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笔松风
——浅析赵铁山书法及绘画艺术

2023-03-10魏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期
关键词:铁山白文书法

魏涛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山西 太原 030025)

赵铁山,原名赵昌燮,字铁山,号汉持,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书法大师。赵铁生1877年出生于山西太谷县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天赋异禀、聪慧过人,自小被塾师梁一斋叹为“天纵”,并断言“将来必书法名于一世”。1909年,本就淡泊名利、不与仕进的赵铁山为了“聊以科名慰所亲”参加了科举取士,考取了清宣统元年(1909)拔贡,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批拔贡,后任农工商部庶务司主事,六品小京官。不足一年,辛亥革命事发,本就无心仕途的赵铁山请假归家,再不复出。从归隐到1945年逝世,赵铁山深居简出,整日研习书画艺术,最终成就了“南吴北赵”“大江以北无出其右”的美誉,被书法界誉为“华北第一支名笔”。

赵铁山对书法之道有着通透理解,曾言“学古之意,意贵有形,我书之意,意贵无形”。他认为习书之人首先应该“学古之意”、博览众家、取众家之长,而后集各家精奥融会贯通于自身,最终达到“我用我法”的境界。赵铁山的博学不光体现在书法方面,他的绘画、金石、经史、诗文亦造诣颇深,云云如此交融于书法创作之中,便有了古人所云“书外观物,法外取意,取万物神韵得屈仲飞动之理”。赵铁山不仅书法造诣令人叹为观止,他刚直不阿的爱国情怀同样令世人敬仰。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华北平原,太谷县很快沦陷,赵铁山作为当地名望极高的名仕,被日本人选中让其担任“维持会会长”,遭其断然拒绝,而后铁山假死隐居于静丰得后院直至离世,这无不体现了其大气凛然的民族气节。人品和作品高度完美的统一,故欣赏其作品不但能领悟其深厚的艺术底蕴,也能感受到其高尚的人格魅力。

1 博采百家,我用我法——赵铁山的书法艺术分析

观历代书法名家,凡有大成就者,均得力于学力,赵铁山亦是如此。名师指点的家塾课业,要籍略备的家庭藏书,兄弟间的学问切磋,无世俗之好的治学良习,都是他学力攻深的主要因素。探究赵铁山攀登书法艺术高峰从十岁跟随塾师梁一斋学习楷书之法到隐居静丰得去世前后约六十年时间,我们可以将这六十年的时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阶段:10~30岁,在“天纵加学力”之下,赵铁山楷书根基日渐扎实,尤擅小楷,在21岁时便以蝇头小楷书写540部《说文建首》,其稳重的运笔和精美的结体被友人推崇至极。中期阶段:31~50岁,此阶段赵铁山得益于大量的墓志书写,欧魏两书体得心应手,而隶书和小篆在扎实古法根基下逐渐凝练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笔法功夫做到了随心而至。“南吴北赵”及“大江以北无出其右”之称便是在这个时期得来的。晚期阶段:51~69岁,此时的铁山已经真正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他饱览诸家,早已将诸家之长化于自身笔法,心手合一,笔随心动,意随笔出。其笔法端庄且不失韵致,凝练但不失神采。

1.1 融汇百家、自成风格的隶书

赵铁山的隶书出自汉隶,融会贯通诸家之变化,取张迁方劲、曹全秀丽、石门古拙、礼器圆深,广泛采集众家之精华,既能守纯,又能镕冶,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赵铁山的隶书结字方正规整,没有较大的跨度,但笔意的表现力却极强,散发着内敛但浑厚的蕴致。隶书一般而言方正的字体会使人有刻板之感,但赵铁山的隶书做到了既变化多端、游刃有余又非随心所欲、遵循古法,其书作重按轻提交用,用墨或淡或浓,赋予观者丰富的节奏美感,足见其对汉隶通透的理解及高超的造诣。

晋祠博物馆馆藏赵铁山隶书横批(图1),纵67厘米,横136厘米,纸质绫表,书写内容为“临橅之事非熟知古人深意不能称手。而出由宋而唐上溯愈难,盖晋法简贵中含蕴藉,须缩笔擫衄,方能入其门”。题款“楚卿先生雅属 惕三燮”,钤印白文“赵昌燮印”和白文“铁山”。文中阐述了赵铁山对临摹的看法,需深谙古法、熟解古意方得入门。

图1 赵铁山隶书横批

1.2 美如碧玉、端庄稳健的楷书

小楷是中国书法中最为普及也是最为实用的书体,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社会生活中的公文、奏章还是人际交往中的信件、门贴,大都以小楷书之。赵铁山受时代氛围影响,小楷多少沾染了些“馆阁”之气,好在其碑学根基极为扎实,结合自身体悟和笔性创出了一种崭新的小楷风格,其兄云山评其小楷“有一种纯净专一之气,令人望而生爱,玩而生敬,为字亦已得其要领”。赵铁山的小楷有深得欧阳询气韵者,法度严谨而不失飘逸,平正而不失险劲;有继承魏碑风骨者,端庄而稳重,严谨而朴实;有参以子贞笔意者,挺拔秀丽,稳中求势。三种笔法各有倾向,又常常互相渗透。唐楷书写强调结构严谨,欧体要求尤胜,中宫紧缩,点画紧结,加一分嫌长,减一分显短,故研习欧体之人常会陷入拘泥而呆板刻画的书法泥潭。但赵铁山欧书自成面目,他把北碑中厚重拔群的笔法融入欧体,使之增添了雄壮古朴的气质。赵铁山研习柳体其间参以子贞笔意,独创出一种挺拔秀丽、稳中求势、书风独到的字体,民间称之为“赵体”。

晋祠博物馆藏有赵铁山孔子箴言楷书四条屏(图2),纵84.5厘米,横40.5厘米,纸质绫表,写于1928年晚春,书写内容为“程子曰 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事斯语,所以,近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应,而勿先失也,因箴以自警,其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为是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钤印白文“赵昌燮印”、朱文“铁山”。

图2 赵铁山孔子箴言楷书四条屏

1.3 秀丽飘逸、清新自然的行书

因为赵铁山的篆书、隶书、楷书极为精妙,所以行书并未多做,作品流传下来的也较为稀少,多显自由之态。由流传不多的行书作品可以分析出铁山的行书大致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阶段,赵铁山长期浸淫魏碑,运笔强调方笔,转折刻意顿挫,积习难改,此时的行书作品遵循古法,但未能体现“活趣”,这与他一丝不苟的严谨性格也不无关系;晚期阶段,五十岁以后铁山开始探索帖学,在书法认知上开始不拘于固定形式,把“二王”书法融帖于碑,此时的行书作品中既蕴含碑中的沉稳凝练,又不失帖中的灵动之感,真正做到了碑帖结合。

晋祠博物馆藏有赵铁山老鹤·稚松行书联(图3),纵120.5厘米,横28厘米,纸质绫表。上联为“老鹤初来未丹顶”,下联为“稚松亲种已虬枝”。上款“星尊老表弟雅鉴”,下款“老铁漫笔”。钤印白文“赵昌燮印”、朱文“铁山氏”。

图3 赵铁山老鹤·稚松行书对联

1.4 圆润丰韵、布白俊美的篆书

赵铁山的篆书始于金文。因商周时期常见于青铜器器物钟鼎之中,故又称为“钟鼎文”。西周金文书法有“四大国宝”,分别是《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白盘》。赵铁山对“四大国宝”喜爱至极,经常抚临,勤奋积累功力,继而深得金文奥妙。他的大篆笔法干净简洁,线条圆转均匀,恪守中锋,结体茂密精美,规矩方圆,脱尽金石味,又不失古朴,其金文作品虽然缺乏早期钟鼎文错落之势稍显拘谨,但其大雅大俗的韵致观之则绝非凡品,实乃大家之作。

赵铁山由大篆转而小篆,并没有遵循秦篆路线,转而直接效法杨沂孙、吴大澂,线条流畅劲道,按笔凝重,行笔沉稳,力感十足,又参以邓石如一派飘逸舒展的长处,后又受杨笃之的影响,其字形修长挺拔似一株株苍松翠柏拔地倚天、傲然屹立,其布白均匀而充满美感,其用笔极为精准、恪守古法,即便将其作品称为法书亦绝不为过。

晋祠博物馆藏有赵铁山周猎碣文四条屏(图4),纵137.5厘米,横33厘米,书写内容为“汧繄泛泛。烝彼淖渊。鰋鲤处之。君子渔之。漫漫有鲨。其游。白鱼。其菹底鲜。黄白其鳊。有鲋有白。其翊孔庶。脔之。洋洋。其鱼惟何。惟鱮惟鲤。何以糸之。惟杨及柳”。题款“楚卿尊兄先生属正,惕三赵昌燮。周猎碣文据秋湄先生临本”。钤印白文“赵昌燮印”、朱文“铁山”。此周猎碣文圆厚而古朴,足见铁山深厚的手腕功夫,若非如此也绝难有此佳作。

图4 赵铁山周猎碣文四条屏

1.5 独树一帜的缪篆

缪篆是赵铁山篆书中的极品。铁山曾书:“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尺之量齐,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矣。”一段话便把缪篆的特点概括无疑,可见铁山深谙其法。

缪篆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王莽官定六书(古文、奇字、小篆、佐书、缪篆、鸟虫)之一,演化自汉代的铭文,取篆之意,与隶相通。其特点有五:一是方,二是平,三是均,四是叠,五是满。方即字形方整,平即横平竖直,均即笔画均布,叠即线条折叠,满即充满顶格。每字的布白讲究以笔画的多寡而定,笔画多者所占面积大,少则占少,这样的字体书写条幅、中堂尚易安排,但书写对联则难度极高,布白需恰到好处,两联齐平需胸有成竹。据铁山友人回忆,铁山书写缪篆对联前要闭目良久酝酿多时方能下笔,意在笔先,心笔先而后手笔。

晋祠博物馆藏有赵铁山守先世·教后来缪篆对联(图5),纵131.5厘米,横31.4厘米,对联内容为“守先世家风惟孝惟友,教后来恒业曰读曰耕”,题款为“云轩先生大雅属正,辛未暮春赵昌燮铁山篆”。钤印白文“赵昌燮印”、朱文“旧铁分篆”。缪篆书写能有如此精巧布白实属罕见,这也印证了赵铁山缪篆底蕴之深厚。

图5 赵铁山守先世·教后来缪篆对联

2 清新雅韵,别具神采——赵铁山绘画艺术分析

赵铁山虽是以书法名世,但其绘画也是造诣颇深,只因其一生倾心书法,故画作较少,偶然兴致所发,也做些情趣小品,所以绘画作品留世也较为稀少。赵铁山在十九岁时便跟随其族叔赵济学习绘画,山水、花鸟,指画在赵济的教导下技法精湛。他的山水画取法于元人,继承元人山水画淡泊清逸的品质,以山水寄托情怀。其花鸟源于明代文艺大家徐渭,风格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不求形似,但求意境,“泼墨大写意画派”的气势彰显无遗。

指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特殊技法,绘画者摒弃毛笔改用指甲、指头和手掌等部位蘸上墨、彩在纸和绢上进行创作,其线条干湿力度较毛笔更富变化。清代方熏曾有记述,指头画起于盛唐张璪,此人作画或用退笔,或以手摸绢素。由此可见,指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高其佩指画问世,指画又见异彩,而后乾隆、嘉庆年间做指画者逐渐增多,其中不凡成就显著的名家。赵铁山指画得赵济长期面授,得其精髓,整体格调颇具文人画风。赵济是清朝末年三晋闻名指头画家,字巨川,号桐树,擅山水、人物,有比肩指画鼻祖高其佩之称。赵铁山指画深得其法,后又自行专研清代指画大师高其佩指画技艺,作品有朴实天然之趣,别具一番气韵。

晋祠博物馆藏有赵铁山墨笔五松图横批(图6),纵67.5厘米,横135.6厘米,作品中五棵老松交织缠绕,主干长满茯苓,铁笔银钩写出主干和丰富多变的枝丫杈叶,整幅作品给人一种畅快淋漓、苍劲古朴的感觉,右下侧以七行行书题跋,与松遥相呼应,相辅相成,虚实、主次、长短等矛盾变化关系统一于整幅画面中,使画面上自然洋溢出墨松的神韵,铁笔松风的气韵彰显无遗。题跋内容为“花隐庵每仿青藤老人写五松图,余于友人辟閒见其巨幅,尤为精聚神会。此帧漫拟先生大致已不异,裱不拘也。庚申秋日惕三记”。钤印白文“赵昌燮印”、朱文“铁山”。

图6 民国赵铁山墨笔五松图横批

晋祠博物馆还藏有赵铁山指画设色博古图轴,纵42.6厘米,横55厘米,此作品中一鼎一爵造型古朴,博古通今、崇尚儒雅的文人画风尽显其中,整幅画布局合理,留白得当,各部分看似独立又相互呼应,清幽脱俗,极富古雅气息。题跋内容为“近日沪上画家每以写意笔作钟鼎颇饶别趣。曩见一藁,因刷印不清,未收得,而古雅之气至今尚存眉睫间。写此效颦,千里豪釐,究观自恧。惕三指头画并记”。钤印白文“小伎俩”、朱文“惕三指作”、白文“藉凷作画”。

3 结语

赵铁山的书画造诣是集历代诸家书画艺术精华为一体的高度提炼,他的书法篆、楷、隶、行四体皆精,独创的“赵体”更是被三晋文士推崇至极。除此之外,他的绘画造诣亦极为精湛,特别是指画技法深得前人精髓。纵观赵铁山一生,其高超的书画技艺是“天纵加学力”两者相辅相成的必然结果,正所谓“操千曲知音,观千剑识器”,赵铁山便是如此。赵铁山虽已作古人,但他的人品、书品、学品仍被后人所推崇,“华北第一支名笔”“南吴北赵”“大江以北无出其右”的美誉实至名归!

猜你喜欢

铁山白文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我的铁山我的情
书法欣赏
天降救星
天降救星
时光机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