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建设探究
2023-03-08周仁龙唐志列席红梅
杨 飒,周仁龙*,唐志列,席红梅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广州 510303;2.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州 510006;3.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广州 510035)
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具有课程形式多样性、课程内容开放性、课程选择自主性和实践结合紧密性等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了个性化培养和实践主战场的重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1]。本文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建设三个方面出发,开展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探究。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1999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自此,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走入我国高等学校的育人体系之中,成为高等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和创业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逐步提升,但与创新创业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没有认识到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发达的灵魂和源泉;没有意识到高校学生正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力量和生力军;没有认识到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主战场的高度,从而重视程度不够,在经费、场地和师资方面投入不足,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缺少全局观和系统性,没有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体责任和参与意识,课程形式单一,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实践实训环节不足,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社会环境脱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教育质量评价不科学。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高等学校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师资大多来自学生工作队伍,有辅导员队伍、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和学校团委等部门。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师资很少。二级院系的专业课教师较少参与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同时,现有师资在创新创业方面普遍缺少实际经验的积累,高校提供给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针对性培训和学习机会不多。
(四)没有形成有益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相对于考研和考编,高校还没有形成推崇和鼓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现有的创新创业载体形式单一,鼓励和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现有的校政企协同育人成效达不到预期。
二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
1982年,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在教育部专业教学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将课外活动称为“第二课堂”,提出通过第二课堂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4]。近年来第二课堂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扩展,并已逐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业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与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
(一)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政策
2002年,我国遴选部分高校推广试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并首次提出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用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6]。党中央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为第二课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积极“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高学校育人质量”[7]。2018 年,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广实行[8]。自此,第二课堂开始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中承担重任,彰显成效。
(二)高校第二课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强化。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为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总学分已逐步减少。高校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不是一种无序、随性的学习,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性、开放性、实践性、个性化和规范化的共享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有指导、有目的、有计划的前提下开展自主学习。高校第二课堂具有专业宽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自由、场地开放、兴趣引领和参与灵活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领悟、在实践中创新,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可见,高校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指引和平台,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是高校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同时,第二课堂也是对高校第一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和推进。第一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承担着传道授业的主要功能,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育的共性。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彰显个性化培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培养,第二课堂适逢其时地承担了这个重任。
(三)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不足
1 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种认识不足是对第二课堂的认识还停留在20 世纪80 年代,认为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是一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锦上添花的教育手段,而不是必须的教育手段。第二种认识不足是认为第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育人环节,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关联性不大,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2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总体谋划不足
第二课堂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管理模式、课程(项目)设计、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建设起步晚,可以分享的成熟经验不多。很多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缺少顶层设计,总体谋划不足,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缺乏整体性和全局观。如团委分管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处分管创新创业活动、教务处承担实践环节与专业竞赛和二级学院负责专业学术活动等,各部门各自为政,制定适合本部门执行的制度和政策,很难构成育人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课堂育人成效。同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融合机制不健全,导致育人合力不足。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度关联且互为融合,在谋划第二课堂整体框架时,要构建好与第一课堂互联互享的协同机制,做到育人机构互通、育人模式互通、育人评价互通[9]。
3 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所需经费、场地和师资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办学经费并不充裕,有限的办学资金、教学场馆和师资力量用于保障第一课堂正常运行。相对于第一课堂的主体地位,每一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同样离不开经费、场地和师资的投入。投入不足,产出自然不够。投入不足,让第二课堂活动成为一种学生自筹经费行为,让教师指导成为一种志愿者行为,让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师生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和鼓励,第二课堂可持续性发展和育人实效就得不到保障和体现,高校人才培养就失去一个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
三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建设
(一)建设原则
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第二课堂建设要着力于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和特殊化问题的解决,要与第一课堂形成育人合力[10]。学生是第二课堂活动主体和建设对象,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建设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呼应学生的成长需求,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当代大学生思维活泼,个性独立,学习能力强,在建设第二课堂时,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调动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让学生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自由。其次,要尊重和支持学生合理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自由驰骋,发展为专长和特长;积极回应学生的诉求,做到长期引导、动态跟踪、实时指导、全方位保障。最后,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活动,做到能力培养与品德塑造相结合,立德与树人相统一。
2 以全面创新为导向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建设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坚持以全面创新为导向[11]。一是建设理念创新,要从人才培养主渠道的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创新第二课堂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为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活动内容创新,要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创新第二课堂课程体系、项目内容、教学模式和实践平台,做到第二课堂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和实践、勤于探索与求知、乐于思考与创新,让学生享受自身成长与价值创造带来的成就感。
3 以协同汇聚为手段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要整合学校各部门的资源和要素,做到统一领导、全面规划、责任层层压实。各部门要全员参与、开放包容、协调合作、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二是在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要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通共享的协同机制,让第一课堂的共性教育与第二课堂的个性教育互为补充和融合。三是要汇聚社会力量,协同校外团体和组织,共建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协同育人中心和科技创新孵化园等,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二)建设内容
1 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加大高校第二课堂的宣传力度
首先,要将第二课堂的宣传纳入学校常规宣传工作之中,通过报纸、宣传栏、官网专栏、广播站和讲座等传统宣传方式,结合当前新媒体宣传手段,全方位开展好第二课堂的宣传工作,让教育管理者、传道授业的教师、茁壮成长的学生和社会大众知晓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活动内容和建设成效。其次,多角度精选第二课堂宣传内容,宣传内容不仅涉及第二课堂的建设体系和课程体系,如管理体系、评价体系、项目类型和活动方式等,更要突出第二课堂的建设成效,特别是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角度,挖掘成功案例、精选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通过立先进树榜样,带动更多的师生参与第二课堂建设,投身创新创业活动。案例选择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12]。如对于电子电气类专业,可以选择郭天祥的创业案例。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郭天祥,通过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开启了大学的创新学习,毕业后跟同学一起在单片机领域创业,成为单片机教育领域的知名人士。同时,要善于从身边的校友中挖掘创新创业的鲜活案例,可以邀请其回到校园开展创新创业宣讲。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物理学(师范)专业的佘汉桐,热爱航模运动,大学期间创办了航模创客社团,毕业后开办了科技教育公司,为广州市中小学开展航模科技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批“飞北赛”的获奖选手。类似的创新创业案例还有很多,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案例库”。
2 以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全面构建第二课堂建设体系
文献[8]明确指出,学校要高屋建瓴地看待第二课堂建设,由学校负责统筹、指挥和协调,由学校团委制定好学校层面的“第二课堂成绩单”总则,明确职责,规范流程、监督与评价。各二级院系在学校总则指导下,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细化第二课堂活动的项目内容,负责具体落实和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由上而下实施第二课堂活动,由下而上进行评价与反馈,充分发挥了二级院系的专业育人功能,广泛调动了专业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全面落实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我校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主渠道,建立了与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的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该制度科学构建了从校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教学班级的四层级组织构架,明确了各层级的职能,以实现资源统筹共享、部门协同聚力、评价反馈真实,如图1 所示。
图1 案例:第二课堂建设组织构架
该制度明确了第二课堂的七个组成模块和学分结构,第二课堂学分可以置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对应的课程学分。第二课堂项目采用在线动态发布、在线自愿选择、在线评价反馈及在线学时记录的信息化管理方式。第二课堂七个模块的项目库内容由二级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如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将知识讲座、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含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及职业考证等项目纳入七个模块中。
3 完善第二课堂场地经费保障制度
高校应给予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所需的经费,用于劳务支出和器材购置等。高校应给予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所需的活动场地,如专业实验室、社团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场馆等,并给予活动场地足够的开放度。高校在做经费预算时,要对第二课堂给予足够的重视,将第二课堂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经费之中,包括实验设备预算、人员培训预算和场馆建设等。
4 建章立制激励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可以在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是对大学生“润物细无声”式的知识传播和灵魂塑造,是教师创新创造力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三全育人”的有力体现。高校应给予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所需的教师指导,特别是来自专业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健全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激励机制,将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师的绩效分配和考核评价系统中。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的专题研究课题,进一步调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参与第二课堂建设的积极性。
5 引入社会力量,拓展渠道共建高校第二课堂
可以引入企业、政府、校友会等社会力量,共建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如众创空间、航模社团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可以邀请校政企人员参与第二课堂项目策划和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包括学生专业竞赛、技能考证的培训等环节。要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校政企协同育人新机制,让第二课堂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