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周华,一作到死的书生
2023-03-08周白之白
周白之白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湖南人曾静派门人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列出雍正十大罪状,以岳钟琪乃岳飞之后、理应为宋明复仇等理由,劝其反清。事情暴露后,曾静供称自己之所以有此大胆举动,是因为受到了学者吕留良“夷夏之防”更大于“君臣之伦”等思想的影响。
此时,吕留良已死了45年,但朝廷的怒火还是让吕氏一门惨遭灭顶之灾:吕留良父子毁棺戮尸,子孙问斩,妻女为奴,手稿著作限期销毁。
在处置吕家之前,雍正颁上谕,让天下学子“独抒己见”。雍正的本意当然不是虚心接受天下学子的意见,然而,江南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当真了。他就是齐周华。
当时,齐周华只是浙江天台的诸生(明清时取得县、州、府学入学资格的读书人,亦称秀才),与曾静、吕留良几乎毫无交集,朝廷更对此人闻所未闻。像天下所有读书人一样,他孜孜不倦地攻读经史,渴望一举高中,光耀门楣。如无意外,齐周华会继续苦读并经历若干次科举,无论是否中举,出身于书香世家的他都会度过赏花饮酒、访友吟诗、衣食无忧的一生。
33岁那年,因阅读雍正主持编著的清史文献《大义觉迷录》而对曾静、吕留良案烂熟于心的齐周华,按照雍正要求天下读书人就此案“独抒己见”的上谕,给朝廷写了一封《救吕晚村先生悖逆凶悍一案疏》。这封信的主旨是:朝廷对此案处理不妥,得改。
这封信让齐周华踏上了漫长、离奇的“作死”之路。
齐周华并不是反清人士,同时,他也不认为自己的上书属于大胆之举。在齐周华看来,他的上书一是奉旨而行,二是毫无恶意,字字句句,皆为一位忠于清廷的读书人的肺腑之言,之所以斗胆建言,都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考虑,完全没有私心。另外,从《大义觉迷录》里的上谕看,雍正显然是一个讲理的人,自然不会辜负自己的一片苦心。
做下在当年堪称胆大包天之事而毫不自知,正是齐周华其人的奇特、不俗之处。当然,后来也有人出言颇不逊,说他脑子好像有点问题。
齐周华认为,朝廷对吕家处罚太重。他提出,既然曾静犯下如此大逆不道之罪却蒙赦免,何不对于吕家也网开一面?至于吕家后人,他表示自己愿意做保,希望朝廷格外开恩,让他们重新做人。
鉴于这封信中语多“悖逆”,自然没有官员敢替齐周华呈报雍正。齐周华对这些胆小如鼠的官员十分鄙视,心说咱有理咱怕谁,干脆“仗剑入都”,徒步上京,直接递书刑部。然而,刑部诸官也无意以官场前途和全家性命犯险,一脚将皮球踢给了浙江学政。
齐周华独抒己见。
接到这个烫手山芋,学政也大感头疼。
在讯问齐周华之时,学政竟诱导齐周华承认自己“发疯”胡说,以便草草结案。岂料齐周华头硬如铁,坚称自己精神完全没问题,愿意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这信必须交给朝廷,“必死而后已”。言下之意,只要不杀我,我就要搞事。为阻止齐周华搞事,学政干脆封锁消息,并将其羁押入牢,“永远监禁”。
以现在的眼光回看,对于齐周华而言,这样的处置,其实已属不幸中的万幸。清朝屡兴文字大狱,动辄大肆牵连扩大,稍有瓜葛便株连亲友、抄家灭门,人人避之惟恐不及,齐周华以一介书生竟主动介入、大犯朝廷忌讳,实无异于飞蛾扑火。一番奔波折腾,在死亡的边缘反复试探之后,脑袋居然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幸运?
齐周华的牢狱生涯,与雍正王朝同时结束。雍正驾崩,乾隆登基,被羁押了五六年的齐周华亦侥幸遇赦。这时,齐周华已年近不惑。
也许是死亡的逼近让齐周华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也许是牢房的逼仄激发了齐周华漫游天下的冲动。出狱之后,齐周华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后又居武当十余年,吟风弄月,啸傲山林。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在家人的要求之下,年近六十的齐周华终于归乡。
回想热血沸腾的青年时期如昨夜一梦,天地间的壮美景色开阔胸襟,关于从前种种纠葛不忿,人们都以为齐周华应该已经释然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齐周华始终没有忘记先帝雍正下旨“独抒己见”的那件事,始终没有忘记没有递出的那封信。
眼看着一生都要过完了,还没来得及“独抒己见”,这怎么成?这种不死不休的执念,最终让齐周华成了曾静、吕留良一案的最后一个遇难者。
眼看着一生都要过完了,还没来得及“独抒己见”,这怎么成?这种不死不休的执念,最终让齐周华成了曾静、吕留良一案的最后一个遇难者。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吕留良已死80多年,尸骨被毁也已近40年,围绕此案的热议渐已平复, 然而,对于此时已经70岁的齐周华而言,这事儿还远远没完。
这年,浙江巡抚熊学鹏因公务来到浙江台州,齐周华献所著书,希望熊学鹏能够为其书作序。其所献之书中,就包括《救吕晚村先生悖逆凶悍一案疏》。对于乾隆行事风格了然于胸的熊学鹏,立刻将此事上奏乾隆。那篇尘封了30多年的旧文,终于触动逆鳞。
要了解乾隆为何对齐周华一事如此震怒,须先了解当时乾隆对曾静、吕留良案的态度。在此案的处理上,乾隆不同意雍正的做法。在继承大统之后,乾隆几乎立刻下令凌迟处死被雍正赦免的曾静,其理由是:如果曾静骂我本人,我也可以忍辱赦免,以示天恩浩荡,但你骂的是我爸,我爸可以宽宏大量不追究,但我若也不追究,岂非不孝?同时,乾隆要求收回并销毁雍正颁行的《大义觉迷录》——当年雍正强行颁发恨不得天下人每人一部的伦理教科书,如今成了私藏即为死罪的禁書。
《名山藏副本》。
曾静被凌迟处死的消息传来,齐周华兴奋异常,曾在日记中大呼“不胜痛快”。这时的齐周华不会想到,30多年后,他将接受和曾静一样的酷刑。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年)谕旨:“齐周华着即凌迟处死。”虽面临极刑,但齐周华毫不畏惧,其有诗云:“头经刀割头方贵,尸不泥封尸亦香。”齐周华认为,强权只能消灭他的肉体,却无法撼动天理公道,其人其行亦必将于万世之后获得公正的评价。
齐周华《救吕晚村先生悖逆凶悍一案疏》的原文没有收录进《清代文字狱档》,可见朝廷之忌惮。后来乾隆连《大义觉迷录》都予以销毁,对于齐周华如此“悖逆”之文又岂肯手软?幸运的是,齐周华早有防备。
一个坚信自己处于正义一方的人,如果处处碰壁、屡遭镇压、无处说理甚至被杀,他应该如何反抗?齐周华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的想法流传后世,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获得“百世之公评”。
今天我们可以从侥幸保留下来的《名山藏副本》一书里读到齐周华的部分文章,其中就包括《救吕晚村先生悖逆凶悍一案疏》。在《名山藏副本》自序里,齐周华感慨于“世人皆欲杀”,遂有将作品藏之名山之念,有人劝其“多录副本”以防失传,遂付梓刊行,称为“副本”。
以清代文字狱之酷烈,齐周华竟能活到古稀之年,其包括《救吕晚村先生悖逆凶悍一案疏》在内的著述亦得以保留,也算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