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对《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相关文献(2017年—2021年)的可视化分析
2023-03-09贾林山郭怀印
贾林山,郭怀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创办于2003年,在陈可冀院士及编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杂志被评选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动态反映我国中医、西医领域神经科、心血管科临床与科研的进展,报道国内神经科和心血管领域先进的临床成果、基础研究成果及丰富临床诊疗经验。为客观地掌握《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领域近5年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提高杂志学术水平,为期刊后续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本研究拟基于CiteSpace 软件对2017年—2021年《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领域刊登的文献进行分析,以阐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22年7月1日检索中国知网(CNKI),检索式:“文献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发表时间设定为2017年—2021年,筛选神经科相关的文献,剔除约稿、会议论文等,最终共得到有效记录1 982条,以Refworks格式导出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5.8 R3(http://cluster.cis.drexel.edu/~cchen/citespace/)。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开发的知识图谱软件,以可视化的图谱展示研究领域内核心作者、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发展前沿。本研究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和“关键词(key word)”进行分析,设置分析时间2017年—2021年,每年时间片区为1,选择阈值设置TOPN=50,将1 982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节点的大小通常表示出现或引用的频率,节点从内到外不同颜色的圆圈代表不同的年份。此外,节点之间的线表示合作或共现或共引关系。
2 结 果
2.1 发文量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2021年神经科领域刊发论文1 982篇,详见图1。2017年刊文量为393篇,2018年刊文量上升为415篇,2019年刊文量为378篇,2020年刊文量最多,为419篇,2021年刊文量最低,为377篇,平均每年刊文396篇。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的发文量相对稳定,维持在380~400篇。
图1 2017年—2021年《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领域发文量分布
2.2 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分析 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次数为901次,占总发文量的45%,排名依次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9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7次)、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27次)、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项目(27次)、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21次)、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4次)、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2次)、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2次)、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10次)。详见图2。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力度最大,其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和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总体来说,国家级基金论文数占总基金论文数的18%,国家级基金论文数量尚待提高。
图2 2017年—2021年《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领域科学基金资助分布
2.3 发文作者分析 2017年—2021年核心作者见图3,网络剪切方式:pathfinder、purning the merged network,网络包含 279个节点和 314条线,共有279位作者在该领域发表了论文。其中,节点越大代表该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连线数量、粗细分别表示作者间合作密切程度。表1列出了出版物排名前10位的作者。孟胜喜、牛争平并列第1位,均发表了16篇论文,其次是李文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者中心性都<0.1,说明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不充分。有些作者形成了学术团体和学术圈,如孟胜喜、李文涛、彭文波、霍清萍等,郎小娥、何潇、梁瑛、侯鑫、侯钦强、柴娜、薛晓燕等。
图3 神经科相关文献核心作者合作关系图谱
表1 2017年—2021年《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相关文献发文量居前10位的核心作者
2.4 核心发文机构分析 以机构为网络节点,2017年—2021年,该领域218所机构发表了论文,详见图4。表2展示了发文量排前10位的发文机构,发文量排第1位的机构是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发文量为96篇),这可能是因为《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是山西省的优秀学术期刊,吸引了山西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积极投稿。其次,还吸引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优秀的机构投稿,这些机构多为中医学领域高水平的大学附属医院,但是机构间的合作次数很少。
图4 神经科相关文献核心机构合作关系图谱
表2 2017年—2021年《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相关文献发文量居前10位的核心机构
2.5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网络剪切方式:pathfinder、purning sliced networks、pur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共产生 309个节点和654条线(见图5)。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二者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二者共现次数的多少,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就越多,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是脑卒中(485次)、神经功能(140次)、综述(115次)、预后(80次)、危险因素(73次)、认知功能(70次)、帕金森病(69次)、相关性(69次)、抑郁症(68次)、血脂(53次)。通过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分别形成了18个具有代表性的聚类(见图6),文献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 Q)、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分别为0.841 9,0.946 8,表明聚类合理。在18个聚类标签中,聚类#0,主要研究内容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偏瘫的康复训练及电针治疗。#1、#4的标签含义相近,反映了睡眠相关的研究丰富。根据聚类内容,主要包括脑卒中后康复治疗以及临床试验;神经科疾病的类型主要集中于脑缺血、失眠、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癫痫等。表3、表4展示了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与聚类情况。
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3 2017年—2021年《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相关文献关键词聚类
表4 2017年—2021年《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
2.6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指关键词在较短时间内频次显著增加,可以明确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图7显示具有最强突现强度的前20个关键词。血脂是2017年突现强度最强的关键词(强度4.13),其次是丙二醛(强度3.90)、进展(强度3.36)、脑卒中(强度3.12)。最近几年突现关键词包括炎性因子、诊断、自噬、认知障碍、数据挖掘、影响因素,这些关键词反映了神经科领域的研究趋势。
3 讨 论
通过文献发文量分析显示,2017年—2021年《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的发文量相对稳定。孟胜喜、牛争平和山西医科大学分别是发文最多的作者和机构。
孟胜喜教授主要关注肠道菌群及外泌体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1-2]。该作者主要研究自拟临床经验方稳消Ⅲ号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失眠病人具有改善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的作用,并且能够提高脑小血管病病人的认知功能,降低血清血脂水平[3-4]。另外,孟胜喜教授团队研发的恒清Ⅱ号方,有补益肾精、化痰祛浊、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认知功能,机制涉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等通路[5-6]。牛争平教授主要研究偏头痛方向,发现头痛宁胶囊对预防和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效果,主要可能通过增加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多巴胺水平,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水平[7]。 其次,主要关注药物左乙拉西坦,发现该药物可以降低偏头痛大鼠谷氨酸能中间神经元的表达,增强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的表达,在临床上偏头痛病人的头痛程度在服用该药物后可明显减轻,不良情绪的发生率也降低,睡眠质量得到提高[8-9]。 此外,牛争平教授对偏头痛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认为偏头痛受到雌激素的分泌量与波动的影响,偏头痛女性较男性相比具有发病率高、头痛强度大等特点[10-11]。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尚不充分,研究独立。此外,孟胜喜、李文涛、彭文波、霍清萍等形成了学术团体,该团体位于网络中心,表明该团体处于重要地位,郎小娥、何潇、梁瑛、侯鑫、侯钦强、柴娜、薛晓燕等也形成了学术团体,但整体研究和规模相对较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发文机构主要涵盖了山西省、北京市、上海市、山东省等省部级行政区。山西省的许多医疗单位、科研人员是该刊稳定的机构来源与作者群。北京市、上海市机构数量最多,说明其医疗资源非常丰富,神经科发展水平高。但是,这些机构学术交流较少,尚未有突出影响力的机构,限制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来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①研究最热门的疾病是脑卒中、脑卒中后并发症如脑卒中后尿失禁[12]、脑卒中后认知障碍[13]、脑卒中后失语[14]、脑卒中后抑郁[15-16]、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7-18]、脑卒中后失眠[19-20]等相关研究较多;其次,认知功能、帕金森病、抑郁症和血脂也是研究的关键疾病方向。②研究集中于疾病的相关性、预后、危险因素。③已发表的文章中综述占比很大。从关键词突现结果来看,最近几年突现关键词包括炎性因子、诊断、自噬、认知障碍、数据挖掘、影响因素,这些关键词反映了最新的研究趋势。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关注炎性因子和自噬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此外,数据挖掘方式是近几年来研究中医药用药规律的新兴方法,有助于推进中医药的发展。
本研究通过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对《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神经科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客观、形象地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可能为指导期刊将来的发展重点与提升方向提供参考。通过对期刊神经科领域论文总结分析,发现目前尚存在的不足在于:①在本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之间,学术团体形成较少,机构合作缺乏。②研究以临床研究、综述为主,动物实验研究相对较少。③期刊文章涉及神经科的大多数常见病,例如脑卒中、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但是大多数研究为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涉及疾病新机制的研究较少。④期刊对神经科疑难危重症相关的研究刊载较少。因此,建议参照国外杂志,建立作者的学术交流平台(如Frontiers系列的LOOP),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对本期刊的宣传和稿件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建议今后关注中医药特色治疗疑难危重症方面的论文,比如肌萎缩侧索硬化、静脉窦血栓、重症肌无力等。而中医药治疗多学科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疗效,例如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副肿瘤综合征等,体现期刊的中西医结合特色。
国际上神经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例如,目前国际上脑卒中的热点集中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后神经免疫、自噬调节[21-23],此外,最近提出促进淋巴回流是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点[24]。阿尔茨海默病近几年的热点是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微生物群-肠道-脑轴[25-26];其次,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周血标志物的探索研究依然是研究热点,如血浆标志物、外泌体、microRNA、菌群代谢物等[27-28];最后,近年来新技术不断发展,单细胞测序、转录组、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等技术使神经科疾病的诊疗获得了巨大进步。这些新兴的研究机制、新的科学技术都是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