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发展研究*

2023-03-09徐哲齐晓明

智库时代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分区块学习者

徐哲 齐晓明

(青岛黄海学院)

一、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现状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至此,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正式拉开帷幕,截至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分银行”的发展仍然处于基础发展阶段,虽然很多高校学者及专家对“学分银行”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在职业教育市场中的实践应用还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国发达城市职业类院校对于学分银行的建设关注度较高,在“学分银行”的建设上给予了一定的教育资本投入,但是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并没有铺陈开来。其他地方“学分银行”建设仍处于观望阶段,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对于“学分银行”建设的热情并不高涨,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目前教育市场对这种教育活动没有进行统一的制度约束和活动引导,在实践推广和活动质量上难以保障,“国家级学分银行”尚在绘就蓝图阶段,“学分银行”在教育市场中正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模式完成着孵化。

根据2022年统计机构调查,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中已有在校生2915万人,职业教育学校超过1.12万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占比88%,在校人数约为155万人,市场参培人数过亿,参培企业超3万多家。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网络教育和培训学习白热化的今天,学分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虽然稳步前行,但依然发展缓慢。有结构体系制度管理上的障碍,也有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难题。

二、对“学分银行”的解读

国内外对“学分银行”的界定多种多样,但内涵和核心思想大同小异,均指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活动,打破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限制,告别以往传统授课模式,脱离传统课堂,不被固定教室、固定课程及固定学习时间所束缚,能进行自主、自由的学习,将学习内容通过学习成果进行转化,最终转换成学分保存在“学分银行”中,并且能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分积累和换取相应的学历证书。每一个学习者也是“储蓄者”,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时间,像在银行里储蓄货币一样,在“学分银行”里进行学分积累,用来实现学历的提升和学历证书的兑换。在这里,学习时间和空间的不固定非常有利于每一位“储蓄者”进行自主学习。

以上是对“学分银行”传统的理解及作业模式的解读,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分银行”的概念发展应有更为广阔的外延和更加丰富的内涵,同时也要具备更加专业化的互联网技术作业平台。在此基础上,“学分银行”的关注点也将更多的从传统学分转换与积累等制度上的考量转向实际落地的操作层面,包扩学习档案、用户画像、学习激励、学习积分征信体系等平台具体的操作方面。

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开展“学分银行”的必要性

(一)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学分银行”可以整合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众多资源,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对话渠道,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实现教育理念创新性的发展,并以资源共享的形式驱动教育形式向新向好转变。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平台技术为学分银行的实际拓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弥补职业教育职能的缺失

职业教育重在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但教研是职业教育科研体系的短板,学习者通过职业教育平台获得教研资源和信息相对较少。学分银行可以规避职业教育进程中教育职能缺失的问题,通过学分银行的形式展开自主学习,并通过学分银行的认定获取相关资格证书,以此方式来弥补职业教育职能上的短板。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因为不受地域空间等因素影响,学分银行支持非连贯的阶段性学习,学习者学习自主性有所提高,可以选择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课程作为学习目标,甚至可以选择企业的培训课程作为自己技能和知识学习的“补给站”,学习目的因人而异,因市场需求而变化,大大激发了职业教育学习的兴趣,学习者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从而提高了职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传导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分银行技术支撑有了更纵深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作为学分银行建设的基石,一方面加大了学分银行平台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学分银行互联互动的可能性增强,学分银行在中央和地域间的牵引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信息的传递和资质的认证将更加快捷高效,互联网区块链还能够使学分银行的各种要素“动”起来,教育资源的有效传导将通过平台技术支撑得到有效保障,学分银行的联盟组织机构间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融互通。

(五)促使学习者“终身学习”

学习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有更多的可能性,选择投放到“终身学习”上,职业教育学习者在学分银行中看到了学习的延展性和学习形式的便捷性,学分银行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平台,能更好地贴合学习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让学习者看到终身学习的可能性,而学习者也希望依靠平台支撑,选择优质的职业教育学习资源去充实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旅。

四、“学分银行”建设中的问题

“学分银行”既是学习成果、学分积累和转换的权威机构,同样也应是各层级、各种办学单位普遍建立和遵守的教育管理制度。自从2016年上海市率先建设学分银行以来,历经多年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方案和措施,例如《关于推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开展高等教育学分互认试点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试点的方案》等关于学分银行的实施方案。从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等平台入手,为建立学分银行奠定了基础,并用以往经验过渡,向职业教育过渡,制度引领、政策的保驾护航在地域性学分银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20年,学分银行在上海约有376万学习者开户进行终身学习,约有9万人进行过学分转换。纵观我国其他区域,学分银行发展力有不逮,没能发挥学分银行的职能性质,其推行不畅的原因在于学分银行思想意识上的引领还不够具体和完善,学分银行的实施缺乏纲领性制度体系的确保,更缺乏学分认证体系的平台技术支撑。

我国现阶段“学分银行”制度协调问题依然存在,从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角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学分认证的服务对象,也要建设“评兑一体”的学分认证体系,并与各层级各区域办学单位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转变传统教育管理的思维定式,创立与“学分银行”并行一致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并从技术操作层面,完成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平台的纵深化拓展,并根据以上内容,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区域根据不同情况,出台学分认证等转换政策,从而完成对“学分银行”建设中出现的制度性障碍进行清理。

技术平台上,像区块链、云计算等平台作业工具不能有效整合,学分银行认证体系无法做到模块互联,建立类似社区功等功能独立的系统模块,无法形成更有效的学习服务场景设置。以上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中的普遍问题。

五、“互联网+”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路径

(一)以区块链技术作为学分银行的技术支撑

成立“学分银行”学习组织联盟,学校间实现联盟资源共享,因为区块链本身,使用了像哈希函数以及非对称加密等密码学技术[1],可以以此保证学习成果信息和档案信息不被篡改;从而以区块链的形式保存了从第一个区块开始的所有历史数据。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学分银行联盟中,同时敞开学分银行区块链链接,联盟中各个学校、发证机关,培训机构以及市场中的用工单位、企业等都可以成为区块链学分银行网络中的节点,通过各节点的链接来实现学习数据、学习信息的交换,以及学习成果的储存、转换。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自由链接还可以在区块链技术的促成下实现学习者个人学习成果的存储、转换,形成学习者的终身档案保管。在保证学习数据“真实唯一性”的同时,可根据需求将与学习者相关的完整学习数据快捷地向人力资源市场进行靶向输出,为用工方甄选优秀的职业人才,提供区块链一体化信息服务,缩短人才聘用周期。加快实现“学分银行”精准育人的目标。

(二)在学分银行中确保创新创业实践内容的主体地位

自从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后,“互联网+赛事”也应运而生。全国“互联网+赛事”目前分为四个板块,依次为高校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全国各高校、职业院校对此赛事非常重视,有部分高校直接将“互联网+大赛”作为本校赛事分类的最高级别,发动师生广泛参与;赛事评审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大赛专家和金牌讲师,对参赛学生全程给予动员、讲解、指引。很多企业和公司也将目光聚焦在赛事上,希望通过赛事挖掘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大赛涵盖全国90%以上的高校、职校在社会中甚至产生了完整的“互联网+大赛”教育产业链,可以说,“互联网+赛事”在全国教育市场中有着很高地位,以及有着同类赛事无法比拟的教育“投产比”,其自身已经成为教育实践市场中相对独立的实践平台,有着成熟的教育资源和结构体系。目前考虑到职业教育本身的实践性质,职业教育管理的重心也一直向教育实践倾斜,将赛道系统中的资源与学分银行兑换体系进行绑定,对“互联网+赛事”内容和参赛结果放置在学分银行中进行资格审查并对参赛成绩进行单独评价,以此凸显“学分银行”中教育实践内容的主体地位。“互联网+赛事”的数据库完全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与学分银行数据的共享,合二为一,完成学习数据升级,学分银行进一步实现了从传递信息到交换价值的跨越式发展[2]。

(三)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与学分银行工作的双向推进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时,教育部也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书”制度试点方案》。自2019年开始,围绕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及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推出1+X证书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借鉴“互联网+”技术平台和赛事平台,优化“学分银行”深层次发展,从侧面构建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既能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又能为互联网+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拓宽通道,增强“互联网+”和“学分银行”二者的 接触面,使平台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目前证书认证没有经过学分银行中央部门的统筹安排,“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与学分银行的同步发展效能,没有得到真正转化,认证系统的官方性、认证资质的实效性都是学分银行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实现1+X证书融通、鉴定职业技术能力的关键核心,学习者可以通过学分银行积累职业技能学分,追溯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通过学分银行联盟中的组织机构,突出职业教育机构和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赋予它们资质审查和认证评审的部分权限,加快1+X证书间的融通和1+X证书试点工作的推进,以上工作起到双向助推的作用,既能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时也能推进学分银行系统职能模块的增加。

(四)在原有学分制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模块升级

欧盟建立了高等教育的学分制体系“ECTS”和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ECVET”。ECTS规定60个学分为学生一个学年的学习量。学生获得学士学位,一般需要三到四年的学习时间,对应为180-240个ECTS学分;硕士学位则要求一到两年的学习时间,对应为60-120个ECTS学分。ECTS模式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则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学时学制分级而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职业需求和学习习惯。学习者在本科阶段,取得210个学分后,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在此基础上,再修够90个学分,便可以获得硕士学位。正是有了统一的标准作为学习积累的后方保障,欧盟国家的学生,才能在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学分的互认,来取得对应的职业学历证书。

我国的学分转换初级模型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学分银行制度体系,但更要把握自身定位和特色,在原有学分制度体系上进行教育教学模块的升级,我国现有学分银行认证模式,通常是由学分银行来收集所有相关方的信息,然后审核学习者资质,最后双方建立关系。在维持现有关系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增加彼此信任,成为建设学分银行认证体系的主轴。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学分银行是否可以借鉴银行信用征信体系,将学习者和参与者的征信记录互评共审,成为征信记录数据库[4],并反向作用于机构和个人,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模块,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助学金申请、公民身份认证、个人学分换取激励奖品、虚拟实验室申请、教科研申请、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服务等,这些模块将动摇以往学分银行体系的主轴,发生模块职能转移,对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和模块体系“去中心化”,让个人和学校、企业、单位间都能充分和公平地享受到职业教育资源[5]。

六、总结

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现状出发,概括了职业教育过程中学分银行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在分析过程中,总结了学分银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设的具体建议。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但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不能精英化,职业教育学习者正在经历着职业技能身份的转变,也需要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充实学习生涯。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多样化,学分银行是其发展的路径之一,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浅薄分析,希望能够为职业教育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带去更好的学习成长体验。

猜你喜欢

学分区块学习者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学分美食
读懂区块链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