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博望区泵站管理工作探讨
2023-03-07诸护军
诸护军
(马鞍山市博望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安徽 马鞍山 243131)
泵站是解决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和干旱缺水三大水资源问题最有效的工程手段,承担着城市给排水、农田灌溉和跨流域调水等重要任务,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因此,深入研究泵站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当前各地泵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泵站高效运行,是水利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1 研究区概况
马鞍山横跨长江、接壤南京,是长江下游长三角区重要的工、农业城市。博望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最东端,是安徽省通向苏浙沪等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门户。北倚横山,南濒石臼湖,东、北至马鞍山与南京江宁区边界,西至丹阳镇以西、现辖博望、新市、丹阳3个镇,共有37个村、3个居委会、3个社区,全区总面积351km2,2020年常住人口15.85万人。地形地貌属半山半圩,北部为山丘区,南部为圩区,整个地势北高南低。
2 泵站工程现状
博望区成立之前,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限制,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少,由于历史欠账较多,造成水利基础设施老化、薄弱,泵站排涝能力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博望区成立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投资2亿元相继实施军民圩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野风港二站、大坝二站、农场二站、农场三站等泵站水利工程建设,全区排涝能力显著增强,成功抗御了2019和2022年大旱、2020年大洪水灾害,并发挥出巨大的排涝减灾效益,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博望区现有各类泵站237座,装机320台,总功率2.07万kW。这些承担着全区防洪除涝、抗旱减灾、调水和供水的重任。为博望区抗灾减灾和工、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泵站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部分泵站年代较久、老化严重
博望区灌排泵站多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运行至今己达40余年,由于运行时间过久,机电设备老化,效率低下,现状排涝标准均达不到原设计标准。遇大暴雨期间,排涝能力不足,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内涝受灾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3.2 水系不畅,附属设施配套不完善
农村地区多年来的分产到户,致使土地被划分的较为零散,原有排灌站配套的渠系工程也多被群众铲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锐减,多数小型灌溉站为此失去应有灌溉功能。且排灌渠道多为土渠。田间排水沟、地头沟被毁,大中沟塘淤积严重,也是多年来涝渍灾害多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工程项目施工后,施工垃圾、围堰不能及时清理,造成沟渠堵塞,导致内涝发生时排水不畅[4-5]。
3.3 排涝能力明显不足
农村现状排涝标准约为5~7年一遇,而3个镇排涝设计标准为5~10年一遇。经过多年的发展,有的泵站运行条件已不符合当初设计的水系环境。排水管道老化,管径过细,给泵站在汛期正常发挥抽排积水的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使得泵站不能发挥应有功能。
3.4 水系调控不到位
水位调配是降低排灌成本的重要环节。内河水位控制失控,涵闸启闭机手杆基本掌握在养殖户手中,开闸关闸很随意,需要腾空底水时,养殖户阻挠,甚至会发生纠纷。
3.5 泵站管理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专业程度不高
近几年来新建的泵站自动化程度较高,对操作人员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而现有泵站管理人员多数为退伍军人安置或临时聘用人员、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程度不高,存在业务技术短板,对机械性能掌握不够,操作不精,技术不过硬,泵站在汛期排涝过程中如发生设备故障时难以及时排除。
4 泵站工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设计标准低,成灾率高
现有泵站大多由于建设年代早,受制于当时的条件,水文资料缺乏,设计不完善排涝、抗旱标准低(都在5年一遇的标准),尤其在遇特大暴雨期间,排涝能力不足,致使圩区积水不能及时排出,内涝受灾现象严重。
4.2 水工建筑年久失修,设备老化,经费不足
多数泵站机房陈旧简陋,普遍漏雨,木质门窗多数腐烂,部分墙体开裂,站房破败,甚至已成危房。水工建筑物等因不能及时维修加固,损毁严重,严重威胁泵站安全。部分泵站超期服役,主机组严重老化,电气设备绝缘性能下降,安全可靠性明显降低;泵站更改不彻底,由于资金不充足,地方配套不到位,资源难以满足泵站得底改造的费用;许多淘汰过时的设备仍在服役,严重影响了泵站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发挥。致使泵站效率不断下降,成本不断上升,维修费用不断增长,泵站缺少专用维修资金。
4.3 责权不明,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博望区水利部门管理的4座中型泵站,站均不足2.5人,乡镇、村管理的泵站日常多数无人看护,防汛排涝时临时抽人开机。泵站多在偏远地方由于责任不到位,临时管理人员责任性不强,设备疏于维护保养,使泵站运行寿命降低,甚至发生损坏、偷盗。
4.4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博望区内国有泵站运行管理人员,少量为专业人员,多数为退伍军人安置或其他人员,存在业务技术短板,发生机械设备故障时难以应对,降低了泵站的运行效率。
4.5 沟渠阻塞,水系不通
沟渠杂草丛生,塘泥淤圾,多年没有清理,阻碍水系畅通。工程监管不到位,建设垃圾丢弃和阻水设施没有及时拆除,造成水系不畅。养殖户层层设网,又得不到及时清理,造成水系不畅,行成落差,使泵站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
5 泵站工程管理措施
5.1 强化设计,提高标准
农村泵站是为了农田提水灌溉和及时排涝,职能部门应当强化服务意识,勘察现有的水文情况,科学的设计出适用于本地区的灌溉、排涝泵站专用图纸。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通过对泵站更新改造,提高泵站工程及设备完好率,装置效率和安全运行效率,恢复并适当提高排水标准,着力提高水利工程抗御水旱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泵站要按照城市规划设计,高标准,严要求,做到及时,有效防御洪涝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
5.2 加强协调,落实责任
博望区现有诸多泵站及配套建设项目还在施工,需要抓好项目进度,加强统筹安排,积极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衔接,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做好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编制工作。狠抓在建泵站工程全过程质量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要加大对水位调控力度,科学调度,合理调控,减少灌排成本要加强排灌渠道的疏导,确保水系的畅通,要规范企业的施工行为,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职,加强调度,统一指挥,把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6-7]。
5.3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泵站管养水平和易涝区泵站建设
要转变思想,防止重建轻管的现象发生,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现有泵站管护经费不足问题,保证泵站管护费用落实及正常使用,要按照《安徽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行)》的规定,对现有的泵站维护设立专用资金,加强维护,确保泵站的正常运行。加强排涝工程建设,解决低洼易涝地区排涝能力不足等问题。统筹推进博望区八卦站、河东站、四合站、尹家桥站等4座泵站拆除重建工程建设,提高低洼易涝地区排涝能力,减轻洪涝灾害。
5.4 改革管理体制,加强日常管理
加快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针对泵站人员少,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逐步推行泵站管养分离,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择优选取维保单位开展泵站水利设施保养。开展泵站标准化管理创建,进一步提高泵站管理水平。
5.5 强化泵站的运行机制、建立较为长久的运行体系
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抓好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通过抓好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全体同志爱岗敬业意识。建立健全泵站的规章制度,管理单位要与泵站的管理工作人员签订较为明确的目标责任书,对于泵站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一定的业务知识以及业务能力的培训,对泵站的运行工序要严格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正确、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确保泵站的安全运行。
6 结语
马鞍山市博望区各类泵站承担着全区防洪除涝、抗旱减灾、调水和供水的重任。但由于设计标准低;水工建筑年久失修;管理体制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沟渠阻塞等原因导致出现了部分泵站年代较久、老化严重;水系不畅;遇到特大降雨时排涝能力不足;水系调控不到位;泵站管理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专业程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强化设计、提高标准;加强协调,落实责任;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泵站管养水平和易涝区泵站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加强日常管理;强化泵站的运行机制、建立较为长久的运行体系等措施可有效解决泵站建设管理面临的问题。
泵站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需要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泵站员工,齐心协力,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泵站管理工作人员应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站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管好用好排涝工程设施,提高博望区泵站等水利设施安全运行保障以及抗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