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在心理咨询专业中的应用

2023-03-10高晓雷

高教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心理咨询本科生

高 蕾,高晓雷

(西藏大学 教育学院,拉萨 850000)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那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辨和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并不具备实证的性质。直至1879 年冯特在Leipzig(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作为一个学科独立出来。经过高尔顿、卡特尔、韦特默、比内、西蒙、大卫和帕森斯等对测量和行为指导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心理咨询这一分支学科才开始了蓬勃发展。心理咨询是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使用心理学专业方法,协助来访者使用自己的能量实现自我调整,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缓解或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来访者心理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主要方法包括个体治疗或咨询、集体治疗或咨询[1]。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在1953 年对心理咨询从业者的培训进行了正式的规定,确立了相应的规范,后来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我国于2001 年8 月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2]。随着科技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心理学逐渐深入到教育、医疗、企业、军队、监管及其他各个社会领域,我国心理咨询的社会需求更加广泛[3]。然而,由于我国心理学起步较晚,我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归宿方面,还是在方法学方面都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此外,从业者的素质与业务能力不足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心理咨询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尽管各院校的层次、特点和学科发展侧重等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学分制下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培养方式,并结合少量的实践内容。学分制以累积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4],其培养方案由学校统一制订,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和兴趣选择选修课程。学分制的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选择权,对于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整体素质和全方位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原因在于本科生尚缺乏对自身特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的了解,因此会忽视部分重点课程的学习,这就导致专业知识难以体系化[5]。根据过去心理学本科教学和实践的体会、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的应用效果,有必要在学分制的常规教学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方式。

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立旨在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在实现自由充分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是专门为本科生配备导师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6],其精神内涵是以学生为本、注重个别关怀、发掘学生个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专业督导和生活指导等,可以有效弥补学分制的不足。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院校已率先引入了本科生导师制,用实践表明该制度在全力发挥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和优化教学、提高科研成果等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从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及优势入手,结合心理咨询的特殊性,阐述了在心理咨询专业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用现状和必要性[7],希望能为我国心理咨询教育事业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一、本科生导师制

19 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创设了导师制。1916 年,中国金陵女子大学首创了国内第一个导师制度,但正式的设立时间是1938 年,当时的教育部官方发布了《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热潮,导师制的形式或类型多种多样。从两类划分标准入手,分为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及本科生年级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和综合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对导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要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索感兴趣或擅长的科学领域的一种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式。综合导师制不仅限于对学生科研方面的指导,还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情绪情感、品德教育、课程规划和教育实习等一系列问题,从导师和学生互相确定一直到该生毕业,导师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照顾与指导,从而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培养[8]。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

本科生导师制的第一个优点是朝夕相处、交往密切。在这种制度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不限于课堂、办公室等既定空间,学校操场、花园和教师家里等都可以随意安排,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给学生以平易近人的感觉,教师的个人品质和学术水平也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9]。“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即使通信设备琳琅满目,却依然没有办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是在涉及到情绪情感和学术问题时,只有面对面的亲密交流才能使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除此以外,导师拥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学生受时代影响,其思想更加灵活多变。因此,在导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中,学生和导师都能有所收获。与其说学生所知道的一切源自于导师,不如说是同导师一起学到一切[10]。第二个优点是综合指导。导师不仅要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操行和品德,激发思维,开启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由于心理学和哲学的密切关系,导师制可以追溯到哲学中苏格拉底所创的“产婆术”。“产婆术”的关键之处是给学生单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此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换言之,导师教学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协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盲目听从,而是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11]。另外,要明晰研究生导师制和本科生导师制的区别。首先,研究生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对导师的能力没有其他方面的特别要求;本科生导师除了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人文科学素养和教学管理经验。其次,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内容除了指导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帮助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12]。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从教师方面来看,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改善“教”与“育”、“教”与“导”脱节的现象。在学分制的教育下,教师与学生最主要的交流是课堂,学生的思想、生活等由辅导员专职负责,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问题就可以妥善解决,教书育人就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老师的导学活动过程中,导师同时扮演着指导者和朋友的角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尽力给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帮助。通过师生间亲密的沟通、深入的交流和贴心的辅导,二者之间建立起牢固的情感联结,学生才能坦诚地和导师探讨问题。从教学方面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利用了班级授课和个别化教育的优点。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正成为当代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班级授课制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但有些学校班级过于集中化、同步化和标准化,很难照顾到大集体里的每一名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无从提起。但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我们难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优势,本科生导师制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二者相互结合,彼此补充,学生通过班级教育和群体教学获得基础知识,通过与导师的亲密交流解决个人问题,发挥个人优势。具体表现在,导师在认识学生的个人基础、兴趣、已有水平和潜质之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教师本人擅长的领域,切实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实习计划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实现”的人[10]。

二、心理咨询专业的特殊性

根据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公布的第二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本科生心理咨询师注册应满足下列几个标准:(1)学习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中枢神经解剖、变态或异常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与社区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等共计13 门基础心理学课程,且学分不低于26 学分;(2)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心理评估与会谈、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4 类专业实务类模块课程,学分不低于9 学分;(3)须在实习机构注册心理咨询师或督导师督导下从事临床心理治疗或咨询类工作至少50 h,且在毕业前接受督导的小时数至少达到50 h[13]。可以看到,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习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咨询师与医生是一样的,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掌握理论和实践,在接待过程中都是帮助来访者或患者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然而,思想具有多变性,这就给心理咨询增加了难度。好的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掌握心理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交流技巧、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而这些仅仅依赖于本科的课堂教学,很难去实现。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中以应用为取向的专业,其教育目标是能够综合利用所学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社会心理专业人才[14]。要实现这一目标,督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督导的作用可概括归纳为以下4 点:(1)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2)掌握实际助人工作的技巧和方法;(3)促进受导者个人的成长;(4)帮助受导者学习职业道德。在心理咨询的督导过程中,督导者还可以帮助咨询员找到自己的角我定位,了解如何真正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为来访者的利益着想,并了解实践中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使咨询员真正掌握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运用,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15]。基于督导的重要性,有必要在本科心理咨询专业严格落实。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心理咨询专业的应用

(一)本科生导师制在心理咨询专业的应用现状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积累了一定的方法策略,如理论积累法、实操练习法等。理论积累法是指在学校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增加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理论书籍阅读任务;实操练习法是指通过实习、竞赛等项目,使学生参加心理咨询的实践操作。国内学者曹佳[14]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模块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一下半学年和大二上半学年,阅读并讨论有关人性、大众心理层面的心理学相关书籍;第二阶段在大二的下半学年,阅读并讨论团体心理辅导实操过程的相关书目;第三阶段在大三上半学年,主要进行案例分析的理论学习。通过以上3 个阶段系统的阅读和研讨,使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在实操练习中,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独立完成整个咨询过程,学生报告说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同角我的意义和感受,从督导师那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在学者曹佳的实践中,这种方法收效甚好,不仅促进了学生个人的成长,还缩短了他们的职业适应期。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心理咨询疗法的应用成效显著,但在整个心理咨询专业的应用尚不普遍,目前仅限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治疗方法。因此,大力推广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心理咨询专业各个疗法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心理咨询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从学科内容更新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旨在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但科技的蓬勃发展使得时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前进,生活在时代中的广大人民也要努力追赶,人们会遇到新的咨询问题,学界也会研发新的理论和技术。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滞后性,很难保持知识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学生在毕业之后却要去接待有这些心理困惑的来访者。然而在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下,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通过导师的个别教学、实践活动得以掌握。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新理论,在导师的指导下将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完善从而系统化,既丰富了实践技能,又能为咨询专业的科研平台作出贡献。从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用更有利于学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时间。学分制下的课程安排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刚开始由高中的高压环境步入自由的大学生活,容易走向过度放纵和难以放松两个极端。此外,国内心理咨询专业在入学时开设的基础课程普通心理学侧重学术,而应用性、实践性的趣味课程相对靠后,学生容易丧失兴趣。通过和导师的联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该专业的整体规划和未来实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为个体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并且在高校学生的思想、学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6],心理咨询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能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得到更好的发展,考虑到目前心理咨询专业的应用尚少,理论基础尚且薄弱,在具体执行中也会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度保障的到位等许多实际的问题[7],因此在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

猜你喜欢

导师制心理咨询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