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传播视域下非遗“太昊伏羲祭典”研究

2023-03-08

关键词:伏羲传统文化

李 孟 婷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730020)

“太昊伏羲祭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甘肃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伏羲祭祀活动,自2005年起每年的祭典活动都由甘肃省政府负责主办。伏羲祭典活动强化了传统非遗文化遗产的影响,增强了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是位居三皇之首的中华创世先祖——伏羲氏诞生地。天水市政府于1988年恢复公祭伏羲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32届伏羲公祭大典,伏羲公祭大典已成为甘肃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牌,而由此衍生出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对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昊伏羲祭典”是伏羲文化的一部分。学者杜松奇在其编著的《伏羲文化研究》中撰述道:“所谓伏羲文化,就是在远古时期,以伏羲氏为代表的伏羲氏族在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物质、精神方面的卓越成果。”[1]伏羲文化因其独特而丰富的底蕴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五千多年前出现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头。传说伏羲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创八卦、别姓氏,倡导彩陶文化、玉石文化、龙文化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伏羲皇用爻片创作的‘日月三爻图’是中华文字与数字的开端,也是中华易学的开端。因此,伏羲皇被历代中华儿女尊称为‘人文始祖’。伏羲皇首创的龙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传统、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①甘肃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伏羲文化的对外宣传应该定位在传统文化资源宝库这一优势上,在本世纪和上个世纪以来有关伏羲文化题材的电影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伏羲文化符号的作品,深度展现了伏羲文化独有的文化状态,有效地传播了伏羲文化。在当下大众文化、现代文化的撞击下,伏羲文化历经整合与分野、抗拒与接纳,形成其重构、多元和互动的形态,伏羲文化传承系统的完整性、文旅融合发展的整体性和群体文化特征的体系性等方面尚存在一些欠缺。本文从影视传播视角,为重塑活态的伏羲文化提出相应策略,以期更好地传播“太昊伏羲祭典”非遗文化。

一、文化层次理论视野下的伏羲文化深描

吉尔伯特·赖尔最早在对眨眼睛作出解释时使用了深描一词,而克利福德·格尔茨将深描的概念阐释为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且具有诠释性的描述。深描最初的形态为文本中的文字描述,而后被引用到影像阐释中。研究者李雯认为人类学纪录片中的深描表现为视听描述,包括参与观察式拍摄、情境氛围营造、“同期声 + 采访 + 字幕”、运用音乐等[2]。格尔茨的“深描”理论认为浅描只能让我们看到文化行为的表象,而深描才能在复杂的文化系统中理解该文化行为的意义结构[3],因此影像的画面不仅要保证真实性,还要挖掘其内部所蕴含的历史与人文内容,这些文化内涵延伸了镜头的意义,将影像符号赋予了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功能。

(一)伏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深描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是可见的、显性的文化。龙马、河图、洛书、伏羲女娲交尾图、伏羲式九宵环佩琴、祭坛等都是伏羲文化的物质体现。发源于天水的伏羲文化是华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太极是伏羲的象征,太极图是哲理数学题的示意图,整理万事万物,拥有从无到有即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生生不息等一系列用之不尽的哲理。

当下伏羲文化除了陈列在庙宇和陈列馆、博物馆等地之外,我国影视创作者也创作过一些相关影视作品,如《女娲补天》(钱运达执导动画片)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的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动画短片,该片的色彩设计源于遗存岩画及上古壁画,短片中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华夏民族祖先女娲氏仁慈、宽厚的品格。《人皇伏羲》(曹荣导演,2009上映)是一部歌颂伏羲和女娲创世伟绩的神话电影,讲述了上古时期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和创世女娲的神话传说;1997出品由顾琴芳导演的20集电视剧《伏羲女娲》,讲述伏羲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恶劣环境中,发明织网捕鱼,创制八卦,制定婚娶制度,为创建人类远古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女娲和伏羲传奇故事》(《天地传奇》)的剧本取材于流传在河南的伏羲、女娲神话故事,运用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制作手段,艺术化地演绎了伏羲、女娲的创世神话传说。2011年出品的《女娲传说之灵珠》 是由蔡晶盛导演的奇幻穿越剧。在这些影视作品中,统称的伏羲文化得以展演,但以天水伏羲文化为蓝本创作的作品却不得而见。

(二)伏羲文化的影像深描

罗伊佐斯在《可采纳的证据:人类学中的电影》 一文中提出:“摄影镜头中包含着文字无法言说的内容,这些容易被文字所遗漏的信息正是‘深描’所不可或缺的典型细节;运用影像手段还可以对环境、人物、事件进展等内容加以多层次的细致呈现。”[4]伏羲文化的不间断传承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逻辑思维特性和文化特色。随着视觉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从传统语言、文字等单维层面逐渐向可视化的多维影像与图像立体层面过渡。

伏羲文化为影视作品提供了视觉呈现的基础,通过诸如“接伏羲爷”“送伏羲爷”等仪式显像的表现形式折射出盛大场景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现象,这些非遗文化的影像化呈现(如对场面的真实记录),在潜移默化地为影视作品提供创作素材的同时,更是通过研究者采用的民族志手段达到对其文化内核的深描,使得“太昊伏羲祭典”这一非遗文化以影像手段被记录和传承,并且伏羲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属性也为影像作品提供了别样的视觉冲击力。

凭借镜头语言的再次深描,伏羲文化已经不再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表层所呈现的外观,它所蕴含的更深含义是文化场信息场和思辨方式,是人类最早的推演系统和哲理概念,将它与影像深描和现代电子信息科学结合起来纵深加以研究,可使“太昊伏羲祭典”研究从传统研究方式解脱出来。

二、伏羲文化在大众文化和现代文化撞击中变异和重构

在大众文化的撞击下,现代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撞击,历经抗拒与排斥,形成伏羲文化的重构、多元和互动。伏羲文化渗透在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中,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为了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平衡,需作出调适和富于创新性的策略改变。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伏羲文化的一部分被消弭,一部分被重塑成为新的样式,另一部分仍固守着原生态,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的三元化格局。

“对于传统文化是蝉蜕、脱皮、换汤不换药还是涅槃、再生、脱胎换骨,中国当代文化是否能再生和重铸一个有生命力的新文化,这确是一个新的斯芬克斯之谜。世界上许多古老文化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显得疲惫憔悴、无力再现往日辉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也无力抵御来势迅疾的‘西方歪风’。但是新文化是否可以采取协调、包容的绥靖政策,在古老文化的肌体中汲取其有生命力和保留价值的血脉,在注入新的现实选择的历史运作过程中,这倒是避免被淘汰和被取代命运的值得一试的方法。”[5]传承、开发、利用、发展本土文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其应该进行宏观布局和通盘考虑,应在自身的调适中进行开发利用,使其纳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维系统,形成和谐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如何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达到将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产业的效果,这就须运用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生活的现代传播媒介。通过影像的视听手段进行直观化的表达,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和更广范围的传播,这其中电影、电视等影视媒介的作用是不可等闲视之的。随着对伏羲文化内涵研究的日益深化,其传播范围应该由天水扩散到全国,甚至覆盖到整个世界。

(一)影像作品促进伏羲文化传播

伏羲文化影像作品的摄制,可以展现伏羲文化及天水周边相关非物质文化宝藏。“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传统,其结构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由具体的情节、形象、仪式、行为等构成的文化母题,形成一种带有符号意义的精神基因;另一个是这个文化母题在某个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陈出新。”[6]随着历史的更迭交替,伏羲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神内核、象征符号与表现母题不变,但表现形式应当随着时代变迁与时俱变,以适应现代化大众的审美需求。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活动被淡化,致使传统文化生存的“水土”流失严重,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日益加剧,有的已处于濒危境地,近年来许多民俗活动因失去生长的土壤和传承环境甚至逐渐消失。以影视为例,传统文化在大众传播时代的“缺位”现象日益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碎片化现象导致传统文化在“丧魂失魄”之间靠拢主流;其二,一些影视作品盲目猎奇导致传统特色的夸张变形和对本真写实的悖反;其三,由于一些文化工作者缺乏影视技术的培训,无法熟练操作拍摄设备导致影像难以深度呈现文化内涵而造成文化裂隙,这就要求民俗文化学者拿起摄像机学习影视技术。其四,民俗特色被淡化使得民俗文化丧失个性与民俗视角。

许多在现代社会中濒临消失的民俗事象,过去由于缺乏技术手段而无可奈何,如今却可以被影视所激活,现代传播媒介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生活。挖掘伏羲文化精髓并形成系列影视作品,可以填补影视市场中伏羲文化类作品的空缺,在影视作品中领略伏羲文化的神奇壮美,接受创世文化的洗礼,可以运用独特的对比视角,找到当下精神归属与原初文化高峰的对比坐标,寻找其文化链接,把它们放在一个交汇的坐标系中,运用比照的维度来加以呈现,找到他们共同的“魂”,接通与伏羲文化命运相通的奇妙关联,阐发“民心相通”的时代主题,体现伏羲文化的文化底蕴,进而揭开伏羲文化带给人们的启示,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二)用影像手段保护天水伏羲文化遗产

在后现代大众文化逐渐瓦解与崩裂传统文化的态势下,新生的媒介文化正在抢占伏羲文化所居的主要地位,蚕食其区域性文化的领地,形成文化的趋同现象,伏羲文化有可能丧失个性与特点,逐渐形成“文化消解”的局面。为避免伏羲文化在此过程中被消解,在利益驱动下失去传统底蕴,保护“活态”的伏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伏羲文化的精华部分作为稀缺性媒体战略资源进行保护与弘扬,利用富有原创性伏羲文化特色的影视产品赢得受众青睐,不失为传承伏羲文化的制胜之道。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利器,影视在主导文化经济的大众文化中作用巨大。学者李二仕认为,西方影像不断涌向大陆电影市场,造成本土影像传播困境,“从民俗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将有助于找到巧妙嫁接异域文化的信心。融合、传承民俗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民俗电影面貌,将是中国影视发展的必经之路。”[7]挖掘优秀的民俗题材,拓宽影视作品的主题与内容的多元化就成为当务之急。而民俗题材影视作品的制作,又重塑了“活态”的民俗文化。但要注意到伏羲文化内涵在影视制作技术与艺术上的剥离,正确利用伏羲文化并作合理研究,不仅要有受众的视角,也要有研究的视角,基于此才能通过非遗影像对伏羲文化进行完整传播,深化伏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进而促进伏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文化创新重塑“活态”的伏羲文化

民俗文化积淀与开发,绝非修建一两处雕像、几个亭台楼阁即可大功告成的,而要对其疆域的历史文化生态做全方位的考察,挖掘其文化之根。如能将静态的历史赋予时代的鲜活血液,将历史激发出活态,使其灵动起来,便能带动活的民俗文化,形成活力经济。伏羲文化资源需要一种活态的保护,不仅是让人们看冷的、死的历史,更应让人们体验富有活力的民俗文化产品,才能拉动文化内需,带动经济繁荣。

随着大数据与大融合时代来临,涌现出许多新的传播媒介与方式,纪录电影、影视人类学短片和微纪录电影正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伏羲爷正待我们去赋予他新的形象与内涵。

(一)塑造现代伏羲文化崭新境界

伏羲文化作为天水地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应该给予充分的阐释与传播。“符号”这一概念较早兴起于西方,索绪尔和罗兰巴特等学者对此首开创新研究,文化符号特别是“消费符号”“有意义的象征符号”等概念,也是近些年来传播学所研究的热点。而多年以来,人们对伏羲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元素上,当前亟需营造伏羲文化的崭新境界。如何在当下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将传统的伏羲文化与现代化巧妙弥合,塑造出与当代接轨的伏羲文化崭新形象,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想要大力弘扬伏羲文化,应当深层次思考和推进伏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推进基于辉煌传统的新的文化创造途径,推进伏羲文化的优秀研究成果与现代传播技术的创新嫁接模式,确立伏羲文化的现代形象,在纷繁复杂的现代语境中凸显伏羲文化的现代价值。近年来天水地区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伏羲文化的知名度。若有一批影片的拍摄与国内外推广则可以使伏羲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提升伏羲文化对外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8]“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根, 在汉语词典里有“事物的本源”的意思,我们把它理解为追本溯源,一个民族需要认同自己的根,了解历史,只有认识历史、总结过去,才能发展美好的未来。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是一种文化寻根怀古的具象体现,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文化,特有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是其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感,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于推进“一带一路”策略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电影重要组成部分的伏羲文化题材电影,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其呈现出如下三大主题:追本溯源寻找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主题;揭示对传统物质与精神民俗所面临传承危机的主题;展现伏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亚文化的主题。这些电影根植于伏羲文化传统,在多元的视角冲突中,真实地反映出当前伏羲文化的现状,其主旋律赋予其民族文化中新的发展姿态和时代活力。加强伏羲文化的有效挖掘、有序建造和高效输出,塑造现代伏羲文化崭新形象是当务之急。

(二)整合伏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

伏羲文化资源要成为天水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整合伏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纳入产业化运作轨道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9]

伏羲文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其文化资源开发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譬如,开办“中国伏羲文化旅游节”,举办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让游客能欣赏到伏羲祭典,观赏歌舞、品尝到美味独特的特色饮食,参加周边系列活动等。通过对景点开发、文化节庆活动举办等方式,挖掘伏羲文化核心价值,在进一步提升伏羲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凸显了经济与文化价值。这种形式为伏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体验伏羲文化也增强了民族团结的“聚合力”。从文化价值来看,对伏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促进了伏羲文化价值的传播与提升,旅游者感受到当地绚烂多姿的风土民情,对伏羲文化的弘扬、宣传和保护十分有利。

在伏羲文化资源中,民族工艺品和餐饮服饰等有形文化资源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当我们全面分析伏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伏羲文化商品市场产品布局缺乏统一规划与系统构思,商品种类杂乱,质量参差不齐,深层次开掘不够,缺乏特色明显与冲击力强的文化产品,对原始文化形态表层复制较多,对文化转换后形成的崭新文化复合体的研究与利用明显不够。要切实改善落后的可开发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科学可行的发展机制,在对资源的评价、策划和创意精准化的基础上,需要对资源进行提炼、概括和升华,更需要找到相契合的表现形式;同时要力主原创,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打造有序传承与理性开发的文化产业链。新媒体产业的盛行与发展,影响着文化产业的转型与更替,将新媒体与伏羲文化有效结合,为伏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伏羲文化产业化搭建了运营平台。

其次,发展文化产业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又可为伏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财力支撑,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在当下新媒体时代中,整合伏羲文化和相关资源,能够形成伏羲文化传播与文化品牌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这对于打造伏羲文化是一个良好契机也是一个挑战,在此过程中,只有正视新媒体时代带来的震颤,规避纯商业化产生的负面效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打造有序传承与理性开发的文化产业链,多元化整合资源和传播途径,才能进一步找准传承与开发伏羲文化的有效路径。

最后,建设伏羲文化产业基地。伏羲文化产业需要统一规划,成功实施产业化发展要抓住伏羲文化传统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形成产业化带动。同时为进一步提升伏羲文化内涵,作为地方的特色文化名片,创新产品形式增加经济效益,提升产品档次和售价。建设伏羲文化产业基地将营销渠道拓宽,产业链延伸,产业规模拓大,向产业链衔接的集群式发展。将伏羲文化发展为具有西北地缘特色的文化产业模式,是天水市调整经济文化结构的有效手段。

(三)引导伏羲文化产业基地创新性发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运营新媒体以讲好伏羲故事,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与生产力,从而将伏羲文化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凝练成为总的发展思路。

当鲜活的当代元素注入到静态的伏羲文化资源中,后者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就会形成一种相互接纳互动的关联,这个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伏羲文化资源产品化的转型过程,即将这类无形的“历史遗迹”经过恰当的策划和相关资源整合,转化为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使之成为市场中具有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商品。在此过程中,需要提炼加工以及整合其中的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等文化元素,针对于这类文化符号,应对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加以确定,随后需要在其中整合加入当代精神内涵和文化要素,使其与当代的精神意义发生关联与互动。响应“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国策,传播伏羲文化的正面形象,为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在增强伏羲文化传播效能方面的具体措施上,可以分为四条思路,首先,组织大规模伏羲文化题材专题片及微纪录电影拍摄等宣传活动。这一投资少见效快的方法有着成功的例子。甘肃省迭部县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措施便是宣传红色旅游资源,迭部县曾抓住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的机会,联合中国视协旅游电视委员会共同举办了中国“腊子口”杯红色经典旅游电视大赛。邀请了包括中央台等全国50家电视台的150多位电视记者参与摄制,他们像当年红军战士一样跋山涉水,经过近一周的时间深入迭部乡村现场采访拍摄,共制作电视专题88个,其中有67个专题入围评选,24家电视台获奖。所有参赛的专题片在所在的电视台播放,获奖作品在全国229家电视台及网络等媒体展映,作品影响面广,效果突出。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地传播了迭部的知名度和“天险腊子口”等品牌,有力助推了迭部的旅游业发展。伏羲文化输出也可借鉴这一做法,借助大众传媒的巨大传播力加以推广。

其次是拍摄纪录电影,通过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电影节展,在中央6套和院线上映。再次是拍摄制作一组影视人类学短片,参加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展映和评奖,并邀请项目组专家、宣传部和省市相关领导参会,同时在电视台播出。借助影视人类学的表现手段,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电影学的理论和观点,全面记录、深度阐释和再现伏羲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争取成为走向世界的一组民族影像精品,成为展示一个民族人文始祖、地域特征和文化精髓的纪录片。

最后是拍摄一批定制型微纪录电影,实现从概念到特征的跨界。“微纪录片是用纪录片的语言,纪录现实社会生活的片段或再现真实的历史”,作为纪实类的影像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素材,“在全面正确理解客观真实内涵基础上追求意图真实”[10]的一种引发人们思考的影像艺术形式。在这一定义中,已包含了“微电影”的元素,可以认定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天然联系。“微纪录片的微不代表‘浅’或‘粗’,相反包括微而广、微而精、微而真等内涵。微纪录片还体现出篇幅简短、视角微观、诉求单一、风格纪实等特性。”[11]在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微纪录片电影短小精悍的“体形”恰好契合了受众诉求。其易于快速记录与传播的特性,使得很多非专业人士也可通过影像进行自我表达。

四、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崭新的伏羲文化,在宏观方位的把握上应该是重启和开放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新意,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精粹在现代向度的转化;激发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撞击中的活性;在传统文化最富生机的部位寻找变异的突破。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文化转换是建立伏羲文化保护发展和再生机制的有效途径。在人文精神失衡的当下,回望人文精神成为一种趋势,但回归与复古不能同日而语,剔除负面内容,提升忧患意识,挖掘崇高的理想情操、文明、道义精神与纯正超然的审美情趣,就成为时代的要求。伏羲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接与融汇,只要在其最富生机处找到锻接点,定能生成创造性转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发掘中,伏羲文化之深厚博大,将会得到更为全面的呈现。

【注释】

① 伏羲文化的概念来自搜狗百科“伏羲文化”。

猜你喜欢

伏羲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伏羲创八卦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伏羲画卦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