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导读
2023-03-10周文杰
周文杰
作家名片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文学标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短篇小说集《世上最美的溺水者》《礼拜二午睡时刻》,自传《活着为了讲述》等。
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描绘出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阅读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他具有充沛的想象力和小说艺术创新的能力,又有直面社会现实和世界热点问题的批判能力。他不断地批判不义和不公的社会,对拉丁美洲、对他的祖国哥伦比亚本地的历史和现实都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内容简介
《百年孤独》全书共20章,近30万字,讲述了一个百年大家族历经七代都没能摆脱孤独,最终被大风吹走的传奇故事。故事围绕一本羊皮手稿展开,家族前五代人想方设法破译这本羊皮手稿,想知道里面究竟写了什么,但一直没能成功。直到家族第六代继承人最终破译出来,才发现书里写的是对这个家族的寓言:“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
小说虚构了一个家族的命运,以此来代表整个拉丁美洲大陆的命运,描绘了拉丁美洲100年的沧桑历史。同时,小说还展现了象征整个拉丁美洲的马孔多小镇的兴衰史。马孔多由沼泽地渐渐变成繁华的市镇,又在跨国资本的侵袭下遭到毁坏。小说的最后,一场持续了4年11个月零2天的暴风雨将马孔多重新化为了洪荒与虚无。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元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经典摘录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時,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每年三月,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他们首先带来的是磁铁。一个身躯高大的吉卜赛人,自称梅尔加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向观众出色地表演了他所谓的马其顿炼金术士创造的世界第八奇迹。他手里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甚至那些早就丢失的东西也从找过多次的地方兀然出现,乱七八糟地跟在梅尔加德斯的魔铁后面。“东西也是有生命的,”吉卜赛人用刺耳的声调说,“只消唤起它们的灵性。”霍·阿·布恩蒂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甚至越过奇迹和魔力的限度,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
梅尔加德斯是个诚实的人,他告诫说:“磁铁干这个却不行。”可是霍·阿·布恩蒂亚当时还不相信吉卜赛人的诚实,因此用自己的一匹骡子和两只山羊换下了两块磁铁。这些家畜是他的妻子打算用来振兴破败的家业的,她试图阻止他,但是枉费工夫。“咱们很快就会有足够的金子,用来铺家里的地都有余啦。”丈夫回答她。在好几个月里,霍·阿·布恩蒂亚都顽强地努力履行自己的诺言。他带着两块磁铁,大声地不断念着梅尔加德斯教他的咒语,勘察了周围整个地区的一寸寸土地,甚至河床。但他掘出的唯一的东西,是十五世纪的一件铠甲,它的各部分都已锈得连在一起,用手一敲,铠甲里面就发出空洞的回声,仿佛一只塞满石子的大葫芦。
三月间,吉卜赛人又来了。现在他们带来的是一架望远镜和一只大小似鼓的放大镜,说是阿姆斯特丹犹太人的最新发明。他们把望远镜安在帐篷门口,而让一个吉卜赛女人站在村子尽头。花五个里亚尔,任何人都可从望远镜里看见那个仿佛近在咫尺的吉卜赛女人。“科学缩短了距离。”梅尔加德斯说,“在短时期内,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儿。”在一个炎热的晌午,吉卜赛人用放大镜作了一次惊人的表演:他们在街道中间放了一堆干草,借太阳光的焦点让干草燃了起来。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霍·阿·布恩蒂亚还不甘心,马上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发明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梅尔加德斯又想劝阻他,但他终于同意用两块磁铁和三枚殖民地时期的金币交换放大镜。乌苏娜伤心得流了泪。这些钱是从一盒金鱼卫拿出来的,那盒金币由她父亲一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她一直把它埋藏在自个儿床下,想在适当的时刻使用。霍·阿·布恩蒂亚无心抚慰妻子,他以科学家的忘我精神,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
赏 析
《百年孤独》的开头历来为人所称道,成为许多作家竞相模仿的典范。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一句话,交错了时空,设置了悬念,读者的阅读体验由此变得陌生而新鲜。不同于固有的写作模式,摆脱了常见的时间叙述方式,这句话的三个时间节点,让人不由自主地拥有了穿越的诧异。“多年以后”说的是未来,“面对行刑队”说的是现在,“那个遥远的下午”说的是过去。时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摇摆。作家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获得叙述的自由,他可以不受时间的约束,在三者之间灵活讲述自己知道的故事。甚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家完全有能力“违背自然规律”,让过去变成现在,然后再创造出一个未来。“面对行刑队”引导读者去猜想这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争斗,有阴谋,隐藏着不易察觉的危险。奥雷连诺上校想起了“父亲”,“父亲”与他之间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成长和人生命运是否源于“父亲”的影响?而“冰块”引起了读者更多困惑,为什么不是其他东西,单单提到“冰块”?因为在其他地方,“冰块”并不稀奇,可在亚热带环境里,冰就显得不那么普通了。在这里看见“冰块”颇为不易,因不易而神秘。这个细节向我们暗示了发生在遥远过去的一些事情,与“冰块”有关的别样的故事也就一直在读者的脑海里悬着。一个“准”字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也意味着“参观冰块”这件事意义重大,从而使故事的指向更加明确和不可动摇。
在节选部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霍·阿·布恩蒂亚沉迷于对神秘事物的探索,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孤独之中,于是,一个家族的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