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视角下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优化与实施
2023-03-08王建豪副教授萍讲师闫明伟讲师
王建豪副教授 陈 萍讲师 闫明伟讲师
(山东交通学院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0 引言
安全管理学是国家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1],也是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调查显示,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体现出安全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更高要求。
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渗透性和综合性较强,是应用安全科学基本理论和现代管理方法开展安全管理活动研究与实践的一门课程[2-3],课程内容涉及安全科学、管理学、系统论、心理学、行为学、法学等多方面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技术性、工程性和通用性[4]。由于设置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存在办学特色和专业侧重方向不同等原因,使“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具体教学内容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加之该课程与“安全原理”“安全心理学”“安全系统工程”等相关课程存在一定交叉、重复的现象,导致其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组织和考核方式在不同院校差别较大[5-6]。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会影响相关院校设定的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安全管理学兼具工程与管理学科特性,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与工程类课程有所不同,相关学者在教学方法上也开展一系列探索。宫运华等[5]提出以启发讨论、专家讲座等多类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董宪伟等[6]提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教学方法;马池香等[7]基于课程内容的实践特性,提出案例教学法;鲁征等[8]基于事故致因模型,设计“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制定”的课内试验环节。目前,针对安全管理学的教学实施,相关研究者基本能够基于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性不强、过程评价薄弱等现象。
因而,在明确课程内容基础上,设置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及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十分必要。本文基于事故致因理论,明确“安全管理”的内涵,厘清安全管理课程理论主线,结合高校调研结果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并据此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实施路径及过程评价方式。
1 安全管理学课程教学调查分析
通过资料搜集、问卷调查等方法调研了16所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管理学课程设置情况,对课程内容涉及的关键要素及教学实施方式进行分析。其中,有4所高校将“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合并授课,进行统计分析时,仅将安全管理学相关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1.1 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要素
梳理了各高校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总结归为15类要素,统计结果,如图1。部分高校未能清晰界定该门课程的知识边界,在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设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安全管理学与“专业导论”“安全原理”“安全法学”等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交叉。同时,各高校间也设置了一定的共性内容,在安全管理基础、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目标管理等方面基本形成一定共识。
图1 安全管理学课程教学要素统计
通常对于每门课程的学习,首先应通过基础知识讲解,使学生明确课程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学习目的等,从而对整个课程体系有一个相对宏观认识。通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安全管理”等相关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看法,导致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缺乏依据,课程体系在逻辑性与系统性方面较为薄弱。通过对山东交通学院毕业生调查可知,学生对于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理解存在偏差,认为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文科”属性,课程学习多靠死记硬背,这反映出高校在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整体内容设置缺乏主线。
1.2 安全管理学课程实施与考核
在课程实施方面,大部分高校能够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活动,除课堂理论讲授外,涉及课堂讨论、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方法,这对增强课堂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具有积极意义。另外,部分高校设置课程实验、专家讲座、企业实践等课外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底线要求,课程教学应重视过程考核,加强对课程的形成性评价[9]。调查显示,各高校基本能够根据课程内容设置针对性的考核环节,包括课后作业、课程报告、团队任务、课堂测验、实验报告等。然而,个别高校在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性方面仍有待提升,仅有37.5%的高校采用3种以上考核方式,过程评价稍显薄弱,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衡量。
2 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优化设置
明确“安全管理”的定义及内涵,有效界定其研究对象及目的,是进行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设置的关键。安全管理的本质着眼于防止事故发生,因此课程的核心内容可理解为事故预防的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包括事故致因、事故预防和行为控制[10]。基于此,首先把“安全管理学”广义地定义为关于事故预防的科学,然后从狭义上将其定义为与安全相关的行为控制的科学,并选择性地构建其具体的、与其他课程没有或较少交叉的教学内容。
2.1 课程内容理论主线
事故致因模型真实展现事故发生、发展全过程,可呈现事故的所有原因因素和事故预防策略,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11]。因而,事故致因理论能够与安全管理的研究目的相契合,是安全管理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可将其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本文基于安全管理的内涵,选取一典型事故致因模型—“2-4”模型,作为理论依据[12],构建安全管理学课程的理论主线,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图2。
图2 安全管理学课程理论主线
该理论主线以事故为切入点,模型向前归纳反推获得导致事故的各类原因,具体包括物态层面的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缺陷,个体层面的不安全动作和习惯性行为,组织层面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缺欠,模型向后延申至事故的应急管理与处置。对事故原因的有效控制,是进行事故预防与处置的重点环节,也是安全管理学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
2.2 课程内容优化设置
基于以上理论主线,将安全管理学课程划分为8个知识模块,从事故基础知识、事故致因机理、事故致因识别、事故控制方法、事故应急管理等逻辑层面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对应所形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及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内容体系由浅入深,各知识模块之间循序渐进,逻辑关系较强,便于学生对课程内容总体把握。安全管理学课程需记忆的内容偏多,因而对于每一个知识模块的设置基本遵循从基础定义到内涵再到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够从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案例,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本课程内容设置紧跟国家安全生产形势及最新政策要求。“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是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的4门课程之一,为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培养目标达成,笔者在课程体系中针对性融入注安考试相关内容。2021年,新安全生产法修订实施,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更为明确要求,特别是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相关内容在本课程体系中均有所体现。
3 安全管理学课程实施及评估
3.1 课程教学实施
安全管理学兼具文理综合特性,若只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学生能力无法获得有效提升。结合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并重的实践教学方式。依据表1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基于情境式、案例式和项目式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法,实现从问题认知、问题分析再到问题处置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及对应教学实施方式,如图3。
图3 安全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1)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多种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11]。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相对繁杂,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独立分析与判断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形成自己的观点。情境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安全管理中涉及的问题具有普遍化、大众化特点,学生容易有切身的体会和想法,便于情境式教学的实施。可通过设计违章场景、隐患场景、事故场景等情境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引导其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选用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总结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法[6]。对于安全管理学,事故预防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事故案例教学自然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可由教师构建事故案例库,学生认识各类事故,教师引导分析事故,学生分组讨论形成预防对策。另外,对于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物态,可引导学生自行查找、搜集生活中实例,整理成文字、图片或视频并进行课堂展示或汇报,不仅加深学生印象,也是认识事故原因的过程。
(3)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将相对独立、综合的项目或实际问题交由学生处理,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7]。安全管理学课程与企业安全管理实务密切相关,在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上应尽量体现实践性,项目式教学法的应用便顺理成章。特别是对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定、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编制与应急演练等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非常适用于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开展。项目实施过程能让学生接触到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掌握安全管理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2 课程考核与评估
若要全面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要评判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特别是加强对课程的过程考核及形成性评价。基于安全管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笔者从基础理论、个体管理、组织管理、安全文化、团队协作和课程思政6个方面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应的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见表2。
表2 安全管理学课程目标及对应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成绩不少于总成绩的40%,采用课后作业、课堂测验、课程项目考核等3种以上考核方式。课堂测验主要借助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题库,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涉及学生对安全管理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梳理、企业违章案例搜集、安全文化载体设计等内容;项目考核从事故致因分析、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双重预防体系制定等专题中选取,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以上设置的课程内容及实施方法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通过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及课程实施效果问卷调查,安全管理学各课程目标均达到预期,学生对于课程理论主线的理解,以及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反馈效果较好。
4 结论
(1)调研16所高校的安全管理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各高校在课程知识边界设定、课程理论主线设计方面并不统一,且存在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以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事故预防为主线,明确“安全管理”内涵,从基础知识、致因机理、致因识别、事故预防、应急管理等逻辑层面进行课程内容优化。设计基于情境式、案例式和项目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构建从问题认知、问题分析到问题处置的闭环教学模式。从基础理论、个体管理、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和课程思政等方面明确课程目标、考核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