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昌平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研究

2023-03-08闫志远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昌平区第一书记村级

曹 琪,闫志远

(1.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党校,北京 102200;2.北京市昌平区农业农村局,北京 102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村级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有重要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作用。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不断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共派出六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有效实现了软弱涣散村与集体经济薄弱村全覆盖。但村级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的风险挑战,仍需加大工作力度,做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

一、昌平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取得的实效

2022 年,昌平区继续开展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第一书记通过健全机制、严格管理、精准指导、细化保障、实处着手等方式,在建强基层组织、促进增收致富、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抓牢党建与精准脱低和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

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健全所在村党组织的制度机制、升级党建阵地、推进党员学习教育、搭建平台发挥党员作用等方式,扎实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巩固了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比如延寿镇下庄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重大事项决策“十步工作法”等制度,通过组织主题党日、志愿服务、在职党员回村报到等活动凝聚发展合力,同时,规范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积极引导村民向党组织靠拢,共发展2 名预备党员和1 名入党积极分子,破解了发展党员难题;小汤山镇赖马庄村打造了融合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村史文化等板块的500 米党建文化长廊,与小汤山农业园机关党支部结对共建,提高了党建水平。

(二)围绕村庄发展规划,助力增收致富

第一书记坚持以村庄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为首任,帮助派驻村深挖资源禀赋、研究发展思路、规划发展蓝图,因地制宜找准符合村域特点的富民产业项目,促进派驻村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打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同时,第一书记积极争取派出单位的帮扶支持,与相关部门对接惠农政策,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力量,采取争取项目、引进技术等方式,引领村民主动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实现脱低致富。例如小汤山镇赖马庄村第一书记明确了村域美妆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按照规划凝聚各方力量,引领村庄发展;十三陵镇大岭沟村第一书记依托现有猕猴桃谷风景区旅游资源知名度,充分利用大岭沟村丰富自然资源,打磨“一谷·一园·一沟”综合发展理念,发展扩大村内民俗文化旅游联盟产业。

(三)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和谐稳定

第一书记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村庄建章立制,注重汇聚各方合力,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上下功夫。群众普遍反映第一书记的到来,给派驻村带来了一股新风尚,推动村风民风实现转化提升。比如南邵镇张各庄村第一书记制定村庄治理整体规划,引入村庄物业管理模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逐步实现村庄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管理。同时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妥善化解邻里矛盾纠纷,推行“24 小时贴心人”制度,响应“驻村第一书记就是最好的12345”机制,先后帮助协调解决12345 市民投诉87 件。百善镇下东廓村第一书记落实村“两委”班子“碰头会”议事机制,制定工作提升计划和整改项目台账,明确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班子战斗力。

(四)强化服务改善民生,办实事解难题

第一书记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深入到田间地头和百姓家中,从解决群众身边事做起,在干事创业中树立良好形象,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比如南邵镇张各庄村第一书记积极争取资金900 万元,稳步推进疫情防控安保项目、村庄安全视频监控项目、美丽乡村品质提升示范工程、空闲地休憩小品环境提升工程和田间道路修复工程,提升了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质量;马池口镇上念头村第一书记积极联系区镇相关部门,将上念头村纳入全市第三批污水改造范围,从源头治理污水,推动解决了村民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获得村民的一致好评。

(五)借助派出单位平台,实现整体提升

第一书记发挥派出单位结对帮扶捆绑责任,利用平台资源优势,帮助派驻村实现共建提升。比如十三陵镇大岭沟村第一书记利用派出单位就业政策,同时协调争取市区两级就业帮扶资金,帮助解决了3 名村民的就业参保问题;延寿镇下庄村第一书记邀请北京市地震局专家将新(改)建农村建筑相关数据输入房屋加固基础数据库,邀请专家开展了3 场消防教育培训和1 场急救培训,组织施工人员为500 余户村民更换液化石油气防爆管和安全阀,为393 户办理了房屋财产保险,提升了村庄的安全水平,村庄被评为北京市防震减灾示范村。

二、昌平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面临的挑战

根据2021 年北京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回头看”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基层组织在村(社区)“两委”换届中的表现,将换届过程中矛盾问题突出、信访和12345 热线高位运行以及一次选举不成功的村(社区)等,纳入新一轮软弱涣散村整顿计划。经过广泛摸排并与市级反复沟通,昌平区确定7 个新一轮市级软弱涣散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较弱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如果不能正常运转,整个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无法正常发挥,党建引领重点工作的成效就难以体现[1]。在新一轮确定的7 个市级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中,部分党支部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足,“两委”成员工作经验缺乏,在处理具体工作时不够灵活,缺少开拓创新精神。其中,有4 个村存在村“两委”或村书记新当选、工作经验相对不足的问题,占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57.1%;有2 个村不仅书记为新当选,班子成员也多数为新当选,由于新当选成员较多,导致对整体工作掌握不足,处置问题的方式也较为固化。比如百善镇下东廓村,在2021 年村“两委”换届前,老“两委”班子作用发挥“软”、战斗能力“弱”,换届后“两委”班子成员新、业务生,党员归属感弱、群众信任感低,人心较为涣散。

(二)组织生活不规范

组织生活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规范的组织生活是加强党员凝聚力、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在调查中发现,新一轮确定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宽松软倾向,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其中,开展组织生活不规范的有3 个,占总数的42.9%。有个别村出现连续三年都未发展新党员的情况;有的村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形式不够灵活,方法相对单一,仅限于读文件、看宣传片等,对党员吸引力不足;有的村开展“三会一课”走过场,组织生活会流于形式,存在完成任务的思想。总体来看,组织生活对党员难以起到教育管理的作用,党员参与活动的实效性有待提升,党员缺少组织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甚至缺乏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两委”干部能力素质仍需提升

新任“两委”干部处理农村事务、推动重点工作等的方式方法还有不足,为民服务意识仍需增强。一些村干部对于群众诉求找不到适合的解决方法,班子成员同党员之间、同群众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谈心不充分,时常有群众上访,班子成员忙于处理上访问题,村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调研中发现有4 个村党组织在“接诉即办”等重点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诉求量较大,解决率、满意率相对较低,部分诉求事件响应不够及时、处理时间过长。有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果出现反弹现象,部分点位存在“验收时清理、验收后继续乱放”的问题,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如南邵镇张各庄村,存在“垃圾四处堆、小房杂乱搭”的现象,其人居环境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重点关注问题。

(四)村级人才后备力量不足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就业,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留在村内发展,导致人才外流,组织建设缺少活力。同时党员队伍不稳定,村级领导班子人选范围逐渐缩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调研发现,有3个村存在“两委”干部年龄偏大、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占总数的42.9%。

三、昌平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工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

一是做实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软弱涣散村“五个一”工作机制,即:1 名党员区领导联系、1 家区直单位结对帮扶、1 名第一书记全脱产驻村帮扶、1 名镇领导干部包村、1 名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协理员等)在村工作,该机制是推动整顿转化的重要保障。二是发挥各方优势。发挥镇街协调各方的作用,积极向区领导汇报并寻求支持,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强化与第一书记所在结对帮扶单位的沟通对接,通过项目转化、共建共享等方式,将资源、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引入村庄[2]。加强对包村干部、兼职副书记、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协理员等)的管理、指导和保障,推动其履职尽责。用好并发挥好“五个一”工作机制的优势,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切实推动整顿工作取得成效。三是健全第一书记保障机制。明晰第一书记工作职责,特别是要明确第一书记在重大事项决策、村“两委”干部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相关规定,以更好发挥第一书记的帮扶带动作用。

(二)聚焦党建引领,提升整体效能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3],做好基层党组织工作关系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转化。一是不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围绕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治理、接诉即办等年度重点工作,用足用好“吹哨报到”和党建协调委员会等机制,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二是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和载体,充分调动党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为村级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建言献策。三是把整顿转化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中发挥领导作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充满活力且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

(三)聚焦支部建设,补足精神之钙

党员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直接体现,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4],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对村“两委”干部和普通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深入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统筹教育资源管理,充分利用镇级培训资源和区委党校的师资力量,组织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学习活动,引导党员从学习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同时,突出政治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在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素养、致富增收技能、农业前沿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规范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质量。开展活动应紧密结合本村实际,适应群众需求,积极拓展符合当地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如就业、教育和医疗服务等。三是统筹村级事务性工作和支部规范化建设两不误。结合昌平区作风建设年“昌快干”“昌通办”服务品牌,发掘本村“快干之星”,树立村级党员骨干担当新形象,引导党员亮身份、亮承诺,自觉在村级生活和工作中当先锋、做表率,切实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四)聚焦基层实际,提高能力水平

一是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培训,以政治理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内容为重点,充分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合理设置业务素质养成项目。抓紧抓实“两委”干部的日常教育,通过开展集中轮训、外出考察、座谈交流等活动形式拓宽眼界和思路,不断提升“两委”干部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本领,增强为民服务的热情和能力。对于新任职的“两委”干部,要通过集中培训、参观交流、结对帮扶等方式,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工作方式方法。二是发挥制度规范化作用。健全落实“三务公开”、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十步工作法”等机制。“十步工作法”是昌平区在实践过程中,对村级民主决策“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进一步的发展和补充,即:第一步群众建议、第二步书记提议、第三步支部动议、第四步“两委”合议、第五步集体商议、第六步党委核议、第七步党员大会审议、第八步村民代表会决议、第九步公示实施、第十步验收反馈,是指导监督村级开展重大事项决策的一套科学合理、严谨规范、切实有效的工作流程。同时,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民情监督员作用,制定并落实对相关监督人员的培训考核计划,提升监督职责,监督“两委”干部规范履职。

(五)聚焦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变上访为走访。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和群众切实感受[5],找准问题原因,安抚好群众的情绪,同时畅通并拓宽村民诉求的信息表达渠道,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苗头及时研判,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对情况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要持续加强调度,及时反馈工作进度,消除群众误解疑虑。二是当好上级党组织的“眼睛”和“耳朵”。真实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基层实际情况,使上级党组织在作决策时,能够精确贴合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真正需求,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力。三是集中攻坚一批重难点问题。对前期已经摸排、上账的重难点问题,要深入开展调研,摸清问题症结所在,找准导致软弱涣散的主要矛盾,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充分调度各类资源,积极发挥党员作用,加速推动解决问题。

(六)聚焦人才建设,充实后备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此,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一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昌平区“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为契机,把工作能力突出、品行好、具有“领头雁”品质的人才充实到队伍当中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为村级整体发展贡献人才力量。二是要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加大从退伍军人、回村大学生、选调生、协理员中培养选拔人才的力度,重点培养35 岁以下青年人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充实人才后备力量,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昌平区第一书记村级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昌平区总工会 关心关爱显温情 爱心传递共战疫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北京市昌平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