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时期江南茶俗文化基因解读

2023-03-08刘安妮蔡丽玲季晓芬

中国茶叶 2023年2期
关键词:茶艺江南茶文化

刘安妮,蔡丽玲*,季晓芬

1.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2.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02

茶文化,以茶为载体,集茶学、茶艺、茶道、茶俗,将艺术与儒释道结合,借三家哲学在茶文化中得以展现。茶文化崛起于魏晋,巅峰于唐代,繁盛于宋明。逢永嘉南渡,使得茶文化与中原主流文化集于江南,展开了江南茶文化的恢弘时代。唐宋时期,以茶为载体的风俗文化极具典型性,也造就了独特的江南茶俗文化现象。但是,探讨唐宋时期江南茶俗文化基因的研究并不多见,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也有待深化。本文从文化基因视域出发,从民俗文化视角挖掘唐宋时期江南茶俗现象,探析江南地区茶俗文化基因内核。

1 唐宋江南茶俗文化背景概述

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区域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江南概念逐渐缩小固定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范围。自唐开始,贞观元年以山河形成的自然地理为界定,设朝廷监察专区“江南道”,自此“江南”的概念有了较为确定的内涵,指称逐渐稳定[1]。

小桥流水的诗情和烟雨水乡的风情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是自古以来无数才情泼墨的地域文化区。江南因其优越的地理环境、繁荣发展的经济条件和光辉灿烂的民俗文化著称于世,逐渐发展成文化输出的中心之一。经过民间长期的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的江南茶俗,保留悠久传统的饮茶方式,延续江南风情的茶事风俗,造就了悠悠江南的茶文化气息。

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精行俭德”的茶文化开启了以“和”为本的茶文化精神,标志着人类茶道思想哲学与茶艺美学的诞生。中唐之后,酒贵茶贱的社会习俗开始改变,尚茶之风盛行引起文人关怀,在唐宋文人的推崇下茶文化愈发大放异彩[2]。皎然《茶诀》、裴汶《茶述》、顾况《茶赋》、欧阳修《归田录》、黄儒《品茶要录》等唐宋江南茶书无不言说着江南茶文化的重要地位。唐宋文人墨客通过对茶的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审美境界,成就了以茶尚雅、致清导和的茶文化典范。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文房墨宝,皆造就了以茶为载体的文化意蕴,将茶和茶文化融入到了日常生活,成就了江南茶俗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兴盛。

2 唐宋江南茶俗文化基因的识别

“基因”属于生物遗传学范畴,指生物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文化基因”是根据生物基因的概念代表人类社会中的文化本性。文化基因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1976 年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出版《自私的基因》一书,他杜撰一个“meme”(觅母)希腊词根表示“文化传递单位”[3],即文化基因。道金斯主张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的定律,同时以詹金斯的黑背鸥鸟的鸟语群体的案例来佐证文化的传播与遗传基因是相类似的。基因作为复制因子,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且过程和自然选择相似,并在传播过程中受到连续发生的突变以及相互混合的影响而不断进化[4]。

文化基因植根于文化现象之中,对文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唐宋江南文化基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母体基因的复制次单位,在文化表现上有独特性和延续性。社会学大师布迪厄认为,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文化资源的转换和运作实现文化价值的积累,以主体基因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文化战略的嫁接以及文化符号的植入等模式进行传承,最终实现地域文化的全面复兴[5]。因此,唐宋江南茶俗文化在整个茶文化基因体系中,承载了江南地区茶历史与习俗等丰富的遗传信息,是江南地区完整茶文化基因构建过程中的内核要素。

对其文化基因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识别,能够全面而具体地了解江南文化基因的特质,并对各类茶文化基因进行科学识别和整理,构建相对完整的茶文化基因库,更好发挥江南茶俗文化基因的价值。

2.1 文化基因物质载体分类法

在文化基因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与物质载体相结合,在复制因子的作用下产生文化效应。按地域文化基因物质载体的不同形式,将江南茶文化基因分为“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6]。

物质文化基因是指文化载体常以实体物质存在,例如建筑物、器皿、古籍和服装等居住生产文化,这类文化基因通过物质体现江南的相关事物与资料。200 多年来,百家茶行、十四处码头、三条古道等建筑遗址无不诉说着江南的茶韵故事。大街小巷各色茶馆临水而建,古朴且小巧,据唐书《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投钱取饮,不问道俗。”茶馆发展至宋更为兴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有文印证汴京城内各色茶坊设处闹市鳞次栉比。闻名中外的径山茶宴,有唐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种茶结庐、采以供佛的史料,是禅茶一味的孕育之源。而坐落在今浙江长兴的大唐贡茶院,更是历史上第一个为皇室生产贡茶的茶叶产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古来素有“人间仙境”之称,是浙江茶文化的代表建筑,颇有江南风格[7]。

此外,多有江南茶文古籍记事: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录孙皓密赐茶荈代酒[8];《旧唐书·宣宗本记》记载了当时洛阳有寿高一百三十的和尚“性惟嗜茶”,宣宗将他留至京城保寿寺的史料;《茶经·七之事》引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云:“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御荈。”温山坞茶园沿袭至今。以上列举的茶事茶址均可说明了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茶文化物质载体种类丰富,内容之广。

非物质文化基因又称“活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精神文化,体现在生产劳动、节庆民俗及日常生活中,多以风俗、歌舞、手艺等形式表现和传承。宋初陶穀《清异录》记载民间点茶技艺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唐宋采茶制茶“宜于立春后造”,分明前茶、谷雨新茶、二春茶等,另有僧人手炒茶“斯须炒成满室香”的制茶习俗。茶文化发展至唐宋,水乡茶俗奇趣多彩,茶的修养与礼仪也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江南文人品茗茶艺的文化基因延续至今成就了江南人民必不可少的精神生活。

茶俗文化将文化主体由文人茶者延至民众群体,在文化传播中相互碰撞与交流,形成具有世情思想的茶文化方式。从本质上看是江南地域土著、文人才情、传统哲学等元文化子基因融合与传承的动态发展过程,更是跨时代、多民族、多地域、多条件下不断形成的文化沉淀,让富有江南特色的多元文化通过茶俗方式得到传承。

2.2 文化基因视觉感知分类法

视觉感知分类法是指通过眼睛接收外部视像组成知觉而形成的文化类型,可分为显性文化基因和隐形文化基因。其中,显性基因在生物遗传学概念中是指控制显性性状的等位基因,是在自然人文形态中可以通过视觉感知的客观物质形态,如图案、颜色、结构等[9]。形态基因与物质文化基因相似,是能体现不同区域文化的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和生产生活的资料,例如江南水乡、古镇小桥、山川地貌、器物服饰等,如宋代地方志《嘉定赤城志》记录了浙江台州临海、天台有两处葛仙茶园:今临海盖竹山葛仙茶园、天台华顶山归云洞葛仙茗圃,距今遗址尚存[10]。

图案基因是最典型的显性视觉符号因子,江南地区茶文化的图案基因多来源于茶画、茶具、茶服等文物遗迹,例如宋代生产的各类茶具青瓷、白瓷、彩绘瓷、兔毫盏和刻花、划花、剔花、印花等技术,极大丰富了宋代茶学的艺术性。而色彩基因是视觉要素中最直观的视觉文化语言,在整个视觉感知中往往最先汲取信息,对人的精神象征和情感寓意有导向作用。

江南色彩文化基因多与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有关,受道家哲学熏染,以和谐为宜,追求超俗、庄重,呈现平淡素净的色彩美。隐形文化基因是指无法直观的用眼睛观察到的内容,比如人的主观意识、价值理念、文化内涵等,江南地区的民间艺术、诗词歌赋等文化遗产是隐性基因提取的主要素材来源。

综上,通过对江南茶俗文化基因的识别与挖掘,能够提升人们对茶俗文化历史脉络的系统认知。在文化基因层层分解的过程中,建立茶俗文化基因库,能够清晰展示江南茶俗文化基因的内容、特性与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茶俗文化基因与历史接轨、与环境交流的有效载体。

3 唐宋江南茶俗文化基因的内涵

茶俗文化蕴含中国人文思想,彰显传统审美情趣。通过分析唐宋时期茶俗文化基因的构成,可以更了解江南地域文化,认知江南精神文化与实体文化的特色。笔者将根据史料记载及实物考证,从唐宋时期江南茶俗文化的茶道精神、文化现象、茶艺美学3个方面,分析其文化基因内涵。

3.1 茶道精神

茶俗文化基因是汲取儒释道三家哲学,继茶道精神,受之于民众,在日常饮茶活动中贯入世道人情的精神追求、伦理道德和美好向往,以茶寄思,并历代传承相沿成习化为民俗。中国茶道精神以“和”为核,融合了儒释道各家美学思想与哲学功能,在不同层面上影响茶道的文化内涵。茶道展示了儒家“以虚境推于天地,通于万物”的价值观点;彰显了佛教“茶禅一味,梵我一如”的哲思理念;洋溢着道家“宁静致远,道法自然”的人生境界[11]。

历代茶事,直至晋代将茶的药理营养功能,演化至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深度,从茶的色、香、味、形等感官上升至感受,发展为一种精神满足和哲理追求,结合人生处世哲学风尚产生教化作用,将茶文化的实践看作一种生命哲思,脱离日常饮茶的范畴成为一种文雅的精神文化。现代茶文化学意义上的“茶道”是由唐代吴兴诗僧皎然在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首次提出[12],唐时文人均有茶“此物清高”的共识,皎然在此基础上赋予茶超越自然的灵性,归纳“一饮”“再饮”“三饮”的品茶层次,将品茶的最高境界概括为“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概括茶可明心悟道,这与皎然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丰富深化了茶道的内涵。

此外,晚唐宦官刘贞亮从理性角度分析唐朝茶道精神,在《茶十德》一文中记述“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认为茶有道德教化之意,以精简的语言将茶道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是唐朝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13]。

宋代继唐饮茶之风,受时代主导思想和民众观念的影响,在茶事活动中,社会普遍认为茶事兴盛是饮茶者“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的结果,即人先受道德教化而后认为品茗雅尚,忽略了茶道的“德化”作用,故不重于茶道精神的阐释,更在乎贡茶制作的精致和斗茶技艺的高低。此外,宋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复杂,在众多宋代茶书中,多为贡茶记录和民间斗茶感受的内容,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涉及茶道精神,认为茶有“致清导和”“韵高致静”的功能,揭示了中国茶道的本质特征[12]。

发展至今,江南茶道精神以此为源,糅合“越名教而任其自然”的江南文化思想特性,传递着以舒放性灵为江南时代精神的茶文化面貌。

3.2 文化现象

传统文化是文化的根基,文化基因是文化传承的基本纽带。江南民生茶俗现象妙趣横生,神话传说、民间歌舞、金章玉句洋洋大观,是江南人民世代流传的艺术结晶。唐宋以来,江南民间饮茶风气流行,不论贫富贵贱、僧道俗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茶聊有兴味,以茶待客会友、示廉明志、修身怡情。饮茶活动上升至思想层面,且江南地广人众,民俗本同末异,衍生的茶俗也不尽相同,在日常饮茶清事中包蕴着人文情怀与文化内涵。

3.2.1 以茶寓情

唐宋时期茶文化注入清静无为、虚境无我的人生哲学,江南文人品茶咏茶,怡情之美。将以茶循道的逸趣与修身养性的情怀寄托到茶中,借茶表达其潇洒豁达的高贵品格,使江南茶艺美学日渐高雅化、意趣化。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晚年作《琴茶》诗“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就是蒙山。”借饮茶表达对生活无忧无虑的乐观态度。苏轼一生仕途艰辛屡遭贬谪而寄情于茶,创作60余篇咏茶诗,绍圣元年被贬惠州,以《种茶》一诗自喻遭遇小人的艰难处境。皎然作《茶诀》而闻名,常同友人陆羽煮茗为乐,交流心得,有诗《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赠韦早陆羽》《访陆羽处士不遇》等足见两人友谊深厚。在江南文人心中,茶性平和冲淡正体现了仕途中追求的安闲自在的隐逸情怀和淡泊自守、静虑自省、贵真求真的文化意蕴,茶点缀了诗情画意的同时还融入了情感价值的追寻。

3.2.2 以茶为礼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标志,茶礼是茶文化与礼文化结合的产物。唐宋茶学思想反映到民众之中,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际往来都涉及到茶[14],以民俗现象反应与文化基因的的关系。表1具体列举了唐宋文苑中江南茶俗相关的诗词歌赋,骚人墨客笔下的一吟一咏家弦户诵,茶俗礼仪代代相传。

表1 唐宋江南茶俗文化文献记载情况

江南人民以茶为礼、互表礼遇,在日常生活中客来敬茶、寄赠茶叶。唐时“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宋代《南窗纪谈》记载:“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上自官府,下之闾里,莫之或废”[15],可见以茶敬客发展至宋已是普遍。此外也有一些茶俗在历史上逐渐消亡,安徽南部琴溪镇有茶俗“皖南琴鱼茶”,用河中一寸小鱼同茶叶、茴香、糖、盐烘焙加工成鱼干,来客开水冲泡即饮;浙江德清县有“熏豆茶”,将青豆、芝麻、豆腐干、橙子皮等干料加入茶叶一同吃掉,时至今日只能依稀在史料中窥得一丝印记而仿制。延续至今的茶俗文化也豁人耳目:南宋时期,杭州百姓每月初一、十五互握茶壶,街坊邻里挨家挨户点茶,立夏之日烹煮新茶,配以各色细果糕点,馈送亲友比邻。江南无锡一带在大年初一有客来访时也会饮“元宝茶”,茶中放入两颗青橄榄或金桔,因形似元宝而得名,也代表着新的一年财运亨通的美好愿景。而在江南农村中的“吃茶”也同样使主客之间显得情深意重,在清香四溢的绿茶中加入青豆、胡萝卜干、熟芝麻、橘子皮等果料,一片碧绿的茶叶浸着五彩的干果,连吃带喝,妙不可言。

此外,茶也是良缘姻亲的牵线媒介,江南人讲究以茶下聘,婚俗行“三茶礼”,女子许嫁受聘的吃茶之俗在南宋初就已形成。陆游《老学庵笔记》载靖州苗族“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示婚娶时,相聚踏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16]。时至今日,浙江湖州女子“吃茶”接受男方聘礼,拜见长辈要“献茶”以表敬意。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了杭州富家定礼中除绫罗绸缎,必备茶饼,取茶不迁,象征着新人矢志不渝,取茶下子[17]。以茶象征结缘的观念流传至今,江南乡间新妇仍有喝三口茶以示贤能的习俗。江南茶礼蔚然成风不是一朝一夕,是风月变化下江南人民对茶仍坚持本心,是刻在骨血里的文化基因。

3.3 茶艺美学

茶艺美学形成于唐,成熟于宋,是采纳以东方学为中心,以茶汤、茶室、茶艺和茶器为载体,根据饮茶的技能、审美、礼仪等长期的实践、积累及演变而逐渐形成以“和、雅、静”为文化基因内核的程式化品茗体系。自唐中期,茶人还处于品茗实践中,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对茶的色、香、味、形以及心灵感受等方面进行审视与体味。直至宋代,因社会饮茶风气和贡茶制度的影响,大量茶书涌现,而成为一种自觉且规范的艺术实践。唐宋茶艺美学,是集品茗空间下基于感官体验的“和”,是富于茶性联想艺术欣赏活动的“雅”,更是聚心灵价值追寻天然平和的“静”。

江南茶艺美学是继承唐宋茶学的艺术,对唐宋时期的茶俗、茶技、茶境作意蕴分析,结合江南本土美学理念而诞生的以青为色、以雅为趣、以逸为境的茶学体系[18],是唐宋品茗美学文化基因的延续。“青”是指江南茶艺美学体系中的茶之色,江南茶艺美学无法不言茶之色,江南的茶之色蕴于自然,蕴于水乡绿野、小桥流水,蕴于江南人文对本土世界的浸染与尊崇。“雅”趣是自古江南饮茶沿袭的格调追求,社会阶层从上至下追求一种生活雅正的气质,江南茶学尚雅,以茶之雅烘托人志之雅。“逸”是江南品茶的虚境醇和的境界向往,正如宋诗描述一般:“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去”“洗涤肺肝时一啜,恐如云露得超仙”。将感受升华为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对茶的需求逐渐从日常生活转向品味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过程,使心灵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诗意境界。

4 唐宋江南茶俗文化基因的应用价值

4.1 历史记忆价值

江南茶俗文化发展至今保留了江南地区民间茶艺的本质,对现代茶艺美学具有深远的历史记忆价值。或是诗情画意的茶诗茶画,或是长街巷柳的水乡茶馆,皆来源于江南人民对生活与自然的情感抒发,是亘古不变的江南文化滋养这片水土的历史痕迹,也是文化基因绝对生命力的演绎。唐宋江南茶俗文化基因是与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接轨,它实现了江南文化与时代交流的碰撞。千年茶迹是江南茶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在茶文化繁荣滋长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内涵,虽经历了无数兴衰却依然历久弥新。

4.2 艺术审美价值

唐宋江南文化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并在特定历史时期受到市民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心理精细柔婉。江南茶文化凝聚了不同时期的文人茶客群体的智慧,继承了唐宋茶文化虚静养性的特点,流露着江南人民主情、尚雅的美感,有着天然的审美属性。

源于生活与自然的柔化,在青山碧水的地理环境影响下,文学艺术也呈一派天然的特点,像是文化与自然有着浑然天成的美感,将清虚玄理融入日常生活,并孕育出一种活泼且空灵的美学特质。隽秀古雅的古画诗文,素而不俗的茶器茶具、清纤灵动的的品茗空间,形成了摆脱桎梏融于自然的江南茶俗艺术风格,富有想像、热情与诗意。

4.3 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传承是相对而论的,江南茶文化基因也并非固定的,唐宋茶文化底蕴为江南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也是新时代探索文化兼容与转播的传承路径。唐宋江南茶俗文化基因的延续与传承是和江南人民的生活时代相互关联的,茶事中的礼仪、道义、技艺、寓意是江南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这不仅有利于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又可保留茶人先辈们所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对当代设计美学更是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也是江南人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开来继往。

综上所述,唐宋多元的文化基因与茶俗文化基因交融结合,在江南地域特性互动中不断形成文化基因,使其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在文化基因传播过程中,主体随内部价值引领和外部传播环境的改变下不断复制、遗传、变异和选择,汇集了文化记忆中的审美特性并传承至今,形成了现代江南茶文化风尚。

5 结语

江南饮茶习俗与世推移,与唐宋茶文化渊源一脉相承,从茶艺品茗到日常啜饮,继唐宋茶文化基因遗传影响,发展出与江南气息相符合的文化风俗。

此前,学界就有“道德继承论”的讨论,从客来敬茶、互赠新茶、三茶下聘等茶礼俗流传至今的现象足以得知:唐宋茶文化“和、雅、静”的文化基因内核塑造了江南茶文化在特定时代与特定群体中的文化底蕴特征。让我们侧面观照了唐宋茶文化基因的嬗变轨迹,透过江南自然山水所创设的茶事环境感受精神与心态的和谐,发掘江南茶艺的美学旨趣,将茶俗升华至一种可审美、可明道、可励志、可静心的精神活动和文化享受,使唐宋茶文化基因中的个体精神深深植根于东方茶文化体系中,不断促进江南茶俗文化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茶艺江南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艺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