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索

2023-03-08郭心义宋晓华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素质农村金融金融

陶 劲,郭心义,宋晓华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93)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就再次阐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过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深刻道理和内在逻辑。金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切实发挥农村金融的引领作用。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是农村依旧是金融发展的薄弱地区,农村金融要发展就需要培育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因此,如何为乡村振兴培养出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三农”事业,同时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乡村振兴新局面与农村高素质金融人才配置的结构性矛盾

(一)乡村振兴需要培育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

1.农村金融发展需要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

从我国农村金融理论发展历程来看,金融抑制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农村资金供需矛盾问题导致了“低水平均衡陷阱”,这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后,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巨大的金融市场正逐渐显现,新兴的农村金融市场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振兴乡村经济就离不开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敢开拓的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提升农民职业素质,既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2.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增长需要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

(二)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资源配置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1.农村金融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放宽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门槛,随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快速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新格局下,农村金融机构做了业务方面的拓展与创新,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大幅上升。近几年来,尽管农村金融机构公开向社会招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但是由于诸多原因,难以吸引优秀的金融人才,“招人难、流失快”问题相当突出,农村金融行业依旧面临着人才严重短缺的窘境,现有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新格局的发展要求。

2.农村金融人才质量与行业需求不平衡

在当前的农村金融从业人员中,虽然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数目庞大,但是却存在着学历层次偏低、年龄老化、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涉农金融机构中,具有金融业从业资格认证的人员很少,比重不足10%[1]。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与日益完善,农村也展现出经济日益开放、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气象,农村金融机构也开始寻求具有丰富管理经验、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具备前瞻性视野,能够敏锐地把握国内外政策动向,熟悉“三农”事业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可见,现有的农村金融人才质量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

二、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从2020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农村金融管理方向高素质农民班,到目前已经招收了4 届10 个班共400 多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牢牢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教学理念,从农民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制定了适合高素质农民发展的培养方案,通过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多方面综合发展,为农村培养了高素质金融后备人才,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树立服务农民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深入解读“三农”政策,认真领会国家出台的有关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精准把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结合学院的发展方向,明确作为高职院校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2]。近年来,财会金融系负责人及骨干教师每年都开展金融管理专业“金融人才需求”调研活动,从北京地区金融行业内的企业需求出发,通过人才市场调查、企业走访、毕业学生调查、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修改制定了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较高的金融知识素养、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了解农村经济领域相关知识和现代农村金融管理基本理论、懂得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金融管理业务知识、能够进行农村金融管理业务操作的“懂得金融保险、善于投资理财、精于管理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职业农民。这充分体现了从农村实际出发、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己任、推动乡村振兴快速发展的办学理念。

物理课程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培养所服务的。在新课标下,在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课堂表现,一定要对他们的状态进行监督,从而及时对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行修正与改进。当然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不同教师肯定会有自己的方法或者经验,本文主要是依据笔者近些年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总结而成的。笔者希望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课堂可以在前期的有效备课中让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机融入课堂,从而让学生可以在一节节有趣的课堂中慢慢培养自身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最终爱上物理、爱上学习。

(二)构建适合高素质农民的教学体系

1.知识层面:重大类,重细分

根据金融管理专业农村金融管理方向的就业岗位群的设定,要求学生要熟知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向,运用扎实的金融知识,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大类,整个课程体系分为文化素养课、职业素养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与实践、专业选修课5 大类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不仅开设了金融学、家庭理财等传统的金融核心专业课程,同时针对农民班的特性,增加了农村金融与实务、农村经济组织投融资实务、农村保险等专业课程。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涉农类专业核心课程还会继续增加。同时,涉农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和学分设置比例较高,如:农村金融与实务,共144 课时,9 学分,多于文化素养课和职业素养课。在专业拓展与实践模块中,开设了“农村企业财务分析与实践”“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农村业务调研”“农业保险实施情况综合调研”“村级财务公开情况调研”等涉农类实践课程。可见,除讲授基本的金融基础知识外,其他课程和实践训练均涉及农村金融相关领域,充分体现了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专业人才的特点。

2.能力层面:重创新、重实践

农村金融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能够进行农村金融管理业务操作的“懂得金融保险、善于投资理财、精于管理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职业农民。按照培养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农村金融管理方向所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高素质农民班的学生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比例。目前,学生在3 年的学习过程中总课时为2 412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944学时,占总学时的39.14%;实践学时为1 468学时(包括毕业实习320 学时),占总学时的60.86%。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也与我国农村金融实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相适应。

3.素养层面:重责任、重情怀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要做学生的精神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高素质农民具备专业素养,还需要具有热爱农村事业,能够长期扎根基层、一心一意服务农村的情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批判嫌贫爱富、金钱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纠正学生头脑中固有的金融是“高大上”的行业,是为富人服务的,农村就不需要金融的错误认知,要让学生认识到,农村金融没有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常态,根本原因是由于目前农村金融不够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要培养学生对农村金融的责任感和对“三农”的情怀感。

三、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管理专业立足农民实际,在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中做出了有益探索,但是从教学过程及课后反馈中,也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滞后性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迅速崛起,为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金融管理专业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金融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适当增加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内容,但目前教学内容设置与金融科技及行业发展实际情况相比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除了现在已有的选修课——互联网金融外,其他侧重于互联网营销的课程、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课程,侧重于大数据金融、科技金融的课程均没有列入课程体系内容之中。课程设置更多地停留在传统金融学理论层面,而对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行业实际情况涉及较少。金融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缺少与时俱进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强调知识体系完整性,没有涉及行业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3],导致学生掌握的金融知识与企业实际不相符,与行业发展需要不相符合。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制约性

实践教学一贯是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最重视的一个环节,为了使高素质农民班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管理专业知识,养成职业素质,培养其对接市场的能力,农村金融管理方向的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实训指导,以保证学生学以致用。实践教学分两部分:课上实操和教师“下点”指导(即教师到学生工作所在地指导)。课上的实践都是基于银行证券类模拟软件来完成教学目标。目前模拟资源主要安装在学院香山校区的金融理财综合实训中心,而学生的集中面授则安排在学院清河校区,学生无法正常使用模拟教学的软硬件资源,导致学生动手实操能力较弱。在教师“下点”的实践环节中,教师深入学生工作岗位,了解了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但是由于目前很多学生并没有从事与金融相关的工作,教师无法结合课程所学的内容,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指导。

(三)线上教学效果发挥的不充分性

金融管理专业从2020 年开始招收农村金融管理方向高素质农民班,2020—2023年,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主要是利用线上教学。线上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结合学生特点以及课程性质,发挥在线教学优势,做到教学进度不变、教学质量不降,保证疫情期间教学工作科学有效进行。随着疫情防控结束,线下教学得以恢复,但是对于高素质农民班学生来说,每月只到校1 周时间集中面授,平均到每一门课程中,每月集中面授时长只有6 学时,想要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掌握专业知识精髓,这个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学生学习过程能够保持流畅衔接,尽可能降低较长的教学时间间隔带来的负面影响[4],更应该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在目前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工作忙、家务重、没有学习兴趣等自身原因而忽视网络教学。

四、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的发展路径

(一)深化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方式灵活”的原则,继续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课程体系[5]。将集中授课、网络指导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操相结合,将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升高素质农民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农村金融主要为农民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具体课程设置上,除开设基础课程及目前围绕“农村金融”开设的课程外,还应该增设小微金融模块。此外,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兴起,互联网金融模块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农村金融、小微金融、互联网金融3 个模块共同组成农村金融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小微金融中增加小额信贷课程;互联网金融模块需要建设的课程较多,除了现在已有的选修课——互联网金融外,其他的课程,如侧重于互联网金融与贷款模式的课程——征信知识与实务、侧重于互联网金融与筹资模式的课程——众筹、侧重于互联网营销的课程——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以及侧重于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的课程——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金融数据分析等都应该纳入课程体系中。按照3 年不同阶段的认知规律,课程的开设要由易到难,逐渐升级。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学生在3 年的学习过程中实践课时长较长,占总学时的60.86%。在当前学生无法使用金融理财实训室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下点”指导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应采用“理论—运用—再理论”的“三位一体”的模式,即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入手,然后组织学生回到所在区域的基层进行调研,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再带着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回归到理论教学[6],通过理论教学为同学答疑解惑。这种“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旨理念,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解决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层面的不足。

1.理论教学为实践的准备环节

在专业拓展与实践课程“农商行农村业务调研”中,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会教授农商行农村业务的有关内容,对涉及到的有关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如农村金融机构的构成、农村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实际等,会再复习巩固。与此同时,教师会介绍实践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分析此次实践活动中涉及的重难点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先让学生熟悉实践内容,对实践过程、实践步骤具备初步的认识。

2.教师“下点”指导,学生运用为实践的中心环节

在理论讲授结束后的5 周时间内,把全班学生分成6 ~8 组,组织学生去农商行调研。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下点”指导是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采用适合的调研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带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去做调查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农户,进行农户金融需求的问卷调查,再开展农商行工作人员访谈,了解农商行在本地区的金融供给情况,学生通过两者结合,就能清晰地了解实践地点的农商行发展全貌,并对调研的农商行存在的问题有更加全面和直观的认知。

金融管理专业以金融企业调研为起点,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已经与多家金融企业和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企业实践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顶岗实习环节,学生需要在合作企业实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根据企业岗位用人要求,不断调整实践教学活动,满足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的不断更新,同时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再理论环节为实践的检验环节

再理论环节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成果整合,总结实践收获,形成调研报告环节。学生以实践调研为基础,通过调研数据,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比分析,提出解决方法,最终形成调研报告。要求学生将调研报告内容做成PPT,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汇报讲解,教师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总结。通过调研报告的写作,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高素质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

(三)融合线上教学线下教学

1.线下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培养高素质农村金融专业人才中,我们一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我们不求深,但求精;不求广,但求实用。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行业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的趋势,课程内容要在学生能理解、会运用的基础上纳入更多的科技和时代因素,丰富和更新教学课程内容。以“金融基础”为例,在涉及货币与货币制度内容时,传统的金融学教材在讲述货币形式的演变时,只讲到电子货币,如今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补充延伸到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最新内容;在涉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时,可以增加在线支付、智能投顾内容;在涉及金融市场相关内容时,可增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金融市场的阐述,讲授创业板、新三板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介绍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展的动态,在课程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紧跟金融热点问题。

2.线上教学——发挥网络指导效应

目前,在农村金融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中,无论是专业核心课还是文化素养课,大部分的课程都有网络指导部分,并且每门课程网络指导的课时基本要占到总课时的1/3,充分利用网络指导教学,可以提高金融学各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利用好超星平台开发网络课程,贴合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资源的收集,找到与某个知识点相吻合的图片、视频、动画,也可以由任课教师自己录制微课,建成涵盖文本、动画、微课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学生课下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学习通APP 上的课件,观看视频、动画,这些方式既增加了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网上发布金融科技及金融市场最新实例,通过案例方式,让学生归纳出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就最新金融某一热点问题,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后,就自己的理解在学习通APP “课堂讨论”区域发表观点,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加强试题库建设,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基本知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查漏补缺。网络指导对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素质农民示范基地,应不断强化服务农民的意识,通过课程改革和创新,来提升农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培养农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了“济农泽业”的信念,树立“强农、兴农、支农、爱农”的理想,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注入新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高素质农村金融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君唯康的金融梦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P2P金融解读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