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三江口地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保护策略浅析以南宁市那告坡为例

2023-03-08翁职广陈筠婷

中华建设 2023年3期
关键词:三江口文化景观民居

翁职广 陈筠婷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通常依据静态物质空间要素评价,忽视了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下的整体文化景观的保护。南宁市三江口地区位于南宁市主城区西侧左江、右江、邕江三江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是岭南地区的水上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着大量传统聚落。本文选取南宁市那告坡作为研究样本,剖析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文化内涵,探寻南宁市三江口地区文化景观行之有效的保护策略。

一、相关理论基础

1.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又称人文景观,是指自然与人类创造力的共同结晶, 文化景观包括一个地域单位(景观单元)的地理特征的地区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如由田园风光、建筑、人物、服饰、道路和交通工具、客肆等所构成的复合体。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继施吕特尔之后提倡文化景观论,他在1925年发表的《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由于人类活动添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形态,认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是解释文化景观。另一个美国地理学家D.S.惠特尔西1929年更进一步提出“相继占用”概念,认为地理学不应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研究一个地区内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传统聚落如果是属于相同文化影响,则会在社会生产、空间生成等各方面反映出该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出于社会、文化、宗教上的要求, 并受环境影响,与环境共同构成的独特景观。

2.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区域和地方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研究议题,景观作为区域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研究区域很好的切入点,在该视角下从情感、日常生活等非表征角度探索景观特征。其涉及多个概念:文化区、文化生态学、文化扩散和文化综合作用。其中文化区的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对同质文化所在的范围进行文化和习俗的演变机制的探索,总结聚落非物质景观特征。

二、那告坡概况及文化景观特征

1. 那告坡概况

那告坡在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所处的区域是南宁市三江口区域,是古骆越文化核心区,孕育独特的稻作文化和“那”文化。其属于丘陵平原地形,区域内较多山谷坡地。作为上游右江、左江、郁江三江交汇后的邕江流域,境内水资源丰富,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池塘及水库,具有密集水网。而水路常是与外界联系的出路之一,在三江沿江形成许多原始商业中心进而以此为中心形成聚落。那告覃氏自始祖覃祥安起至今已传承了26代人约700年历史。那告覃氏自第 5 代世祖覃晓真生下覃赵信、覃赵智、覃赵庆 3 兄弟后,始人丁兴旺,家族繁茂,这就是现在的那告村头房、2房、3房(三个巷门)的来历。那告村现存的古民居年代最早超过300年(清康熙、雍正年间),至1950年代历经200多年不断的扩展加建,形成今天拥有数十座院落百多间房屋规模的古宅群,其中现存大约40栋的具有传统风貌特征的清代建筑。

图1那告坡区域文化背景关系图

图2 那告坡区域自然背景关系图

2. 那告坡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

对那告坡传统聚落文化景观要素进行解构,根据文化景观的特点,按照“可见”与“不可见”的原则将南宁市三江口地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划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大要素,并对那告坡文化景观特征进行总结。

(1)物质文化景观特征

聚落空间格局。聚落空间格局由聚落和山体、水系、林地、农田耕地等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组成的整体空间格局。村落坡依山而建,背靠东管巷岭,坐西向东,地势平坦,村庄中心还有一片水塘,周围林木植被茂盛,村落总体上后方为浅丘风水林,前方为河流或半月塘,形成了河(塘)—村—风水林的格局。

聚落布局形态。那告坡作为覃氏家族聚族而居之地,村落空间形态特点为以水塘为中心,呈放射状的街巷依据血缘关系划分三大片居住区,民居群呈四周合围的封闭式格局,对外沟通联系只能通过村落大门,三个巷道与村落出口呈发散式布局,反映覃氏家族聚族而居的特征。

民居特征。那告坡属于壮汉混居地区,在岭南地区壮族文化与汉族民居文化相互影响下,民居组合以及建筑单体形式既保留着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又受到壮族民居的影响,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传统民居。院落式为那告坡传统民居组合的主要类型,一明两暗和三间一幢为建筑单体主要形式。现状传统民居多为灰瓦青砖墙、硬山顶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

(2)非物质文化景观特征

非物质文化景观主要包括精神文化、民俗信仰等要素。那告坡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具体包括南宁平话山歌,其他民俗文化主要有正月初六的开年饭、祭祀和婚丧嫁娶等民俗。

3. 那告坡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根据上述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及那告坡文化景观特征的阐述,将传统村落要素进行分类分级,划出传统村落格局保护区、农田环境保护区、山林环境保护区、航运文化保护区。各区分级划出相应的核心区与缓冲区。并基于景观生态学,以关联性特征作为切入点,提出各区整体保护策略。

图3 那告坡分类分级保护区划(作者自绘)

(1)传统聚落格局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Ⅰ区为村落景观要素集中地,文脉关联性强,文化价值高,要素间空间位置的相互关联体现当地独特的格局和精神文化内涵,故区域内要素的存储和维持能够较好保护环境。保护策略应注重多样性综合关联,侧重针对区域内要素文化内涵再现与活力提升。严格维护区域内要素的功能性和完整性,并严控核心区要素布局结构,强化核心区活力,突出文化个性。缓冲Ⅱ区为村庄建设储备用地区,即作为“基质”背景动态控制景观格局。应注重整体协调关联,侧重针对与核心区的连通性和整体景观格局把控。在保持传统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弹性开发建设,延续文化个性。

(2)农田环境保护区。核心区与村落具有较强空间位置关联,应侧重针对农田景观与村落景观的风水格局进行维护,严禁过度开发,避免农田景观的破碎化。缓冲区作为农产品供应主产区,与自然环境有较强关联性。应侧重针对破碎化农田斑块的关联强化,提升内部要素承载能力,确保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生态结构的连续性。

(3)山林环境保护区。核心区为生态资源集中地,以斑块景观要素为主,与村落具有较强空间位置关联,应侧重保持与原村落山水格局关联和自然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意向,重点保护风水林等重要结构性节点,提升村落风水文化意境。缓冲区以基质和廊道景观要素为主,自然环境关联性强,应侧重串联山、林、村的整体环境关联度,将破碎化要素通过节点打造和交通连接,促进景观要素交流,提高整体生态环境的连续性。

(4)航运文化保护区。核心区以与水系关联形成的古圩码头为主,空间位置关联性强,特点突出。应侧重对码头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恢复,结合旅游开发,在以保护为基础上提出文化重现。缓冲区为区域河流水系,自然环境关联性强。应侧重串联周边水域,从区域层面整合水文化,加强各沿江文化合作。并结合码头文化与区域沿江多节点形成联合发展,传播和延续文化脉络。

三、南宁三江口地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根据上述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以类型学分类原则为基础,将三江口地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构成要素进行梳理,综合三江口地区的文化背景,了解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特征构成要素,并结合其演变规律和发现格局关联机制,从区域文化背景提出三江口地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1. 整体保护策略

根据对那告坡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构成和保护策略的分析,提出三江口地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保护策略,提出整体保护三江口地区传统聚落的物质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性文化景观的总体保护原则,物质性文化景观包括聚落的空间格局及聚落的环境、民居建筑等三种要素。非物质性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等要素。整体保护策略就是聚落的文化景观构成系统要素的内在关联、系统与环境相关性的挖掘,实现整体文化景观动态保护过程。

在物质性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方面,整体上保护和延续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与风貌,即保护聚落与山水林田等要素形成的整体空间格局关系;保护街巷空间格局,主要分为传统型街巷格局、继承型街巷格局、更新型街巷格局。保护聚落的空间环境,传统聚落内部及周边的的水塘、林、田、植被等自然环境。严格保护现存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文化遗存,加强传统及民俗风情,尤其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民居,对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整改和修饰。

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方面。重点保护南宁三江口地区的物质信仰文化,主要包括抢花炮、唱春牛、端阳竞渡节、那芒丰收节等民俗活动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和独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景观。

2. 分区保护策略

对单个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制定分区保护策略,以类型学分类原则为基础,将传统村落要素进行分类,划出传统村落格局保护区、农田环境保护区、山林环境保护区、航运文化保护区等聚落文化景观区,各区分级划出相应的核心区与缓冲区,以此划定的各类各级保护区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

四、结语

南宁市三江口地区的传统聚落是壮汉文化交融下产生的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的传统聚落,通过三江口地区文化景观构成要素进行提取,以那告坡的文化景观保护为例,分析三江口地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特征,探讨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有利于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村落保护方法及保护重点形成基于区域文化背景下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通过相关内容的探讨,丰富三江口地区传统聚落和民居文化的研究成果,为今后三江口地区的传统聚落的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三江口文化景观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福州地铁1号线(二期)启动试运行
莆田三江口入海口营养盐变化研究
三江口石春东巴收藏之佐拉封仪式应用的雕刻品调查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