高下立见。自信——源于中国文明五千年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有别于其他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复兴中华文明是不可或缺的必经途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明之“魂”的命脉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得以蓬勃发展的“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自信能够枝繁叶茂的“干”;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文化自信长成“参天大树”的必备给养。

泱泱五千年华夏历史,不仅涌现了老庄孔孟等伟大思想巨匠,也更有程朱等文化集大成者。我们的祖先创立了儒、道、墨、法、农、杂等学派,留下了“天下大同”“仁爱友善”“大道至简”“以民为本”等宝贵思想。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伟大文明屡屡遭到破坏,如此态势之下,是中国共产党人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在血与泪的奋斗中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中华民族牢牢地印上了党的符号。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所在,中华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主干。党经过百年浴血奋战,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精神法宝之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集中体现在中国革命精神上。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一百年来,我们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进征程中,饱含着无数英雄楷模用生命铸造的精神史诗。无论是开天辟地时期的浴血奋战,翻天覆地时期的艰苦创业,还是改天换地时期的锐意进取;惊天动地时期的脱贫攻坚、合力抗疫;无一不是社会主义坚定理想信念的传承,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一批批英烈,一代代楷模,用无声的力量推动着时代进步。

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文化自信的关键力量所在。在新的赶考路上,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必须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此环节至关重要。只有自信,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只有自信,才能让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永远挺立。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口号,这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换言之,文化自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隐形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心气儿”所在。因此,厚植文化自信、弘扬红色精神,补足中华民族精神之“钙”,是夯实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下,传承下的伟大精神、优良品格,逐渐汇聚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所在。

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河北红色文化的实践路径

中华文明作为全世界唯一没有被断代的古代文明,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备不可复制的优势。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河北红色文化,实际上有一个逻辑需厘清,融入还是包含。笔者以为融入是实施(措施),包含是必然(结果)。现阶段我们处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的历史阶段,需要接续奋斗、蓄力传承。二者互为“施事”与“受事”,互相影响,源头皆为伟大的建党精神。

1.蓄力打造河北红色文化品牌“形象”

河北省是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活动区域;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是河北省具备的独特优势。由于各方面原因,河北红色文化的发扬并未达到期待效果。如何抓住优势,形成完整的红色文化“符号群”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北省孕育的红色精神诸多,除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西柏坡精神、塞罕坝精神、抗战精神、抗震精神等,还有舍生忘死求大义的李大钊精神,宁死不屈、战斗到底的狼牙山五壮士精神,守岗尽责、生死与共的晋察冀精神,对党忠诚、奉献为民的董存瑞精神,英勇机智、百折不挠的地道战精神,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一二九师精神,勤奋坚韧、厚德包容的白洋淀精神等宝贵精神,这些未被第一批精神谱系纳入的伟大精神,同样包含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于河北省的伟大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精神为大步向前的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丰厚滋养。

符号是形象最显著的标志。打造金牌红色文化“名片”,是树立河北省红色文化品牌“形象”的重要环节。壮美宽广的河北可以从三方面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形象:首先要依托政府加大红色历史的传播幅度,通过媒体、自媒体多种渠道,讲述红色故事,设置红色情节,深化红色符号,深耕红色旋律,由点到面进行红色文化的扩散。从发源地出发,把那些为人知和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传播出去。其次要依托高校,加强地方性红色文化教育,从而形成特色教育。从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到课程思政的过程育人,有机融入河北省内的优秀红色精神。再次要丰富红色景区的体验感。加大招商力度,营造“多域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场景(如体验长征、体验地道战等),同时可依托国家给予红色文化全方位的支持进行多渠道扩展。

2.大力夯实河北红色文化基础建设

河北省拥有中国共产党许多重要的红色革命地,抗战时期在河北省境内打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如陈庄歼灭战、冀东抗战、交通员胡殿送“鸡毛信”的故事、长城抗战等。在鲜为人知的喜峰口长城,产生了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喜峰口以29军大刀队闻名,喜峰口抗战的胜利曾是中国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我国获得的首次大捷。这里自然景致优越、山峰峻美、河流清澈、怪石嶙峋,似湖南张家界的“仙风道骨”,层峦叠嶂如峨眉山般巍峨肃穆,山林中野花野草遍地、野味野果触目可见,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喜峰口大捷遗址被评为国家3A级文化遗产。喜峰口长城具备成为标杆型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首先,其具备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客观条件;其次,民风自然纯朴,农民吃苦耐劳;与此同时自然风光优越。在此类红色文化基地的夯实和建设上需要多方位发力。

在大力推动红色文化景区建设的同时,要抓住时代脉搏,掌握时代规律,做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下中国的青少年,是第一代“网络原住民”,他们会用最快的速度、最真实的视角从网络上了解一切想学习的知识;而“原住民”的父母,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依靠孩子了解一手资讯,因而把握住青年人的思维走向,就是把握住红色文化传播的“量”与“质”。结合时代特点和群体特点,可以开展革命老区走访等活动,同时寓教于乐,可开展“鸡毛信”剧本杀,红色主题班会、团会、党会活动等。让青年人对党和国家产生更深的认同感。与此同时,积极在高校建设微型党史馆,搜集与当地有关的红色事迹,以此为依托建立校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方位弘扬红色文化。

3.稳力抓牢河北红色密码多源联动

遵循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核是稳力抓牢河北红色密码多源联动的关键所在。遵循历史演进的发展规律,将红色精神用科技形态融合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有优秀案例可循,2022年6月25日北京大学发布了李大钊系列连环画(连载),用漫画的形式致敬先烈。近年来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专业团队制作以马克思为主要NPC的网络游戏,现已进入调试阶段。共产党先驱李大钊的故乡河北,可拓展红色文化的宣传维度,变客体为主体,将红色文化红色故事融入到生活、教育、娱乐中。在红色密码多源联动的路径探索中,需要群策群力,凝结智慧。在教言教,从教育自身出发,需抓好网络时代脉搏,传承好中国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这既是时代赋予新要求,也是新时代必须完成的新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的过程中,要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精神的传承。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里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这是一种强制的依赖关系,在谱系的主旨中能轻易寻得“和合共生”“礼运大同”“仁爱”“平等”的内核。如没有意识形态的重要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将失去根基,革命先烈们舍己为人、肝胆相照的付出便是难寻源头。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在红色精神的孕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可反复升华且可多向选择的依赖关系。一部《论语》彰显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中华民族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并加以发扬,因而有了既依赖又相对自由的逻辑关系。譬如我国外交基本原则其中的一条——求同存异。《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庄子》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思想也延续到了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中,中国从不搞帮派,不搞小团体,中国的追求是全人类共同发展。我们追求维护和平、反对武力,相互尊重、主权平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式思维,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观,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儒学中的“兼爱”也体现着大国外交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的核心要义。

三、超越:河北红色文化多维度发展的探索与哲思

何为发展?是为超越。发展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的脚步要做到步履不停。当下中国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知识的深度、科技的更迭都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要保持住红色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始终稳步向前推进。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多维度全方位的红色精神传承项目,在此应吸取宝贵的经验,做到吸取、精进与创新。

1.集思广益——扩大红色故事的搜集力度

河北省域内红色文化有待梳理。譬如在抗日战争革命时期,河北原野上风雷激荡,展开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这使得河北管辖范围内有很多革命老区,有些乡镇的老乡,父辈祖父辈是全员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这些老人见证了腐朽封建社会的倒塌,见证了黑白颠倒的民国的百姓凄苦,更经历过中国共产党步履维艰走向胜利的艰辛,他们是活着的历史,是党和国家奋进路上的宝贵财富,这些饱含抗战热血的历史,不应该被时代遗忘。因此需要扩大红色故事的搜集力度,以市为单位,以县为单位,甚至以乡镇为单位,设置红色故事收集平台,定期加以汇总整合,完善革命故事脉络。同时应积极调研,不断完善红色故事及整合平台的资质、规模。

2.群策群力——增加红色精神的宣传平台

在运用传统平台(电视台、报纸、新闻、自媒体掌上端口等)的基础上设置多元化宣传平台,广开言路,吸纳社会各界对红色景区建设的有效建议。结合红色精神,设立各类红色文化宣讲平台、渠道等。新时代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各高校设立“党史宣讲团”,学生经过培训,分派到各个企业、基层进行党史宣讲,还可设“红色故事宣讲团”,讲述家乡的红色故事。可参加全国范围内举办的红色文化传播相关会议,一方面收集其他省份的优秀经验,另一方面可寻找适用于河北省的创新性红色文化宣传渠道。

3.推陈出新——敢于采用新颖创意的优质方案

开展各类体验式、参与式、沉浸式活动。如红色故事剧本杀(狼牙山五壮士剧本、鸡毛信剧本、地道战剧本等),共产党先驱任务AI体验(李大钊体验、黄继光体验、董存瑞体验等),红色景区沉浸式游玩(当一天红军活动、当一天联络员活动、当一天前线救援人员活动等)。与此相对还要兼顾景区的交通环境、人文特色、经济态势和人民需要,在宣传红色文化的同时不忘乡村振兴任务,夯实致富目标,带动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此路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陷入理想主义的陷阱,不同地域需要设计不同方案,切忌照拿照搬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奋进。在形式建设方面,网络空间中呈现红色文化作品,必须在遵守网络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网络语言”使红色文化“活”起来[2]。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将河北红色文化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红色名片”。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红色文化精神是文化自信中举足轻重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密码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红色精神的成功密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指引,离不开红色精神的不断锤炼。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阵地,红色河北必会守正创新、戮力前行,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接续奋斗。

猜你喜欢

谱系中国共产党红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神族谱系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