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参碱搭配两种化学杀虫剂防治桃树桃蚜的田间防效评价

2023-03-10周海伟龚宝金陈庭倬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桃蚜吡蚜化学农药

章 杰,周海伟,彭 涛,龚宝金,任 丹,陈庭倬

(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 610000)

桃蚜(Myzuspersicae)又称桃赤蚜、烟蚜,属半翅目蚜科瘤蚜属。其分布较为广泛,是世界性的重要经济害虫之一。桃蚜是一类多食性的害虫,除了在桃树上危害外,还在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烟草等茄科经济作物及人参、三七等中草药有着严重危害[1]。它们主要为害寄主植物的嫩芽、嫩叶、和茎等部位,成虫与若虫聚集吸食这些部位的叶汁,叶片部分叶绿素消失,边缘卷缩,干枯脱落,而寄主植物因营养流失,从而萎蔫黄化,生长颓势,甚至停滞生长。而部分水果的果实则因被吸食的凹凸不平影响品质外观,产量和质量产品从而双双暴跌,影响种植户的收入[2]。除此之外,桃蚜还是最重要的蚜虫病毒载体,它已被证明可以在寄主植物上传播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蚀纹病毒(TEV)、马铃薯Y病毒(PVY)等100 多种植物病毒[3]。同时分泌的蜜露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滋生霉菌,引起煤污病,对经济作物的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一直以来,桃蚜危害期间防治主要还是以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有机磷类氧化乐果、烟碱类吡虫啉及拟除虫菊酯类等化学药剂为主,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及单位面积用药量的逐步增加,桃蚜对很多药剂已经出现抗性。如云南烟草种植区域的桃蚜种群对氧化乐果抗性水平最多为敏感品系桃蚜的10倍左右,而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桃蚜种群对氰戊菊酯抗性高达敏感种群的26.87倍,对灭多威、氧化乐果、吡虫啉的抗性分别为敏感种群的6.00、10.02、5.83 倍[4]。由于近年来施药方式,吡虫啉的抗性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化学农药,广东省梅县甘蓝种植区桃蚜相对敏感品系产生 37.4 倍抗性,湖南郴州田间甘蓝产生 30.7 倍抗性,广州市天河区小白菜种植区桃蚜产生 41 倍抗性,广东湛江市田间花椰菜桃蚜对吡虫啉高达51.5倍抗性[5]。而烯啶·吡蚜酮虽未有报道对蚜虫有抗性,但其两种主要成分烯啶虫胺、吡蚜酮分别对烟粉虱、褐飞虱抗性报道却也有不少[6-8]。正因化学药剂耐药性不断升高及其过度使用和误用导致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加上消费者对更“天然”产品的需求和更严格的立法,使用生物农药替代或补充化学农药来防治害虫已成了一项全球性的重点工作。

生物农药是源自动物、植物和细菌以及某些矿物质的天然材料,用于病虫害的防治。关于生物农药国际上并未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在我国,根据2017年实施的《农药登记数据要求》,生物农药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源农药和植物源农药三大类。与合成杀虫剂相比,它们具有宿主特异性,更易于生物降解,污染环境的可能性更低,对哺乳动物的毒性更小[9]。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农药使用量每年增加近 10%,这正在减少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10]。而苦参碱作为一类天然植物源类生物农药,主要提取自苦参根茎,田间防治蚜虫高效低毒,不易产生抗药性[11-14]。但因成本较高,价格较为昂贵,市场推广力度不高。同时政府现在在鼓励化学农药的减量增效工作的开展。所以笔者通过将其和化学农药搭配使用,一方面观察其是否有使化学药剂减量增效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观察是否能降低化学药剂的抗药性,以期解决药剂推广使用的问题,并为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0.3%苦参碱可溶液剂(SL),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70%烯啶·吡蚜酮(烯啶虫胺,20%;吡蚜酮50%)水分散粒剂(WG),山东东泰农化有限公司;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青岛凯源祥化工有限公司。

1.1.2 供试作物 桃树(大黄桃)。

1.1.3 供试器材 量杯(50mL)、烧杯(500mL)、移液枪(dragon-lab 100-1000μL)、3WBD2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20L)、记录本、标签牌等。

1.1.4 靶标昆虫 桃蚜。

1.2 试验方法

1.2.1 苦参碱与不同化学药剂复配对桃树桃蚜的药效试验 试验于2021年4月15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依汶镇桃园里选取桃蚜较为严重且树高适合操作调查的位置进行处理。共设置7个药剂处理,1个清水对照,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每个处理2~5棵桃树,共标记10个带有蚜虫的枝梢。施药前统计蚜虫基数并记录。根据试验设计配置药剂,对整株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至形成小水滴为止。除了杀虫剂外正常施用杀菌剂以及叶面肥等,用药量所有小区保持一致。施药后1d、3d、8d进行剩余存活虫口数调查并计算虫口减退率。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1.2.2 药害发生情况调查 药后主要调查各处理嫩芽、叶片生长情况,调查各处理叶片有无药害症状,同时拍照描述受害症状。叶片受害主要症状有:

——颜色变化(黄化、白化、药斑等)

——形态变化(新叶畸形、扭曲等)

——生长变化(脱水、枯萎、矮化、簇生等)。

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xcel 2016进行处理统计,通过SPSS 26软件做用Duncan法进行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

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苦参碱与不同化学药剂复配对桃树桃蚜的防效

药后调查结果表明,0.3%苦参碱SL与两种化药复配后有着较好的速效性,药后1d除了0.3%苦参碱SL1000x+25%吡虫啉1500x外,其余药剂搭配防效均超过了80%,其中0.3%苦参碱SL500x单用防效为57.43%,与70%烯啶·吡蚜酮WG1000x的52%防效相差无几,而0.3%苦参碱SL500x+70%烯啶·吡蚜酮1500x防效为81.01%,与两者单用有着显著性差异,说明0.3%苦参碱SL与70%烯啶·吡蚜酮混配有着较好的减量增效效果。然而25%吡虫啉1000x防效仅为35.48%,同时药后3d、8d防效仅为58.81%和54.95%,说明该地的桃蚜对吡虫啉应该是产生了抗性,吡虫啉单用效果较为一般。但与不同浓度0.3%苦参碱SL复配后,仍有着较为明显的减量增效作用,0.3%苦参碱SL500x单用药后3d、8d防效为71.63%和67.37%,与吡虫啉复配后3d、8d防效为91.44%和80.31%,将0.3%苦参碱SL浓度降到750x,药后3d、8d防效为89.95%,70.46%,降到1000x后,药后1d、3d、8d防效分别为58.66%、77.16%和56.23%,说明复配的防效与0.3%苦参碱SL的浓度密切相关,0.3%苦参碱SL的浓度降到750x,复配的防效仅药后8d效果有些许下降,但是0.3%苦参碱SL的浓度降到1000x后,复配的药后1d与药后8d防效下降明显,速效性与持效性都显著下滑。

表2 苦参碱和化学药剂混配对桃树桃蚜防效

而相比较于吡虫啉,烯啶·吡蚜酮的抗性明显要小很多,速效性虽不算特别好,药后3d、8d防效为52%,64.43%,但药后8d防效为81.73%,不仅好于吡虫啉单用,也好于0.3%苦参碱SL单用。同时其与0.3%苦参碱SL的复配也更好于吡虫啉与0.3%苦参碱SL的复配,药后3d、8d防效为94.72%和96.55%。从试验最终结果来看,0.3%苦参碱SL搭配吡虫啉处理持效期比搭配烯啶·吡蚜酮短,0.3%苦参碱SL浓度稀释1000倍后搭配吡虫啉药后8d蚜虫有复发迹象。

2.2 药害观察

药后1、3、8d和分别观察药剂对各处理区桃树嫩芽、叶片的影响,各药剂处理和空白处理或未经处理正常生长植株的嫩芽、叶片均未观察到药害的发生。同时对植株的生长发育也没有不良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是农业绿色防控的重点方向[15]。多地政府也通过推出“两个替代”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来实现这一目标,农业农村部的《“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支持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药研发登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进减量增效使用”。害虫使用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等措施进行防治已是一种大势。但是生物农药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比如它的田间药效较化学农药还是有差距,同时因为其原材料主要来自于药材提取,较高的成本也让它的售价较高,农民接受度较低。所以现阶段通过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的搭配让药剂推广有个过渡的阶段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而且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的搭配,不仅能扩大杀虫谱、提高药效、减缓抗性产生,同时也能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延长持效期[16-19]。

苦参碱作为一款天然的植物源农药,防治桃蚜效果较好,药后8d防效仍有70%作用,与文献中报道防治山西万荣地区桃蚜的效果较为一致[1]。而本研究中共使用两种化学药剂烯啶·吡蚜酮与吡虫啉都是沂南当地主流防治桃蚜的化学药物之一,但是吡虫啉单用防治效果较为一般,推测可能是桃蚜可能对其产生了抗性。而烯啶·吡蚜酮防治效果则要好很多,虽然速效性一般,但是持效性比吡虫啉有着显著性的差异。而苦参碱与这两种化学药剂复配能显著提升药剂速效性并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量,药后1d的防效都在80%以上,但苦参碱与烯啶·吡蚜酮的复配效果无疑更好,药后8d防效仍在96.55%,持效期更长,而苦参碱与吡虫啉复配虽然也有协同作用,进行抗药性防治,但是药后8d防效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低浓度苦参碱复配有桃蚜复发的迹象,因此建议当地防治桃蚜苦参碱搭配烯啶·吡蚜酮使用或高浓度苦参碱搭配吡虫啉进行轮换使用。

猜你喜欢

桃蚜吡蚜化学农药
桃树抗蚜材料中桃蚜取食行为的初步分析
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实现使用量零增长 省植保站组员参加国家』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关键技术
化学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注意事项
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22%氟啶虫胺腈SC对桃蚜的防效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农药及空间大小对桃蚜翅型分化的影响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效果研究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
桃蚜防治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