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省域义务教育在校生及教育资源需求预测
2023-03-10莫东晓黄姣华
莫东晓 黄姣华
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充足的教育资源做支撑。现有教育基础、未来适龄人口的规模、结构目标共同决定了今后该投入多少以及如何投入教育资源。因此,基于最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实际新生儿数量,对大陆31个省份“十四五”期间的义务教育资源需求作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十四五”期间义务教育在校生预测
(一)预测模型构建及参数设定
第一,预测模型的构建。理论上,教育资源需求量与在校生数量成正比,因此教育资源的需求预测应基于在校生预测。队列构成法和年级升级比例法,是当前学者开展各类在校生人数预测主要采用的两种预测方法。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以队列构成法和年级升级比例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义务教育在校生预测。预测模型如下:
(1)
(2)
第二,参数设定及说明。一是基础数据。2019年小学和初中在校生数、各年级在校生数来源于教育部官网,2014-2019年31个省份的新生人口数和人口出生率来源于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二是入学年龄。假设所有儿童年满6周岁即进入小学,成为小学新生。三是辍学率。假设所有学龄儿童全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辍学率为0。四是死亡率,计算中假设死亡率为0。五是学制。当前上海都实行五四学制,故上海全部按五四学制测算。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区存在五四学制,但在校生数不多,本研究假设这些省份每年五四学制在校生人数等同于2019年人数。其余地区均按六三学制测算。
(二)义务教育在校生预测结果
将相关参数代入公式(1)(2)即可计算获得2021—2025年31个省份的义务教育在校生数(见表1)。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31个省份小学在校生的变化趋势。较2019年,2021-2025年全国只有少部分省份的小学在校生人数是增加的,绝大部分省份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2021-2025年在校生人数都是正增长的省份有11个,分别是北京、山西、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重庆、青海,增长率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为北京、上海、山东、湖北、重庆,内蒙古、湖南、甘肃有部分年份为正增长,部分年份为负增长。其余17个省份五年均为负增长,年均负增长最大的省份依次为吉林、贵州、广东、江苏、河南。从各个在校生增减省份的地域分布上看,这些省份在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都有分布,东北和西部地区在校生人数下降的省份比例较东部和西北部更高。以上结果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对各省义务教育在校生的影响并不明显,“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不如预期。
表1 2025年各省份小学、初中在校生数量 (万人)
“十四五”期间,31个省份初中在校生的变化趋势如下:2021-2025年全国绝大部分省份的初中在校生人数是增加的,在整个“十四五”期间都呈现为上升趋势,少部分省份在校生人数是减少的。在校生人数五年增值全部为负值,即人数负增长的省份有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重庆、宁夏。山西、贵州、青海有的年份增加,有的年份减少。其余22个省份五年增值均为正值,说明这些省份的在校生人数都是增加的。其中,在校生正增长率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为北京、上海、广东、新疆、陕西。负增长率最高的省份依次为黑龙江、吉林、重庆、江西、辽宁。从地域分布上看,东部地区的省份在校生都是正增长,东北地区的省份在校生都是负增长,中部地区有4个省份是正增长,两个省份是负增长,西部地区10个省份是正增长,两个省份是负增长。
二、“十四五”期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需求的预测与趋势分析
过去基于国情和国力,我国教育发展重心是扩规模,提高普及率。随着我国教育普及率提升,教育发展重心逐渐由扩规模转到提质量、促公平,因此本研究对教育资源的需求的测算也以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同时遵循科学合理、节约资源的原则。
(一)义务教育资源供需均衡指数模型
(3)
用IGij表示j资源在i年份的供需均衡指数,则有:
(4)
用PIG表示小学阶段教育资源供需均衡指数,用MIG表示初中阶段教育资源供需均衡指数,则有:
(5)
(6)
其中,PIGij是在i年份小学阶段教育对j资源的供需均衡指数,MIGij是在i年份初中阶段对j资源的供需均衡指数。教育资源供需均衡指数代表了教育资源的供需均衡程度。由于各个省份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教育规模差异巨大,教育资源供需均衡指数相对绝对值更能展现出不同省份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压力。值为正数时代表需求大于供给,值越大,缺口越大。值为零的时代表资源供需平衡,值为负数时代表资源存在过剩,值越小表明过剩越大。
(二)义务教育阶段人、财、务资源需求预测与趋势分析
1.教师资源需求预测与趋势分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者队伍支撑。[2]班级规模、生师比、教师结构、教学工作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资源的配置,中国幅员辽阔,区域间、城乡间人口密度差异大,班级、学校规模差异大。秦玉友、宗晓华通过实证研究,结合国际经验以及我国的政策文件,基于我国中小学的实际班级规模,通过设定教师的针对班级的教学工作时间和针对学生个人的教学工作时间之比、理想的班级规模、生师比等条件,推导得出教师配置模型。[3]该模型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对地区差异、校际班级规模差异的尊重,具体公式如下:
(7)
(8)
公式(7)中PTi代表第i年小学教师数,PZi代表第i年小学班级规模,PSi代表第i年小学在校生总数。公式(8)中MTi代表第i年初中教师数,MZi代表第i年初中班级规模,MSi代表第i年初中在校生总数。
通过《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获取31个省份2014-2019年的小学、初中在校生数和班级数,即可计算出31个省份2014-2019年的小学和初中平均班级规模。计算结果显示,这5年间各省的班级规模有所波动,但变化不大。因此,假设2021-2025年各省小学、初中的班级规模与2014-2019年一致,即分别等于2014-2018年的小学、初中班级规模的平均值。
将相关数值分别代入公式(7)、公式(8),即可获得2021-2025年各省小学和初中教师需求量。从教育部网站取2019年各省小学和初中教师存量作基数,代入公式(5)(6),即可获得2021-2025年各省小学和初中的供需指数(见表2)。
2025年小学阶段中,东部省区中,北京、浙江、福建、山东的人力资源总体比较均衡;但河北、江苏、海南的人力资源均衡指数将到达甚至超过-0.2,说明人力资源存在过剩。东北三个省区2021-2025年间的人力资源均衡指数均为负值,人力资源一直过剩,如何合理分流过剩的人力资源,并适当引进新鲜血液是东北地区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中部省份的人力资源指数除江西和湖南,总体是均衡的。西部省区大多数也是相对均衡的,但内蒙古、贵州、西藏、新疆4个省区的人力资源相对过剩。
初中阶段,“十四五”期间,除东北三省和山西省人力资源充足,其余省份的人力资源均不能满足“十四五”初中教育发展的要求。东、中、西部地区无明显差异。甘肃省2021和2022年的教师资源充足,后面三年存在缺口,但缺口不大,基本实现供需均衡。内蒙古在“十四五”的前四年教师充足,2025年存在较小缺口。人力资源供给压力最大的5个省份依次是上海、广东、北京、福建、广西,它们在2021-2025年的资源供需均衡指数均值分为0.53、0.42、0.36、0.29、0.24。
表2 2025年各省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需求预测
各省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不管数量还是质量都不断改善,但整体上中部地区教师队伍比西部和东部地区弱,并且差距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在教师的充足程度上,即小学生师比方面表现出东部优于西部,西部优于中部的格局。在教师学历方面,在整体上中部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低于东西部地区,如:2018年中部地区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比西部低2%,比东部低21%。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比西部低7%,比东部低13%。[4]
另外,虽然测算结果显示各省的教师资源缺口不大,但实际上各省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教师结构性缺编,农村教师配置不足,教师学科分布不平衡等。如,广西“十四五”期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需求情况表明,“十四五”期间,广西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的教师存在盈余,语文、数学教师盈余情况尤其突出,而道德与法治、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师则存在较大缺口。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存在盈余,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师不足。由于教师的不足,小规模学校无法开足课程是普遍现象,即便开课也由没有任何该课程专业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其他科学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因此,授课教师工作压力大,且教学效果不理想。道德与法治、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及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需要专业的师资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学,才能更好实现这些课程的目标。
2.经费资源需求的预测与趋势分析
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5]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教育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教育经费指数是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占人均GDP的值,国际上普遍使用这一指标来衡量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水平。林毅夫预计到2035年,中国GDP或者人均GDP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倍是可以实现的,接下来每年将需要实现5-6%的增长,2025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2353美元。[6]假设2025年中国人均GDP为12353美元,则“十四五”期间中国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为5.29%。假设全国31个省的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与全国同步,基于2020年各省的人均GDP值即可推算出2025年各省份的人均GDP。假如“十四五”期间各省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要保持与2018年的教育经费指数一致,则需要投入的具体经费测算如下。
农民种粮不易,从播种到收割,都需要付出精心的管理与劳作,还要担心天灾与人祸。而农民种粮最关注的莫过于收成与粮价,为了满足食用与收入,他们往往精打细算。收割粮食后,农民将其存放在家里不仅占地方,还担心粮价不稳最终低价卖粮,同时还存在因储存不善导致粮食霉变或被老鼠等糟蹋的风险。
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取2018年的小学和中学的教育经费投入数据作为基数,代入公式(5)(6),即可获得各省小学和初中的供需指数(见表3)。
在小学阶段,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省份教育经费需要增加的经费最多,其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教育经费相对充足。“十四五”期间,东部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以及西部地区四川、陕西、宁夏、新疆等地教育经费供需均衡指数均为负值,说明这些省份按照现有教育经费投入额度即可满足“十四五”期间需求。其余需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主要包括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海南,以及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份,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全部省份。其中,需要增加投入最大的5个省份分别是重庆、山西、河北、黑龙江、天津,重庆的教育经费在整个“十四五”期需要增加投入的比例非常巨大,其供需均衡指数超过9。
在初中阶段,“十四五”期间,青海、宁夏按照现行的教育经费投入额度即可满足“十四五”期间需求,其余29个省份均需增加教育经费投入。通过对31个省的教育经费均衡指数进行排序,在整体上东、中、西部地区无明显差异。经费投入压力最大的省份是河北、上海、天津、北京、黑龙江,其中河北的教育经费均衡指数值达到4.46,经费投入压力比较大。
表3 2025年各省义务教育经费需求预测
中部地区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生均一般预算内公用经费均低于东、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呈现持续扩大化的趋势。小学生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的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从2010年的1480元上升到2018年的3240元,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从2010年的4749元,提升到2018年的6042元。生均一般预算内公用经费的中西部差距从2004年的56元扩大至2018年的513元,中东部差距从2004年的319元扩大至2018年的1427元。与此同时,与小学教育经费一样,初中教育经费也存在中部偏低的问题。在生均一般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方面,中西部地区差距从2010年的1324元提高到2018年的2132元,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从2010年的5666元提高到2018年的11009元。生均一般预算内公用经费,中西部差距从2004年的71元提高至2018年的119元。[7]这与中部地区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关系,中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远不及东部和西部,并且投入差距还在持续扩大。
3.物力资源的需求预测与趋势分析
当前,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制定有相关的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基于“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在各个建设标准中选取较高的标准用于测算,并且坚持城乡标准统一。学校占地面积方面,小学取29.00m2/生,初中取29.00m2/生。校舍建筑面积方面,小学取10.6m2/生,初中取12.5m2/生,即可测算出2021-2025年各省小学、初中校园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需求总量。从教育部网站取2019年各省的小学和初中校园校舍面积数,代入公式(5)(6),即可获得2021-2025年各省小学和初中的物力资源供需指数(见表4)。
表4 2025年各省义务教育学校占地面积需求(万平方米)
在小学阶段,除西藏和吉林省相对充足外,其余各省份的物力资源均衡指数都为正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口。从总体上看,物力资源供给压力较大的省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包括上海、北京、福建、山东、天津等省区,然后是中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物力资源供给压力相对较为小,西部地区的四川物力资源供给压力较大。在校园占地面积方面,总体上东、中部部地区的省份供给压力较大,东北部、西部地区的校园在占地面积较宽松。此外属于西部的四川和重庆校园占地面积供给压力也很大。上海、北京的校园占地面积供需均衡指数最高,分别为1.51、1.29,可见其校园面积缺口极大。紧随其后的是四川、福建、山东、天津、湖南、安徽等省份。青海、甘肃、宁夏、海南、新疆、内蒙古、西藏、吉林等8个省份的小学校园占地面积充足,其余23个省份的小学校园占地面积均存在缺口,需要补充。在校舍建筑面积方面,全国四大地区的校舍建筑面积需求均衡指数没有明显区别(见表5)。除了吉林和西藏的校舍建筑面积均衡指数为负值、校舍建筑面积充足,其余29个省份为正值,说明这些省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足。缺口最大是山东、北京、黑龙江、上海、安徽,在2021-2025年的生均校舍建筑资源供需均衡指数均值依次为0.63、0.59、0.58、0.57、0.54。
表5 2025年各省义务教育校舍建筑面积需求(万平方米)
在初中阶段,物力资源相对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整体情况要好得多。除了河南、江苏、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宁夏、新疆、贵州,其余20个省份的物力资源供需均衡指数均值为负值,说明其物力资源充足,能够满足“十四五”教育发展需要。物力资源存在缺口的11个省份中,校园占地面积供给压力最大的5个省份是福建、重庆、北京、广西、上海,在校舍建筑面积供给压力最大的5个省份是福建、天津、河北、北京、海南。
我国义务教学办学条件还存在较大省际差距,特别是农村办学条件省际差距更为明显,东部地区的农村办学条件远优于中西部。一些中、西部农村学校寄宿条件较差,功能教室缺乏,生活设施设备、网络和数字教育资源配备不足。[8]2017年对贵州、甘肃、湖北、山西、广西、四川6省的乡镇寄宿制小学随机抽查发现,这些小学的生均食堂面积仅为 0.68 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达标率仅为 38.9%。[9]处于深度贫困地区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2018 年有校舍面积326万平方米,校舍总缺口达 159万平方米。[10]物质资源方面的匮乏严重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对义务教育在校生的预测显示,2021- 2025年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小学在校生减少,只有少部分省份增加。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吉林、贵州、广东、江苏、河南,增长最明显的是北京、上海、山东、湖北、重庆。全国绝大部分省份的初中在校生出现增长,增长最明显的是北京、上海、广东、新疆、陕西,减少最明显的是黑龙江、吉林、重庆、江西、辽宁。
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预测结果显示,在“十四五”期间全国各省的义务教育资源都有一定的缺口,各省对财力资源的需求远大于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需求。在小学阶段,大多数省份的教师数量充足,存在过剩,少部分省份教师数量不足,但是缺口不大。同时,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问题普遍存在。有22个省份需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增加额度最大的5个省份是重庆、山西、河北、黑龙江、天津。有29个省份在学校占地面积或校舍建筑面积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口,其中上海、北京、四川、福建、山东等省份缺口最大,只有西藏和吉林不存在缺口。在初中阶段,大多数省份的初中阶段教师资源存在缺口,上海、广东、北京、福建、广西等5个省份缺口最大,并且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有29个省份需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增加额度最大的省份分别是河北、上海、天津、北京、黑龙江、山西,仅青海、宁夏经费维持现有经费投入额度即可。大部分省份物力资源充足,有11个省份存在缺口,缺口最大的5个省份是福建、天津、北京、河北、广西。
此外,中部地区义务教育的人、财、物资源方面的多项指标都落后于东、西部地区,其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校园面积等方面多项生均指标与东、西部的差距扩大。除湖北,其他中部省份均存在“塌陷”问题,江西、河南、湖南3省问题尤为明显。此外,农村与城市之间,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农村与农村之间义务教育资源差异很大。
(二)对策建议
1.科学调配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破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
一要开展“十四五”义务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调查研究,做好义务教育师资队伍顶层设计。通过调研,彻底摸清本省区教师队伍情况,掌握现有教师队伍的数量、年龄、专业、地区分布、是否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等情况,了解小规模学校的课程开课以及教师配置、教师工作等情况,把握好各类课程教师当前的盈缺情况以及未来不同课程教师的需求趋势,基于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做好教师队伍规划和结构性调整。教师资源不足的省份应提前做好教师补充工作,教师过剩的省份提早制定完善教师退出制度,理顺教师转岗分流通道。
二要多种途径突破教师结构性失衡问题。其一,各省要从思想上认清不同学科课程对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基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调整分课程教师结构;要认识到音、体、美等是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才能胜任其教学工作。其二,创新各类课程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尝试多安排富余的学科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或其他教学外工作;注重农村在职教师的复式教学和全科教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职后的学习培训,转岗承担其他课程授课任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师范院校合作,为兼课教师和转岗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共同设计出满足中小学教学需求、适合教师现有水平、操作性强的短期培训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并提供长期的专业支持和帮助,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其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小规模学校教师补充模式。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求小规模学校全都配齐对口专业的教师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设计出适宜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补充模式,以保障小规模学校能够开齐课程,并保证课程质量。对学生规模不足 100 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可配备全科教师;或者尝试建立校际走教、就近走教等教师资源共享模式,实现课程教师共享。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应用教育虚拟现实技术推动“虚拟教师”流动,利用“三个课堂”等线上资源,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缓解师资短缺问题,破解小规模学校无法配齐课程教师的问题。其四,统筹管理师范专业的设置与培养规模。各省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的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较少,这些学科方向的师范类专业的更少。由于师范类专业收费非常低,因此高等院校往往能申报非师范类专业的就不会申报师范类专业,导致音乐、美术、体育等师范类专业少之又少。与此同时,由于教师收入低,而这类专业的学习过程投入高,导致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教育行业。因此,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艺体类师范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统筹力度,引导各师范院校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中小学急需的课程教师。同时,加大全科教师的培养规模,培养能胜任符合学科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三要改革教师编制测算标准,推进按师生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师资配备政策落地。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甚至同一省份内部人口密度差异都非常大。总体上说中东部省份人口密度较西部省份高,城市人口密度较农村高。人口密集地区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相对较大,更有利于发挥教育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益,反之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小,难以发挥规模效益,教育资源效率低,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达到与人口密集地区同等的教育效果。当前我国执行的是全国统一且仅考虑学生规模一个因素的教师配置标准。建议改革教师编制测算标准,建立差异化的教师配备标准,推进按师生比、班师比相结合的师资配备标准落地。
2.基于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能力划分各级政府责任,保证教育财政的充足性与公平性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内部无法生产其所需的全部资源,组织为了生存必须从外界获取资源,其对资源的需求构成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11]我国省域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共同影响省域义务教育发展。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多少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东部发达省份拥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投入能力,而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财力薄弱的中西部省份,必须依赖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获得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远高于中部,导致不少中部地区省份义务教育发展滞后于东、西部地区。从预测数据看,教育经费存在缺口的省份并无特别明确的东、中、西部界限,在东、中、西地区均有分布。因此,建议在划分义务教育财政责任时改变以往以地理位置作为划分标准的方式,改变以往按照东、中、西部的地域划分方法,转向基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的基础上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的财政分担比例,并根据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中央政府要承担平衡教育经费省际差距的责任,加大对财力薄弱省区的教育转移支付,促进教育财政公正公平,从而保障各省义务教育经费的充足性和公平性。落后省区要提高自身造血能力,抓住科技跟和产业革命机遇,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经济,提升教育财政投入能力,降低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
“十四五”期间也是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后的时期,虽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局面不会根本改变,但短期和局部地区受到的冲击依然巨大。各省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增收放缓。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省仍要保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在财政增收有限的情况下,各省份要整合财力资源,扩大基本公共教育资金来源。国家应建立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拨款标准,建立财政性教育支出标准的动态增长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责任,对政府形成硬的约束,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优化公共教育投入配置和使用机制,强化财政性教育投入全面绩效考核和监管,提高公共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3.合理布局中小学校,以优质均衡为导向精准配置教育资源
做好动态监测,精准调配教育资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的变化、信息技术变革、社会治理等都对各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提出挑战。各省要做好学龄人口和教育资源的动态监测,建立区域学龄人口变动的科学监测机制,合理布局中小学学校,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继续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路径。各省份在改善办学条件中要注意区分办学条件指标是否饱和,对尚未饱和的办学指标要增量和提质并重,对已饱和的办学条件指标,要注重其质量的改善,力求最大程度地实现办学条件的使用价值。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仍是今后的重要任务,各省要对农村学校校舍建筑质量和安全等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寄宿学校的住宿条件,配齐功能室,改善农村教学点的办学环境,提升办学条件;要以常住人口规模为基数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及时补充城市校舍资源,新建、改扩建公办学校,增加公办学位;坚持建设标准化学校,新建学校要坚持“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厉行节约”原则;保证城市学校建设用地,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挤占教育用地指标。在改善办学条件时,要坚持增量提质、物尽其用,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要努力做到教育资源与人口间的“空间匹配”,省际间、城乡间资源的“空间匹配”,城市中心城区与郊区资源的“空间匹配”。[12]
4.各级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参考精准扶贫模式实施义务教育精准援助计划
要重视省域和区域义务教育的发展差距问题。中央政府要结合时代发展统筹调配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教育发展;提早设计省域内、区域间更大范围的均衡发展路线图,对教育财政投入能力能力薄弱的省份进行“输血”,推动省域、区域义务教育由基础性均衡转向优质均衡,逐渐从规模均衡、硬件均衡转向质量的均衡、内涵均衡,让孩子们享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当前,我国省域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异。各省要明确自身义务教育“十四五”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坐标系,对本省份的义务教育“十四五”发展定位作全方位研判,基于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目标配置教育资源。一些东部省份的义务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远高于中西部省份。一些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省份在“十四五”期间的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了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同重点。
参考精准扶贫模式实施义务教育发展援助计划,推动区域间、省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援助计划是借助政策、经费支持、改善教育软硬件水平、调整结构等方式消除教育贫困,补齐教育发展短板,破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问题,其目标实现在教育发展的“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针对我国义务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的情况,各级政府通过构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对本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和诊断,列出义务教育发展滞后区并对滞后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援助。政府部门可通过设立义务教育发展滞后区援助专项资金,以改善当地硬件资源。上级政府部门应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实施异地帮扶政策,协调不同区域高质量师资力量支援义务教育发展滞后地区,发挥“全国一盘棋”“省域一盘棋”“县域一盘棋”的制度优势。参考精准扶贫的第一书记制度,建立教育精准扶贫“第一副校长”制度,要求“第一副校长”进驻学校深入摸底调查,逐一“把脉”,摸清情况,把义务教育精准援助基础工作做实、做细、做准,当好教育精准援助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