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教学模式在财政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3-03-09杨义武
杨义武
(南京财经大学 财政与税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1 财政学课程实施“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变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1]。基于此背景,作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的主干课程,财政学教育理念和实践应发生以下两方面转变,以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2]。
一方面,财政学课程教育需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财政学课程教学历来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然而新时代单纯强调专业教育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实现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目标,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3]。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强化财税问题分析。我国财政学教学框架和主体内容,对中国特色财税体制和前沿问题的理论阐述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财税问题,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为此,迫切需要提高学生对国家财税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解读的能力[4][5]。
“问题链”教学模式是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问题链”教学模式以学生关心的财税热点话题为起点,紧紧围绕财政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与教材重点难点有效结合,精心设计问题,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形式引导教学进程,使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沿着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条学习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财政学学习的兴趣[6][7]。
财政学课程采用“问题链”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纯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真实问题结合,有利于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能[8]。其次,“问题链”教学模式将过去“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9]。同时,“问题链”教学模式将财政学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串成相互关联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增强公共意识,提升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10]。
2 财政学课程“问题链”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问题链”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1]。因此,构建财政学课程“问题链”教学模式需要坚持以下三点原则:
2.1 问题设置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好的问题,是“问题链”教学模式成功的第一步。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问题设计要有好的背景,不仅要做到主题突出,还要兼顾内容设计难易程度。具体表现为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背景,问题语言简练,内容完整,保证所设置的问题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范围内,学生既有对该问题的思考能力,也有对该问题思考和关注的兴趣,避免因问题设计难度过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其次,问题设计要层次分明,做到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链”,让学生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形成知识累积,最终完成对章节知识的吸收[12]。
2.2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精心设计好问题之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好,让学生听进去,是“问题链”教学模式成功的第二环节。“问题链”教学不是课堂上针对财政学课本上每章每节内容设计所有问题,而是要主题鲜明,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对问题进行设计。围绕课程主线讲“大问题”舍“小问题”,通过“抓大放小”“有取有舍”,保证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度参与。当设计的大问题解决了,其所覆盖的学生感兴趣的诸多小问题可留着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了课堂的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
2.3 教学评价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评价是“问题链”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直接指标。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即通过考试进行测评。然而,相对来说,以学生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为标尺的教学评价更为科学,因为这种教学评价不仅能反映学生对客观知识掌握程度的获得感,还能反映学生对整个问题设计教学手段的满足程度,对教学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接纳程度。因此,“问题链”教学模式成功与否要以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分数为参考,以此作为“问题链”教学模式改革和完善的方向。
3 财政学课程“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实现方法
3.1 强化问题设计内在逻辑
层层推进的问题设计体现教学的逻辑性,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也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设计应围绕授课内容,将各个问题串连成一个逻辑链条,形成相互联系、层层深化的“问题簇”。以财政学课程的指定教材《公共财政概论》为例,在讲述第10章“公债”时,可以“为什么发行公债”为切入口展开层层推进设计问题。首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发行公债”,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思考给出答案后,教师进行答案总结,结合2008年国家推出的4万亿元中央投资刺激计划,引出政府发行公债的目的:执行经济政策、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等。接着,以“公债如何发行”,引出公债的特征、公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我国公债发行经历的三阶段,帮助学生理解公债发行与税收征收的差异之处以及我国公债不同阶段划分的原因。最后,以“公债发行会产生哪些弊端”为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公债的负担及公债负担测度指标等内容教学。
3.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问题链”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不断抛出问题,以问题的连续提出和讨论推进教学过程,而非问题导入式教学[13,14]。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问题布局、问题设计、问题取舍以及问题引导等环节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根据教学情境和课堂讨论进展适时引导和总结,完成问题的起承转合,让学生从现象到理论,从理论到方法,从方法到素养,实现综合素质的逐步提升。课堂上,教师扮演着问题的提问者、分析者和解决者的三重身份,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的高质量问题,而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把握好节奏和氛围,引导学生从记忆、理解类的表层认知逐渐过渡到评价、创造类的深层认知。在学生完成讨论后,及时对学生讨论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自己观点加以引导。通过课堂充分的问题设计和讨论,完成某一特定章节内容的教学。
3.3 搭建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平台
“问题链”教学模式主要是一种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教学过程,前提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15]。如果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都只是教师完成,则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链”教学的实施原则。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以《公共财政概论》教材为例,搭建学生参与讨论平台:一是建立分组积分讨论机制。将所讲授的金融2104班学生(50位)划分为6个组,平均每组约8位学生,每组累计参与课堂问题思考、讨论、汇报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本组学期总平时成绩,进而决定本组成员平时成绩。明确告知学生,《公共财政概论》教材中有12章内容需要小组汇报(除绪论、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国际财政等章节),需每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不同章节汇报的小组代表可以轮换。二是采取线上线下融合讨论模式。疫情期间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慕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问题讨论,鼓励学生将个人观点以文字形式发布到教学平台讨论区,期末评选本学期最佳评论10篇,在学院微信公众号上推送。通过搭建上述平台,激发学生参与“问题链”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财政学教学效果。
4 结语
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类人才中扮演重要角色。“问题链”教学模式是实现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问题链”教学模式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原则,以实现财政学课程提出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增强社会财税问题和公共事务的理解、判断、分析及解决能力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提出—问题链形成—问题的升华”三步,将学生关切的财税热点话题引入课堂,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财政学学习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三感”)。财政学“问题链”教学实现方法包括层层推进的问题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搭建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平台等。本文探索“问题链”教学方法,使财政学课程活起来,为各高校进一步完善财政学课程提供有益借鉴。但值得一提的是,“问题链”教学并不是一劳永逸,其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能为了片面迎合学生兴趣而偏离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是要坚持原则;不能课堂结束时经常留“尾巴”,而是要设置合理的课堂问题容量,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