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医药学典籍术语英译研究*

2023-03-09龚斯琴

智库时代 2023年3期
关键词:赫依医药学蒙医

龚斯琴

(内蒙古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长期同疾病做斗争中所积累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吸收藏医及印度医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和汉医学的知识,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医学。它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在临床上,它对疾病主要采取以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方法进行诊治[1]。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蒙医和西医结合的医疗方式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蒙医学的国际影响力,2022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医药(蒙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要求深入开展中医药(蒙医药)学术交流合作。鼓励中医药(蒙医药)机构与世界一流高校和著名科研院所进行双向交流,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提升蒙医药科研成果国际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使蒙医药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一、蒙医药学英译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蒙医药英译”为主题检索,发现自2015年-2019年,共有相关论文5篇,其中,刘艳华,王冬梅的期刊论文1篇,白硕的期刊论文2篇,刘茜雯的期刊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2017年9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外语教育创新研究基地项目以来,加强对蒙医蒙药翻译项目的译介工作,对奥·乌力吉教授编写的《蒙医药学概要》一书进行了英译,对蒙医药学的发展历史、独特理论、辩证法则、蒙药特点、传统疗法、临床学科及养生保健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介绍。这是迄今为止,笔者发现的唯一一本关于蒙医药书籍的全英译本。由此可见,蒙医药学英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者都集中在高校。

笔者在了解蒙医药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研读了对蒙医药学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典籍,向蒙医药学专家咨询了相关医学知识,在了解典籍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内涵的基础上,对蒙医学术语和蒙药学术语进行英译探索,以期为蒙医药学英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

二、蒙医药术语英译原则

蒙医药英译目前没有标准可循,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译者对标准化的翻译原则缺乏统一的认识。翻译原则的缺失或无法确定,会导致翻译实践陷入混乱状态。目前的蒙医英译文献中鲜有对翻译原则的探讨,但中医英译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致力于中医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医著作英译的学者越来越多,李照国教授是其中造诣较深、成果较多的研究者,他提出了五个翻译原则,即自然性原则、简洁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回译性原则和规定性原则来指导中医英译[2]。中医学和蒙医学都是民族传统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语言特点。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他们都属于异质文化。虽然中医和蒙医有不同之处,但中医英译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学习和使用中医,促进中医的发展。蒙医英译的目的亦是如此。因此,中医英译的一些原则适用于指导蒙医英译实践,本文拟借鉴其中的四个原则,即自然性原则、简洁性原则、民族性原则、规定性原则,再加上信息性原则,来指导蒙医药术语英译。

(一)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指的是翻译蒙医药名词术语时,应使用译入语中的自然对应语。不同民族在文化、语言和民族心理等方面虽然存在着种种差异,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却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些相似之处也体现在蒙西医方面,蒙西医在描述一些疾病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和分析一些病理表现时,有一些概念和用语较为一致。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仅是考虑蒙医的固有特点,还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的共性,采用相对应的西医术语翻译一些与西医相同或相近的蒙医概念。例如:“查嘎症”,在英语中最自然的对应语是专用术语“keratitis”(角膜炎)。对于此类蒙医术语,采用对应的西医术语进行翻译,体现译语的科学性和自然性。

(二)简洁性原则

在翻译蒙医药术语时,译名应避免繁琐冗长,力求简明扼要。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些译者担心无法准确翻译相关概念的内涵,因而增加了很多文内注解,这样就使翻译变成了解释。此种译法虽然准确达意,但交际功能却差,不利于蒙医的跨文化传播。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强调简洁,注意译文的信息密度。例如,在翻译“病因辩证”时,如果把“赫依、希拉、巴达干、奇素、希日乌素、黏、宝日、哈伦、灰疼”等九种致病原因详加解释,则译文过于冗长。译为“et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则简洁自然,便于掌握。

(三)民族性原则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民族特色鲜明。在名词术语的英译上也应体现出蒙医的固有特色。大部分的蒙医概念和用语所反映的生理和病理观念, 在英译中应保持其原有的丰富内涵和异国特质。蒙医术语“赫依”的翻译,就可以体现“异化”译法在蒙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使用。在蒙医学理论中,“赫依”是人体内流动的具有五元之“气”的性质的,主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运行的精微物质[3]。如果把“赫依”翻译成“Qi”,则会让不懂蒙医的人把蒙医的“赫依”与中医的“气”混为一谈。依据文献,中医学的“气”与蒙医学的“赫依”具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在各自的理论体系内又各具含义,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采用音译法。将“赫依”译为“Khii”,保持了源语的文化内涵。

(四)规定性原则

“规定性”指的是对蒙医名词术语的译语在内涵上加以限定,使其不能有其他解释。由于英语中缺乏蒙医对应语,一些人认为蒙医的术语是不可译的。这个观点忽略了语言的外壳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这一特性。因此,在翻译蒙医名词术语时,可以对译语的内涵加以规定,确保释义的一致性。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规定性原则的作用。“WHO对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标准化,实际上就是规定。它规定“三焦”的英语译名为“triple energizer”“ 经脉”的译名为“meridian”“冲脉”的译名为“thoroughfare vessel”等。如果我们将其英语译名与中文原名加以比较,便会发现诸多不相对应之处。然而由于对其内涵作了规定,所以并没有在实际交流中引起想象中的混乱。[4]”因此蒙医术语翻译也可以对一些译语加以规定和引导,使其规范化。

(五)信息性原则

一部分蒙医药术语承载着一定的信息,即对药物的组成或功效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作用。如“黄柏浸膏”可译为“Cortex phellodendri extract”,此译名既说明了药物的成分,又说明了药物的制作方法,使人能见词明意,信息性强。

三、蒙医药术语英译方法

根据蒙医药的特点,蒙医药术语英译方法可分为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法、词素仿词法等,下面通过一些译例讲解其具体运用。

(一)音译法

一些蒙医学术语概念独特,文化特色鲜明、含义抽象、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又无法用其他翻译方法表达,这时可以用音译法,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异国特质。为了对外输出蒙医,使用音译是可行且必要的,音译蒙医术语属于创造新词,等于文化输出。作为一门成熟的语言,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词汇来源广。众多的外来词中,有大部分保留了原来的发音和拼写形式。蒙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三元学说,三元亦称三根或三体素,即赫依、希拉、巴达干。这三者构成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前文已解释过“赫依”的含义及其英译“Khii”。希拉汉意为“胆”(与生理上的胆有所区别),具有五元之“火”的性质,主司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热能的精微物质[5]。巴达干是人体内具有五元之“水、土”性质的黏性精微物质[6]。希拉与中医的“火”、巴达干与中医的“痰”有相似之处,但涵义都更为广泛。因此,为了避免文化失真和文化流失,音译“希拉”为“Sar”,“巴达干”为“Badgan”,即保留了译语的特有内涵,又能保护蒙医学传承的完整性。

城市的给水排水是高能耗行业,如果进一步从城市水系统整体来考虑,研究城市水系统的水—能关系,计算水源开发、供水、用水、排水等城市水系统所有环节的能耗,则城市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能源消耗将更加凸显。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我国城市水系统的规模和能耗还将进一步增大。

(二)直译法

采用直译法翻译蒙医术语,可以见词明意,减少对其内涵的损益。蒙医中的“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气色、形体、舌苔、皮肤等诊断疾病的一种诊察方法,可译为“inspection”或“observing diagnosis”。脉诊即切诊,可译为“pulse diagnosis”,“蒙医妇科学”可译为“gynecology of Mongolian medicine”,“蒙医儿科学”可译为“pediatrics of Mongolian medicine”。

(三)意译法

蒙医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有一些文化色彩浓厚的蒙医名词术语难以用采用音译或者直译的方法表达蒙医概念的原意,这时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可以使蒙医术语蕴藏的内涵传达得较为准确。 例如,“水轮丸(蒙名楚曼浩尔老)”,主治寒、热性水肿。这一药名如果直译为“waterwheel pill”,让人难解其意,可意译为“pill for edema”,说明药物的功效,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铁丸”,主治各种眼疾病,此药可以译为“pill for ophthalmic disease”。三臣药(图喜莫勒三味散),主治小儿肺热、肝热等病,可译为“lung heat or liver heat expelling powder for children”。“吉祥丸(拉西纳木吉拉)”,是妇科病之通治主方,可译为“pill for gynecological diseases”。

(四)音意结合法

音意结合法就是把一个词语译成英语时,一半是音译,另一半是直译或意译。例如:“赫依性伛偻病”可译为“Khii rickets”,“赫依性麻木”可译为“Khii numbness”,“希拉性痞块”译为“Sar tumor”,“巴达干性月经病”译为“Badgan menstrual disease”。“寒症赫依”译为“cold Khii”,这种译法能较好地保留蒙医的用语特点。

(五)词素仿词法

多数医学术语都由几个词素构成,如“心内膜炎”是由前缀endo-(内部)+ 词根cardi(心脏)+ 后缀-itis(炎症)构成。词素仿词法就是遵循英语构词的规则,运用英语中已经存在的词素(或词根)构成新词来表达蒙医病名、治疗方法等蒙医术语。这种译法既能让译语简洁易懂,又能保持术语的专业性,有利于促进蒙医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例如:“赫依盛型胃虚”可译为“hyperkhiigastropenia”,hyper-过多,“Khii”是“赫依”的音译,gastro-是胃的词根,后缀-penia,意思是“虚”。“胃巴达干症”,就可译为 “gastrobadgan symptom”。“胃希拉症”就可译为 “gastrosar symptom”。 hepato-是“肝”的词根,“肝赫依症”可译为“hepatokhii symptom”。词素仿词法符合科学性原则,同时又兼顾简洁性和信息性原则,使人见词明义,有利于蒙医药术语的国际传播。

四、结语

蒙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的跨文化传播可以造福人类健康,发展蒙医药文化的产业。 准确、有效地开展蒙医药英译工作是蒙医药学全面对外交流的前提,本文选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意义的蒙医药术语的译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英译原则和方法,以期为蒙医药学英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蒙医药学的跨文化传播有很多可以深化、细化的研究方向,期待以后有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蒙医药翻译研究的领域中,助力民族医学的传播和发展。

【相关链接】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师范教育为主,开设英语、日语、俄语专业,设有蒙生和汉生两种授课班,在校学生千余名。具有民族特色的蒙授班的开设,填补了我国民族教育史上没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外语专业的空白。为全区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三语”(蒙、汉、英)人才,并承担着全校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是全区专业英语自学考试听力和口试的主考单位之一。

外国语学院始创于1983年,当时只招收英语专科班,每年招收学生30名。199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正式成立外国语语言文学系;2000年合校后,更名为外国语学院。2007年英语专业晋升为自治区一本专业,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现招收英语汉授、蒙授,日语汉授、蒙授和俄语汉授五个专业的本科学生,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在校生874人,其中英语专业本科生626人,日语专业本科生164人,俄语专业本科生84人。学院下设高级英语教研室、基础英语教研室、日语教研室、俄语教研室四个教学实体教研室。

猜你喜欢

赫依医药学蒙医
赫依证的证期标准化研究
蒙医赫依病变时间与抑郁症发病时间关系探讨
基于赫依理论的蒙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蒙医“萨病”治疗概述
浅谈室性早搏的蒙医诊治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蒙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赫依型心刺痛患者蒙医辨证施护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