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五重价值探析
2023-03-07刘夏怡
刘夏怡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要有效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在治国治党中不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被推置于人们的视野尚是首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不断满足同步递增的表现。因此,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多重价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一、统一思想,引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国家治理的目标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国家治理的目标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目标上的聚焦与国家治理目标紧密契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新时代“生命线”作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领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进而为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提供目标价值。在国家治理中,党的领导包括思想方面、政治方面、组织方面的领导,其中“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2],思想领导不仅为党的领导贡献强大思想武器,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其特有的凝聚力把不同的人凝聚起来,为国家治理提供“公民品格的保障和文化心理的支撑”[3],即统一的思想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价值,进而更好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的社会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进一步讲,其解决的是思想方面上层建筑的问题,它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因此,从理论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包括了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思想体系包括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如政治思想、道德思想等。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所关照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178,具体而言就是国家治理主体的价值需要,社会的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为国家治理提供目标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治国理政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从目标动力上为治国理政提供目标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提高人的素质,促使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5]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阶级、政党或国家的有目的的行为,从政治性与阶级性的角度来看,其目标中所强调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则更偏重理解、认可、认同国家现行方针政策制度的能力,是能否通过改造世界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论述更加强调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体现了执政党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政治追求。马克思认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159。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对于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从这一角度来说,国家治理需要承载“美好生活”价值目标,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价值的合规律性在于它能够满足国家治理的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符合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更强的引领力、渗透力,为国家治理统一思想、引领方向。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要以更强的引领力凝聚共识,引领价值信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6]这是国家治理的精神文化根基,它体现着一个国家该往何处去的价值方向,关乎国家治理所坚守的价值信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关乎思想上层建筑的实践,其价值表现为“对政治发展的导向、协调、推动和保证作用”[7],必须以“调节和引导人的精神世界”为目标指向,担负起凝聚共识、引领信仰的重要责任,最大限度地将人们的意志和理想引导到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上来,以更强的引领力凝聚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8]。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引领方向”的价值。要以更强的渗透力传播价值,引领正确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沟通、引导等方式引领社会的价值共识,维护社会的价值秩序和意识形态安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塑造强劲的思想基础。从观念层面向社会传递价值理念,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传播力和渗透力,从本质上帮助社会成员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中国穿破黑暗、迎来光明、创造辉煌的指路明灯。通过价值信仰体系的不断完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举起精神大旗、贡献精神力量,把我国国家治理引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引领正确政治方向。
二、理论阐释,增强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国家治理的内容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价值是指,在基于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意识形态灌输与教化的方式,解决国家治理中的“认同”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治理提供内容切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理论宣传、理论阐释、理论回应等作用,使得社会成员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认同,并将这种认同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自信,为国家治理提供精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阐释大多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世情国情以及党的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支部建在连上”的方针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凝聚思想动员各方力量恢复国民经济、警惕意识形态斗争;改革开放以来,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时进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甄别各种错误思潮,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等,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宣传、阐释、回应等作用来服务国家治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其一边连接着国家,另一边连接着人民,承担着“输出”和“输入”的责任,是打好国家治理认同基础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输出”的使命,其承载着统治阶级的意志,需要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执政者的意识形态,并以其独有的方式在社会范围内增强国家治理的可信度、认同度、影响力、解释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实践主体的愿景和期待,承担着“输入”的使命,向国家治理提出新的要求、贡献强劲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对社会群体的引领功能,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思想观念,为国家治理贡献精神力量。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10同理,在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阐发、解释与充实,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关系到国家治理的理论体系是否自洽、是否彻底;关系到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质疑是否有底气作出回应;关系到国家治理是否能够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同时依靠人民。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功能,包括宣传解释国家大政方针、研读阐释相关理论、梳理回应各方质疑等,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与政治性决定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更强的解释力阐释成就,夯实国家治理的认同基础。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理论宣传”作用。围绕“两个巩固”这一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好国家治理的“中国故事”,通过通俗的形象表述与深刻的本质分析,“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9]312,主动引领主流价值,不断引导和增强国家治理主体及社会成员对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为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认识提供正确的、科学的检验标准,统一思想,从而维护社会价值秩序。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理论阐释”作用。新时代对意识形态的要求更高,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使命也就愈重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更强的政治性与科学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做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预见性、前瞻性的阐释。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注意甄别错误思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例如,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渗透,抵御和剔除那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偏见和极端错误的政治观念,消解对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困惑,以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认识基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打牢坚实的认同根基。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理论回应”作用。面对急剧变革的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对国家治理所取得的成就、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中国迅速崛起背后的原因等积极作出理论层面的回应,发挥好“社会舆论减压阀”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其特有的话语体系回应和解答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在国际范围内传递“中国声音”,通过正面回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展的质疑,剖析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质,使中国人民坚定“四个自信”,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舆论上的支持与认知上的自信。
三、立德树人,塑造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国家治理的主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具备现代意识和现代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治理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这里所指的“主体”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的主体,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党与政府,也包括公民等更多的主体力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承担着“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又要动员治理主体参与到国家治理的伟大实践中,以人的现代化发展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
“治理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水平和效果,其中“具体的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决定了治理主体是否具有能力、活力及创造力。从国家治理的主体需要,即“人”的问题来看,其要求经历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到“社会主义新人”“四有新人”,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时代新人”的变迁,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治理对于“培养什么样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转变,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一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要求其承担起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责任,对社会成员进行“心理、人格等作为现代社会人所需要的更为全面的素质的引导和培育”[10],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充实国家治理人才队伍。
新时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人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向同行、相互促进,治理主体具有更坚定的政治立场、更高的思想觉悟、更专业的业务能力,治理水平也就更加先进与科学,国家治理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储备的现实需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更强的支撑力培育时代新人,向国家治理输送人才,提升国家治理主体的队伍水平和工作活力,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同时继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要抓住青少年和党员干部这两个关键群体。一方面,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是否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是否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是否具有坚定的责任担当,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青少年的仁爱之情、关怀意识、奉献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小我”与“大我”的高度融合,从而全方位提高青少年素养,为国家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党员干部作为国家治理的关键队伍,其思想水平与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程度最直接的体现。因此,要抓住党员干部这一关键群体,“切实解决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化等问题,不断增强全党同志党的意识、党员意识”[9]533,增强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为党和国家培育真正能够为人民干实事的好干部。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社会动员”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1]同理,国家治理并不是某一个治理主体的责任担当,它是全社会的任务需要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描述道:“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1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更强的同心力汇聚能量,以明确的目标、透彻的内容、多元的载体,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渗透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为推进国家治理贡献主体力量。此外,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动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自我革新,需要依靠“大思政”格局,“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13],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汇集众智、增强合力。
四、以人为本,推进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国家治理的方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价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工具性、主体性等特征。因此,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基于实践从方法论的角度贡献科学治理思维,发挥其人民性、思维性、实践性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的实践性互嵌中不断提供方法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浸润与熏陶,形成了人民性、思维性、实践性等特征,在国家治理长期实践中发挥着方法论作用。人民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与国家治理的初心使命相一致;思维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提供一种方法、一种思维,能够结合具体实际做出具体分析;实践性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特征。正如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135这表明实践性是一切活动的源泉、目的、方法,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根本性意义上的方法论。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长期实践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于治党治国的有效性、重要性。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国家治理”实践的探索长期存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奋斗史中,尤其是“生命线”的巨大作用有效解决了人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中的思想问题,是完成当时中心任务的思想保证,是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的一项重要法宝。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4]109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其人民性、思维性、实践性等方法论价值充实治理方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不断提供思维方法的支撑。
一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价值,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根本宗旨,同时“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一贯坚守的原则,二者在理念与宗旨上的契合要求它们在实践上以人为本、同向同行。新时代,更加接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理念就更能落到实处,国家治理更加趋于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更容易达成。同时,“人民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依靠人民,价值信仰的认同、国家安全的维护、意识形态渗透的抵制都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性”价值,即不仅要从实践上推进国家治理,而且要从理论高度为国家治理贡献方法论。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5]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彰显思维性价值,主张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意义在思维领域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增强治国理政的科学性与创造性。正如习近平从全面提高执政本领向全党提出的坚持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七大思维,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凝结的科学理论。
三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价值,这里的实践性不仅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践的方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理论—实践”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实践活动。同样,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因异化其价值而出现国家治理的偏颇和失误,不断明晰国家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要求、新使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的能见度、亲和力、生命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治理价值,为提升我国国家治理效能作出更大贡献。
五、知行交融,守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国家治理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价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开放的、可持续的、与时俱进的,能够基于现实问题完善理论,能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互动中实现创新,使得“思想之花常开”“理论之树常青”“实践之果永结”,为国家治理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16]国家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实践活动,这意味着国家治理不仅需要在长期理论与实践的交错互动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而且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17]。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就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面同样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任何理论的提出与构建都基于当时社会实践中不断涌现出的现实性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摆在时代发展的面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不断更新理论体系,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保持“思想之花常开”“理论之树常青”,为国家治理持续提供理论指导,进而服务于国家治理需要。
从实践角度来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使命不仅局限于维护社会稳定,而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扮演“变革社会、引领社会的建构性力量”[18],在巩固已有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性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守正”与“创新”,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国家治理实践统一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保持“实践之果永结”,为国家治理贡献可持续发展动力。
一是要促进“思想之花常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充盈着灵性的思想则是人类进步的火花。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19]因此,保证思想的活跃、碰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促使“思想之花”扎根于生活实践的土壤,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永不停歇的思考,而不是悬在空中的“无根之花”;另一方面,保证“思想之花”绽放精华,促进一些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落地生根,保证思想的现实性,充分激发国家治理的思想活力。
二是要促进“理论之树常青”。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有与时代同行的理论,才能引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准确把握并作出深邃而有说服力的解答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完善的应有之义,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保证“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预见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一方面,注重培育“理论之树”的实践性,“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14]817,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才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理论之树”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汲取营养,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原创性理论,从而打好国家治理的坚实理论基础。
三是要促进“实践之果永结”。实践既是“思想之花”“理论之树”的硕果,又如同种子一般孕育出思想的嫩芽,正所谓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基于国家治理发展需要,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国家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要求、新特征,总结国家治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不断加以巩固,实现国家治理在实践方面的“守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更宏大的目标视野和逻辑思维创新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实践的“创新”,在时代发展进步中完善自我的同时,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为国家治理不断提供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服务于国家治理这一庞大系统,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