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视角下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
——基于会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
2023-03-10刘新梅谭琳元
刘新梅,谭琳元
(防灾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晰了关于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与路径遵循,开启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篇章。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有助于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以学生为中心相结合,基于每门课程自身特点更好地发挥教书和育人的作用,优化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贯穿始终。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教育教学停滞,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过数字化远程教学的方式来保障教育的持续稳定,这也使得突发公共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在线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维持教学稳定,促进会计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的融合,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双重作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形成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视角下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基于应急管理发展广度和深度的影响,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从课程自身知识体系和知识应用角度,挖掘嵌入式课程思政内容,强化人文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共同培养,为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提供重要支撑,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高校维护教学运行稳定,降低公共事件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奠定研究基础。
(一)发挥日常教学对学生正向价值引领的作用
在突发公共事件暴发期间,大规模的远程工作与学习阻断了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对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都会产生负面影响。2020年5月,国内某大学对大学生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疑病、抑郁、神经衰弱、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分别占13.7%、12.8%、9.31%、8.13%和7.91%。因此,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理念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以课堂作为载体,将知识学习与价值观的形成相连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发挥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与成长的积极作用。此外,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引导学生以理性的、积极的心态处理不可控事件,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构建精神基础,弘扬家国情怀[1-3]。
(二)以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建设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门课程的讲授兼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作用,课程思政建设最终将实现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提高,如何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明确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会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注重对学生诚实守信、协同合作、遵纪守法等价值观的培养,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通过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价值的理解从经济层面拓展到个人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领域,使课程建设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
(三)体现教师担负专业授课和思想价值教育的双重任务
课程建设的落地实施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得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不是单纯地将思想政治加之于课堂,也不是单一课程的变革,而是教师在理解所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发挥课程思政在不同专业课程知识融合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和叠加效应。课程内容是课程思政的基础,课程思政是课程内容中价值精神的体现,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很大程度上基于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领悟和对课堂的把控。通过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听得进去、悟得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课程中的人文情怀、家国天下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会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会计知识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提炼其中的价值意义,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体现了成熟的专业知识与时代发展的结合,在继承与创新中凸显教师在会计课程授课过程中将论域拓展、价值重塑、交叉融合等多个维度加以整合,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教育,使学生明确会计在发挥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和评价经营业绩等作用的同时,还应身心健康,具有大局意识和协同思维。与此同时,教师尊重科学的精神、诚信敬业的教学态度及协作共进的团队合作精神给予了学生榜样的力量。
二、课程思政在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实施途径
教师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真正执行者与行动者,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的认识、理解、参与和作为[4]。课程思政实施中体现着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和领悟,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混合教学模式、学习分析和开放教育资源等将逐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变革。
(一)借力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内在正向驱动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很多令人称颂的经商之道和财经泰斗人物,然而每个企业或人物都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几经沉浮。对于历史事件和经典人物奋斗史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实现为学生培根铸魂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形成正向的自我驱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突发应急事件时弘扬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
会计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以文化自信、陶冶情操和人格养成作为导向,将其与课程知识体系有机融合,体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明晰会计专业课程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取课内课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将古今经典人物和事件引入课堂教学,使课程思政理念融于会计课程建设中,推动不同课程组或教学团队之间传帮带的叠加效应和协同作用,实现互促互进,建设有深度、温度和宽度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不同的会计专业课程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课程思政在课程建设中的实施也有所差异,虽然不能模式化开展,但是可以相互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发挥不同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正向驱动力,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二)将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方向
教育不是站在现在看未来,而是站在未来看现在。课程学习的终极目的不仅是学习课程知识,而是要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训练形成自己的判断,练就较强的思维能力,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内心的信念,明确生活目标和人生方向[5]。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入会计职业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学习的价值意义,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从而使学生有更明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尽早确定自己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例如,智能财务和财务共享中心模式都是近年来会计领域的新发展,及时将企业财务发展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意义,获得个人成就感。
(三)共建模块化共享教学资源,实现价值引导
建立以会计专业课程基本知识点为逻辑主线的模块化在线共享教学资源,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提供多样化平台服务。模块化在线共享教学资源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可以借助授课过程中的在线教学平台、课程网站,也可以尝试公众号、小程序或喜马拉雅等平台。依据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或语音项目放置于各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并以各章节的知识结构图作为学习的引导,既保证学生对知识体系整体框架的把握,又使学生能够对具体知识点有准确理解。基于数字化形式的开放教育资源更能够契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人文素养和知识传播的融合步入学生日常生活,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正向影响。便捷有效的教学辅助资源可以用于课前引导或课后复习,为学生构建开放可拓展的学习空间,同时有利于满足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学生远程学习和现场教学需求。
模块化在线共享教学资源的组建方式不应拘泥于教师个体独立建立一种形式,可以尝试由教师牵头、学生自主完成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财经事件、财经人物和主要知识点的概念辨析等方面搜集整理资料,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自主探索学习不熟悉的知识,从被动听教师讲到主动去领悟,极大地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探究问题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学科研前沿信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思路与方法,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素养。以在线资源建设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资源内容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一过程本身便是对学生精神的正向引领。
(四)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领悟尊重他人与被尊重
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授课内容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切实提高认同感。以课程为载体,不仅传播知识,也塑造价值、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学生的成长,实现学生由本性向人性的提升,才能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期间自然迸发出勇敢和坚毅的品质,表现出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
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结合学情分析,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班级学情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基于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的学习分析服务于教学反思与教学改革,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和学习难点,动态把握学生学习效果,进而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并开展个性化指导。课程平台提供的随堂测试等功能,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开展教学反思并引导教学改革。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促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尊重,从而提升了个人价值感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帮助学生对价值的认识从经管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体会知识体系精神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实现数智人文的融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五)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实现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结合
实践课程体系由课内实践环节、集中校内实践、集中校外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等共同构成。通过多样性、可持续的实践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使学生认识社会、研究专业,培养人文情怀及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鼓励突破专业壁垒,以知识为引导,推动学生探索与反思,运用好“读、写、思、辨、创”的方法,实现知行合一。学生在各项活动的胜败得失之间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实现了以实践和案例教学为抓手,推动思想政治进课堂,达到了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建立在会计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要不断结合课程内容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并在此过程中借助教学反思,修改锤炼进而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领悟个人价值感和使命感的意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的能力。
结语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不仅如此,会计也能助力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6]。会计专业课程已相对成熟,但如何将课程思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加以体现,在专业课讲授的同时实现其价值引领的作用,凸显教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深入思考的课题。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规划者和执行者,是履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在对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再梳理过程中,应深入挖掘课程的意义,提炼总结课程思政元素,重构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内容。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结合,将为未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期间的教育教学开展积累经验,为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发挥协同治理机制、响应机制和善后管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