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研究

2023-03-07韩忠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虚拟现实数字化

韩忠全,宋 娜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创建的互动式的数字仿真系统,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现代高新科技生成的数字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传感设备实现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在全新的传播时空中感知三维空间的事物并与之产生自然交互。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为游戏、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型载体。面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应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相互融合中构建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再现性的课堂体验,在改革创新中造就沉浸化、共情化、在场化的全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发展,对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现实基础和创新路径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未来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有所助益。

一、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直接关系到新一代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当前思政课育人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面对数字化教学的发展革新,高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思政课注入新活力,彰显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显著优势。

(一)从现实讲授到人机交互:增强思政课互动性

高校思政课通常以课堂讲授作为主渠道,通过技术手段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堂,将枯燥的线性灌输转换为立体的人机交互,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撑下,高校思政课将超越现有的二维图形界面交互阶段,真正实现基于现实的人机交互新阶段。

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Immersion)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在过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多是借助文字或语言的传达,经过视觉、听觉等器官进行信息接收,这种灌输式的信息接收模式容易使人产生疲劳。而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特点能够引导学生根据模拟情景中的情形进行自我探索和学习,通过说话、肢体动作等方式实现具身体验,开启大脑的“多信道模式”。学生在这种不同的主题情景中学习,能够感受不同情景下的真实氛围,增强知觉的全面性。同时,学生在不被强制的状态下,受到虚拟现实情景的感染熏陶,这是增强学生认同感的关键一环,也能给思政课带来新的生机。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Interaction)满足了学生的互动需求。除了沉浸感之外,它还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思政课课堂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要通过视频、问答、分组讨论等形式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和互动感,而在虚拟现实技术形成的虚拟空间中,数字作为中介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交互,突破了现实课堂的种种局限。虚拟情景的再现要通过多种交互设备,例如交互手柄、便携式VR眼镜等,都需要用户主动动手操作。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设置跳转答题、游戏性探索等多种趣味性强的交互方式,让理论知识和主流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的头脑。

虚拟现实技术的再现性(Evocation)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沉浸和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1]时空的限制阻碍了学生对于特定历史时刻下事件的体验与感受,而传统讲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事件总体认识与判断的偏离。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再现历史情景和事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历史,从“局外人”变为“剧中人”,成为某一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者。例如,当社会上发生一些影响力较强或舆论较大的事件时,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很难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穿越时空”,将学生置身其中才能让其完全把握事情的实质,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三维立体式教学,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思政课无法打破时空限制的壁垒,对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思政课的时代感有重要意义。

(二)从实践教学到虚拟情景:突破思政课局限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2]当前,各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已探索出多种形式,大多以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活动为主,但仍然存在教学经费有限、组织管理困难、学生覆盖面小、组织频率较低等局限,使实践性教学难以全过程全方位地落实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虚拟现实技术为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补充。通过虚拟情景使本地课堂与异地实践深度融合,高度再现过去的地点、人物和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数字化设备“故地重游”,感受虚拟情景中主流价值观和积极精神的熏陶,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这一创新能够实现由以体验感弱的观察为主到以体验感强的操作为主的实践形式转变,实践教学的受众群体也将被最大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教学各方面。

虚拟现实技术是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新手段。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不断冲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情景,感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种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方式,是树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媒介。从长远视角看,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实践基地数量不足、教育经费有限、学生规模较大、教学成本较高的诸多困境,促进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三)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动: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传统思政课教学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主导的灌输式教育,其最大的优势是标准化、统一化,对于教育过程的控制和教学效果的评估都可以遵循标准化流程,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政治方向的坚定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带入网络场域,互联网中的碎片化信息更具话题性和娱乐性,造成教育对象在思维上的懒惰,习惯于依靠网络手段快速获取信息和刺激,这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去中心化是虚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的现实和虚拟高度互融的空间中,教师单向度输出的教学模式被弱化了,教师不再扮演主导角色,而是成为理论知识的分享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思政课可以充分利用虚拟空间去中心化的特征,利用情景烘托与气氛渲染将学生置于视听场域的中心,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可同时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一方面,逐步渗透的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觉醒;另一方面,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主动接纳和认可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烈意愿。

利用中心再造思维重构思政课教学形态。改变传统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将“以教师为中心”向更加个性化的“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学生逐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逐步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重大突破,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3]。可见,虚拟现实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是新兴科技在教育领域的有益尝试,是建立在虚拟现实技术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索基础上的必然之举。

(一)虚拟现实技术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4]新时代在校大学生都是“00后”,是伴随中国互联网一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蓬勃向上,在获得信息、表达诉求、释放情感等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上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更愿意接受新鲜程度高的新媒体工具。因此,传统的思政课模式在互动、实践、共鸣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广大师生也应在顺应新时代的过程中探索角色的转变和权利的界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各环节要充分研究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习习惯,要充分符合他们在新时代呈现的特点。而推动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对这一迫切需求的充分回应。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学生对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提出了更多诉求。虚拟现实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一方面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获取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中的学习数据,通过数据反馈开展个性化教学。将枯燥的理论转换成鲜活的场景,用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多样化教学诉求,拓展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广度和深度,打通思政课教学的“最后一公里”。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科技强国战略推动下“虚拟现实+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6年12月,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着重强调了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新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VR+”列为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VR+教育”,“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推动教学模式转型”[5]。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首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划入认定的学科专业范围。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面向实验性与联想性教学内容,开发一批基于教学大纲的虚拟现实数字课程,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2.0’,支持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重点项目,加快培养紧缺人才”[6]。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事件突发频繁的时代中,在国家教育科技政策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下,虚拟现实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信息交互方式,形成新一代的媒介传播形态,它具备沉浸性、交互性、再现性特征,成为今后高校思政课教学重要辅助手段。高校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步伐,推动科技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耦合。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探索

虚拟现实技术这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信息传播模式吸引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并逐渐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在中国知网以“虚拟现实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和“高校思政课”为关键词检索可知,2016年可称之为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元年”,此后理论研究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成果呈现量多质高态势。学者们在研究该课题时,首先探讨的几乎都是虚拟现实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或优势等问题,但研究仅停留在应用价值、应用优势方面,对该技术真正融入思政课教学缺乏有效指导,因此应逐步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和方法作为研究重点。不容置疑,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为虚拟现实技术进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教育界开始将研究得出的优质方法应用到实践探索中。北京理工大学自2009年开始就致力于探索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开发了国内最早的虚拟现实思政课《辅助教学软件——情商加油站》。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该校推出了国内高校首个VR思政教学3.0版,即思政课VR沉浸式体验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学生便可以在思政课上穿越百年党史,感受建党百年的苦难辉煌、宝塔山下的革命岁月、红军长征的艰苦跋涉、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从而收获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以不一样的方式打开了高校思政课堂。此后,国内各大高校守正创新,纷纷开展“VR+思政”的探索研究,让更多学生爱上“真理的味道”。如武汉大学“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武汉探索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虚拟仿真实践、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中国海洋大学通过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天津市建成思政课智慧课堂管理系统,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这些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创新智慧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为思政课教学从二维视频画面过渡到三维立体超现实的新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如今,中国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已经进入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智慧教育阶段,跨界和新技术是后互联网时代创新的两大机会。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正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势必会迎来一个需求增长期。就此,有必要对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进行探究。

(一)提升思政课教学主体媒介素养

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要长时间的发展进程,其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必须依靠思政课教学主体践行新技术新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适应和接受新技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技术研发人员在把握理论内容“虚拟态”和“现实态”的界限上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转变教学主体的思维理念、提升教学主体的媒介素养,是顺应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必要之举。

一方面,教学主体要转变思维理念,打消对新媒介的非理性认知。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认识、理解、把握、批判和使用新媒体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必须深刻认识数字化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思维理念。因此,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角度出发,利用虚拟现实、数字资源、数据收集等多维教学手段,着力提升数字化育人成效,树立教学主体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教学思维尤为重要。这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关键一环。

另一方面,教学主体要提升媒介素养,提高对新媒介的使用能力。数字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全体师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它是实现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必不可少的能力。高校要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断完善更新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自觉感悟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度、内容与形式相呼应的度,进一步发掘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政课领域的潜在价值,勇担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二)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资源

研究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探索适应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教学区域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共享平台建设,对深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聚焦以下两方面:一是搭建全体师生都可使用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加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挖掘现有的数字化教育产品中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进行结构性整合,更新和完善高校思政课需要使用的数字设备,消除“数字鸿沟”。二是搭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共享平台。各高校产出与思政课结合的虚拟现实数字化产品需要较高成本,应通过各方协调积极合作,突破“信息孤岛”,搭建丰富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知识结构,打造数字化产品生态,建设独具思政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实现虚拟现实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三)健全虚拟现实技术保障机制

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政课领域的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为此需要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从而确保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发展的制度化、常态化,让思政课讲好党的故事、传递党的声音,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始终确保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加强协同联动。多部门协同进行思政课虚拟现实技术项目建设,形成互联互动、高效协作的合力育人机制。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要同向同行,步调一致,共同制定部门协同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回应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过程中的非理性声音,营造良好的推进氛围,优化思政课的数字化生态环境。

二要细化管理制度。根据主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分别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政课虚拟教学评分标准、虚拟现实平台使用手册,切忌出现“一刀切”“一锅煮”等现象。以制度保障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政课教学场域发展保驾护航。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借助技术力量,更需要各个部门群策群力,发挥制度优势,让虚拟现实技术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的数字化特征优化更贴合时代的育人效果。

后互联网时代下智能终端设备迅速普及市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促进思政课教学革新,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更有紧迫性。虽然当前思政课领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尚存在诸多阻碍,但“井喷式”发展态势决定了其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和重塑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现实可行性。积极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产品迭代,有效衔接思政课教学新技术,努力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以科技强国战略厚植思政课的创新土壤,推动高校思政课朝着更加高效、更加智慧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课虚拟现实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REALITY BITES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数字化制胜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