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
2023-03-08陈丽伶徐明玥宋奕聪
陈丽伶,徐明玥,栾 欣,杨 柳,宋奕聪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 710072)
“课程思政”的提出旨在挖掘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元素,并通过基因式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高校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立体综合育人模式。通过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正确逻辑思维,充分发挥专业课知识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补给和支持作用[1]。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并探究将其融入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方式,以期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以隐性思政教学的方式实现专业课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立体育人模式。
一 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背景现状和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
“课程思政”最早由上海市教委2014 年提出并实践,目的在于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此外,课程思政也是在明确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摆脱思政课程单向育人的误区,实现专业培养和思政引领的协调同步。课程思政并非脱离于现有课程的新增课程,而是对于现有课程思政元素的再挖掘。它是在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前提下,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引领的协同发展[2]。因此,如何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提取及应用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探究过程中的一大重点。
(二)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发展现状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多方面内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工业设计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工业设计师也肩负着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责任。因此,高校设计专业的思政化转型对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实践较少,还处于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阶段,仍有大量空白需要填充。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难点
在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热潮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相融合符合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如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从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来看,一切课程都蕴含思政元素,即课程的价值体系[3]。”因此,需要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思想价值观念、为人处世准则和道德修养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提取分析,并找到可将其合理转化应用的方式。
2 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恰当融合
思政教育注重真善美的统一,而专业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的“求真”,因此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专业课“求真”的全过程,是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重要问题[4]。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关于课程思政与传统文化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中的融合方式,以及如何做到全方位、多维度且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是一大难点。
3 如何实现课程讲授方式的创新
课堂讲授方式的创新,能够有效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营造舒适、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如何在融入课程思政的同时,实现课堂讲授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新创造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
(一)培养正确三观与职业道德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首先,课程思政能够塑造学生的正确三观,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其次,通过教育学生担负起设计师应有的责任与使命,恪守职业道德,以此催生出具有正向价值的设计,进一步促进社会价值导向的正向发展。
(二)培养大局意识与决策能力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整体的把控,在调研考察、设计开发和沟通协作等方面均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因此,需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合作交流与统筹决策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博大胸襟和格局,提高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沟通协作与统筹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以达成工业设计专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
(三)培养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具有社会引领与导向的作用,设计师通过设计来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课程思政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因此,通过社会责任感及家国情怀的感染,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对自我创新潜能的挖掘,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提取及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之魂,延续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同样也能给当下时代注入无穷的生命力。工业设计主要涉及产品、环境和系统等设计,教师需要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应用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一)中华优秀传统造物精神
我国古代许多传统手工艺以家庭为单位代代相传,始终遵循着一丝不苟、精工细作的造物理念与态度。古人严谨、精细、真诚、专注、用心的造物精神能够给学生以启示,激发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以小德见大德,造物过程中的态度与品性同样能反映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因此,可通过对古人造物精神关键词进行提取分析,以古人的“德”,来树立当代青年学生的“德”育典范。
(二)中华优秀传统造物思想
古人造物始终追求一种平衡状态,这种不偏不倚、随性洒脱的思想观念在当代显得尤为珍贵。这种中庸思想是对于事物“度”的判断与掌握的大智慧,比如在设计中涉及的经济效益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度”、产品的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度”等。能够合理准确地把握这些“度”的平衡,是设计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设计师,应始终保有一份同理心与人文情怀。因此,可通过对传统造物中渗透出的思想观念进行提取,并结合设计进行分析转化,应用于课程教学当中。
(三)中华优秀传统造物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造物观遵循万事万物固有的自然法则,不刻意破坏其原有的规律,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行造物活动。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观在当代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维护生态的健康、稳定和平衡是身为设计师需肩负的重要责任。因此,可通过对传统造物原则进行提炼,并基于当代社会背景进行转化,为学生的设计规范与准则作出引导。
四 传统文化课题设计教学探究
传统文化课题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唤醒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课题设计进行阶段性划分,寻找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堂的节点与方式(图1),以及传统文化中思政元素的转化应用方法,探究如何在传统文化课题设计教学中实现思政育人。重点关注如何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将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工业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转型。
图1 课题设计思政元素融入节点与方式
(一)前期调研阶段
教师负责课题设计的主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通过传统文化资源中涉及到道德素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历史故事、文化理论等,对学生进行碎片化的思政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意识到在当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实地考察阶段
通过实地走访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明白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及深入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得到自身思想观念的内在转变与升华。通过学徒式的教学模式,体验手工艺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当地的人文底蕴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并塑造正确三观。
(三)设计创意阶段
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启发式、翻转课堂和项目式教学等方式,进一步形成研讨式的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潜能,进一步提高自我能动意识、设计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产生自我认同并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在提取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通过传统造物中的匠人精神、造物原则及造物理念等的灌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及作为设计师应具备的同理心、人文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设计成型阶段
设计成型阶段需培养学生对产品整体的实际把控能力,其中涉及到关于产品的尺寸确定、材料选择等。引导学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设计,明白设计师所承担的对于人、社会和环境的多方面责任。从传统手工艺人对传统工艺认真严谨、执着专注的态度,以及对产品细节、品质等的严格把控角度出发,在实际建模和模型制作实践过程中加入相关思政教学元素,培养学生对设计的精细把控能力,以及设计师应具备的信念感。
(五)实际生产阶段
在实际的生产阶段,需重点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细节都会对产品、用户及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在设计中做到精益求精。通过将传统手工艺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造物原则、理念和精神等融入在教学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全方面协同发展、综合素质优良的多方位立体设计人才。
(六)设计评价阶段
设计评价是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设计的优势与不足,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对设计的认知能力,实现螺旋上升式的设计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同时,教师本身应对思政教育理论与模式进行深入且系统的学习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将思政元素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专业认同感,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与品格培养起到正向积极的引导作用。
五 构建合理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多维度考量,不仅要涉及专业能力方面的评价,还要包含思政方面的考核。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企业评价及用户反馈等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考量。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业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 设计成品在总成绩中占比40%,专业能力占比40%,思政素养占比20%。以确保对学生进行整体客观评价。
设计成品的考核可从产品对人、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影响来进行评价。基于人的维度,可从由外至内的三个层面来量化具体的评价指标[6]。外层主要涉及感官层面,包括产品的外观、材质、结构和工艺等,引申到对产品美观性、实用性、耐久性的考量。中层涉及人的行为层面,具体为产品功能、应用价值、用户体验及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效果。内层则涉及人的精神层面,包括审美体验、文化价值、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等。基于社会的维度,涉及产品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伦理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持做出努力。基于环境的维度,始终牢记自身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努力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努力。
专业能力的评定可从设计思维、设计表达和设计技能等方面进行考量,在进行评价时需对设计全部流程进行考量。设计思维的量化指标包括创新性、前瞻性、可用性、引领性及国际化视野等。设计表达包括从概念设计、草图设计、三维建模、模型制作到实际生产的整个过程。其中涉及对学生的创意转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的评定。设计技能包括手绘创意表达、二维和三维软件的运用、模型制作及产品最终呈现效果等。
思政素养的评定可分为专业素质、品德修养和家国情怀等方面,专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专业精神等,品德修养包括正确三观、人文素养和协作能力等,家国情怀包括社会责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课程思政的考核与传统的思政课程考核形式不同,不以思政知识为考核内容,而是通过“隐性考核”的方式,将思政育人成效细腻无形地融于专业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之中[7]。
课程教学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同样重要,通过教师、学生互评的方式,能够促进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的改进与提升。同时,在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时,能够让学生以不同视角来看待设计,跳出固有的维度重新思考。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教师之间不同设计思维、设计理念的碰撞和融合。此外,相关企业给出的评价及用户反馈能够让学生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对学生设计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考核和评定,更是为了让学生对自身的设计思维、设计能力、设计表达、人际沟通和品德素养等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和定位,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以实现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六 结束语
当下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朝着全面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方面,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与人格修为培养。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专业课教师不断尝试并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和模式,对于专业知识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提取、转化应用及教学实践应形成整体性的框架体系。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提取和梳理,并尝试将其基因式融入工业设计传统文化课题教学中,对工业设计课程思政化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未来仍需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设计,以实现专业课程的综合立体育人模式,不断促进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