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工程学院的二十年

2023-03-07朱晓慧

海峡姐妹 2023年1期
关键词:林纾广告学工程学院

文/朱晓慧

春去秋来,岁月如歌。不经意间,我已在福建工程学院的校园中穿行了二十载。校园里,亭亭的荷叶点缀着美丽的苍霞湖,轻轻荡漾着水波;苍霞湖畔,一株株浓密的荔枝树似张开的大伞,姿态各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大楼,错落有致,处处书香荡漾。徜徉在秋日收获的季节里,望着充满勃勃生机的校园,不由感慨万千。

往事并不如烟。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福建工程学院创办初期的日子。那时候,学校还未搬到旗山校区,我所在的文化传播系和法学系还在离鳝溪主校区不远的浦东校区。虽然校区较小,条件相对简陋,但却一样有着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空、琅琅的书声和青春的涌动。

老师们心中都有一股激情,想要为学校、为学生做些什么。于是,广告学、新闻学、法学、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社会急需的本科专业在这里先后开办,为新生的工程学院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

至今还记得,广告学是文化传播系最早开办的本科专业。它的创办,使福建工程学院成为福建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开办广告专业的学校。随着广告学人才的陆续引进、人文类课程的强化和实战的训练,学生们在全国各类广告大赛中获奖连连,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新闻学专业在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和省级大学生视频比赛中屡屡获得佳绩,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艺术设计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成为高就业率的专业……吸收着福工真诚而又浓郁的文化气息,一批批优秀的文科学子就像强壮的种子,飞赴祖国的四面 八方。

至今还记得,当旗山校区终于启动建设时,学校征求各系建筑设计方面的要求。老师们积极献计献策,文化传播系的教学楼、文化长廊、演播厅等各种场所应运而生。文化长廊如何设计,实验室用何种设备效果更佳,甚至演播厅座椅用什么颜色,都会引发老师们热烈的讨论。

在全系师生的积极参与下,带有古典和开放意味的系标、“厚德励学 弘文传道”的系训同时诞生,成为人文学子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追求。

至今还记得,在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文化传播系组织完成的福建省第一部大型文献丛刊《福建文献汇编》(1-3辑),皇皇360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福建文献汇编》的出版,弥补了福建省历史上地方文献大型集刊的缺失,成为研究福建地方学术文化历史的资料宝库,被誉为福建版的“四库全书”。

2011年6月15日,学校和商务印书馆在校园内联合为《福建文献汇编》第一辑的出版举行了盛况空前的首发仪式,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得到新华网、央视网等各大门户网站和众多主流媒体的报道。

至今仍记得,在林纾后人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对创校先贤林纾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建校之初,在我们建议下,林纾的字体成为校名的标准字体。以编辑校本特色教材《林纾读本》为起点,“走进林纾”公选课受到欢迎,研究项目不断推出,一系列林纾研究著作纷纷 出版。

课程团队开启了利用校史资料,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范式,获得了福建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林纾研究高峰论坛、林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林纾书画展暨林纾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系列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使福建工程学院成为全国林纾研究的重镇。

学校南区琴南广场落成后,林纾在北京、上海、福州的后人专门前来瞻仰。林纾的外孙、在上海的李建先生,为感谢学校对林纾研究的贡献,慷慨地将自己毕生最精华的收藏捐给了学校。

林纾的与朋友交往的信札、康有为给林纾的手书、林纾昔日使用的多枚印章、商务印书馆最早出版的林译小说……这些,都静静地躺在学校颇具规模的图书馆里,在琴南书院中收藏,成为学校历史的见证。

从1896年的“苍霞精舍”到如今的福建工程学院,学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文化传播系,现已成为人文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年来,福建工程学院风雨兼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走在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的大地上,硕果累累,已成为一所古老而又年轻、焕发着蓬勃生机和活力的高等学府。

回顾历史,每一步都凝聚着福建工程学院人辛勤的汗水,交织着前进道路中的曲折和喜悦。“那逝去的,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普希金的诗句,至今仍然最能代表我此时的心情。

从浦东到旗山,我与福建工程学院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岁月如诗,这些由往事交织而成的校园印记犹如彩虹似的梦,将沉淀在我的心灵深处,成为永不褪色的人生记忆。

《福建文献汇编》

福建工程学院校园一景

猜你喜欢

林纾广告学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福建工程学院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
脱靶篇
关于广告学专业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探讨