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初期上海建筑设计中文化应用的研究与启示

2023-03-07冯路婷何雨姣张静雨

佛山陶瓷 2023年11期
关键词:西式民国建筑师

冯路婷,何雨姣,张静雨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 610000)

1 前言

自辛亥革命后中西交汇进入了新时期,民国建筑设计由此揭开了帷幕,这是中国自打破传统单一的复古建筑模式进行多元化建筑设计实践以来的关键时期,迎来了中国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筑设计起着深刻的范本作用,是近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发展的瑰宝。

在民国成立初期的建筑设计实践中,西方古典主义、新民族主义、西方现代主义等设计风格实践在东部城市地带的表现尤为突出,以上海为例,这一时期的上海怀握着良好的经济基础与优越的开放环境,其内部埋藏着丰富的机遇,有条件推动中国建筑设计近代化的发展,因此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建筑师们来到这片土地大展宏图,使得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史的溯源地之一。

2 民国初期的上海文化

一项设计的核心若没有思想文化的支撑,终究是空洞无物的,甚至不可谓之设计。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是文明的载体,而建筑设计作为呈现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实践,其本质上更需去表现社会人文,传递精神力量,才能让实践成果生生不息。

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文化基底上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其二是长三角流域及江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其三是国际通商港口城市的交汇文化,这些文化的融合和衍生,深刻影响着民国初期的上海社会建设,让设计成果具有浓郁的人文底蕴。

除却这三方面的基底影响以外,民国初期的上海文化表象上是受特定局势下政治运动与思潮运动的影响,使基底文化与外国文化经历摩擦、交流、变异,形成综合的文化矛盾,如对传统文化的摒弃或继承,对西方文化的抗拒或接纳,对中西文化交融方式不同的创设,这些矛盾所带来的精神碰撞令这一时期的建筑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实践时面临了诸多挑战,如对设计理念和结构呈现方式是选择传承还是创新抑或仿造。但同时受这些矛盾影响,引由社会携来了诸多机遇,使得这一时期的上海文化多元且开放,有助于建筑师们灵动思跃,为设计事业投入充沛的热情,由此上海建筑设计迎来蓬勃发展。

3 文化的提取与应用

3.1 西式文化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开埠中期的背景下,文艺复兴、洛可可、哥特式、浪漫主义、巴洛克艺术等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广泛,许多外国建筑师以及接受了西式教育归国后的中国建筑师,一直尝试将上海建筑建造得具有鲜明的西式特征,在民国成立后他们所设计出的建筑作品如东方汇理银行、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等,其造型中的圆形雕饰、圆拱式屋顶、尖拱券、台阶式大门、丰富的廊柱具有浓郁的西式特征,让上海空间充斥着西式文化的氛围。

但民国初期上海建筑设计风格中的主流,当属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由于在近代化的时代浪潮下,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功能和形式的合作得到了充分的协调,早期就在上海进行了许多具体实践,直到民国十四年,新古典主义仍在上海风靡。新古典主义成为这一时期主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上海日渐繁荣的金融经济作为关键因素,过去的建筑形式已不能适应金融经济层更新后的经营模式,这让各层金融资本对建筑形象更新了要求,他们需要一种更加典雅华贵又体现工业化时代的多元性建筑风格来满足他们的商业活动;二是当时的专业建筑师都是接受了西式成熟的建筑教育并且拥有专业的西式技艺手法,以及使得他们完全用古典主义符号语言来进行专业建筑设计,因此资本方更愿意与这一领域的建筑师合作;三是中华民国的成立正式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带来了一场飞跃式的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也进一步涌入中国,外界与本土的密切沟通,使得新古典主义建筑设计在上海这块中国最开放的土地占据了极高的热度。

以通和洋行建筑事务所为例,其著名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作品——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总部大楼,花岗石为结构体、大理石为饰面、爱奥尼式柱和断檐式山花装饰的运用,整体表现出新古典主义中现代材料和历史文化性装饰相结合的特点。由建筑师乌鲁恩主持设计的建成于一九二九年的西藏中路120 号东方饭店,其大量的花岗石饰面、爱奥尼克立柱与平顶、方形的大窗户、半拱券米窗与仿科林斯方形壁柱的结合,具有浓郁的新古典主义特色。

由上得出,以西方各建筑艺术为代表的西式文化在民国时期的上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演绎,这算是一种民国式的响应“睁眼看世界”潮流的正面反馈,积极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发展。

3.2 传统文化

即便遭受西方全盘式的文化冲击,一些传统文化式仍具有顽强的话语权,这一文化形式的建筑依然独具特色地彰显出上海本身牢固的基底文化,表达着中华传统建筑的建构特色与审美态度,如天然形态的江南园林式特征的建筑设计,厅堂式木构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在住宅与商业领域保持和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民国成立初期也仍有实践活动,如建成于一九二零年的高行镇杨家宅,就是典型的院落式住宅设计,属于四合院式特征;如建成于一九一三年的三山会馆,有着精致的传统房檐与民间审美雕饰,此处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十九世纪末还是二十世纪初,在上海进行的会馆公所建筑设计中,皆采用传统的大殿、戏台、房梁结构,这让会馆公所接待的大量外来人员来到此处后皆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建筑古香古色的魅力。

总而言之,虽然经济繁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二十世纪初上海的建筑设计意识主观地倾向西式文化,西式风格建筑一幢幢林立落成,但传统文化建筑仍建设于民间的居住和商铺领域,淡然地阐述着中华的文化,这样的状态直到于民国中期二三十年代民族主义运动高潮时,发展出了新特征。

3.3 变异文化

变异文化可以释意为新兴式的中西合璧式文化,以这一文化为主体内涵的建筑设计在民国初期的上海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西式文化新一轮高热的局势下,上海许多本土的传统建筑类型受西式文化的影响逐渐衍生出一些新的建筑设计,如将西式的功能设计与中式的形式设计相结合,算是一种呼应“中体西用”的主张,且这一类型较多应用于茶园戏院、学校、商店。

而倾向于变异文化的国人群体对西式文化的接纳程度是最高的,西式文化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凸显在他们的住宅设计上,如建成于民国五年的颍川小筑,整体布局是属传统的秩序分明的院落式结构特点,而格调是属中西合璧式,建造了西式的天花板、百叶门和地面铺装,建筑的正面外观运用的传统青瓦屋檐和五开间硬山式,但两侧封采纳的是西式火山墙,整体而视,凸显着“中囊西,西映中”的特色。

除传统文化汲取西式文化而产生变异元素以外,在当时,一些西式建筑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部分西方建筑师受到上海本土文化的感染而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纳起中国传统文化建筑里的元素。

可以说,于民国成立后,传统文化与西式文化在时代开放格局的演进下不断地碰撞和糅合,形成相互慎读的态度,进而催生出新兴的变异文化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大施伸手,助推着上海近代建筑设计多样性的发展。

4 建筑设计方式

4.1 原仿式

原仿式是一种对已存在建筑造型进行模仿或再复刻的设计手法,是一个学习与采纳已落地建筑的设计实践后进行再设计再实践的过程,即使未受过国内外正规的校园式建筑教育,但只要接受了建筑流派的技艺,且具备完整的建造实践经验,即可对已有的不同文化建筑进行再造。例如中国建筑事务所——“周惠南打样间”,其主持设计的一品香旅社建成于民国七年,有着气派的西餐厅和客房装饰、线条简约感的现代材料构造的特征;还有建成于民国十三年的大世界游乐场等。曾有在外国地产公司供职经历的周惠南,对西式建筑风格设计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丰富的国外工作经验使得他所设计的一系列建筑作品在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由英资德和洋行主持设计、建成于一九二五年的日清大楼亦是一种原仿式设计手法,整体表达着对西式古典主义的运用。其建筑外部的挑檐、古典主义立柱皆属古典主义特征;大楼内饰奢华精致,彩色的玻璃天顶,以及玻璃下墙上花纹属欧洲教堂的图案,营造出西方文艺复兴的格调。

4.2 折衷式

折衷式,可译“集仿式”,是一种将西方不同时期设计风格进行糅合和模仿再汇于一体的设计手法,这种手法建造出的建筑具有混合式特征的特点,比如巴黎歌剧院就是以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并纳的特点而作为折衷式的代表作之一。受二十世纪初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折衷式设计很是盛行,很快地由西方带至中国,从而给予上海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式。民国五年一幢以折衷式主义风格为主的大楼建成,即亚细亚大楼,甚至谓之“外滩第一高楼”,是由马海洋行事务所主持设计的。整体格调是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兼并,柱式主要以爱奥尼克柱为主,辅之以巴洛克式装饰雕刻,如巴洛克式断山花雕塑门楣,三至五楼的巴洛克廊式阳台。整体建筑线条呈现出起伏流动的美感,展现出巴洛克式富丽雄伟的格调。

4.3 革新式

革新式是一种中西创新合璧式的设计手法,将中式美学与西式不同建筑技艺有效结合去建造出一种全新的建筑。在西式生活盛行的推动下,单一的西式或传统建筑固然已体系成熟,需要催生出一种新的建筑体系,这体现在许多中国建筑师接受西式建筑教育后得到了启发,在独立开办自己的建筑工作室后开始进行这种温和革新的尝试,或与国外建筑师们一起交流合作探索出新的建筑形式。如建成于一九一二年的商务印书馆大楼,就是一种革新式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正立面有着西式古罗马样式的设计,但在底层布局及装饰则是北方的传统建筑风格;此后第二年又建成了一幢四开间三层钢筋混凝土的大东书店,正立面设计是融合了巴洛克商业风格、西式古典主义细部与中国北方的地域特色。

5 结语

民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处于承上启下、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尤其作为国内通商中心的上海,其承载的民国历史记忆和中西建筑文化内涵是信息庞大的。民国初期是中西交流高度密切的历史阶段,上海建筑设计师们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的淬炼下将中国的建筑设计推向一个新的进程,即中国建筑设计更加多元、开放的态势,由此可见,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热潮应用于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可以起着重要导向作用。这对后历史阶段的建筑设计教育研究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由此至今衍生出多样的理论成果。

综上所述,以二十一世纪现代人的视角去看这一时期的上海建筑设计演变,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全面冲击时不会受挫没落仍能屹立于民间,并且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去汲取对方的优秀成果以在未来某个机遇来临时得到自身发展,而建筑作为凝固的文化能深刻体现出这一方面。不同建筑师们在设计过程中都不是对已有建筑意识一以贯之的继承,皆是聆听了不同的声音与客观分析不同的文化特点去进行自己的创作,从而实现自身飞跃。对于当下建筑文化发展而言,我们在探索与分析历史已生成的建筑文化同时,应多结合现代思考与社会问题,才能创设当下时代的新样式。

猜你喜欢

西式民国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当建筑师
国际学校:留学无需“小别离”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有趣的西式餐具
家庭版西式料理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