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全育人”实施路径及成效分析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2023-03-09李文远权凌罗程董兴彬范玥儿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电子科技科创三全育人

李文远,权凌,罗程,董兴彬 ,范玥儿

(1.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2.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时代浪潮推动下,青年一代的成长奋斗,早已与国家创新发展深度融合。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推动科研反哺教学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意见,鼓励各高校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和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强化科研育人功能[1]。这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双一流”大学,承担着为国家输送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组建高水平育人队伍、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等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拓宽综合素质培养口径。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观察视角,阐述和分析该体系在全校的构建情况及人才培养成效。

1 基于科教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创新思维开启未来,本科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蓄潜在动能。此时,人才培养发力点不再局限于第一课堂,而应在多模态的科研训练平台上强调“以创促研”,全面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2]。同时,学习能力的评价指标不再局限于GPA,而应通过优质学科竞赛平台,检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赛促学”,激发学习内动力[3]。为此,电子科技大学充分挖掘资源、整合优势,依托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科研平台、梯级化竞赛平台这“三驾马车”,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坚持以创促研、以赛促学的培养理念,将创新思维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能够切实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1.1 全程精英导师制:转身遇见大师

“导师制”概念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在逐渐盛行于各国名校的过程中,从研究生培养推广至本科生培养中[4]。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因各高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师资力量,分化出“多栖教师模式”“专家模式”等多种应用模式,目的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5]。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高”的教师,在第一课堂之外进一步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与学生的交流场所从教室扩展到讲坛、实验室、咖啡厅,通过与学生定期开展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心理疏导、专业辅导等。这种教学模式极大促进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6-8]。

电子科技大学普遍采用的本科导师制为“全程精英导师制”,即注重全程化陪伴学生大学四年、精英化培养卓越人才。全程精英导师制实施,需全面依托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具有顶尖学术头衔的知名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强有力顶尖师资队伍,借助其科研学术水平的带动作用和榜样引领作用,挖掘课堂教学之外的本科人才培养空间。

在学校层面,形成校内外专家学者互补的综合导师培养体系,重视文化、艺术、体育、科技、辩论等涵盖多方面的通识教育。邀请国内外诺奖得主、央视主持人、宇航员等各行业顶尖的名师大家,定期举办“成电讲坛”,帮助学生开阔眼界;邀请校内各学科领域受欢迎的专家学者,定期举办“成电下午茶”学术沙龙,帮助学生接触各学科前沿科技,进而激发自身兴趣。

在院系层面,构建覆盖大一至大四学年的贯通式导师培养体系,在侧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夯实专业基础、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做好职业规划。以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构建了“新生导师轮转计划(大一)”+“生命壹创(大二)”+“科研训练计划(大三)”的“1+1+1”全程精英导师制:(1)新生导师轮转计划。遴选优质导师与大一新生双向选择,接纳学生开展一年期三次实验室轮转,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业发展方向,引导新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2)生命壹创。“壹”意指依托学院一流人才,培养优秀的学术、科技类学生创新团队。遴选具备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的导师,以有意愿持之以恒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竞赛中攀登的大二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导师负责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开展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及科研项目活动,将其培养成具有科创精神及团队意识的高素质生命科学人才。(3)科研训练计划。面向全体大三学生,以课题组为单位,结合本科毕业设计发布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指南。学生参加导师所在实验室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完成《科研训练计划工作志》。

1.2 层级科研平台:提供沉浸式科研体验

高校的科研平台建设,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息息相关。优质的科研平台,有利于发挥师资能动性,进而成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9]。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校院两级协同,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让本科生可以“触碰”到高水平科研平台,充分“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尝试在平台基础上实现创新、产出成果[10]。

1.2.1 校级公共实验平台保障基础科研训练

在全校范围内构建开放性公共实验平台,一方面保障全校基础实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科技知识普及,为全校本科生提供基础科研训练。如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通信与信息系统实验中心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中心的基础实验设备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成为苗子工程的初选平台。

1.2.2 院级专业实验平台保障专项科研训练

院级专业实验室更加贴近学科专业,对于渴望在科学研究方面获得长足发展的学生不可或缺。各级代表性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空间保障,如基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科研训练空间。各类先进设备提供实验保障,如开放3.0T磁共振、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等重大仪器设备,为学生设计实验、作为“主试”实施实验、作为“被试”体验实验等提供条件保障。各级项目课题提供经费保障,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沿创新计划项目等,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索的研究方向及经费保障。

1.2.3 竞赛专项实验平台保障竞赛人才培养

面向有各类科技基础和兴趣的本科生,设立竞赛专项实验平台,定制化投入实训设备、指导师资、资金管理,保障科技后备人才成长。如结合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的数学建模集训实验室;结合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的网络工程实验室;结合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的国际基因工程创新实验室等。

1.3 科技竞赛体系:打造科创育人一体化生态圈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将书本中的模型、范式,运用到自主创新的科技作品中,进而通过科技成果孵化,为驱动经济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已成为国内外各大学科竞赛的普遍运行逻辑[11,12]。电子科技大学借学科交叉交融之优势,植根梯级科技竞赛平台,以扎实的科创培养体系,为创客引航。

1.3.1 学科主流竞赛体系构建

深入构建科创体系,在各学科体系内形成金字塔型的校赛、省赛、国内赛、国际赛竞赛梯度,为学生打通贴近学科专业的竞赛参赛通路。其中校赛以“一院一赛”为主,重在为高层级赛事做校内选拔以及人才储备;省赛以学校所在属地的省级教育厅发布的比赛为主,通过省内高校间相互切磋,遴选并培育省内种子项目;国内赛以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等发布的比赛为主,在更权威的竞赛认证体系内开展竞技;国际赛则以少数国际知名学科竞赛为重点支持对象,同时选择性支持学生参与各国际协会、国际知名企业举办的比赛,帮助学生在国际舞台发光发热。金字塔各层级赛事中,社会热点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完成参赛作品,向社会反馈问题解决方案,以优质成果吸引社会资源进行孵化,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纽带逐渐形成。

1.3.2 科创育人一体化生态圈构建

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从第一课堂到第三课堂联动的科创育人一体化生态圈。第一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兴趣为切入点,开设竞赛导向的创新实训课、前沿科普课,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获取;第二课堂以参赛项目为驱动,打造竞赛俱乐部、“创客之家”等优质团队,引导学生在创新学习中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第三课堂利用移动互联网,将项目放置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论证和打磨,同时拓宽成果推广、招商引资的渠道,打通科技竞赛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此过程中,教师在第一课堂中惯用的教育教学范式在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实践经验中更新迭代,继而反哺第一课堂,以更加生动的方式提升第一课堂的知识传递效率。

2 基于权威教育评价的成效分析

伴随各高校、各院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国家和各高校适时发布、更新各大榜单,切实加强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集《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已连续四年发布《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排行榜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服务性参考信息,是检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13]。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具有特殊学术专长的应届毕业生,开设了特殊学术专长类推免生申请通道。通过逐年修订推免生《综合测评加分成绩计算细则》[14],纳入更具含金量、更贴近本校学生特点的重要竞赛、学术成果作为加分项,作为评选具有特殊学术专长的优秀本科生的必要条件。本文参考这两项权威评价体系,检视分析电子科技大学“以创促研、以赛促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成效。

2.1 基于学科竞赛排行榜的成效分析

入选学科竞赛排行榜的竞赛,多数以理工科竞赛为主,其中计算机、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竞赛具有较大占比。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知名竞赛均涵盖在榜单内,反映市场对传统工科、新工科等方面人才的需求。电子科技大学以榜单竞赛单元为主,以学科特色金字塔竞赛体系为补充,近年来已取得瞩目成绩。

2.1.1 学科竞赛排行榜

回顾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TOP300),电子科技大学排名跻身全国第四位。在2019年最新更新的44项竞赛榜单中,电子科技大学2015-2019年参赛科目数量分别为11项、13项、15项、18项、25项,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度参赛获奖科目数量分别为10项、13项、15项、17项、21项,年度各竞赛获奖数量总量分别为67个、74个、92个、108个、147个,五年间,奖项数量增幅超过100%。充分说明学校高度重视竞赛榜单,鼓励大学生踊跃参赛,并在师资配套、经费保障、平台保障方面成效显著。

2.1.2 学科特色金字塔竞赛体系

2016-2019年,以上文中提及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该学科金字塔竞赛体系为: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国际级),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四川省大学生“生命之星”科技邀请赛(省级)。在此金字塔竞赛体系中,各年度获奖总人数分别为42人、46人、69人、85人,呈显著上升趋势。表明在科创育人一体化生态圈带动下,学生参赛定位更精准、参赛渠道更畅通、参赛配套支持力度更强,发挥出了系统化培养成效。学生不仅参赛热情提升,参赛获奖潜力也被有效激发。同时,在以赛促学的氛围引导下,各年度获奖名单中,大三年级人数占比均超过50%,表明参赛获奖比重逐步向低年级倾斜,科创活跃指数显著提升。

2.2 基于推免研究生指标的成效分析

为鼓励本科生全面发展,各高校均设有不同先决条件下的保送研究生指标。电子科技大学在2021届之前,应届毕业生在满足本专业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前50%等基础条件下,满足以下五项中至少一项,即可申请特殊学术专长类推免生:(1)重点学科竞赛获奖加分累计达到4分;(2)作为第一作者并以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SSCI、EI收录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以北大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准)、EI收录的国际会议发表或录用至少1篇反映本人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论文全文(不含增刊);(3)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本人有获奖证书);(4)作为第一申请人并以电子科技大学名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作为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鉴定的主研(国家级项目排名前5名,省部级项目排名前3名)。

在2018届、2019届、2020届参加特殊学术专长推免面试的本科生中(其中2018届57人,2019届45人,2020届55人),符合条件(1)的参评对象分别为40人、28人、37人,占比分别为70.2%、62.2%、67.3%;符合条件(2)的参评对象分别为15人、18人、21人,占比分别为27.3%、40%、36.8%;符合条件(3)-(5)的人数可忽略不计。由此看出,依托“以创促研、以赛促学”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类、分阶段培养的模式已初见成效。针对有意愿参与科创竞赛的学生,依托各类科创竞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针对向往科学研究的学生,依托导师组及层级科研平台,学术成果成绩斐然。

聚焦到院系中,仍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为例——年级平均人数小于100人,生师比接近1:1。在“1+1+1”全程精英导师制作用下,2016-2019年,本科生发表论文数量分别为6篇、5篇、11篇、16篇,尤其是2018-2019年数量迅速抬升,表明在科研育人等项目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关注科研并取得一定成绩。在发表的论文中,SCI期刊论文28篇,充分证明接受训练的本科生有能力发表或参与发表高水平论文。2016年和2018年两年中,大三年级学生发表论文数量超过大四年级,2019年两个年级持平,说明经过长期系统性训练,本科生具备在低年级即参与重要科学研究的潜力。在有本科生参与的科研论文中,每年均有1/3及以上为本科生本人担任第一或第二作者,表明本科生在科研成果总结、论文撰写中能够承担重要角色。此外,2016-2019年间,本科生发表专利16项,在工程训练中同样成效明显。

3 结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创促研、以赛促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在学校层面上,借鉴国内外经验、参考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全程精英导师制、层级科研平台、科技竞赛平台三个维度开展系统性建设和全面研究。将教育教学变成“无形的手”,帮助本科生全时、全程、全方位地获得名师指引、沉浸式科研体验,以及科创生态圈扶持。有效地带动大学生以创新思维、前沿视角、国际站位对待学业和科研,帮助大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并探索自身未来发展定位。有效推动作为一流大学的科技力量储备,以及科技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教师层面上,通过荣誉表彰、职称挂钩、工作量考核等激励条件,为教师多渠道立德树人注入动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向同行,形成了教育-竞赛/科研-教师-教育的循环反馈体系,帮助教师不断优化培养方法,全面提升专业课程、科创带训质量。在学生层面上,通过不断优化学科竞赛排行榜、推免研究生条件指标等教育评价指挥棒,引导学生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强化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形成了社会-竞赛-学生-社会的循环反馈体系,参赛学生在市场化检验中不断提升作品创新性,学生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的人才竞争优势显著提升。由此看出,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以创促研、以赛促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备多面受益效能,能够为更多高校提供借鉴价值,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猜你喜欢

电子科技科创三全育人
西安展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2S1广州弘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13B广州市码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