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贴敷在小儿咽喉急性热证中的应用举隅
2023-03-10孙晓梅宋莉华
孙晓梅 马 琳 宋莉华 罗 浩
1 方剂源流与解析
升降散源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所载的“内府仙方”,功用治疗“肿项大头病、蛤蟆瘟病”[1]。清·陈良佐《二分析义》改分量、变服法,将其更名为“赔赈散”用于治疗“三十六般热疫时证”。清代温病名家杨栗山于《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中将其重命名为“升降散”,组成为:“白僵蚕二钱(酒炒),全蝉蜕一钱(去土),广姜黄三分(去皮),川大黄生四钱,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2]。方中大黄味苦性寒,攻积导滞,推陈致新,通降浊阴;僵蚕味辛咸性平,升清散火,清热解郁,祛风除湿,化痰散结;蝉蜕味甘咸性寒,清肺解表,宣毒透达;姜黄味辛苦性温,行气解郁,活血通络[3]。以上诸药相合,一升一降,内外通和,则流毒顿消[2]。此方药少、力专、效宏,后世医家对该方应用的发挥甚广。近代著名医家蒲辅周提出:“瘟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曾用本方加味治痄腮(腮腺炎),烂喉痧(猩红热),急性重型肺炎等病[4]。赵绍琴用本方加味治疗外感疾病,如痄腮、大头瘟(颜面丹毒)、烂喉痧外,亦将其运用于诸多内伤疾病,如胁痛、心悸、胸痛、癫痫、鼓胀、便秘等[5]。根据其组方构成,凡是证属清浊升降失常而致病症均可适用。
2 中药贴敷的源流机制
中药贴敷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该疗法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原则,遵循经络学说及透皮给药理论,将药物敷于相应的腧穴或病变部位来治疗疾病。中药贴敷疗法的运用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对敷药的用途、剂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6]。《黄帝内经》记载了浸渍、热浴、熏蒸等治法及对中医外治基础理论的阐述,其中“桂心渍酒,以熨寒痹”意为,桂心泡酒涂治风中血脉[7]。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外治法多具备“简、便、验、廉”的特点,如用瓜蒌根捣烂外敷治疗金疮,用白蔹治疗痈肿坚核[8]。晋·沈括《苏沈良方》记载了诸多薄贴的制法与功用,如术膏方治疮痈肉烂坏死。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治小儿丹毒方,捣慎火草,绞取汁,涂之,良”。至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已有经皮给药治疗小儿发搐、胎热等小儿疾病的记载。宋元时期,已有了经皮给药的机制探讨。《圣济总录》中记载:“治外者,由外以通内……藉以气达者是也”。元·齐德之在《外科精义》中指出:“夫塌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调理血脉,使无凝滞也”。中药贴敷疗法成熟于明清时期[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了数量众多的外治验方其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仅小儿外治方就有232种。明·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对脐的生理与重要性在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论述。清·程鹏程的《急救广生集》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外治专著,该书存方1500余首,不少方剂沿用至今。“外治之宗”吴师机整理编撰《理瀹骈文》,集前人之大成将中药贴敷的使用范围推广至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该书共收录了外治方药达1500余首,详细论述了外用膏剂的制备方法和治疗机制。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的建立[10]。
综上所述,中医穴位贴敷疗法古已有之。中药外治通过经皮给药系统,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循环而产生疗效[11]。贴敷疗法中药物不经消化道,对胃肠道无刺激;对肝肾功能无损害,降低医疗风险;药物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破坏;穴位持续给药,药效可充分发挥[12]。中药穴位贴敷有着作用直接、使用简便、用药安全、不良作用少、工作效率高等诸多特点。所以在临床上患者易于接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将升降散运用在中医贴敷疗法之中,对高热的温热病效果显著,现举例如下。
3 典型验案
3.1 扁桃体炎程某,男,1岁11个月。2020年12月21日初诊。主诉:发热1 d(其母代述)。症状与体征:T:39.3 ℃;咽部红肿,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可见脓点附着,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腹胀,大便干。西医诊断: 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 乳蛾(肺胃热盛证)。辨证依据:①咽部红肿,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说明此病位在咽部。②扁桃体可见脓点附着,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腹胀,大便干,说明患儿肺胃热盛,腑气不通。故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处方:消肿止痛贴0.4 g/2 ml×3贴。芒硝、连翘、射干各0.5 g贴天突。山楂、厚朴各0.5 g,大黄0.3 g贴中脘、神阙。操作:把以上药粉分别按量称取放入调药碗中,用配套消肿止痛液1/3调成流膏状,分别摊在用剩余2/3消肿止痛液打湿的沙蒿子贴上。用酒精棉球将需要贴敷的穴处局部消毒,将相应的药贴贴到穴位上。贴敷4~8 h取下药贴,每日1次。2020年12月22日二诊:患儿T:39.0 ℃,咽部红肿较昨日明显减轻,双侧扁桃体脓点减少,舌质、舌苔较前好转,腹胀减轻。处方:消肿止痛贴0.4 g/2 ml×5贴。芒硝、连翘、射干各0.5 g贴天突。蝉蜕、僵蚕各0.3 g,大黄0.5 g贴中脘、神阙。黄连1 g,冰片0.1 g贴双侧涌泉。操作如初诊。12月23日三诊:经电话回访得知,患者家属诉患儿痊愈,体温恢复正常。操作如初诊。
3.2 疱疹性咽峡炎 化脓性扁桃体炎张某,男,1岁1个月。2020年12月22日初诊。主诉:发热2 d(其母代述)。症状与体征:T:39.3 ℃;嘴唇干,咽部充血,可见少许疱疹,双侧扁桃体Ⅰ度,可见散在脓点附着;舌质红,舌苔薄黄;大便干燥。西医诊断: 疱疹性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喉痹(风热乘脾),乳蛾(肺胃热盛证)。辨证依据:①咽部充血,可见少许疱疹,双侧扁桃体Ⅰ度,可见散在脓点附着,说明此病位在咽部。②可见散在脓点附着,舌质红,舌苔薄黄,大便干燥,说明患儿肺胃热盛,腑气不通。故治则:清泻肺胃,利咽消肿。处方:消肿止痛贴0.4 g/2 ml×6贴。芒硝、连翘、大黄各0.5 g贴双颌下。蝉蜕、僵蚕各0.3 g,大黄0.5 g贴中脘、神阙。黄连1 g,冰片 0.1 g 双侧贴涌泉。操作:把以上药粉分别按量称取放入调药碗中,用配套消肿止痛液1/3调成流膏状,分别摊在用剩余2/3消肿止痛液打湿的沙蒿子贴上。用酒精棉球将需要贴敷的穴处局部消毒,将相应的药贴贴到穴位上。贴敷4~8 h取下药贴,每日1次。2020年12月23日二诊:患儿T:38.5 ℃,咽部充血明显好转,舌质较昨日变淡,疱疹好转,脓点较前减少。处方:消肿止痛贴0.4 g/2 ml×6贴。芒硝、连翘、大黄各0.5 g贴双颌下。蝉蜕、僵蚕各0.3 g,大黄0.5 g贴中脘、神阙。黄连1 g,冰片0.1 g贴双侧涌泉。操作:操作如初诊。12月24日三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咽部滤泡明显好转,少许脓点,舌苔转薄。处方:消肿止痛贴0.4 g/2 ml×4贴。芒硝、连翘、大黄各0.5 g贴双颌下。蝉蜕、僵蚕各0.3 g,大黄0.5 g贴中脘、神阙。操作如初诊。12月25日四诊:患儿体温正常,扁桃体无脓点,少许疱疹,腹稍胀,大便正常。处方:消肿止痛贴0.4 g/2 ml×4贴。芒硝、连翘、射干各0.5 g贴双颌下。大黄、枳实各0.3 g,莱菔子0.5 g贴神阙。操作如初诊。12月26日五诊:患儿体温正常,扁桃体无脓点,未见疱疹,腹部不胀,大便正常。处方:消肿止痛贴0.4 g/2 ml×2贴。射干、芒硝、连翘各0.5 g贴双颌下。操作如初诊。
4 讨论
天突为任脉要穴,位于咽喉部,穴位的近治作用,可用中药贴敷局部以利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证。神阙属任脉,在脐中部。能够消积、通腑、调寒热虚实。该处皮肤角质层薄、屏障功能弱,神经血供丰富,敏感性高,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与输布,以助药力直达病所,使得疗效提升[13]。中脘位于任脉之上,当脐中上4寸。刺激中脘穴可以调整胃肠功能[14],配合神阙穴可起到通腑泄热的功效。涌泉位于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和后2/3处凹陷中。功能引热下行、引火归元。主治外感发热、咽喉肿痛、腮腺炎等病。双颌下离咽部较近,可起局部治疗作用。
大黄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该药具有通腑泻热、化瘀通经、凉血解毒的功效,为治疗火毒痈疡之要药;芒硝性寒,味咸、苦,归胃、大肠经,具有软坚散结、清火消肿、泻热通便等作用,外用可治疗痈肿疮毒;连翘性微寒,味苦、辛,归肺、心、小肠经,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主治痈疽瘰疬,丹毒疮疡,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等病症;射干性寒,味苦,归肺经,该药功能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可用于治疗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等病症;蝉蜕性寒,味甘,归经肺、肝经,该药疏散风热,透疹,熄风止痉,主治外感风热,咽痛发热,疹出不畅,小儿惊风等病症;僵蚕性平,味辛咸,归肝、肺、胃经,该药升清散火,化痰散结,用于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炎,惊风抽搐等病症;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该药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高热神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病症;冰片性微寒,味辛、苦,归心、脾、肺经,该药具有消肿止痛、通窍散火的功效,用于热病神昏,咽喉肿痛,喉痹,口疮。
化脓性扁桃体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乳蛾”范畴。多因外感风热邪毒,上犯咽喉而致。可引起咽喉红肿疼痛,扁桃体肿大,甚至化脓。外感风热之邪,热邪郁里,可见发热等症[15]。又因儿童“脾常不足”,故易引发便秘。中医并无疱疹性咽峡炎的记载,但据其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可将其划为“口疮”“喉痹”“喉疳”等范畴[16]。该病多认为患儿外感温热邪毒,邪气侵犯于肺卫,卫阳郁遏,而发热。咽喉为肺胃之门户,热毒外侵,首先累及咽喉,可见咽喉肿痛。邪气侵犯肺脾,肺脾功能失调,则水湿内停,与时邪相搏,蕴蒸咽峡则发为疱疹。以上验案均是由温病发热,气机失调所造成。在上焦、天突、或双颌下贴敷大黄、芒硝、连翘、射干等药以达到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疗效。根据升降散的方意,进行加减运用,在中焦中脘、神阙穴贴敷僵蚕、蝉蜕、大黄,从而达到升清降浊、调节气机的效果。下焦涌泉穴用黄连、冰片引热下行,直折热势。上中下三焦针对病因、病症所形成的气机失调的病机,同时进行配合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疗效确切,能有效调治小儿咽喉急性热症的症状,且患儿无痛苦,易于接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