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价值及其作用
——以《红楼梦》为例

2023-03-09孟笑飞

蚌埠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红楼梦中华中华民族

孟笑飞

(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素材,是中国亮相世界舞台的华丽名片,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软实力。

古典小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文化精髓加以挖掘整理、融入时代精神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显然十分必要。拟以《红楼梦》为例,论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价值及其作用。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应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宝贵素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文化支撑。

1.1 新时代对意识形态教育提出新要求

目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期。放眼全球,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世界秩序重新洗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使国家间关系更加紧密、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多媒体的普及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我们应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各国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搭建广阔平台。从国内来看,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其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决同一切错误思潮作斗争,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二十大科学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今天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的独家密码,在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强有力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全力以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国内国际新形势发展要求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创新,丰富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文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文化力量。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养料。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植于炎黄子孙的心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成为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比如,中国古代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道法自然”“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等许多理念至今影响深远,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宝贵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阐释其基本的框架内容,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其更具文化底蕴和时代感召力。其二,有扬弃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成为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合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将其创造性融入新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2 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红楼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著作之一,既蕴含明清小说所常有的“教化作用”,又包含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饮食服饰等传统元素。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培育民族自豪感。

2.1 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应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红楼梦》最具代表性。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毛泽东主席曾号召全党学习《红楼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红楼梦》,并引用《红楼梦》中的原文。学者张庆善曾说:“在我看来,在世界文学史上,能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媲美的,只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3]《红楼梦》与其引发的“红学”实在是基于其自身的博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4]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红楼梦》博大精深,能够带动整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之运用到意识形态教育,可以避免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人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有利于国人培根固基,树立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抵制近年来盛行的西方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思潮等错误思想的不良影响。

2.2 有利于凸显中华文化特色

《红楼梦》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学特色、艺术追求等,反映了中国传统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特征。女娲以石补天遗下的石头与贾宝玉,绛珠仙草与林黛玉,警幻仙姑与秦可卿,智通寺得道老者与甄士隐,以及“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内涵等的描述,都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化。书中呈现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大观园的女儿们个个才华横溢,从她们的诗作品鉴中,人们领略到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怀和诗性特点。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宝玉、宝钗、袭人之口阐释汤、粥、茶的用途,如酸梅汤可生津止渴、粥可补气、茶可消食,展现了中华传统养生的经验。书中通过描述人物生病与治疗过程,如秦可卿气血虚亏、凤姐的小产、宝钗的哮喘等,介绍了中华医药相关知识。《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用《红楼梦》作引导研究中国的文学、美学、服饰、饮食、医药,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对其精华部分进行现代化解读,可以深挖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探索中华文化脉络。

2.3 有利于辅助个人修身立德

明清小说多具有“教化”目的,《红楼梦》透过细腻形象的景物描写、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阐释人生哲理、劝人向善。走进红楼,我们还可以领略中国古代的礼仪风范。百善孝为先,宝玉作为晚辈路过父亲书房行下马礼,即使父亲不在书房也要遵循礼节,正如《礼记》所说的“有父在侧礼然”。虽然当今社会没有了以往的繁文缛节,但敬老孝亲依旧是重要的道德要求之一。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是公民修身的标准。《红楼梦》中薛蟠为争夺一婢女触犯法纪入狱,凤姐因飞扬跋扈、待人傲慢而失散人心,这些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要遵纪守法、以礼待人、以仁处事、修身养德,否则多行不义必自毙。贾府从园林陈设到吃穿用度都极尽奢靡,殊不知成由勤俭败由奢,缺少了统筹谋划,坐吃山空,最终会导致金银散尽,正所谓“俭开福源,奢走贫兆”。《红楼梦》中鲜活的故事是启发教育当代大学生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意识形态安全之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文化厚土。《红楼梦》有“百科全书”之称,如何将《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如何利用书中的人文资源培育人们优秀的思想品德,这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

3.1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5]44《红楼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全景图,全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或者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充分的讨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裕国家才能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如何走向富强,贾家的衰落过程树立了一个生动的反面教材。贾府的大管家王熙凤擅长资本运作,但私心太重,不考虑家族的利益,致使贾家大厦倾倒。相反,探春兴利除弊,对贾府的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包干到人的办法也许可以视为中国早期的“承包责任制”,按照这种方向发展下去贾家可能会枯木逢春,透过贾府的兴衰我们可以总结些许经验教训。《红楼梦》里充满了民主主义思想,贾宝玉不愿为“仕途经济”所捆绑,不愿与贾雨村之流为伍,希望能够“放浪形骸之外”,这是对人性的呼唤。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虽然《红楼梦》中的民主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民主,但我们看到了当时人们渴望实现自主管理生活的夙愿。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必须自觉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的有益成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文化建设与时代进步同行、与实践发展同步。文明有物质和精神等多重呈现形态。有人说《红楼梦》为中国文明最真最美最完备之表现。贾母收藏的慧纹是当时物质文明的呈现,众人对贾母的孝敬反映了家庭关系中的伦理文明等。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它存在于个人修养、社会建构、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纵观红楼,上至慈悲的贾母,下至博爱的宝玉,他们的宽厚待人的柔肠情怀和精神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边人,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幸福感的基本保障,也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自由一直是人类向往的境界,也是《红楼梦》所歌颂的,贾蔷为了讨龄官的喜欢,买了一个会衔旗串戏台的玉顶金豆送给龄官,这却引起了龄官的反感。龄官控诉贾家剥夺了她的自由,而曹雪芹则通过龄官之口控诉了整个封建社会。平等是一种关于社会应当如何公平对待其成员的规范性价值。在封建社会里,人无平等可言,男尊女卑,而贾宝玉偏偏要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7]。他反对重男轻女的思想,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却展现了他超前的平等意识。公正是一个衡量社会制度是否正当合理的重要标准。《红楼梦》反映了封建集权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同是贾政之子,贾环相比于宝玉,则处在绝对不公的位置;同为宝玉的丫环,晴雯却不能像袭人那样得到王夫人公正的对待。缺乏公正,利益受损方会产生不满,嫉妒猜疑等矛盾和冲突接踵而至,由此可见公正是和谐的必然要求,只有社会公正,人们才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红楼梦》中涉及的大小案件多起,单是贾雨村亲自处理的就有两起,一个是薛蟠杀人案,一个是关于石呆子收藏的几把古扇。这些案件暴露了当时存在的诸如权力对司法的干涉、人情大于法、官官相护等弊端,小说中的情节与当今愈发完善的法治中国对比,可以感受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可靠保障。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胸怀天下、以德修身、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稳定的文化基因。《红楼梦》作为集知识性、思想性、哲学性于一身的辉煌巨著,已然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在读者研读的过程中,优秀的文化精髓被继承弘扬,公民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被树立起来,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热爱并敬重自己的职业才能干好本职工作。负责宝玉生活起居的袭人是《红楼梦》中敬业的典型,无论服侍贾母还是宝玉,她都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甚至有些痴情。贾代儒是贾府的塾师,他的教学态度及方法等对当代教师都具启发价值。诚信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道德品质,诚信既是个人道德的基石,又是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诚信缺失的个人将失去他人的认可,诚信缺失的社会将失去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支撑。人与人之间要诚信,不说谎话,因为谎话常常不攻自破。一日贾政听到袭人的名字,便问是谁起的,王夫人怕贾政生气,不敢说是宝玉,而说是贾母起的。贾政反问老太太如何会给丫头起这样的名字,不用猜便知道是宝玉干的事,可见谎话总是站不住的。《红楼梦》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宝玉与探春是亲密的朋友,他们友好相处,探春闲时亲自为宝玉做鞋子,探春生病时宝玉送去她最喜爱的荔枝和颜真卿的墨迹。当众人发现邢岫烟有困难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些都让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和友爱。

3.2 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5]45-46。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红楼梦》进行现代阐释,并将其成果用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让《红楼梦》融入当代社会,抓牢文化主动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5]17《红楼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应该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使其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一是校园层面。校园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以校园为抓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选择不同的文本融入方式,如许多高中教材都节选了《红楼梦》的片段,高考试卷中也出现了相关内容;大学中有红学社团,师生一起品读“红楼”;高校教师可以把《红楼梦》与人文社科研究相结合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道德讲堂、校园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红楼梦》,进而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活动中。二是家庭层面。家庭是人长期生活的特定环境,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事风格必然打上深刻的家庭烙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家人共读“红楼”、共品“红楼”故事。贾府是诗书世家,深知读书是延续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必然途径,在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下,红楼女儿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举手投足间流露着智慧。三是社会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要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层面的建设。《红楼梦》中饱含真善美,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书中人物对真挚的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渴求。在信息化社会中,充分运用百姓喜爱的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平台,寓教于乐,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赋予《红楼梦》中的育人资源以时代内涵和现代化的表现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绽放出持久的生命力。

其次,让《红楼梦》走向国际舞台,增强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建立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进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碰撞融合。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其重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透过曹雪芹惟妙惟肖的描写,外国友人可以了解中国的医药、传统工艺、文物、戏曲、美食、书画等,充分领略中华厚重的文化底蕴。人类的感情都是相通的,透过《红楼梦》,外国人也可以感受到书中描绘的纯真的友情、炙热的爱情、浓烈的亲情等。1910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用了“高级”一词形容《红楼梦》。由此可见这部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史诗般巨著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地位。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国际话语权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关注中国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牢牢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探索恰当的文化表达范式,规避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障碍,让国内与国际巧妙结合,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使得国际友人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在信息化浪潮高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电视剧、游戏、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形式,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使“红楼”价值与当代中国文化价值有机结合,把《红楼梦》打造成集思想性与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产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和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8]《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去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人们能够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红楼梦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别样解读《红楼梦》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