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CORPS模式的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价框架构建
2023-03-10梁星教授博士后夏宏璐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梁星(教授/博士后) 夏宏璐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3)
一、引言
公益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2022年12月,慈善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表明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速的进程中,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为推动共同富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助力。但是目前公益慈善组织仍然存在各种问题,比如信息披露不够及时、组织架构缺乏合理性、监管力度不足等,慈善丑闻的爆出更加剧了社会对公益慈善组织的质疑。通过开展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价工作,有利于准确认识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解决其内部治理、制度执行、财务公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慈善组织的评价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体系,先将公益慈善组织划归为非营利组织大类,采用非营利组织通用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后来发展到使用专门针对公益慈善组织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当前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主要是由评估机构、行业协会以及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士设计。因为评估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和达成目的不同,各指标体系中的维度和权重也有所差异。沈慎(2012)梳理了美国慈善组织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的评价方式,将其概括为三种:第一种,大众点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能够评价公益慈善组织的网络平台,其运作模式类似于点评类网站,平台不会对任何公益慈善组织发表评价,但是与组织产生过接触的社会公众,比如捐助者和受助者都可以在网站上进行评分并发表评论。第二种,专家评估模式。这种模式是由认证机构组织专业人士组成评价小组对公益慈善组织进行评价,由组织提交相关资料,评价小组根据资料进行评分。第三种,指标评估模式。一般由专业人士或者政府部门根据指标体系进行打分,从而对组织进行评价和排名。王涛(2014)认为英国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公益性评估,主要是通过慈善委员会从新公益慈善组织和现存公益慈善组织两个方面入手,对新成立公益组织的评估是根据其申请成立时提交的材料,审核其成立时是否合乎公共利益标准;对已成立的公益慈善组织评估则要求其从注册到注销都要符合公共利益要求,要对组织年报中的公共利益部分进行审查、专项调研或者与第三方以及权力机构合作等。除此之外,潘旦等(2015)总结了欧洲各国和国际行业协会对公益慈善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系列尝试。德国的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从七个维度设计了具体指标,对公益慈善组织进行评价;卢森堡的Don en Confiance组织分别从九个方面设立了募捐的行为标准,以此为基准进行评价;荷兰筹款中央局则对大型慈善组织提出了七项认证标准。
我国在慈善法颁布之前,在国家层面上对“慈善组织”这一概念的界定相对模糊,也尚未形成专门针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绩效评价体系,只是根据法人形态将公益慈善组织加以分类和评估,或者依据非营利组织分类和标准进行评价。虽然我国对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价的研究还不成熟,但依然有许多学者从非营利组织大类中细化出公益慈善组织,针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特性以及我国国情,尝试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邓国胜(2004)提出了“APC”评估理论,这一理论对慈善组织的问责、绩效和组织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整体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设计,在绩效方面则更多地采用了定量指标,使绩效评估的结果更为客观。石国亮(2012)从提升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的角度入手,采用第三方机构进行绩效评价的方式来重塑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同时提出将社会公信力这一维度融入到评价公益慈善组织的标准中,结合合法性、诚信度、绩效、主体品格、社会使命感和专业程度6个方面补充和完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黄娟(2013)从内控角度对公益慈善组织进行了评价,将COSO框架中的五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并进行二级指标的划分,以此构成以内控为基准的评价指标体系。
除了关注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外,我国学者还比较关注对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研究,信息披露会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产生较大影响。王媛媛(2022)以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方式和监督机制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慈善类非营利组织在重大突发事件下存在的不够及时、内容简略、缺乏真实性和公开性以及外部监督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柳慧美(2022)则从分析公益慈善组织在突发事件中公信力备受质疑的原因入手,基于信息披露及治理视角,提出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审计、建立问责机制、加大披露力度来提升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等建议。
综上所述,随着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其绩效评价内容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国内外针对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本文对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价框架构建加以探讨。
三、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价现状
2021年民政部印发《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管理规定》的通知,该规定强化了评估的主体责任、细化了评估工作程序、加强了评估专家管理、确定了动态监管要求,但目前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绩效评价工作仍有不足之处。
(一)绩效评价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文化、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造成部分公益慈善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人力资源的主管人员对绩效评价的认识不到位,片面认为公益组织推行绩效评价是在浪费资源。因为对绩效评价的认知较为浅薄,或者因为害怕推行绩效评价失败而得不偿失,所以消极推进公益慈善组织的绩效评价。
(二)绩效评价指标细化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对公益慈善组织的评价主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开展,以行业协会、慈善组织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为主体开展的绩效评价较少,指标的设计容易忽视组织内部的治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公信力等问题,并且相对粗放,细化程度不足,并不能很好地与公益慈善组织的公益特性和自治性结合。
(三)缺乏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
第三方独立评价对于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公益慈善组织主要由政府部门来评估,2015年我国有部分社会性组织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尝试引进第三方评估,但是收效不尽人意,最终只有北京和重庆两地共有13家组织采纳该方式。美国的慈善组织也曾出现中饱私囊、侵吞捐赠财物的情况,并且一系列负面新闻的曝光导致美国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急剧下降,公众逐渐失去对组织的信心乃至捐赠意愿下降,不利于公益慈善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美国成立慈善劝募机构来推进对公益慈善组织的评估,为公众甄别优秀的公益慈善组织,引导资源流向服务水平较好的公益慈善组织。目前,美国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慈善评级机构,为5 300多家慈善组织进行评级,并且评级并不是从单一角度进行,而是进行多维度、全方位评级,评级后形成基准不同的评价榜,其中涵盖了正面和负面排行,能够帮助公众综合决定提供捐助的方向,长此以往,稀缺的社会资源会流向综合评级靠前的公益慈善组织。这说明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引导公众向发展水平较好的组织捐赠财物,促进慈善组织正向发展。
四、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
构建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的目的是客观真实地评价组织发展状况,以发现不足、增强发展能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标设计应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科学、准确和实用,因此首先要确定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然后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
(一)指标框架构建原则
1.科学合理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尽量完整反映公益慈善组织的运营状况和发展水平,在避免指标之间产生交叉和重叠的基础上,科学地对公益慈善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2.全面系统性原则。影响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因素很多,需要进行多层次的考虑,公益慈善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公益,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不同角度对公益项目具体的实施情况和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衡量。除此之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还要能够全面反映和衡量公益慈善组织整体的实际绩效水准。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还要保证能够实际应用与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有设计简洁的共性指标,还要便于不同的公益慈善组织添加个性化指标,以利于指标框架在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
(二)基于CORPS模式的评价指标选取
CORPS模式是由管理大师司徒达贤于1999年提出的,是用于研究非营利组织结构与经营运作的有效工具,五个字母分别代表了非营利组织运作中的五项基本要素,即服务对象、业务运作、财力与物力资源、参与者、创造或提供的服务,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中主要探讨的就是如何让五项要素之间更好地交互。将其应用在绩效评价中,则主要是从外部对组织是否拥有并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效的业务运作进行评价,为特定的目标群体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进行评价,而公益慈善组织也符合该模式下提出的非营利组织分类中捐赠型组织和公益型组织特征。因此,本文基于CORPS模式的五要素,将服务对象C与提供的服务S进行整合,最终从服务及服务对象、业务活动、财力与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四个维度进行了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详见图1。
图1 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服务及服务对象维度指标设计。服务是公益慈善组织进行运营后的最终产物,服务对象是公益慈善组织的受益对象,不同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不同,因此服务对象的范围也不同,可能是某些特定的群体,也可能是广大的社会公众,接受服务的人越多,公益慈善组织提供的服务越有价值,但考虑到有些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在服务对象层面设定了年平均接受公益服务人数、捐赠人满意度和受助人满意度等指标。同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组织的认可程度,使人们更乐意向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公益慈善组织捐赠,服务质量能够影响组织获得资源的能力以及竞争力,公益慈善组织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通过专项基金和公益项目两个方面,数量越多,反映出组织所提供服务的覆盖率越高,竞争力就相对越强,因此服务层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专项基金数量、公益项目数量增长率、年人均接受捐赠金额。服务及服务对象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服务及服务对象维度指标表
2.业务活动维度指标设计。业务活动是公益慈善组织绩效评价中具备核心价值的维度,高效合理地开展业务活动能够提升组织的服务价值,并对达成组织使命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该维度的指标设计分为公益项目和信息披露两个方面。公益项目方面,主要评价组织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有多少,公益事业支出占总收入的收支比和管理费用占总支出的成本费用比是否符合规定,在符合规定的基础上能否进一步提高资源在公益项目上的使用效率、减少管理费用,公益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是否规范,特别是考察慈善组织整体营运项目的能力,是否做到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开展公益项目,并且能够实现预期资助目标。信息披露方面,重点关注公开募捐情况,公开数额是否有偏差;对重大公益慈善项目的披露情况;组织是否拥有独立的宣传和披露渠道,能够自主进行信息披露;年报监事会成员签字人数是否符合规定,监事会是否履行了对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的职责;除此之外,通过资料收集发现公益慈善组织还存在频繁更换审计事务所的情况,这种行为容易导致年审报告出现纰漏,因此加入了近三年来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发生变动的指标。业务活动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业务活动维度指标表
3.财力与物力资源维度指标设计。组织想顺利开展业务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能否获取充足且丰富的资源也是评价组织是否能够达成使命的关键。财力与物力资源维度指标主要从资产规模和收入来源两个方面进行设计,资产规模主要考察年末净资产和固定资产规模。年末净资产超过原始基金数额,表明组织有充足的财力资源开展公益活动并维持组织可持续发展;固定资产规模表明组织的硬件设施水平,评价其能否满足业务运作;收入来源方面,主要先考察其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占其总收入的比例,组织是否能够吸引足够的捐赠资源作为组织主要的收入来源;筹资费用和投资收益多寡,考察组织是否重视资金来源多元化,对资金的保值和增值的能力,能否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同时设置捐赠收入增长率指标,评价组织的捐赠收入是否具备可持续增长的能力,能否更好地保障公益项目的运营。财力与物力资源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财力与物力资源维度指标表
4.人力资源维度指标设计。公益慈善组织的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负责人、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三个方面。对人力资源选拔和管理的合规性影响到组织是否高效运转。公益慈善组织作为一个法人组织,从负责人层面出发首先考察的就是法定代表人,之后是组织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最后是秘书长,主要考察其任职和任期是否符合规定,以及是否在组织内专职,主要负责人专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保证其对组织负责。专职人员层面,则主要对专职人员的数量、学历水平、专职人员人事制度是否健全以及组织能否按照规定提供给专职人员相应的保障进行评价。志愿者层面,主要考评志愿者数量和组织是否具备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若能够吸引充足的志愿者,说明组织对志愿者的保障较为完善,志愿者资源储备较充足,拥有健全的志愿者管理制度说明组织能够科学规范地对志愿者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维度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人力资源维度指标表
五、结语
本文基于CORPS模式,从服务和服务对象、业务活动、财力与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四个维度,结合公益慈善组织的特性,选取关键指标构建针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绩效评价指标框架,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考虑组织的结构、规模、发展水平等方面,适当地增减部分指标,动态调整指标的评价基准,确保指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从而更科学地评价公益慈善组织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