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维探析
2023-03-07刘非
刘 非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和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作出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为引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8月,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1]。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2]。2023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再次强调,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数字化技术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以数字化转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深度融合,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数字化技术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在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中,数字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方面释放出强劲动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推动民营经济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仅能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同时也为企业家掌握市场信息、整合市场资源、塑造产品呈现新样态等带来了新机遇。数字技术具有创新协同、产能共享、数据互通等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一)降低民营企业交易和管理成本
数字化技术最显性的特征在于,它不仅能够弥补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还可以重构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运营模式,助力企业在品牌塑造、竞争力提升、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和功效[4]。就企业外部环境而言,生态主体多元化、复杂化是当前掣肘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不仅能助力民营企业降低运营费用,同时还能减少企业在信息获取、筛选、比对以及决策等过程中花费的人力、物力资本。就企业内部运营而言,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数字化技术工具来优化企业管理程序和决策流程,提升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企业内生增长动力,推动企业从金字塔式管理向扁平化方式转变,加快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对于各类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效率。除此之外,数字化转型能够使企业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实现自我创新并跟上时代潮流,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针对性地制定产品和营销策略。
(二)提升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引发嵌入在技术、管理和制度系统中的技术经济范式的深刻变革,这种历史性变革使得企业必须在运营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作出积极回应,以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经营活力。一方面,从企业运营模式的维度来看,数字化技术的嵌入革新了企业的运营场景,除了常见的外卖、网购之外,在线网课、线上办公、线上诊疗、云监工、数字娱乐等催化衍生的“宅经济”“无接触经济”“智能经济”短期引爆“云端经济”的飞跃式增长,不仅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也为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驱动。另一方面,从企业生产要素的维度来看,数据成为继土地、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之外的又一核心生产要素,能够快速搭建起适配度极高的分众传输和交互模式,推进产业链与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通过业务数据化驱动资源优化配置、业务部门间数据打通和重新定义数据流动规则、重构组织分工协作体系和构建生态智能产业体系”[5],实现大协同、大分工、大合作,使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得以进一步迸发。
(三)拓展民营经济市场发展空间
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空间的大小、饱和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市场治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并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过程中,部分错误议论使得民营企业家忧心忡忡、进退维谷。但是数字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嵌入,不仅增强了企业家们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同时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宽了空间,真正做到了各类经营主体的公平竞争与和谐发展。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创新创业活跃,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这种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加速了传统民营经济的生产模式、分配方式、流通形态等与数字技术融合的进程。换言之,数字化技术为民营经济零售场域多样化、应用集成化以及生产融合化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不仅增强了民营企业获得感,还进一步提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二、数字化技术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从目前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展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已经开启了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具备了一定的转型意识,但是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影响,部分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弱、生产要素成本高、附加值少、转型升级发展质量不高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基于此,只有聚焦短板和不足,把握好技术与民营企业融合的边界和尺度,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价值与企业价值相统一。
(一)企业认知存在差异,转型发展缺乏动力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长跑,在这一长跑过程中,如果没有清晰的价值观念,没有阶段性的目标,没有长期规划,转型之中就会产生各种偏差,以致结果并不理想。与传统企业运营方式不同,数字化企业运营方式在继承传统企业优势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软硬件设施、人才构成、核心技术以及操作流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部分民营企业在数字化技术创新企业发展方面普遍存在“思想认识滞后”“本领不足”等问题。一是对数字技术创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入透彻,未能把数字经济目标有效地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个别民营企业家在惯性思维定势作用下,继续沿用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数字化技术优化和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嗤之以鼻。二是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本领不足”。近年来,虽然民营企业家整体素养得到较大提升,但较少有数字技术与企业管理融合背景,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工具时还不尽如人意,不会用、用不好的情况普遍存在。此外,受区位、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员配备、场地建设、技术运用、培养机制等方面存在缺口,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抑制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会掣肘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进程。
(二)企业转型投入成本高,预期回报不确定
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技术门槛高、安全风险大、业务流程复杂以及组织架构需调整等问题,这也是众多民营企业“不愿转”“不敢转”的深层逻辑。从数字经济发展逻辑来看,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并非单纯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战略、生产、运营乃至文化等多方面的重塑,涉及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诸多方面和环节[6]。换言之,在这个场域中,单凭硬件设施一项的投入就可能会压垮一大批中小型企业,更不用说软件技术的持续更新和日常运营维护等费用,这是诱发民营企业“不愿转”的深层次原因。再者,加之成本高、周期长等因素制约,“不敢转”也在情理之中。众所周知,数字化技术赋能民营企业大体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的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需要持续对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换代,这种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必然会影响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原始创新能力偏弱,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
科学技术的本质反映着技术形态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7]。民营经济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不仅是中国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更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富民强国的活力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8]。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之所以举步维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原创力不足和“卡脖子”技术领域研发力度投入不够,这也是导致企业“不会转”的主要症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9],但是原创及服务发展能力偏弱,特别是在“卡脖子”技术领域研发创新力度还不够大,加之“小富即安”,缺乏做强做大的内生动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为4457.5万家,国家授予发明专利69.9万件,户均1.56件[10],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与网络维护为主导的软件服务产业,在共性技术、基础资源库、基础组件等方面存在短板,产业链供应链脆弱,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由此可见,我国民营企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产业生态有待完善,数据基础有待提升
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有了数据就可以转化成信息,就可以产生知识、智慧,进而可以作出决策和产生行动。数字化技术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良好的数字化产业生态为支撑,不论是“产业数字化”,还是“数字产业化”,其核心都在于“产业”。如果说企业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单元,产业则是决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在现实中,企业数字化人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跨主体组织协作机制尚不健全、产业数据生态链发展不完善等成为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当前,实践中产业数字化转型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很多还是依靠企业自身摸索,或者依靠龙头企业示范带头。即使有所行动或改变,也是在原有基础框架上进行简单修补,如果推倒重建则容易对企业经营造成伤筋动骨的损失,使企业陷入两难,很难在短期内建立起能够稳固支撑转型的架构。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系统协同特点不明显,尽管产生了一批行业产业“大脑”,但大多数地方缺乏数字化改造综合服务商,未能真正实现产业数据互联互通。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企业缺乏数字战略、数字驱动、数字运营能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存在“碎片化”问题。比如在纺织行业,有的企业对数字化设备更新热情高涨,对于生产数据的互联互通则重视不够;有的企业对于ERP系统的应用积极性很高,对于以数据采集为基础的MES系统则认识不足,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效用未能显现。
(五)政策闭环尚未得到落实,制度供给有效性有待提升
实现科技向善,使创新科技为人类所用,必须不断建立健全技术规则和制度体系。完善数字技术赋能民营经济技术规则和制度体系,是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与传统经济政策相比,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主体培育、创新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制度更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这不仅要求我们重塑经济政策体系,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数字化政策和举措。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许多政策执行缺乏过程性监督和反馈,一些数字化专项政策作用发挥不够,政策措施制定时缺乏明确的责任界定与分工落实说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与评估结果公示,政策闭环尚未落实。此外,还有些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缺乏调研,没有征询企业的意见建议,导致过于理想化和程序化,缺乏操作性和可行性,导致民营企业对于简政放权、减免税费、降低成本和鼓励民间投资等优惠政策的获得感不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给整个产业链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挫伤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数字化技术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背景下,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需要政府与企业同频共振、协同发力,以“政府-市场”良性互动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政府层面而言,需要从基础设施和制度适应方面入手发力,建设跨产业、跨企业的数字基础设施,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协调产业和企业的各个层次,以制度化、市场化的方式实施并推进。就企业层面而言,应以“两个健康”为目标,从能力建设、人才创新、数据赋能和组织文化管理创新等方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希望”(1)。基于此,本文从体制机制、技术创新、数字化人才培养及其数字化发展空间等方面提出五点对策建议。
(一)持续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民营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以数字化发展要求持续迭代更新民营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促进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充分运用,放胆、放手、放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让民营企业敢干、敢闯、敢投、敢首创。其一,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完善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联系沟通机制。继续做好民营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建设统一全面、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进一步整合工商、税务、进出口、水电气等数据,贷款征信、司法惩戒、行政处罚等诚信指标,以数字政务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其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政府部门应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容错机会,强化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跨部门整合形成“一体化惠企政策清单”,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推动包容性金融发展,着力缓解融资难问题,持续开展清欠行动,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此外,还要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在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指导和监督,明确责任和分工,建立完善政府服务效能考核指标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二)着力提升民营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密码。当前,产业发展大转型大变革,正是民营企业创新的大好时机。民营经济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一是支持民营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发展。优先发展提升重点产业平台,如软件信息、智能电网等产业,完善平台功能,提高平台适配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打造若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优化和信息共享,提升产品营销能力。二是增强平台服务的针对性。引导数字化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投入、快部署的“轻量应用”和“微服务”等解决方案,推动企业销售、物流等业务数字化转型。三是推进民营企业“云服务”发展。引导民营龙头制造企业依托互联网,把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向上下游延伸,共享经验、知识等资源,提升整体发展水平。鼓励中小企业从云端获取资源,应用平台功能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等业务。鼓励企业探索应用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模式,提高协同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数字经济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建设以及国际国内标准制定。
(三)优化民营企业数字化人才培育体系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五大产业的划分,数字经济的各类产业属于典型的“换道超车”产业。数字经济包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这类经济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技术和新产业的研发周期较短,因此人力资本数字化就成为创新发展最关键的投入要素。基于此,一要提升民营企业家的数字化发展能力。作为企业的掌舵人,民营企业家的思维能力和发展规划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因此,需要对民营企业家进行思想引导,提高民营企业家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引导企业家在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好战略规划、决策领导、资源配置和统筹推动的作用,进而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二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企业数字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储备;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员工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同感,提升员工数字化发展素养。三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注重发挥有关部门、专业服务机构、数字化服务商和智库专家的作用,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培训方式和载体,灵活采用现场教学、线上直播、网络课程等形式,满足民营企业的各类培训需求。也可将一线数字化员工的培养、认定、奖励、评价交给企业,依托企业打造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四)积极拓展民营经济数字化发展空间
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形态演进的重要趋势之一,数字经济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提升、市场优化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民营企业规模小、灵活性高、弹性大等优势在数字经济中可以焕发更大的活力。一方面要加快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专项规划制定,建立包括政府、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服务机构与民营企业的联合推进机制,更大范围内推动企业上云,营造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依托重大数字平台与国有企业联合开发垂直细分领域数字平台,加强平台、算法、服务商、专家、人才与金融的全方位支持,降低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和成本,按照“市场主导、政策引导、聚焦链条、协调推进”原则,加快民营企业供应链网络体系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两网”融合,供应链、价值链“两链”集聚,打造重点民营智慧供应链体系。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强化院校企地合作,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申办以数字化技术开发应用为特色的职业院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引导民营企业在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环境
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策精准度,使政府真正成为民营经济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后台服务器”。一是激发社会数据创新应用活力,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研究制定完善数据交易流通规则,加快数据资产登记、数据价值评估、数据交易收益分配等配套制度建设,形成安全可信的流通交易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数据依法合规有序交易。建设国家级、省级数据交易场所和平台,开展企业数据(产品)登记确权,引导市场主体入场先登记确权后流通交易。鼓励基于自身优势的数据密集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开放自有数据,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二是建立工作闭环,确保政策落地落实。从政策研究制定出发,围绕政策出台、媒体宣传、督导落实、实施效果评估、反馈问题解决等各环节全链条,建立整套工作闭环机制,确保“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应”。通过各类媒体、线上线下多形式广泛宣传,全面提升政策知晓度。主动深入全面服务,开展“进企入户、送政策上门”活动,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政策、研究政策、用好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开展政策推进落实督导,对照清单台账逐条评估实施效果,针对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提出对策措施。此外,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智能审单程序,大力缩减进出口环节审单核验的监管证件数量,进一步减少通关时间,提高查验效率,为民营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高效服务。
注 释:
(1)“五个希望”是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对广大企业家提出的殷切希望,即“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参见《人民日报》2020年7月22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