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足石刻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艺术特色浅析

2023-03-10杨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期
关键词:观音雕刻艺术

杨娟

(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 402360)

0 引言

据唐太宗时期被翻译为汉文的《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中天竺婆罗门僧人瞿多提婆携来千手观音像及结坛手印经本,贞观年中(627—649),北天竺僧人奉进《千臂千眼陀罗尼》梵文,后由智通译成汉文,千手观音信仰由此在中国流传开来,千手观音也逐渐成了中国古代备受崇奉的佛教艺术题材。

千手观音最初的艺术形式是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相》,即《千手眼大悲变相》制作的。其艺术作品大多采用石刻和绘画的表现方式,多见于石窟寺、古代寺院和绘画史料之中。唐武则天曾经让宫女绣千手观音像,并让画工绘画。据《唐朝名画录》记载,唐代著名画家尉迟乙僧曾在慈恩寺塔前画大悲观音像。《宣和画谱》中收录吴道子的大悲观音像三。《益州名画录》记载,左全于唐宝历年间(825—827)在大圣慈寺文殊阁东畔画千手眼大悲变相。范琼自唐大中年间(847—860)至乾符年间(874—879),于圣慈寺、圣寿寺、圣兴寺等处作观音像,其中有很多为千手观音像。

千手观音是中国古代备受崇奉的佛教艺术题材,从唐代开始,历代佳作迭出。沙漠戈壁的甘肃省敦煌石窟汇聚了唐代至元代的壁画作品多达70幅;在中原伊水之畔的龙门石窟有早期造像的遗存;在巴山蜀水的丘陵地带,至少在安岳、资中、富顺、夹江、泸州、蒲江、遂宁等30余个区县的石窟中都有开凿千手观音;在河北正定隆兴寺、承德普宁寺等众多梵呗不绝的寺院中也有千手观音……可谓遍地绽放、熠熠生辉。这其中,巴蜀地区以分布地域多、时代延续长、精品众多等历来备受关注,尤其是在重庆大足地区,历年来调查发现有20个龛窟遗存,其中唐代4龛、五代7龛、宋代4龛、明清5龛,以宝顶山宋代千手观音为精品。

1 千手观音出现在宝顶山石窟的原因

其一,宝顶山石窟是完备而独具特色的佛教密宗道场,其中有很多密宗的造像题材,如毗卢遮那佛、孔雀明王经变相等。而千手观音作为密宗六观音之一,理所当然出现在了宝顶山石窟。

其二,千手观音是中国寺院、石窟寺中常见的题材。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代表智慧无穷。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亦不尽相同。若众生能供奉这位具有千手千眼的千手观音,或诵持其所传的大悲咒,它将以千手护持,千眼照见。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皆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圆满普度一切众生。所以千手观音的形象于世流传益广,成了佛教诸神中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信仰最广泛的一尊菩萨。宝顶山石窟作为中国佛教民间信仰变化的反映者,传诵度颇高的千手观音便成为其选择的目标。

其三,千手观音信仰在巴蜀地区的盛行。自唐代开始,千手观音就一直是巴蜀地区摩崖造像的重要题材,如大足北山、内江圣水寺、合川钓鱼城、夹江千佛岩、资中北岩、安岳千佛寨、邛崃石荀山、泸州玉蟾山等诸多地方都雕刻有千手观音造像,并且精品迭出,成为诸多艺术史经常列举的对象。大足作为巴蜀两地的连接纽带,自然深受千手观音信仰的影响。

2 造像情况

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编号为第8号,雕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大足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全国同类型造像题材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龛窟之一,被誉为“天下奇观”“国宝中的国宝”。

千手观音造像占崖面积88平方米,整龛造像布局严谨,结构和谐,气势恢宏,是中国古代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宏大的摩崖石雕造像(图1)。主像千手观音结跏趺坐于二力士举抬的仰莲台上,头戴化佛宝冠,冠上饰48身小坐佛,两条飘带由冠顶垂于肩。观音慈眉善目,眉间竖刻天眼,面相秀美,胸饰璎珞,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下着裙。身正面刻12只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抚膝。左右及身后浮雕830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状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千手或持法器,或结印,其形状或伸,或曲,或正,或侧,千姿百态,密布全龛,令人炫目。掌心外露者,皆于掌心刻一只眼睛。

图1 千手观音造像正面

观音左侧有一男像,头戴通天冠,双手持笏,其左有一女像,头顶猪头,双手持物(图2)。观音右侧有一女像,头戴凤冠,双手覆巾,其右有一女像,头顶象头,双手合十(图3)。龛左右下角分刻穷人、饿鬼像。穷人像居左,双手半举牵扯袋口,作乞讨状。饿鬼像居右,双手捧钵作乞求施舍状。

图2 千手观音造像左侧

图3 千手观音造像右侧

3 千手观音的艺术特色

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的立意与构图在借鉴传统雕刻的基础上,极力注重艺术表现上的新意,其与大足一带、巴蜀地区和国内此类题材作品相比,在图像表现形式、雕刻技法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和价值。

3.1 立意奇诡

宝顶山石窟极为注重新意,其间精品迭出,其雕刻的构图、立意等颇多前人所未及,如六道轮回图、地狱变相、圆觉洞、牧牛图等造像龛,皆有与之前同题材作品有所创新之处。就在千手观音周边,其造像皆是精心酝酿之作:在千手观音的左侧,雕刻三尊高达7米的华严三圣,高大而庄严,特别是文殊菩萨手捧的高1.8米、重400千克的石塔,利用袈裟巧妙将其支撑,从而使半空中的石塔千年而不坠;在千手观音的右侧,为横卧于天地之间的释迦涅槃图,长达31米,设计上仅显露半身,以其“意到而笔不到”的表现手法,使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在此造像环境与氛围之中,千手观音造像突破之前该题材的模式,全力渲染和展现其千手,淡化了佛经仪轨的表现,在立意、布局上既与周边造像一道奇思连绵、相互映衬,同时又别出心裁而独具一格。

3.2 构图宏大

千手观音是民众颇为喜好的艺术题材,一般来说,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为“千手观音”。在石窟艺术和寺院中,因受条件限制,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32只或42只手眼,高宽不过两三米。而宝顶山千手观音凿刻于高7米、宽12.5米,面积达88平方米的崖壁上,观音坐高3米,以主尊为中心,直接在其上和左右两侧刻有近千只手臂,将千手完美展现,涌现出千臂尽显、千手绽放的宏伟场景,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步入大悲阁(千手观音保护建筑),迎面便见千手观音气势恢宏,满壁生辉,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千手观音身侧,雕刻数量极少、体量极小的眷属和护法神,并将其放在正面下方,既烘托出观音的宏大及千手的众多,又体现出崖壁千手所具有的高度,起到了以小衬大、以少衬多的艺术效果。整龛造像构思奇瑰,场面壮观,令人惊心动魄。

3.3 形式创新

宝顶山千手观音是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雕造像。在雕刻形式上,工匠们摒弃了“高浮雕+阴线刻”的常用雕刻形式,而是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崖壁的限制,采取高浮雕和圆雕组合的方式,让千手观音更富有立体感,同时让观众可以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欣赏,形成了强大的视觉效果,更具有冲击力,展现出千手观音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这在摩崖造像中极其罕见。龙红在《大足石刻艺术雕刻技法手段》一文中写道:“圆雕与浮雕的融合弥显神采,艺术效果获得了最大限度地提升与发挥,奏出了中国雕塑艺术史上无比辉煌动人的华丽乐章。”

同时,千手观音的贴金和彩绘,更进一步丰富了造像的层次感。满壁的金箔,金碧生辉,让人心摇目眩。点缀于其间的妆彩,呈现出丰富而厚重的视觉效果。匠师根据不同的器物,结合器物不同的角度、层面,运用不同的颜色,又极为注重色彩的逐层变化,使色彩递减(递增)有序。此外,为了能让崖壁上的千手观音造像能更顺畅地“呼吸”,工匠师们在掌心外露的手中,都雕刻了一只眼睛,既突出了观音千眼照见的特征,又有着良好的透气保护作用。

另外,在眷属造像的艺术表现上,与之前多出现狰狞武士、明王的情况不同的是,男像儒雅文静,女像温和善良,与慈祥、和蔼的千手观音互为一道,彰显出千手观音大慈大悲的特征。

3.4 雕刻精美

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雕刻精美,将千手观音雕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观音面颊丰腴,秀眉垂目,鼻棱小口,双唇轻翕,嘴角微收,慈祥和蔼,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稍许凝视,观音的脸部似乎都略带一份微笑,正在慈祥、和蔼地注视着芸芸众生(图4)。匠师对面部的细腻刻画,体现出观音的慈祥哀悯之感。观音头戴高约9.5厘米的花冠,其上雕刻48身佛像,有序地分布在花冠的正面和两侧,这些细小的佛像身后皆有背光或身光,结跏趺坐,脸部五官大多清晰可辨。

图4 千手观音造像主尊头像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在千手的表现上。当代作家汪曾祺曾在散文《大足》中写道,“我见过很多千手观音,都不觉得怎么美。一个人肩背上长出许多胳膊和手,总是不自然”,而“大足的千手观音我以为是个奇迹。那么多只手,可是非常自然”“这是富于人性的手”。此尊观音的千手以主尊身姿为中心,成辐射状散布于崖壁上,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或伸,或屈,或正,或侧,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形成了孔雀开屏的震撼视觉效果(图5)。仔细端详,千手或结不同的手印,芊芊细指流畅而自然;或手指蜷曲,持握不同器物;或从不同角度,合捧宝塔、分持拍板等;或数手汇聚于一器物旁,各展其姿……极尽能工巧匠之能事。画人难画手,要画出不同姿势的手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在坚硬的石壁上立体打刻一千多只手,手势无一雷同,持物丰富多样,且只能一次性成功,真可谓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

图5 千手观音造像观音手

还值得一提的是,观音手中所握的种种法器,也是精雕细琢,精巧至极,尽展匠师的娴熟技艺。观音葡萄手中倒垂的葡萄,颗粒饱满,似给人以晶莹剔透之感;化宫殿手中的楼阁,飞檐翘角之下,窗棂与佛像清晰可见。

3.5 法器众多

在千手观音的诸多经典中,大多有手中持有种种器物的记载。唐代僧人伽梵达摩所译经文,就有“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珠手;若为种种安求安隐者,当于绢索手;若为腹中诸病,当于宝钵手……”的记载,以及宝剑手、斧钺手、宝箭手、杨枝手、紫莲华手、宝螺手、数珠手等,但经典中实际上仅仅最多对40余只手持物(或结手印)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也是绝大多数千手观音所展示手中持物的情况。在较多的作品中,42只手之外多为阴刻的手形,基本未见有持物,这就给宝顶山千手观音艺术创作的匠师极大的想象空间。

据统计,在宝顶千手观音830只手中,有200余只手内都持有法器,数量多达百余种,前所未有。这些法器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除了有经卷、金刚杵、净瓶、海螺、数珠等佛家常见的道具外,还雕刻有宝剑、戟、锏、斧钺、弓箭等兵器,有笔砚、宝盒、食盒、铜镜、蒲扇、绣球、提篮等民间器物,有拍板、腰鼓、铎、铙等乐器,有狮子、大象、鲤鱼等动物,还有葡萄、莲花、葫芦、石榴等植物……甚至在大足石刻中常见的长柄香炉也出现其间,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这些器物的出现,从不同角度和场景,生动地展示出宋代世俗社会,是大足石刻世俗化特点的一个体现,也为了解宋代日用器物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图片作者:李小强)

猜你喜欢

观音雕刻艺术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On art
纸的艺术
雕刻树叶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雕刻时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自在观音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