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设计在科技馆科普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
2023-03-07邓佳婧
邓佳婧
(武汉科学技术馆,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馆展示内容日渐丰富,科学技术是展示的关键,但丰富多彩、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展示形式更是推动科普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艺术设计师需要把握设计原则,优化设计方案,巧妙利用多样化艺术手法,传达各方面信息,从而提高科技馆的展示及科普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1 艺术设计与科技馆
1.1 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涵盖了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等多门设计学科。有别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现如今,艺术设计以其独有的创造性和功能性、多元化的形式,在满足人们多样化审美需求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1.2 科技馆科普形式
科技馆作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场所,以其场馆的展览、展品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如讲解、竞赛、培训等,加深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目前,科技馆常用的科普形式有以下几种。
(1)展览展品及其讲解工作。科技馆展览可分为常设展览及临时展览。其中常设展览多以天文、生命、信息、力学、声光电等科学知识为主,以主题式或学科式的形式设置展品,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主要载体。因其展示内容较为固定、布展成本高、周期长、难以及时聚焦科学前沿等原因,科技馆常以主题选材更为灵活、规模较小、布展成本相对较低、周期相对较短的临时展览弥补其不足之处。无论是常设展览还是临时展览,其中的大多数展品都具有可操作性,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一是通过直接观察展品,了解其结构、原理、用途等基础属性,对其所包含的科学知识进行挖掘;二是以动手动脑等互动形式参与,在娱乐的同时获取科学知识。为加深观众对该展览展品所表达的科学知识的理解,科技馆常配置讲解服务,以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
(2)依托展览展品而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常在展厅开设,以一个展品或系列展项为依托,在其所传达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通过科普教师对课程的精心安排,引导观众探索科学。例如武汉科技馆展览教育部开设的“科普小课堂”活动,其中《小饼干的旅程》课程,就是以生命展厅人体展区“食物的旅程”展项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教师使用拟人手法,以一块小饼干的视角,描述小饼干在人体里的经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讲述人体消化系统。期间夹杂与观众的互动提问、小实验、趣味比赛等,使观众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
(3)主题式课程科普教育活动。由经验丰富的科普教师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校内学习程度等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主题涉及广泛,不仅包括天文、数理、化学、力学、机械等传统基础学科,还有信息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社会热点、前沿领域的科学发展。
(4)科普剧、科学实验表演。通过寓教于乐的趣味实验;奇幻多彩、互动参与的科普剧,以直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公众展现科学中的奇妙现象及其背后蕴含的知识。
(5)线上科普文章及科普视频课程。近年来,全国各地科技馆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开展线上科普教育活动,将展览讲解、展品辅导、科普课程、科学实验、科普剧、科普讲座等科普内容移至“云端”,不受时间、地域的影响,免费面向大众,拓展了科普教育和宣传推广的新模式。
1.3 科技馆科普工作中的艺术设计
(1)展陈设计,包含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展示空间设计、陈列设计等。展厅是科技馆进行科普工作的基础,整个展厅的落成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空间的布局规划,空间整体的主题、风格、色调、材质等,灯光的设置,展品展项的陈列排布,辅助道具如绿植等的搭配……可以说展陈设计是一项富含多种任务,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设计者需掌握建筑、材料、灯光、科技、工艺、美术、人体工程等多项学科内容。
(2)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展品是科技馆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而展品属于特殊的工业产品。把握展品深化设计群众性与大众性、科学性与安全性、趣味性与互动性、启发性与科教性、不易损坏或老化原则,可提升展品的吸引力,保持观众的参观兴趣和体验热情,给予观众直观、真切的科学体验。将展品深化设计原则落到实处,则需考虑展品的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成本等因素,均属于产品设计范畴。
(3)舞台美术设计。大多数科技馆都配备了专业的科普剧场,作为科普剧、科学实验表演的场地。舞美是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等。只有剧中的艺术形式与舞台美术完美结合,才能使知识立体化,提高科普剧的质量、吸引观众。
(4)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UI 设计。在科技馆,图文展板是观众了解展览内容、获取展品信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其中文字编排、版式设计、色彩构成等视觉语言的运用都属于平面设计。同时,线上线下的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的道具、宣传物料,如参观学习单、海报、宣传单等都需要运用平面设计。线上科普平台的搭建与维护;科普视频的发布等则需要运用视觉传达设计、UI 设计。
2 艺术设计对科普工作的意义
2.1 提高吸引力,激发观众参观兴趣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体验化的时代,人们对于美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对于精神文化体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大众对科技馆提出了全新要求,展示内容要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更要注重空间造型艺术的感染力和观众的体验感。如此,才能吸引大众多次探索科技馆。同时,科技馆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科学教育功能,但又不同于学校,青少年可选择参观与否。因此吸引青少年的目光、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尤为重要。由于青少年很容易被新奇、富有个性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可以通过充满艺术性的展陈设计,如有意识地创造具有特殊个性和视觉冲击力的空间,并在空间中运用色彩构成、光的组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视觉和心理效应,引起青少年的兴趣。
2.2 优化展览体验,提高科普效力
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展陈设计,以人体工程学作为设计者选择各项设计形式、制定各种设计标准的依据,例如规划可容空间、确定展品的尺度与陈列的密度等,设计得合理,可创造出令人身心愉悦、舒展自如的展厅,大大提高展览展品整体的视听效果。另一方面,科技馆展示内容较多,涉及多个方面,合理的展陈设计既能体现科技展品固有的科学性,又可符合参观者的思维规律,以加深参观者对科学知识的系统理解。在内容设计中,塑造有趣丰富的艺术形象与科学氛围,可突出展览重点,清晰表达科学知识,在提高观众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加深观众印象,给予观众良好的观展体验。
2.3 助力素质教育,增强美育熏陶
2019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美育对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众多国内外文博展馆、文化机构均在助推美术教育,例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博物馆等都长期设有针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社区项目,并取得较好的效果。2022年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明珠美术馆和新华文创·光的空间联合主办的“邂逅山海”展览更是典型案例。该项目以《山海经》中的生物为蓝本,结合馆藏标本,借助新锐艺术家的二次创作,重新描绘了《山海经》中的瑰丽世界,并结合AR 技术、AI画作等沉浸式互动体验,带领公众重返神秘的上古时代。科技馆作为文博场馆之一,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求证、科技的手段赋能、艺术的方式表达,使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在参观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增长科学文化知识,还能提高美学素养。
3 武汉科技馆科普工作中的艺术设计实例
3.1 展厅墙绘艺术
科技馆展厅的墙面主要以图文结合的展示内容、纯色墙面及大型电子屏幕为主。除传递信息外,展墙还具有营造展厅氛围的功能。墙绘艺术是墙面与绘画艺术、文化、环境融合的产物,相较于印刷壁纸等工业手法,人工绘制给予艺术创作更多的自由,表现手法更加多样;笔触的层叠带来的肌理效果富有人文气息,用手触碰时,层次的起伏更是充满生气;不可批量生产、独一无二的艺术成果则是彰显了更高的审美追求。
武汉科技馆展馆内多处运用墙绘艺术,如水展厅长江汉江展项,长达32 m 的墙面上手绘了长江沿岸风景画,搭配脚下模拟出长江从源头到汇入大海全流域风貌的大型沙盘,中间数个展品采用沙盘同时结合多媒体互动、图文展板以及动物模型等手段,展示了长江汉江的地域特点、生态风貌及文明传承。
生命展厅多样的生态系统展区中海洋生态系统的展示同样运用了墙绘艺术。该展项充分利用地形特点,营造了一个海底隧道,墙面人工绘制了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鲨鱼撞破隧道玻璃的画面,搭配海草、珊瑚、海鱼、海龟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已成为众多观众拍照留念之处。
3.2 “科普小课堂”《北斗寻宝》课程
《北斗寻宝》课程依托于宇宙展厅GPS 展项,运用寻宝的互动方式,让观众了解卫星定位原理。课程中不仅介绍科学知识,还充分融入了思政教育及科学家精神,为观众普及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讲述北斗背后的故事,课程中引入了“银河号事件”。该课程采用了配合人工绘制的插画册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相较于单纯的讲故事,插画不但能突出主题,传递信息,而且更易被幼儿及青少年理解;还能增强艺术感染力,在氛围、情绪、环境和角色上让故事更加鲜活,将观众拉到故事和场景当中去。活动现场,插画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在科普教师声情并茂的演绎下,观众被深深打动,展厅内爱国热情高涨。活动结束后,仍有不少观众上前翻阅插画册。
4 科技馆中艺术设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4.1 对艺术设计工作重视不够,专职设计人员数量不足
目前,科技馆内,从工作人员学科结构来看,理学、工学背景居多,文学次之,具有艺术学专业背景的人员数量极少。然据上文所述,科技馆内艺术设计工作内容多,涉及范围广,专职设计人员配备不足导致许多艺术设计工作大多由其他学科背景人员兼任,没有相关专业能力,致使艺术设计工作缺乏创造力,难以兼具内容与形式。
4.2 工作内容综合性强,横跨多门学科
科技馆科普工作中的艺术设计几乎包含所有设计学科,虽都属于艺术设计大类,但不同设计学科之间仍有很大差异,所涉及科目及所运用的软件也各有不同。正所谓 “隔行如隔山”,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技术和方法,难以互通有余。然专职设计人员往往只具备一类设计学科的专业背景,在工作中则需掌握多门学科知识,是一大挑战。
4.3 科普市场竞争激烈,缺乏竞争力
如今,在科普和科学传播领域,新媒体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全国各级科协、科技馆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外,平台上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普自媒体,如果壳网、博物、环球科学等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上也活跃着众多从事科普视频生产和传播的“科普达人”,如不刷题的吴姥姥、戴博士实验室等。这些自媒体配备专业的UI 设计师、平面设计师以及视频剪辑师,文章图文排版有设计感,许多自媒体都有原创卡通形象以及系列插画相搭配,科普视频也采用现下流行的剪辑方式,与潮流热议话题相呼应,在关注数量、阅读数量、点赞数量、评论互动等方面均胜于科协系统的微信公众号。
5 小结
通过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智育与美育的相融相通,可培养公众的科学探索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科普事业全面发展。科技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5.1 培养既懂科学又有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一方面,通过培训、参观、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非艺术专业背景人员对艺术设计的认识、理解和感受。另一方面,增加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引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2 将艺术设计贯穿科普工作之中,提高重视程度
在展陈设计中,将艺术与文化理念纳入概念设计到深化设计的全过程中;在展品设计上,将科学性和艺术性作为同等重要的设计标准;在科普教育活动及线上科普平台中,深入挖掘更具吸引力的展现形式,丰富视听效果,紧跟潮流趋势。
5.3 加强与艺术院校、企业、艺术家的合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可通过仰仗专业人士,实现优势互补。在合作中,科技馆汇集了大量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和科学资源,在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上具有权威性,在人员、内容、受众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而艺术院校、企业、艺术家等艺术设计专业扎实、技术一流、富有创意,且处于行业顶尖,掌握甚至引领流行趋势,能对合作项目的艺术效果进行全方位提升。如此强强联合,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能最大限度提升科学普及和美育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