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2023-03-09刘巧兰
刘巧兰
(宣威市格宜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曲靖 65540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飞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迅速增长,极大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使老百姓的食物越来越丰富。然而为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对农业资源进行高强度开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了大量化学农药,引发了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农业面源污染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到作物产量,还不利于农业长久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改变农业农村资源环境困境的主要途径。
马铃薯生产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引入先进、绿色高效的栽培技术,在保护本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1 云南省马铃薯种植情况
云南省被北回归线穿过,属于低纬度内陆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多为山地和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94%。云南省的三大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及马铃薯,其中马铃薯作为一种喜凉作物,适合生长在高原寒冷的气候环境下。云南省地理形态呈现出高差大的特点,适合常年种植马铃薯。云南省几乎各县、乡、村都拥有适合马铃薯种植的区域。如今,马铃薯已成为云南省主要的扶贫作物,截至2018 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6.28 万hm2,马铃薯总产量达到209.2 万t。云南省一年四季均可种植马铃薯,其中大春马铃薯主要种植在海拔超过1 000 m 的地区,小春马铃薯主要种植在滇东北和滇东南地区,秋马铃薯主要种植在滇东北,冬马铃薯主要种植在海拔低于2 200 m 的滇中和滇南地区[1]。
2 云南省马铃薯栽培技术
如果现代农业技术供给不能满足现实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会造成现代农业技术有效供给的浪费或短缺。基于此,为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必须符合现实的农业经济目标,满足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经济结构,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获得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2]。
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必须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适宜现实的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需求,从而有效结合现代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出现代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使其被更多农业从业者认识并接受。
目前抗旱栽培技术在云南省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其中对于大春马铃薯的生产种植,高海拔地区多在地膜覆盖与马铃薯平播后,采用起垄技术;低海拔地区主要选用高垄双行侧膜覆盖抗旱栽培技术。对于小春马铃薯的生产种植,主要采用膜下滴灌抗旱栽培技术。对于冬作马铃薯的生产种植,主要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化栽培技术联合水旱轮作技术[3]。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受到农户受教育水平、地形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上述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满足现阶段我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结合云南省马铃薯种植区域的实际条件,更科学有效地应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3 云南省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选择抗病品种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在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必须重视科学选种,马铃薯品种的优劣是直接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首要因素。在选择马铃薯品种的过程中,必须结合马铃薯种植区域的气候、地形及生态等条件,选择适宜本区域生长的马铃薯品种。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为例,该地区冬春季降水很少,初夏和冬春季会出现严重的干旱问题,7 月降水多,所以建议选择产量高、中晚熟、抗逆性较强、适应性较广、商品率较高及丰产性良好的优质新品种,从而确保马铃薯的产量,例如云薯108 号等。
3.2 使用健康种薯
马铃薯种薯质量直接决定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若种薯不健康,会大大降低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基于此,在完成选种后,需要做好种薯的处理工作,即剔除残种和病种,选出无病菌、无虫卵、不干皱、大小适宜、薯形好及特征特性明显的种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脱毒种薯[4]。
在播种前,需要将种薯放置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晾晒,通常持续2~3 d,再对其进行切块。注意切块所使用的刀具必须消毒处理,以螺旋式的方式向顶端斜切,保证每块种薯均具有1 个或2 个芽眼,还需要合理控制单块质量,最好为25~30 g。
纵观以往的研究,针对单作棉花或单一林果的水分运筹研究较多,有关枣棉间作下水分影响间作棉花的研究尚少,为此,本研究通过解析间作棉花产量与生长指标的关系,旨在为试区枣棉间作模式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另外,为提高种薯的出芽率,尽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最好选择专用的生物菌拌种,然后将其放置在通风向阳的地方进行晾晒,这样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3.3 合理选择地块、精细整地
马铃薯是一种喜凉、喜光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要想高产,应选择在海拔超过2 200 m、没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出现及拥有足够光照的地块进行种植。马铃薯的块茎是由匍匐茎的顶端膨大而成,应选择排灌条件良好、土壤肥沃、土质松软湿润、透气性良好且肥力较高的地块进行种植。前茬作物建议选择麦类作物或豆类作物,不可重茬种植,也不可与茄科作物连作。在完成地块选择后,应进行整地,即前茬收获后需要尽快深翻耕地,翻耕深度为25~30 cm,清除耕地中的杂物和前茬秸秆等,并施加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和腐熟的有机肥,保证马铃薯生长拥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在播种过程中,需要再一犁两耙,并在此基础上起垄,垄高为10~15 cm,垄宽60~70 cm,保证土壤疏松和土垡细碎,从而为马铃薯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3.4 适时播种
在正式播种前,必须对种薯进行催芽,将经过切块和拌种处理的种薯放置在温湿度适宜的沙土中,然后用稻草覆盖,减少水分散失,使沙土始终保持湿润状态,有利于种薯顺利发芽。当种薯芽长到0.5~1.0 cm,需要取出沙土中的种薯,放置于散射光下进行炼芽。在这一环节,需要防止种薯被阳光直射或雨淋,如果催芽过程中出现发霉或种薯芽纤细等情况,必须及时将其剔除。
完成催芽后即可适时播种,种植户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气候条件适时抢播,云南省夏播马铃薯建议选择在6 月中下旬播种,这一期间云南省进入雨季,7 月降水多且集中。选择在6 月中下旬播种能够避免出苗受到春夏连旱的影响,确保土壤的湿度适宜,也有助于开展机械化作业。
对于马铃薯的播种,建议选择覆膜播种的方式,即在播种前25 d 内铺设地膜,提高耕地的温度,促进马铃薯生长。播种深度为8~12 cm,若土壤的水分含量过高,深度应控制在5 cm 左右。
同时,种植户需要依据土壤的肥力与水分情况来合理控制播种密度。针对植株长势中等且薯块膨大较早的种薯品种,建议选择(80+40)/2×28 cm 的规格实施双行种植,约60 000 株/hm2的播种量为最佳密度;针对植株长势较旺且薯块膨大比较晚的种薯品种,建议选择(80+40)/2×30 cm 的规格实施双行种植,约55 500 株/hm2的播种量为最佳密度。
3.5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常规管理(破膜、除草、培土)。对于部分覆盖地膜的地块,种植户必须定期观察种薯的出苗状况,在出苗至10 cm 时,应及时破膜,防止发生烧苗等问题。同时,种植户还要及时落实除草与培土工作。
二是科学施肥。肥料是马铃薯生长的重要因素。俗话说,收多收少在于肥。只有保证肥料充足,才能够避免马铃薯生长期间出现“饥饿”状态而影响最终产量。由于马铃薯属于高产作物,所需要的肥料更多,当作物生长期间肥料充足时,才能保证植株达到最高生长量,块茎产量也达到最高。据相关试验研究可知,云南省马铃薯的施肥应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氮磷钾肥。马铃薯施肥方法为一次性施足底肥,然后结合耕地的具体面积来施加适量腐熟农家肥、硫酸钾型复合肥。当马铃薯出苗率为80%时,种植户需要进行第一次追肥,通常施加适量的氮肥即可。在作物进入现蕾期后,应开展第二次追肥,结合耕地的实际面积施加适量尿素,保证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在作物进入结薯期、膨大盛期后,应尽快喷施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保证获得更高的产量。马铃薯开花以后,应马上停止施肥[5]。
三是灌水与排水。马铃薯生长期间需要消耗大量水分,种植户必须定期做好作物灌溉工作。特别是对于秋马铃薯来说,若长时间缺水,会造成耕地土壤干燥,影响其生长,所以必须及时灌水。对于冬马铃薯而言,应根据其在苗期、成株期、现蕾期及开花期等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需求分期灌水,合理控制灌溉水量,以满足其生长需求。在云南省马铃薯生长后期,由于进入了雨季,田间极易出现积水情况,种植户必须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率,防止薯块由于通气不良而腐烂。
3.6 适时收获
为有效保证马铃薯高产增收,种植户必须做到适时收获,即当马铃薯植株停止生长且有超过80%的马铃薯植株茎叶发黄、匍匐茎和块茎容易脱落、中部叶片枯黄、薯皮老化时,表明马铃薯处于最佳收获期。种植户需要结合当下市场需求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获。在这一环节,需要选择对马铃薯进行杀秧,并在2~4 d内完成收获。在收获田间所有的马铃薯后,需要及时清理田间的病薯、烂薯,将收获的马铃薯贮藏在湿度90%、温度1~4 ℃的环境中。注意必须分品种在散射光条件下贮藏,不可与烟叶一起贮藏,避免茎蛾传入。同时,需要定期对马铃薯进行翻拣,及时发现和处理烂薯。
3.7 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在马铃薯种植中,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很高,所以种植户必须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将预防工作放在第一位置,然后充分落实治理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引进先进、绿色的防治技术,在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的同时,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促进本地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3.7.1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主要涉及选种与田间管理两个方面。选种主要指种植户需要充分结合本地的环境、土壤、气候、地形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具备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马铃薯品种,在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播种前,需要精挑细选种薯,剔除带毒、带病、损坏的薯块,保证所选用的种薯薯块表面光滑,没有病斑和损伤,从而为马铃薯的后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田间管理对防治马铃薯病虫害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种植前,种植户必须对耕地土壤进行深翻,提高土壤的通透性,灭杀地下害虫,减少土壤害虫基数。同时,建议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依据土壤的具体情况,科学控制肥料成分,注重有机肥的合理应用,从而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6]。
杂草中往往寄生大量病菌与虫卵,所以必须及时清理田间杂草,降低马铃薯的患病概率。必须尽快清理掉患病的马铃薯植株,使用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从而防止病虫害传播。
3.7.2 物理防治技术
在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议少用化学药剂,在一定条件下可采用物理防治技术,通过引入害虫天敌或生物制剂等方式来有效防治害虫。例如对于蚜虫的防治,可利用其趋黄性特征,选择黄板诱杀这类害虫,或通过引入食蚜蝇、七星瓢虫等蚜虫的天敌;对于金针虫、地老虎等害虫的防治,可在夜间利用其趋光性特征,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来诱杀这些害虫;对于蝼蛄的防治,可利用其对于马粪有趋性的特征,在田间堆放一些新鲜的马粪来诱杀这类害虫。
3.7.3 化学防治技术
在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中应用化学防治技术时,应坚持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避免影响本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对田间益虫进行有效保护。与此同时,为避免马铃薯出现抗药性,建议定期轮换使用药物。
1)晚疫病的防治措施。马铃薯种植中很容易出现晚疫病,该病害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生长,主要发病特征为马铃薯植株的病害部位会出现水渍状褪绿斑,且边缘白色霉轮叶片下垂,病害加重后,植株会变黑且死亡,从而导致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大大降低,甚至绝产。对于防治晚疫病,种植户必须尽快清理患病植株,采用全新一代卵菌纲杀菌剂增威赢绿进行防治,按照耕地的具体面积来合理调配药物剂量,以喷雾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采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结合68%银法利悬浮剂进行防治。
2)环腐病的防治措施。环腐病属于细菌性病害,一旦发生会迅速在田间大面积传播,造成马铃薯严重减产,给种植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防治环腐病,在种薯切块环节,应当做好刀具消毒工作。出现环腐病后,可选择72%农用链霉素4 000 倍液进行防治。
3)地下害虫的防治措施。种植户必须切实做好整地工作,选择50%辛硫磷乳液800 倍液+适量的水进行调配,然后喷施在田间地表。也可将毒死蝉与细土搅拌均匀,撒施在地表上,再通过深翻土壤使其进入地下,起到杀灭害虫的效果。
4 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为提高云南省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种植户必须综合考虑本地气候、地形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引入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切实做好选种、整地等工作,严格控制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从而有效确保马铃薯的高效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