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课异构”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初探*— —以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戏曲表演专业为例

2023-03-09瞿小月

智库时代 2023年3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艺术院校戏曲

瞿小月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新的课程,也不是开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具体指的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于一体,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围绕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艺术教育“以大美之艺绘最凝练”的希冀和嘱托。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心身都健康成长。以大美之心育莘莘学子,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刻不容缓,各艺术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起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一、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问题浅析

(一)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有待提高

虽然“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已有几年,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状况以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受传统枯燥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理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完全忽视价值观引领教育,严重割裂了德、技教育的紧密联系。主要原因首先是部分艺术院校目前尚未建立健全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及奖惩机制。具体表现为缺乏可行性长效性考核标准,从而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教师难以从领导、同行和学生那里得到实时反馈,育人效果不突出。其次是部分专业教师自身思政育人观念淡薄,受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重知识技能传授,习惯性地教授唱念做打基本功或排演剧目,没有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或是只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没有做到“润物细无声”长期地将思政元素融于教学中去。

(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能力有待提升

“亲其师而信其道”,育人者先要自育。艺术院校因其专业特性强及小班授课等特点,学生与专业教师相处时间长,受专业教师言行影响深远。因此,艺术院校教师不但自身要有努力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播者,做好学生引路人的思政意识,更要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主力军,肩负教书育人双重职责。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及教学能力。思政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打破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研究学习同行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教学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加师生互动频率,将枯燥的思政说教变为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审美的自觉行为。思政能力的提升还需要专业教师善于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抱新技术,从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资源到名师讲堂、案例等渠道,挖掘和整理尽可能丰富的可用教学资源。理解思政元素不仅指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宏观价值理念。还应立足学科专业及教学内容实际情况,细化思政元素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艺术大师梅兰芳疾恶如仇、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爱国精神。感受传统戏曲独特的韵律之美,服饰之美。体会戏曲作品中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等。

(三)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

纵观艺术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不难发现普遍存在推进发展机制体制建设不完善、方案不具体等问题。课程思政是一项宏观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院领导、各系部、教师、辅导员等全体员工自上而下的通力合作。学院层面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三教改革不深入,没有在教师、教学、教材三大关键因素上形成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教师方面,尚未形成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各自为营,未能形成合力。教学上,突出表现为课程设计缺乏艺术院校特色,缺乏对德育资源的整体规划,大部分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只是硬插部分思政内容,德育内容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教材上,市场上艺术类教材相对匮乏,而且没有实时更新“十四五”规划教材。因此,需要各艺术类高职院校,结合地方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自编校本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制意识和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弘扬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此外,由于执行机制不到位,使得“课程思政”的推进断断续续,随意性大,持续性弱。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可行性浅析

(一)艺术院校专业课特点

首先艺术院校专业课以小班授课为主的特点,使得学生与专业课教师深入交流的机会多,学生受专业教师言行影响也相对深远。其次,艺术院校专业课的课时量占比高,核心专业课程贯穿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使得学生受专业课教师的影响长远。最后,艺术生“重专业,轻文化”的心理倾向,使得学生对专业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在大部分艺术生的眼中,专业教师传授他们日后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艺,因此对专业教师敬重、亲近、服从。综上,在艺术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言而喻。

(二)艺术院校学生特点

受市场经济衍生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扭曲价值观影响,很多大学生错把金钱当做衡量成功的标准,错把享乐当做人生追求。而艺术院校学生,虽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思辨能力有限,理想信念淡薄,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水平也有局限,判断事态有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思想。在网络化各种讯息满天飞的时代,很容易接触一些低俗的艺术文化,价值观容易受影响受腐蚀。由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中多数对主流文化冷眼旁观,甚至嗤之以鼻。这些非典型的思想意识和认知特点,使得他们对传统说教式思想政治课漠然听之,而对专业技能课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任职的院校有专业性极强的戏曲表演专业,表演系的学生们从小就开始专业的技能训练,从唱念做打基本功到一台剧目表演,从早功到晚训,花费大量时间在专业学习上。而文化课课时量有限,有的甚至高职阶段才开始开设少量的文化课程。欠佳的文化课学习习惯和薄弱的文化积淀,使得艺术学院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不感兴趣。而对专业课堂及专业教师有着浓厚的情感,这就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艺术院校特有的艺术资源

笔者所在的艺术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例如专业小剧场、黄梅戏折子戏、脚本、国家一级演员等。这些资源都为开展特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专业教师可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可采用名师面对面专题研讨、分组汇报、写观后感等实践形式,还可鼓励学生自编自演经典唱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感知戏曲大师的风范,体会剧目中人物角色的情感,从而将德育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戏曲表演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初探

(一)“双师到堂,同课异构”思政教学模式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的教研方式。广义上的同课异构还可以指同一章节内容的不同模块由不同学科的老师授课。“同课异构”法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参与者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取长补短,共享成功的喜悦。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探索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内涵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课程思政能力,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表演系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及研讨活动。教学活动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展开,教师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和情感体验,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对教学策略的不同选择,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同课异构的学习交流,互动研讨的思维碰撞,为教师搭建了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同样的主题,构建了不同的精彩。同课异构的形式,可以对课堂教学中呈现的亮点与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共同探讨教学策略,交流教学经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双师到堂(文化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创新“思政+戏曲”课堂教学模式。思政教师与戏曲专业教师同上一堂课。例如可以先由一位思政课教师阐释《天仙配》中董永的职业精神和理想信念,再由专业唱腔教师讲授该作品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孝道、真善美等价值观。

(二)深挖教学内容中隐性思政元素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一般分为显性和隐性。顾名思义,显性的德育内容在教学内容中直接变现出来,而隐性的德育内容是暗含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里面的,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育人能力,合理设计规划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法,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成践行传统文化的实践者。例如,表演系戏曲表演专业“夫妻双双把家还”身段表演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欣赏经典影视片段,继而示范展示身段动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讲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所代表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口传心授该经典片段背后的文化内涵:董永夫妇经受百日长工之苦,历尽磨难既而回转寒窑,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憧憬,一路欣喜的喜悦心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身段进行示范指导外,引导学生感受剧目中主人翁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仁爱孝悌的传统美德,不畏权贵的精神品格以及该剧的服饰之美、唱腔之韵,切身感知作品所表达的热爱生活、感恩奋进、与困难做斗争等正能量。

(三)思政元素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观摩中西方经典戏剧,体会感悟中西方戏剧的差异。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政治意识。例如在讲授《天仙配》的历史时,可探讨当传统戏曲与日新月异的科技产生碰撞时,将会擦除怎样的火花。全新的3D实景演出效果,让观众的观赏体验为之一新。进而阐释中国先进的科技水平,引导学生坚持科技自信、文化自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聚焦当下时事政治,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接轨,让课堂成为价值引领的风。在跨文化学习中,结合国际时政和国家政策,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进一步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立足课程的基础上,扩展知识外延,融汇思政学习,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戏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传播,成为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打造具有戏曲特色的思政课堂

邀请戏曲名家名师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戏曲专业学生对戏曲大师具有很强的认同感。那些有情怀、有艺德、有操守的优秀戏曲大师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偶像,学院可邀请知名校友或有声望的戏曲名家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与戏曲名家现场互动交流。理论讲授课上,借助戏曲德育资源,挖掘整理戏曲典型案例,让思政课教师更加贴近戏曲艺术。曲目赏析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赏析戏曲唱腔、服饰、妆容之美,还要让学生理解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及蕴含的哲理。用名家大师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赢得学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和践行戏曲道德标准。此外,为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热情,可定期开展“最美思政课堂”系列公开课,把红色教育“唱出来”“演出来”“写出来”。

(五)创新实践课堂形式

戏曲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能力课,素质拓展课和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文化课都可借助“同课异构”、双师到堂的形式以及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平和资源,以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差异化发展。其中的专业能力课也称为专业实践课,是戏曲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该课程分为剧目赏析和剧目排演。剧目赏析侧重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剧目赏析的实践形式除了欣赏经典剧目片段外,可采用小组讨论、分享观后感、自制短视频等实践形式,让学生真正领悟所欣赏的剧目。通过小剧目讲大道理,厚植善恶分明、仁爱孝悌精神的文化基础,真正起到育人潜移默化、立德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意义非凡。无论对学生个人发展还是对全体教师教学改革都有深远的影响。首先,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院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形成长效化机制。其次需要施教者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思政意识和思政育人能力。最后,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艺术院校特色的艺术思政课堂。培养既懂专业,又有思想的德技并重的艺术人才。随着教育改革德的深化、课程思政的推进,以及专业教师思政意识提高,艺术类专业课一定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好双师同堂、协同育人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德技并重、德艺双馨的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艺术院校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