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
2023-03-09郭孟群
郭孟群
(滨州市滨城区市东街道办事处,山东 滨州 25660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改革的推行,玉米的种植形式、种植模式和相关种植栽培技术都得到了更新与发展,对于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发展科学技术为病虫害防治带来了更多处理手段,有效解决了病虫害导致玉米减产问题,为农民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充足保障。
1 当前玉米种植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部分玉米种植区,当地农户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认为引进相关设施需要耗费一定资金,这必然会对个人的种植经济收益造成影响,使农户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该地域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良和完善,由此造成玉米植株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如果该地域一旦发生短时不可控的自然灾害,就无法使用相关设施设备控制灾害,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为灾害的再次发生留下安全隐患。
另外,玉米种植所需的灌溉系统和系统内部的诸多水源灌溉设备在经过了数年或者更长时间后,没有及时得到维修和更换,导致设备老化现象愈发明显,造成玉米在需水期无法获得足够的水源补给,水分不足限制了玉米正常生长。
1.2 种子质量不达标
随着我国对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国内各个地区种植玉米的面积也呈扩大趋势。为了实现单位面积种植的玉米产能更多,农户纷纷把目标放在选择高质种子方面上。但当下市场环境中,不乏存在一些不良商家在售卖种子的过程中以次充好,不仅无法提高玉米产量,甚至还会出现减产现象,对人们的经济利益造成了极大威胁。
因此,国家应充分重视玉米种子质量的优劣程度,严厉打击市场中售卖劣质种子的现象,依法追究不法分子的法律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3 农户缺乏专业化的种植知识
当前玉米种植结构中,农村依旧是我国玉米产量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但是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在接受新的种植理念、种植技术以及机械化生产方面来说还存在很大压力。
由于农户缺乏专业化的玉米种植知识,只凭借传统种植经验种植玉米,难以掌握玉米在不同生长期对外在营养成分的差异化需求,无法科学有效种植。新型的玉米种子与传统耕种的种子类型不同,以往的耕作经验一旦不适合种植种子,就会造成新型玉米品种无法发挥出本身具备的高产潜力,甚至适得其反,导致种子减产。
如果在农户种植中出现了新品种减产的情况,不仅会严重影响农户的经济利益,还会使农户片面认为是新型种子品种和耕种技术造成玉米减产,打击了农户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信心,更加难以普及。
1.4 粗放的田间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逐渐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种植方向发展,以人力为主的田间管理模式愈发不适应当下的玉米种植需要[1]。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人工管理的现象,在种植、施肥、灌溉等方面采用人力。人工管理不仅工作效率缓慢,而且管理精度不高,容易出现差错,不能很好地控制玉米所需的施肥量、水量等,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玉米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粗放的田间管理模式下,玉米种植灌溉手段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一方面,无法满足玉米对水分的切实需求;另一方面,浪费水资源,与节能降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
1.5 种植技术落后
随着我国玉米种植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玉米种植技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断衍生,相较于传统的玉米种植技术具有更大的优势,使得玉米增产增收。但是,现阶段改善农户理念,转变种植技术的工作依旧严峻。不少农户对推广新型种植技术存在抵制心态,依旧坚持使用传统的种植技术。
一方面,由于农户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不足,不能认识到新型种植技术的可取性。另一方面,农户缺乏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通,认识不到传统玉米种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玉米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不及时引进新技术、新模式,固守传统生产方式,对玉米的保质增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2.1 合理选用种植方式
2.1.1 高产种植方式
高产种植方式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显著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玉米植株的成活率。使用高产种植方式要以玉米的实际生长环境为基础,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利用高产种植方式可提升玉米植株成活率,达到高产效果。对生产环境的要求是以土壤和水质为主,需要良好的土壤肥力、水源水质、优质玉米品种,达到玉米增收的目的。
2.1.2 密集种植方式
密集种植方式是农户在玉米种植方面普遍应用的手段,该种方式下,玉米可以常态化生长,同时能够栽种更多的玉米植株,通常采用缩短玉米种植间距来完成种植工作。把控玉米种植距离尤为重要,间距过大、过小都会影响玉米产量。
另外,不同的玉米品种的种植间距不同,没有固定的间距限定玉米植株的种植距离。对此,农户应在不同种植地域内对不同种子的间距试验种植,收获时详细记录不同地块的产量结果,从而为下一年积累玉米品种种植间距的经验数据。
2.1.3 机械化种植
机械化种植不仅有助于提升种植效率,而且可以节约人力、资金成本。在机械正常运行情况下,机械种植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人工种植由于疏忽导致种植失误。但是,机械化种植对农户的机械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必须按照相关操作要求完成,实现机械化种植。
另外,还要注意养护工作,在工作前和施工后,及时清理机械化种植设备,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2.2 玉米种植地块的选择与处理
2.2.1 选择土地
种植玉米的先决条件之一是选择合适的种植地块,土壤肥力不仅对玉米的增收增产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显著提升玉米的质量[2]。我国玉米的种植地多集中在山地、洼地和大部分的平坦地域,这些地方都具备良好的生长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成分的碱性程度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均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当土壤经过了1~3 年的玉米种植后,会极大提升土壤中的碱性成分,使玉米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消耗殆尽,这就意味着该地块的土壤已经暂时不适应继续种植玉米,如果再继续种植、施肥,会破坏土壤原有成分结构,无法提升玉米产量。
种植农户可以转变思维,改种植红薯和马铃薯农作物,这两种农作物对碱性成分的依赖程度较大,能够为土壤补充玉米种植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从而实现农作物之间轮番耕作,对不同农作物产量增收都具有积极效果。
2.2.2 整地
当农户确定好玉米种植地块后要整地,及时翻土和松土,增强土地的柔软性和平整程度,将地面或浅埋在地下的腐烂性植物、枯枝烂叶作为土壤肥力的来源,为玉米种植提供自然肥力。
另外,在翻土和松土后,农户需要及时浇水,补充和保持土壤水分含量,防止土壤水分大量流失而造成植株所需水分不足。
2.3 玉米种植过程技术管理
2.3.1 选种阶段
在种植玉米时,玉米种子的优劣情况很大程度上对玉米果实的收获情况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农户在选择玉米种子时,要优先考察玉米种植地域的湿度、温度、降水量和土壤成分等多方面因素。由于我国不同玉米种植区的种植情况不同,决定了玉米品种的差异性。同时,在选好本地域所种植的玉米种类后,要挑选玉米种子,及时排除干瘪、腐烂和破损的种子,防止掺杂在饱满的种子颗粒中,影响玉米的整体产量。除此之外,在农户种植玉米前,要让种子充分晾晒,在晚间要做好相应的防潮工作,保证种子的干燥程度,使种子质量不受影响。
2.3.2 幼苗阶段管理
当玉米种子播种一段时间过后,农户要适当使用磷肥培育玉米幼苗。在幼苗生长阶段,玉米的根茎生长较快,与幼苗生长缓慢形成了鲜明对比。农户要注重玉米幼苗精细化管理,保证幼苗良好生长。
定期检查玉米幼苗种植是否出现缺苗少苗的现象,一旦发现,及时补苗。在施肥时,农户要合理把控施肥量,切记不可过多施肥,破坏土壤结构和生长环境,会限制幼苗生长。
2.3.3 玉米穗阶段管理
玉米植株生长过程中,穗期对肥料的需求极大[3]。此时玉米穗存在的意义是为玉米提供足够的水分和养料。农户要掌握好时机,适时浇灌玉米,保证土壤内有充足的水分。
另外,玉米穗期田间地头野草横生,会吸收一部分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降低了玉米水分和养料供应,导致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养分不足的情况。农户要及时铲除田间野草,避免野草争抢土壤营养成分,妨碍玉米植株生长。玉米穗阶段可以施加一定量的氮肥缓解土壤肥力出现空缺,补充玉米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2.3.4 花粒阶段管理
玉米生长在经过玉米穗阶段后进入花粒阶段,即开花结果的重要时期。在花粒阶段中,农户要勤浇水和定量施肥,在保证土壤水分足够的同时,也要保证玉米能够吸收足量的微量元素以及一定程度的氮肥、磷肥、钾肥等,为玉米开花结果所需营养成分保持足量供应,而且有助于保证玉米果实的质量。磷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强玉米的呼吸功能;氮肥可以促进植物体的新陈代谢和有效调节;钾肥可以提升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更重要的是,农户要在花粒阶段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状况要适当进行二次浇灌和追肥。二次浇灌是为了补充土壤中的水分,保证玉米的水分吸收供应,但是切忌漫灌,水分过多会影响玉米的生长速度;追肥时应统筹考虑土壤的肥力状况和玉米品种特性,及时补充土壤肥力,防止土壤营养成分不足,造成玉米养分供应条断裂,无法继续生长。
2.4 强化玉米种植栽培技术运用对策
2.4.1 提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
由于现阶段部分地区的部分玉米种植户难以接受新型的玉米种植技术,导致玉米种植栽培技术无法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使用,基于这样的情况,相关农业部门要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栽培技术,提升玉米的质量和产量。
想要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就要得到人们的信任,农业部门可以设立两块相同质量的试验田,分别以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种植玉米,并通过专业人员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在成品结果验收时期,农业部门对比试验田的成果,突出新技术在玉米产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真真切切让农户感受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从而提高农户运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2.4.2 重视农户种植技术的培训工作
在玉米种植技术上,一方面,农户在传统的种植方式上,可以依靠自身的种植经验把控玉米种植质量,但是这样的方式往往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虽然农业部门鼓励推广新型玉米种植技术,但是落到实处后,大部分农户受知识水平的限制,难以理解技术的关键所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推广。
鉴于此,当地的农业部门应重视农户使用新型种植技术的培训工作,以理论培训和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解答农户在新技术使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农户掌握新型种植技术的能力,促进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4.3 科学化的田间管理
农户在种植玉米期间要改善粗放的田间管理模式,转为科学化、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可以从土地的选择、整地、选种、播种、灌溉、施肥和除虫、除草等多方面,确保玉米植株维持在良好的生长状态,保证玉米产量、质量提高。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方式
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对玉米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玉米高产高质,除了要重视栽培技术各方面的要点之外,还要重视玉米植株病虫害防治管理。具体的防治内容主要分为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3 种类型。
3.1 化学防治
在玉米种子播种前,农户要采用多功能的包衣剂处理种子,保护种子的完好程度。在幼苗期,可以适当采用杀虫药剂防治病虫害。如果在玉米生长期间出现了蚜虫、斑病等病虫害,可以采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水混合搭配使用,喷洒玉米;如果在玉米生长期间出现了食心虫,可以采用乙酸铝可湿性粉剂,喷洒玉米[4]。针对玉米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手段,相关人员要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利用化学药物遏制和清除病虫害,防止病虫害进一步扩散。
3.2 物理防治
农户在玉米种植栽培过程中没有及时做好防治和管理工作,就很容易引发病虫害,会影响玉米生长状况。物理防治即通过干预玉米生产的具体环境条件,如控制温湿度,科学有效地预防治理病虫害。因此,在农户种植玉米前应该结合先前的种植经验,明确该地域在玉米种植时常出现的病虫害种类和规律,在正式种植时可以此为参考,改善以往导致病虫害发生的错误管理方式,合理防治病虫害。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手段不同于化学防治,是一种绿色的病虫害防治形式。随着农业的发展进步和环境保护观念的深入推进,玉米种植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
针对不同的病虫灾害,要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合理、绿色防控病虫害。一方面,可以借助天敌防治,例如如果出现玉米螟,可以利用赤眼蜂防治[5];如果出现黏虫,可以利用蛙类和鸟类防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性质的药品防治,例如在玉米栽培中使用白僵菌防治病虫灾害。
在当前的病虫害防治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下,生物防治手段应该更加受到重视。因此,相关农业部门应大力宣传生物防治的积极意义和具体的防治手段,从而拓展生物防治在农户玉米种植生产中的使用覆盖面。例如,农业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农业网站宣传等形式发布和上传生物防治的相关资讯,广大农户可以通过移动端便捷上网查看和了解。
4 结束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玉米种植方面应该不断地改善与进步,通过升级与应用玉米种植栽培技术,做好玉米的栽培处理工作,结合病虫害的防治手段,提升玉米植株抗病虫害的能力,切实有效促进玉米保质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