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环境下岩山寺壁画的活态表达及传播

2023-03-10张继鹏王煜堂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期
关键词:壁画动态数字

张继鹏 王煜堂

(作者单位:1.晋中信息学院;2.太原理工大学)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视听媒体成为现代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文化传播方式,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载体和传播,使得跨领域的交流成为趋势。人们能够通过图像、声音更直接地接收信息,数字媒体已然成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新领域。比如多数博物馆已经打造网上数字博物馆,云端存储、虚拟展厅、动态展示,各种交互技术的应用,使静止的文物“活”起来,开启了传统文物在现代传播的新形态。同样,数字媒体是壁画这一类传统绘画艺术创作和传播不可缺少的平台,而且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不断地对优秀壁画艺术进行传承创新,激发文化活力,创造新动力。

本文在现有的壁画内容研究基础上,对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的“入胎降生”部分图像进行研究。通过整合岩山寺壁画的史料文献,对该部分涉及的图像进行“图—影”的转化,运用数字动画技术进行重现化活态表达,演绎佛传本生故事。同时,结合数字交互技术对其进行沉浸式的动态表现,以动态交互为核心,激活壁画潜藏的艺术价值,使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为传统壁画艺术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展现和传播提供一个实践框架。

1 用数字技术激活壁画艺术的必要性

1.1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的价值

壁画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时代社会信息和艺术人文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研究价值,在山西境内大多以寺观壁画形式出现。创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的岩山寺,作为山西境内尚存的金代佛教寺观之一,其壁画整体画幅宏大、粉壁丹青,内容生动饱满,绘画技巧精湛,表现形式独特,具有宋代院体画的特点,是这一时期极为优秀的壁画作品,并且对研究该时期佛教观念、人文生活、绘画艺术水平等提供了较好的图像内容。画师王逵将佛教故事世俗化,融入宫廷和街井市民生活中,用现世形象演绎本生故事,再现宋金时期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同时也将佛本生故事传向世人,承载着佛教思想,延续佛教文化。

1.2 数字时代传播壁画艺术的重要性

在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快发展文化数字化建设,到“十四五”时期末,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为呈现中华文化全景,需要探寻壁画艺术在数字时代呈现和发展的新形式,更多地向动态的、交互的方向转变,这是对数字媒体环境下传统壁画艺术数字化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不仅可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实现壁画艺术的永久保存,同时可以引发大众探索,促进全民传承、全民创作。

山西寺观壁画众多,壁画本身属于易毁品,容易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原因剥落损毁,导致一些珍贵人文艺术资料丢失,对它们所存在的时代艺术和社会生活研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无法弥补的缺漏[1]。因此,山西寺观壁画目前大都处于封闭管理状态,普通民众现场见知者甚少,但作为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优秀文化,也需要世人看到。而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可以将壁画鲜活地展现出来,也突破了地域和传播载体上的限制,极大地减少了传统壁画开放带来的压力,也更容易被不同群体接纳,为其带去更好的观看体验的同时帮助理解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价值。

2 岩山寺壁画的活态化表达

2.1 “入胎降生”图像内容辨析

图像伴随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图像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意义,而作为图像的壁画艺术本身就包含许多时代和人文信息。在本次研究中,笔者立足岩山寺文殊殿西壁的壁画图像本身,重点阐释图像中的故事内容、人物关系、角色动态、空间位置、社会信息等。透过这些图像探寻佛传故事在宋金社会的世俗化和传播方式,力求在数字动态转译后对图像有更深层次的信息表达。

岩山寺文殊殿的西壁壁画共有38.57平方米,与其他寺观的壁画略有不同的是,这铺壁画多以故事性画面呈现。在辨析图像时除壁画本身内容外,要考虑榜题和图像内容的结合情况,更要注重与文献的联系。所以在此过程中,笔者结合《大正新修大藏经》经藏中本缘部相关经文的描述,以及前人对该壁画的文献研究,来辨明图像主体及人物关系,为后期图像的活态表达作铺垫。

根据孟嗣徽的相关论述,在这铺壁画中,故事发展主要围绕中间的舍卫城进行,顺序为“授记—入胎—成道—现变”[2]。本文选取的“入胎降生”图像属于入胎部分,在佛教经文中也属于常见故事,如图1所示。经过笔者对拍摄图片整理分析,其中可确认存在榜题的位置43处,但壁画四周损毁严重,部分榜题无法辨认。“入胎降生”部分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猪生白兔处内容损毁,鸡生凤凰处场景缺失。在数字化呈现过程中,缺损不严重部分可以对照式补全,但是缺损严重部分不能主观化复原,要保证图像信息的准确性。

图1 岩山寺西壁入胎降生画面内容及位置

在“入胎降生”图像中,有乘象入胎、树下降生、瑞应频现三个部分,共九处榜题,描绘了佛本生故事中释迦牟尼佛入胎、降生及诞生时所伴随的四相瑞应,画面分散在了壁画的不同位置。根据榜题辨识,乘象入胎图像组位于西壁的中间正上方,所对应的榜题为“菩萨将内宫入夫人腹内之处”“此是护明菩萨夜半托生之处”。内容展现上方为护明菩萨乘坐二牙白象在中间,旁边八位胁侍在其左右,道释、文武形象皆有,朝向中间,神态虔诚。下方宫殿中摩耶夫人熟睡,侍女在旁忙碌,既体现宫中生活,又表现在“入胎”前宫中状态。该图组左边为“树下降生”图组,榜题“摩耶夫人攀无忧树降太子处”“周行七步六界称吾独尊之处”“地神钵金盆九龙吐水沐浴处,表现出是前方故事的延续。无忧树下太子从摩耶夫人左肋降生,自立于地前行七步,立地宣言,随后天上九龙齐聚为其沐浴。伴随着的瑞应图组被安排在画面右下方,在《修行本起经》①菩萨降身品第二、《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②卷上等佛本生经文中,描述了太子降生时伴有三十二相瑞应,而在此壁画中画师则选取了四相。“此是吉祥生五百童男童女处”“此是种种吉祥牛生麒麟之处”“此是吉祥猪生五百白兔之处”“此是种种吉祥鸡生凤凰之处”,从榜题中即可看出瑞应内容展现。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皆为真实人物写照,展现了宋金时期宫中生活和城外普通人生活环境,对于金代初期各阶层人们服饰研究和社会生活研究有一定帮助[3]。

2.2 图到影的壁画动态转译

数字媒体的呈现需要将壁画图像数字化,构建动态表达的框架。岩山寺壁画中的角色大都经过世俗化融合,更接近于真实表现。虽然属于静止画面,但其中每一个人物和动物的动态,都定格在表现最生动传神的动作位置上,在静态视觉上形成了动态感[4]。在壁画内容的活化上,利用对图像内容的分析和还原,静中取动。根据目前角色在场景中的动态,寻找他们可能的动态展示方案,思考每部分的表现重点,再进行动作的活态转化,根据呈现形式设计符合其特征的动作,构思每部分故事的整体动态联系,达到壁画内容在有限情境中的多维延伸。

2.2.1 动静结合,突出画面主体

视觉的焦点往往随着同一画面中动与静的对比变化,当静态画面中出现动态部分时,观众注意力会聚焦在动态表现上。通过画面的变化和联系,突出影像的艺术性和美观性。“入胎降生”这部分故事以角色表现为主,涉及角色众多,包含人物形象43个,动物形象14个,所以角色的动态表现要有所取舍,动静结合,主次分明。例如,在乘象入胎图组中,护明菩萨是动态表现主体,周围八位胁侍和前边托盆力士处于次要表现位置,胁侍的视线焦点也在中间的护明菩萨身上,所以在这部分的动态设计中,护明菩萨乘二牙白象踏云而至,此时主体为动;随后周围胁侍出现,动作从前往后依次减弱,定格到原壁画所展现的动态上,此时护明菩萨属于静态,如图2所示,每一部分的静态内容做了压暗处理。通过角色大小和动静的对比,强化护明菩萨作为表现主体的地位。

图2 角色动静结合表现示意图

2.2.2 移步易景,串联故事情节

中国传统壁画在构图上多运用异时同图的形式,将多个不同时空状态下角色故事画面汇聚在一幅图上。“入胎降生”九个画面分布在西壁的五个位置,而在以数字影像表现时,也是在其原空间位置上做动态表述。但是,巨大的原壁画尺寸无法一概全貌,即使相邻画面,也需要在表现时随时间线出现,移步易景,通过主体人物串联故事画面。以“降生”图组为例,“树下降生”“九龙沐浴”“七步生莲”三个画面在同一位置,太子作为这一部分的主体出现在每个场景中,在活态表达时却不能将这三个一同展现。在佛本生经文中,如《修行本起经》菩萨降身品第二,故事顺序为“降生—宣言—沐浴”,该部分图像是将“沐浴”置于中间位置,视觉上容易造成画面混乱,也无法辨识故事真正发展顺序。因此,可以经由太子这一角色的动态,通过影像分镜头表达的手法,移步易景,画面逐个出现,串联起这部分的故事,如图3所示。摩耶夫人在无忧树下,太子从其左肋降生,而后自立于地,向前起步,宣告世界,接着坐于金盆中,九龙汇聚吐水为其沐浴。每个画面皆以太子动态表现为主,其他角色的动态相较于太子幅度减弱。这种动态呈现形式可以在不改变画面空间位置的情况下提升观众对故事时间线的了解,也可拉近此时空与彼时空信息的联系。

图3 “降生-宣言-沐浴”顺序动态示意图

2.2.3 动态循环,渲染祥瑞氛围

根据动态时空的影像创作观念,以整体故事的环境表达为主,讲述每部分的图像内容信息。从沉浸式交互展现角度出发,多数角色动态呈现需要自身动作循环,以原始动作开始,使其在原壁画的空间位置上完成各角色自身动态的循环展现以及之间互联的关系,最后又回到角色最初的状态[5]。在“瑞应”这一部分,采用情景还原式的表现手法。各场景分布在不同位置,需要通过各角色的动态展现太子降生时带来的盛大祥瑞场景。场景是一直出现在数字壁画上,所以多数角色动态需要表现成循环式。比如庭院孩童嬉闹的场面,每个孩子错时动作循环,可以使这一氛围一直持续,如图4所示。动画是叠静为动,而将动态叠加,循环展现,更是对这一祥瑞氛围的强化渲染。

图4 角色动态循环示意图

3 数字媒体环境下“入胎降生”壁画的展现与延伸

当数字技术、新媒介等新的建构手段介入传统壁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壁画会从平面的传统静态表达方式转变成立体动态的数字化模式,传统壁画此时只作为创作素材,可借由现代环境下的各种技术和媒介进行不同方式的展现和传播。表现媒体复合化,体验方式多元化,数字媒体艺术壁画可以通过视频和动画对作品内容进行动态表达,也可进行数字交互式的内容展现和传播。

在“入胎降生”的内容呈现中,主要借由投影交互技术实现,应用数字静态壁画、动画、人机交互技术等,对“入胎降生”壁画部分内容进行融合式的全方位展示。投影将数字壁画呈现在墙上,通过投影机中的交互感应模块使观众可以与数字壁画进行交互,每部分的图像动态从观众与壁画的交互处显现演绎,如图5所示。加上声音声效、故事文字信息等,视听、交互方式叠加,激活壁画情境,使观众走近这铺壁画场景,走进新的时空场域,接收壁画信息的同时引发情感迁移[6],从而主动探究“入胎降生”壁画蕴含的艺术价值。

图5 交互情境展现示意图

壁画在传统的展现形式是公共艺术的一个分支,数字媒体技术使得壁画的公共艺术属性在数字时代得到延展。对于壁画在数字时代展现形式和传播的探索,敦煌壁画的相关研究一直处在前列。从1981年取材敦煌壁画的动画《九色鹿》,人们开始通过动画了解壁画的艺术价值;到2012年敦煌研究院出品的《舍身饲虎》数字媒体阐释影片,以数字动画的形式帮助观众解读壁画的内涵和价值;再到2020年利用数字交互技术呈现的《云游敦煌动画剧》小程序,里边包含五个取材敦煌壁画的短动画,观众可以参与动画的配音,加强与壁画之间的交互,增强对壁画内容的感知。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敦煌壁画艺术的魅力以一种现代媒体的方式被展现出来,打破了传统载体形式在传播空间上的局限性,壁画与观众的距离逐渐拉近,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岩山寺传统壁画不断地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得到新生和永恒,通过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新时代创作者把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都作为壁画创作的载体,实现多维度表达[7]。从原来的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展示,再到交互技术支撑的互动展示,还有时下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岩山寺壁画的展现形式更加注重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岩山寺壁画中佛本生故事的信息表达。动态的画面表达赋能壁画表现新形式,交互的信息传播能够使观众产生参与的欲望,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并更好地把握壁画艺术的本质和内涵,从而在表现和传播中使岩山寺壁画走向永恒。

4 结语

岩山寺壁画作为现存金代具有代表性的寺观壁画艺术,不管是内容表现还是绘画风格,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中“入胎降生”的数字活态表达和交互展示的尝试研究,能够发掘数字媒体环境下寺观壁画的内容和文化信息展现方式,扩展寺观壁画艺术的传播途径。并且数字媒体的介入,使得山西寺观壁画艺术的保护、研究、文化弘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注释:

①《修行本起经》,2卷,后汉竺大力、康孟详译。

②《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2卷,三国吴·支谦译。

猜你喜欢

壁画动态数字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壁画上的数学
动态
北朝、隋唐壁画
答数字
帮壁画“治病”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